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將它“融入高等教育全過程”是加快推進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1)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2014年2月26日。。新形勢下,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利用好紅色資源、發(fā)揚好紅色傳統(tǒng)、傳承好紅色基因的應有之義,也是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和進頭腦的內在要求。
作為兩種不同內容和意義的理論體系,將紅色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前提基礎是兩者內在學理性的契合。
當前學界對紅色文化的定義尚有爭議。在見仁見智的定義中,有一個共性的內容,即紅色文化與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密切相關,其包括紅色物質文化(以紅色遺址等具體實物形態(tài)呈現(xiàn))、紅色精神文化(以井岡山精神等價值觀念形態(tài)呈現(xiàn))和紅色制度文化(以黨的方針政策等制度形態(tài)呈現(xiàn))三部分。作為反映黨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紅色文化,其具有重要資政育人功能。這種資政育人意義,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目標要求是一致的。
首先,兩者都是為了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與發(fā)展的紅色文化,其直接目標指向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xiàn)中國人民的獨立與解放,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邁向“富起來”,并為實現(xiàn)“強起來”提供精神動力。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著社會共識的“最大公約數(shù)”,體現(xiàn)了黨的奮斗目標和歷史責任(集中體現(xiàn)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xiàn)了黨的執(zhí)政理念、執(zhí)政方式(集中體現(xiàn)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體現(xiàn)了黨的基本價值追求與行為準則(集中體現(xiàn)在“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2)虞云耀:《共產黨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光明日報》2014年5月7日。,而這三個層面的集中體現(xiàn),其最終目標指向就是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夢想。無論是紅色文化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中國奇跡”的理論、精神和力量源泉。
其次,兩者都是為了捍衛(wèi)主流意識形態(tài)安全。在“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普遍交往”(3)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節(jié)選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1頁。時代,無論是主觀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實施的“西化”“分化”,還是客觀上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都沖擊著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尤其是西方敵對勢力通過各種手段進行的“和平演變”圖謀,嚴重影響著國家的長治久安。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具有革命性、先進性和人民性的主流大眾文化,雖然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所呈現(xiàn)的具體內涵不同,但這都是紅色文化“一本萬殊”呈現(xiàn)姿態(tài)。其中的“一本”,就是紅色文化所展現(xiàn)出來的最核心、最根本的無產階級價值與信仰意義。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華民族“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4)習近平:《從小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年5月3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80頁。,它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要求,為全體中國人民提供著價值信仰,捍衛(wèi)著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體地位。
再次,兩者的育人目標都是培養(yǎng)時代新人。思想文化的根本生命力在于鑄魂育人。紅色文化為時代新人的培養(yǎng)提供著“優(yōu)質的思想素材”“豐富的物質載體”和“深刻的理論養(yǎng)分”(5)羅雄:《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黨建中的價值實現(xiàn)路徑探析》,《紅色文化學刊》2018年第2期,第64頁。。紅色文化從歷史中來,到現(xiàn)實中去。它感召著時代新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放飛青春夢想”“增添強大青春能量”(6)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5月5日。。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培養(yǎng)時代新人結合起來,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7)《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頁。。因此,作為一種目標指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育人目標就是培養(yǎng)時代新人。這與紅色文化育人的目標相一致。
首先,從治國理政的宏觀角度看,紅色文化蘊含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內容。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把實現(xiàn)民族獨立、解放和富強作為她肩負的歷史使命,就把“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27頁。作為她治國理政的奮斗目標。紅色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黨領導人民實現(xiàn)“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過程。這個過程具體表現(xiàn)在黨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綱領的貫徹與落實之中。誠然,有些學者認為紅色文化是革命文化,其充滿著革命斗爭性,與“和諧”的內涵不一致。其實,紅色文化與革命文化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紅色文化比革命文化涵蓋的時間要長,比革命文化涵蓋的內容更廣,它不僅內涵著革命文化所強調的革命斗爭與革命批判,同時也包括在教育、科技、文藝、軍事等各方面發(fā)展創(chuàng)新而形成的物質、精神和制度文化。因此,紅色文化是具有革命性與和諧性的有機統(tǒng)一。從矛盾的觀點看,這種有機統(tǒng)一體現(xiàn)為在斗爭中求和諧、在和諧中堅持立場與原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斗爭中求團結,協(xié)調階級(階層)關系,協(xié)調黨際、黨政關系,協(xié)調國內外關系等,均是要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中國。
