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紅 孫盼盼 王 芳
心臟手術由于操作復雜、部位敏感、創(chuàng)面較大、出血較多,危險性較大,若要取得良好的療效,不僅需要成功的手術,更需要術后嚴密的觀察和護理,心臟術后的患者大多數需要安置心包縱隔引流管,安置心包縱隔引流管的目的是為了排出心包、縱隔腔內的積血,預防心包填塞,心包縱隔引流管的護理是心臟術后護理的關鍵[1~2]。非計劃性拔管是指插管意外脫落或未經醫(yī)務人員同意,患者將插管拔除,包括醫(yī)護人員操作不當所致拔管,一旦發(fā)生,可能造成患者損傷、延長住院天數、增加醫(yī)療費用,甚至導致死亡,使重插管率增加,增加醫(yī)患糾紛,增加院內感染機會[3]。為了預防心包、縱隔引流管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避免管道反復固定造成的耗材浪費,有效保護置管周圍皮膚,我科采用了3M公司的加壓固定膠帶裁剪制成的螺旋固定法結合結繩法對胸腔管分別進行一次固定及二次固定,經臨床試用后,效果滿意?,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5月在我科行心臟手術的760例患者,其中男性415例,女性345例,年齡1~81歲;瓣膜置換286例,冠狀動脈搭橋221例,主動脈夾層108例,房∕室缺修補123例,其他22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無精神疾病及意識障礙;無皮膚疾病及局部皮膚破損情況;自愿參與本研究。②排除標準:其它管道(一次性腹腔引流管、一次性靜脈穿刺引流管等)替代治療者;伴有難以控制的糖尿病患者。
1.3 方法
1.3.1 研究設計 本研究為臨床對照研究,采用隨機數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對照組380例患者,實驗組380例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分析
1.3.2 研究方法
1.3.2.1 對照組 患者接受常規(guī)管道護理。①置管處敷料給予常規(guī)3M微孔通氣膠帶橫向及縱向分別2次固定,外用胸帶二次固定。②告知患者及家屬管道維護相關知識,囑患者翻身、活動時注意引流管長度,防止管道脫落、打折、受壓,粘貼管道標識及懸掛防脫管標識。③加強巡視,保持引流管通暢在位,觀察引流液的性狀。④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告知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的重要性。⑤根據患者不適主訴給予對癥處理。⑥班班交接管道維護情況,敷料滲濕時及時給予更換。
1.3.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患者接受螺旋固定法結合結繩固定法加強引流管固定力度。螺旋固定法為一次固定(見圖1),是用Y型紗布覆蓋引流管周圍皮膚,吸收滲液;再用3M加壓固定膠帶裁剪成長15~18 cm,寬7.5 cm形狀后一端留取4 cm左右,另一端平均剪成3條,兩邊的膠帶固定敷料后貼合皮膚,中間一條膠帶纏繞于胸腔管上,同法對稱粘貼另一側。結繩固定法為二次固定(見圖2),是用3M透明貼先貼于皮膚處以保護皮膚,再用3M加壓固定膠帶裁剪成長6 cm,寬4 cm形狀后,距寬邊1 cm處分別剪出1 cm左右,將中間部分貼合后形成露口處,將膠布貼于透明貼處,再用3M加壓固定膠帶裁剪成長10 cm,寬2 cm形狀后寬邊對折貼合,自漏口處穿出對折打死結,再將引流管貼于露口處再次打成死結。此時需注意,原則上引流管貼于皮膚固定不會造成引流管頭端移位,若是引流管置入較短,貼于皮膚固定后,引流管頭端會有一個向上抬的力量,此時可考慮將第一道結外1~2 cm處再打一死結后再次將引流管打結。具體情況可與主治醫(yī)師溝通后再做處理。
圖1 螺旋固定法固定過程
圖2 結繩固定法固定過程
1.4 評價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評價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引流管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比較兩組患者引流管需再次固定患者例數;比較兩組患者醫(yī)源性皮膚損傷發(fā)生情況。②判定標準:醫(yī)源性皮膚損傷多屬于急性損傷,此類皮膚損傷的診斷標準為:Ⅰ度:皮膚完整,局部出現紅、腫、熱、痛;Ⅱ度:皮膚出現水泡,水泡破潰后顯露潮濕紅潤創(chuàng)面;Ⅲ度:表皮破潰擴大,真皮層創(chuàng)面有黃色滲出液,淺層組織壞死,疼痛。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s確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1例,對照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4例,兩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1.000);觀察組患者引流管需再次固定12例,對照組患者引流管需再次固定152例,觀察組患者的引流管再次固定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觀察組患者出現置管周圍皮膚損傷情況2例,均為I度損傷,對照組患者出現置管周圍皮膚損傷情況10例,其中I度損傷7例,Ⅱ度損傷3例,觀察組患者的皮膚損傷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情況比較
保持引流通暢在位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任務,臨床上為了固定導管,采用了很多方法,如胸內縫合、胸外敷貼固定等,但在患者體位移動過程中,或患者術后躁動及睡眠時,非計劃性拔管仍時有發(fā)生[4]。
本研究觀察組患者引流管需再次固定12例,對照組患者引流管需再次固定152例,主要原因為心臟術后患者出汗較多、需要定時擠壓引流管道以及翻身活動時管道牽扯等,螺旋固定法結合結繩固定法可有效減少引流管需再次固定例數(P<0.001),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心臟術后患者循環(huán)不穩(wěn)定、出汗較多、患者對敷料敏感、引流管放置位置滲液浸潤等原因容易導致引流管置管周圍皮膚損傷,螺旋固定法結合結繩固定法可有效減少引流管置管周圍局部皮膚損傷情況(P<0.05),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觀察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1例,對照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4例,兩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1.000),但是觀察組發(fā)生例數少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螺旋固定法結合結繩固定法可有效減少引流管需再次固定例數,減少引流管置管周圍局部皮膚損傷情況[5],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且此操作簡單,取材方便。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仍需加強管道維護,觀察到位,預見性的進行護理干預,切實提高臨床護理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