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彪 江蘇師范大學 文學院
文學的敘事載體是語言,影視的敘事載體是圖像,二者的表現(xiàn)形式大為不同。電影版《色·戒》把小說版《色·戒》重新拉回到我們視野,對于二者的成敗,我們不能拿另一方的標準去衡量。電影版與小說版各有其獨特價值,只有對二者做出客觀公正的比較,我們才能體會到它們各自的美。本文從對男女情愛處理手法、對時代背景處理手法、對性別與政治關系處理手法三個方面對兩個版本進行比較,從而探尋二者各自的獨特價值。
李安曾談到,某種程度上來說,易先生就是胡蘭成的一個影子,因而張愛玲的《色·戒》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恨,而他不想再表達這么多的殘酷與恨意。小說中,王佳芝本以刺殺易先生為使命,最后卻又因愛而救了他。然而面對這個曾經讓易先生動心又救過他的女人,他最后卻是毫不猶豫地殺了她。他們之間的一切于他而言就像是從未有過。
而在李安的電影中,易先生是有情義的。雖然是他親自下令殺死的王佳芝,但他不像小說中一樣冷漠無情,他也痛苦和自責,回了家,如狼一樣殘酷的易先生到底也流下了眼淚。王佳芝就像一個度化者,將易先生身上人性溫暖的一面漸漸引出,為此,她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在張愛玲的小說中,愛情是罕見的,更多的是男女雙方各取所需,而且男女之間也很難有平等二字可言,女人在多數(shù)情況下只是男人的附屬品。而李安則在電影中增添了幾分慈悲的情意,男人不再那么薄情,每個人都是作為一個個普通的人而艱難生存著,沒有大惡大壞,更多的只是不同的苦衷而已。
張愛玲的小說里沒有太多關于時代背景的描寫,她刻意淡化了時局這一要素,著力寫男女之間情愛的糾葛和人性。王佳芝的命運是不幸的,她深入虎穴,色誘敵人,最后卻動了真情,賠了性命。張愛玲作品中的人物多是世俗生活中的一些小市民,他們沒有英雄一樣的傳奇故事,卻是那個時代實實在在的代表。[1]各自的蒼涼,匯成了一個大千世界。
相較于張愛玲的小說,李安則明顯強調了時代對命運的影響。在電影中,他渲染了時代氛圍,一開頭就通過一系列畫面交代了當時的革命環(huán)境。在時代面前,有人當愛國青年,也有人當漢奸,每一個人物都做著自己的抉擇,展現(xiàn)了特定時代背景下人物的困境。李安集中了更多的注意在人物身上,展現(xiàn)了對人物的理解與同情,從而減輕了幾分蒼涼,增添了幾分溫度。
小說中對性別與政治關系的處理主要是通過王佳芝內心暗隱的情感沖突體現(xiàn)的。王佳芝的身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種是女性的個人話語,這種話語讓王佳芝直面女性自身的欲望與情感需求,在與易先生周旋的過程中也體會著愛情的甜蜜與糾葛;另一種是作為革命者的國家話語,這種話語讓王佳芝肩負著集體的使命,在以自身為武器一步步走向易先生的過程中遭受著屈辱與傷害。對于張愛玲來說,作為女性的個人話語無疑是勝于作為革命者的國家話語的,王佳芝最后放走了易先生,戀愛話語消解了革命話語,個人話語消解了國家話語。而易先生逃走后,卻親自簽署了槍決王佳芝的文件。王佳芝拋棄一切,追尋愛情,到最后得到的只是易先生的絕情,革命、國家話語在這里又消解了戀愛、個人話語。小說通過兩種話語的相互消解,表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和生存的悲劇。
而電影《色·戒》則無法做到這一點,這是由電影自身的敘事特點所決定的。如果按照小說那樣通過人物內心沖突表現(xiàn)性別與政治的關系,就成了一部意識流式的電影了。那么該如何表現(xiàn)王佳芝身上兩種話語的沖突呢?如何表現(xiàn)性別與政治的關系呢?李安的做法是借助環(huán)境。通過鏡頭,捕捉辦公大樓周圍一些有特色的景物,營造一個陰森凄冷的情景,使性別的對抗演變成強與弱的對抗。[2]
許多人都抱有捧文學貶影視的傾向,然而,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改編作品的藝術價值并不低于原著,甚至可以說改編賦予了原著第二次生命。李安運用他自己的策略,實現(xiàn)了電影雅與俗的統(tǒng)一,使《色·戒》在中國乃至在國外都可以稱得上是一部成功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