其次,從社會建設的中觀角度看,紅色文化包含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強調的自由與平等是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和平等觀的集中體現(xiàn)。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受資本這種本質上作為一種社會關系的“抽象統(tǒng)治”(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頁。,其所宣稱的自由與平等只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及其統(tǒng)治。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不同,它是在人民性立場的基礎上形成與發(fā)展起來的,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與權利。歷史表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真正實現(xiàn)了人民當家作主和社會的公平正義,為人民自由、平等的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法治保障。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所攻克的難關,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理念不斷貫徹實施的歷史過程??傊?,實現(xiàn)社會各群體、各階層的自由與解放,追求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進而構建維護社會公正的法治體系,這都是紅色文化在歷史實踐中的具體呈現(xiàn)。
再次,從個人層面的微觀角度看,紅色文化內涵著“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內容。社會歷史實踐的主體是“現(xiàn)實的人”,因而,文化最終會映射在社會個體(即個人)之中。紅色文化所內含的核心價值觀,不僅體現(xiàn)在“宏大敘事”層面,也體現(xiàn)在生活世界的“細小敘事”層面。在“細小敘事”層面,紅色文化中內涵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事例不勝枚舉,它們體現(xiàn)在一個個動人的紅色故事,一首首動情的紅色歌曲,一批批以誠相待的英雄人物和革命先烈之中。也正是這些“細小敘事”,使紅色文化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際。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10)習近平:《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64頁。的實踐要求是一致的。換而言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要通過生活世界的“細小敘事”予以彰顯,從而避免空洞的說教。
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學理性契合,解決的是兩者融合“為何可能”的問題。但關鍵還在于解決兩者融合“以何可能”的問題,即以何種舉措實現(xiàn)兩者的融合。為此,首先還應從指導原則的高度做好兩者融合的頂層設計。
問題就是“時代的聲音”(11)習近平:《在全國政協(xié)新年茶話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1月1日。。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首先就要“找準問題”:發(fā)現(xiàn)目前融入的困境,從而尋找出融入的對策。當前,兩者的融合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成績,形成了一些較好的經驗與做法,形成了一批合作交流平臺。在經驗與做法方面,諸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學術研究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不少高校都得到了實際運用。如贛南師范大學成立紅色文化研究院,在紅色文化育人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教學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在合作交流平臺上,贛南師范大學、井岡山大學等8所高校獲批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為兩者的融合提供了一個高水平交流平臺;此外,由贛南師范大學、井岡山大學等9所地處革命老區(qū)高校聯(lián)合發(fā)起的全國革命老區(qū)高校聯(lián)席會,也為革命老區(qū)高校實現(xiàn)兩者的融合提供了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
但不可忽視的是,當前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各地高校將兩者融合的程度存在差異。這種不平衡性是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客觀上來說,紅色文化資源的分布密度本身就存在著地區(qū)差別,這會直接影響不同地區(qū)的高校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程度;從主觀上說,兩者的融合不僅受到高校領導、師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程度的影響,還受到地方政府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很大程度上是對教育成本的考量。在教育成本有限的情況下,不少高校縮減甚至放棄了對紅色文化的實踐性教學。其次,各地高校在將兩者融合的長效性和契合性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在長效性上,不同決策者對兩者融合的重視程度不同,造成了“趨之若鶩”與“敬而遠之”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生態(tài)。與此同時,形式主義、趨同化現(xiàn)象和高校內部相關職能部門的不協(xié)調也致使兩者的融合在長效性上出現(xiàn)問題。形式主義的典型表現(xiàn)就是“只見教育基地掛牌,不見學生往來”;趨同化現(xiàn)象主要是指活動缺乏特色,大同小異,甚至是千篇一律的重復;不協(xié)調性主要是指主講“兩課”的教學單位、學生所在的教學院系、學生主管部門、學生自治團體“各自單干”,導致資源浪費和內容重復,影響著教育的實際效果;在不契合性上,主要表現(xiàn)為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因地制宜、因事而化的選取合適的紅色文化資源為載體;不能選取與思政課程教學內容相一致的紅色文化資源,顯得生搬硬套,或者思政課成為了“故事會”,遮蔽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題等等。
