譚瑩(1842—1926),湖南安仁縣龍市鄉(xiāng)雙泉村人。他其貌不揚,卻才高八斗。他不貪權(quán)貴,甘為布衣,一心教書育人,與譚鐘麟(1822—1905,湖南茶陵人,曾官至兩廣總督)、譚延闿(1880—1930)父子倆結(jié)下了一段不解之緣……
清光緒五年(1879),湖南省城長沙鄉(xiāng)試(“秋闈”,即全省各縣秀才在省城考試,考中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魁,第三名以下稱舉人)發(fā)榜這日,榜前熙熙攘攘人頭攢動。只見榜上赫然寫著: 第一名解元——衡州府安仁縣秀才:譚瑩。
前來看榜的秀才們望著這個身著土布土衣的譚瑩,既仰慕,又妒嫉。隨之,有些不學無術的紈袴子弟便無事生非、捕風捉影地認為,文化閉塞、貧窮落后的山區(qū)小縣不可能考出解元來;又說主考官老眼昏花,看錯了試卷;更有說是買通關節(jié)冒名頂替的。謠言紛紛。
恰巧時任兩廣總督的譚鐘麟返鄉(xiāng)省親途經(jīng)長沙,見此情景,查問原委,得知是與茶陵相鄰的安仁秀才譚瑩高中榜首而引發(fā)事端。譚總督隨即調(diào)閱了譚瑩的試卷。一是愛才心切,二是出于同鄉(xiāng)同姓之情,三是想查清是否真的存在考試舞弊。一見試卷上清逸的顏體小楷,譚總督先添了幾份喜色,細讀那八股體的格律文章,更是字字透露才氣,不禁感慨:“惟楚有材,湘南才子也!”立即差人請來譚瑩。
一見面,只見譚瑩雖然有農(nóng)家子弟的木訥、敦厚,但眉際透露出陣陣靈氣,論起朱程義理,詩史詞賦,對答如流、頭頭是道,總督更是大喜,即令教署將譚瑩的試卷嵌于鏡內(nèi),掛于榜下,親筆題詞“人不可貌相”于卷后。眾考生閱后無不自嘆不如,心服口服。
譚鐘麟這次為譚瑩解圍,還其清白,也為日后譚瑩與譚延闿的師生情誼埋下了伏筆。
譚瑩中了解元后,先任長沙教諭,后到廣東遂溪縣任知縣。他為人正直,看不慣官場的阿諛奉承、勾心斗角和腐敗,于是幾年后便辭職回到老家安仁,在宜溪書院(今安仁一中所在地)做教書先生,與朗朗書聲為伴。
1892年初春的一天,一個差官來到宜溪書院,將一封書信呈到譚瑩手上,說:“奉總督大人之命,請譚解元上轎。”原來,兩廣總督譚鐘麟自上次在省城巧遇譚瑩后,一直記掛在心。此次由廣東赴京述職在茶陵縣衙稍事休息,想聘請一位資深又博學多才之人教其兒子譚延闿在家課讀。當了解到譚瑩已返鄉(xiāng)從教,便差人前來聘請。譚瑩想,自己雖不愿為官,也不愿與官宦之家打交道,但總督大人的知遇之恩不能不報,于是便硬著頭皮隨差官來到茶陵縣衙。
譚瑩向譚鐘麟提出了一個要求:“教書育人是我之夙愿。但請求大人賜我一把戒尺,若小孩不聽話,可以懲之?!笨偠叫Φ溃骸皣缼煶龈咄?,我依你就是了?!?/p>
令譚瑩驚喜的是,譚延闿這個學生不但長得五官端正,天庭飽滿,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而且聰敏好學,悟性極高,一點就透。譚瑩心想,這孩子前程不可限量。但為了防止譚延闿滋生驕傲情緒,譚瑩總是告誡他要戒驕戒躁,用功讀書,將來做個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才。
在譚瑩的諄諄教誨下,譚延闿于1902年在湖南鄉(xiāng)試中榮中解元;1904年參加清末最后一次科舉考試,中試第一名貢士,即會元;4月參加殿試,列為二等第三十五名,賜進士出身。據(jù)說,譚延闿因這次殿試文章行云流水,字跡讓人賞心悅目,考官們一度將其定為狀元,他差點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狀元,后來只因慈禧太后不滿意,心想剛殺了一個湖南的譚嗣同,又來了一個姓譚的,不成,于是點了另外一個人為狀元。當然,此事真實性待考。
譚延闿先后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討袁護國運動,三次任湖南都督,后又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等職。雖然公務繁忙,但他念念不忘授業(yè)恩師譚瑩,時常通過信函慰問。一則出于報恩,二則考慮到恩師年齡漸老,若有一官半職,日后好有個依托。于是,1916年譚延闿督湘時,親筆致函安仁縣地方官,務必請譚瑩入省署任職。
看到送來的專函,譚瑩卻搖了搖頭,對來人說:“請轉(zhuǎn)告譚都督,老朽閑云野鶴慣了,受不了官場的束縛。故其心意領了,入職就免了?!弊T延闿知道恩師是個“拗相公”,只好作罷。
就這樣,譚瑩不戀官位,一心從教,也未依仗與譚延闿的關系為自己的子女在民國政府謀求過任何官職。
譚瑩從未因私事找過譚延闿,但在一場大旱災中,為了安仁全縣百姓的生計,他卻破了例——
自清朝以來,當官的為加官晉爵謊報田畝,造成安仁的賦稅逐年加重,老百姓苦不堪言。據(jù)《安仁縣志》記載:民國初年,天大旱,全縣餓殍達數(shù)百人??僧?shù)毓俑畢s仍在按慣例向老百姓催逼稅賦,以致怨聲載道。已年過七旬的譚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想來想去,他一咬牙趕赴省府去找譚延闿。聽到門衛(wèi)的傳訊后,據(jù)說譚延闿忙下令打開中門,親自跪接恩師。了解實情后,譚延闿下令減免了安仁2/5的稅賦。
1926年冬,譚瑩病逝,享年84歲。出葬那天,自發(fā)前來為譚老夫子送行的百姓排起了長龍。聞此噩耗,譚延闿悲痛不已,差人趕到安仁慰問恩師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