首先,兩者的融合必須整體推進,做到全員、全程和全方位。在教育領域,有兩個很有名的公式:“1+1>2”和“1+1≤2”。其意指,在教育中通過多方(“1+1”代表著各行為主體)的合作達到“>2”的教學效果;若沒有各方的協(xié)同發(fā)力,那教育效果就是“=2”甚至“<2”。能否達到“1+1>2”的效果,關鍵就在于是否能夠協(xié)同發(fā)力。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同樣如此。從宏觀層面來看,當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問題,并非僅僅是高校單方面的事情,而是政府、社會、企業(yè)、高校等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只有遵循目標共同、資源共享、機制共建、責任共擔的原則構建紅色文化育人共同體,才能使兩者的融合真正達到整合各方資源的教育效果。從中觀層面來看,高校內部各教學與職能部門之間也必須協(xié)同發(fā)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要“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人民日報 》2016年12月9日。。紅色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同樣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生政工干部的協(xié)同,需要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教育管理等職能部門和學生自治組織之間的配合,這不僅涉及教學問題,也涉及管理和服務問題。從微觀層面來說,學生個人也必須處理好專業(yè)課程知識學習與思政課程學習的關系,做到不厚此薄彼,協(xié)同發(fā)展。
其次,兩者的融合必須精準創(chuàng)新,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要做到精準創(chuàng)新,首先就要對“大學生”進行分眾化即分群體、分情況,“區(qū)分層次和對象”(13)《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人民日報》2013年12月24日。。不同性別、專業(yè)、年級、政治面貌、生源地,乃至不同家庭環(huán)境和學校性質的差別,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學生對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與認同。在這方面,很多學者都進行了調查研究。如有學者通過Scheaffer抽樣公式對陜西師范大學等陜西4所高校12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抽樣調查;也有學者對廣東省30所高校2700名大學生所進行的問卷調查;以及有學者通過整體隨機抽樣法對中國海洋大學等7所駐青島高校2200名本科生的調查等等。這些調查數(shù)據都印證著大學生群體的差異性因素影響著大學生對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因此,實現(xiàn)兩者的融合應該在分眾化的基礎上實現(xiàn)精準化創(chuàng)新,“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14)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報》2013年8月21日。。概括地說,這種精準化創(chuàng)新體現(xiàn)在內容對接的精準契合,教育方法的“對癥下藥”和教育方式的“因材施教”。
當前,教育向生活世界回歸的潮流,為兩者的融合提供了生活化的方法論借鑒。教育回歸生活世界中的“生活世界”并不是胡塞爾現(xiàn)象學等所指的脫離生產實踐的抽象世界,它指的是馬克思筆下的“現(xiàn)實的人”所依托的實實在在的日常生活?!昂诵膬r值觀的養(yǎng)成絕非一日之功”,因而我們要“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15)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頁。。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終歸宿。只有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人這個生活世界的主體進行價值重構,才能從根本上促使我們的生活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邁向更美好的階段。在這個教育過程中,就必須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tǒng)一”,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16)習近平:《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yǎng) 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人民日報》2019年3月2日。。堅持知行合一的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成人圖像”中的一個重要方式、重要過程。價值觀的生成不是僅僅依靠外在的理論灌輸就能達到的,歸根到底,它還在于行為主體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自我體認。
與此同時,無論是對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還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這里都有主體能動性的發(fā)揮,其發(fā)揮程度不同,決定著兩者融合的程度及其成效不同。發(fā)揮人的主體能動性,不能漠視人的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生活化需求,這是提升人的“獲得感”的必然要求。對“人的需要”的忽視是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存在不少不盡人意之處的重要原因。而物質需求和精神需要只能在實踐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因此,只有通過知行合一的原則,將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入到生活世界之中,用兩者的內在理論成分正面回應高校師生所關心的日常生活訴求,才能真正解決大學生思想認識中存在的困惑,從而避免“空泛”的說教。也只有在知行合一的原則下,用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既講清楚對社會熱點問題、生活需求問題(如衣食住行育等問題)的“怎么看”,又說明白對這些問題的“怎么辦”,實現(xiàn)“基本原理”與“生活道理”的有機統(tǒng)一,實現(xiàn)“抽象術語”向“日常話語”的話語轉換,才能使學生對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內化,使學生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從不同的主體視域出發(fā),可以提出不同的具體舉措。本文主要從高等學校的角度探索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
2019年8月中辦、國辦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xié)同效應”(17)《中辦國辦印發(fā)<意見>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人民日報》2019年8月15日。。思政課包括兩大類別:一是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等教學單位主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等課程;二是由黨委組織部、校團委及二級院系分黨校、分團校,和黨支部、團支部所組織講授的黨課、團課。這些思政課程,是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應精心設計講授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轉換話語表達。在設計教學內容上,“概論”等課程都可以在具體章節(jié)中融入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如通過融入革命先烈為實現(xiàn)富強、愛國、誠信等核心價值觀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奮斗歷程和英雄事跡,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在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上,應善于運用啟發(fā)式、案例式、參與式、研究式等方式方法,使思想理論更加“接地氣”,使兩者的融合避免“強制性捆綁”或“外在性掛搭”,從而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清楚、講深刻、講透徹,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在轉換話語表達上,要堅持話語表達方式的與時俱進。若不能抓住當代“00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還是以“亙古不變”的話語進行教育,其結果就是“不愿聽、聽不進、記不住”。因而,我們應善于把書面語言轉化為日常語言,把革命話語轉化為生活話語,在做到“宏大敘事”的同時更要做好“細小敘事”。
同時,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充分發(fā)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18)《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人民日報》2017年2月28日。。哲學社會科學專業(yè)中融入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對比較容易理解與操作。在另一方面,有一種觀點認為:在理工醫(yī)農等側重科學技術的學科專業(yè)課程中滲透紅色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似乎不可能;這些專業(yè)課程不存在“課程思政”。但事實并非如此,在理工醫(yī)農等學科專業(yè)中,同樣擁著豐富的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素材。可以說每一個科學領域,都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紅色科學家”。這些“紅色科學家”本身就是紅色文化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在他們身上展現(xiàn)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追求的熠熠光輝。因此,持專業(yè)課程中沒有“課程思政”觀點的人,在本質上是割裂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有機統(tǒng)一,將思想教育與學科教學截然對立。對于持這一觀點的少數(shù)教師,我們也要加強教育,使之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轉化為自己的職業(yè)品格。這也正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19)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9頁。的師德建設要求。
校園文化建設包括物質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兩部分。在本質上,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價值觀文化的反映,它對學校師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產生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作用。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加強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方面,要“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頁。。無論是挖掘本校的紅色文化資源并將之展現(xiàn)在校史陳列館,還是在教學區(qū)域、生活區(qū)域及其他公共區(qū)域懸掛張貼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橫幅海報、安放紅色雕塑或雕像、設計紅色文化墻或櫥窗,抑或是對樓堂館所、道路、景點等加入紅色文化的命名,都要注意考量紅色文化元素融入的契合性,避免與校園其他環(huán)境的不和諧。只有將紅色文化元素,自然流暢、渾然天成的融入,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真正陶冶心靈、激蕩靈魂。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方面,大致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一是挖掘校訓文化中的紅色精神與紅色元素;二是通過各種活動集中開展形式多樣的理論學習;三是進行英雄榜樣的宣傳活動,特別是對本校師生中涌現(xiàn)的先進典型等進行積極宣傳,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四是強化儀式教育的神圣感染力,“建立和規(guī)范一些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有利于“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21)習近平:《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65頁。;五是開展紅色經典展演活動,在新時代的語境中打造一批以各行各業(yè)先進典型為原型的歌劇、話劇、音樂劇等在校內公開展演,發(fā)揮文藝熏陶作用。
同時,面對大學生群體中的沉醉于手機上網的現(xiàn)象,不能忽視“線上”網絡教育平臺的作用。這是實現(xiàn)兩者融合“鍵對鍵”“面對面”和“網上網下同心圓”(22)習近平:《敏銳抓住信息化發(fā)展歷史機遇 自主創(chuàng)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人民日報》2018年4月22日。的時代要求。在這方面,首先應打造紅色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題網站。在主題網站內容設計上,要結合學校的特色、結合學校所在地的紅色文化資源,精心設計主題網站各板塊的內容,避免網站的單一文字化、碎片化和靜止化,實現(xiàn)主題網站的視(音)頻化、圖片化、互動化,達到動態(tài)化(可看、可聽、可互動)和多樣化(專欄、論壇、留言板等)的展現(xiàn)效果;同時,要加強對主題網站的監(jiān)管,在高校紛繁復雜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中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陣地。最為關鍵的是要讓主題網站與新媒體媒介(如微信、微博等)相融通,使主題教育網站“跑進”學生的移動終端,進而“跑進”學生的大腦。這是“線上”網絡教育平臺必須重視的第二個方面。從性質上說,微信、微博都是屬于自媒體,在自媒體的背后都是多元主體的作用。這客觀要求我們必須整合多方力量從供給側進行改革,以避免“民間發(fā)布”與“官方發(fā)布”的脫節(jié)甚至相沖突,實現(xiàn)“官方民間同心圓”。
當前,以興趣和愛好自愿組成的高校社團繽彩紛呈,類別眾多。學生社團作為一種群眾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組織,它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同社團成員之間以及同一社團成員之間,這種朋輩群體間的理解與支持,是人的成長成才的需要,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chuàng)建了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高校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社團這一載體,在紅色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做出“大文章”。合法合規(guī)成立的大學生社團可以分為“紅色社團”和“非紅色社團”(相對于專門從事紅色理論學習研究的社團而言)兩大類。當前幾乎每所高校都有紅色社團的存在,且絕大部分高校的紅色社團發(fā)展態(tài)勢較為良好。不可忽視的,紅色社團雖然都有主管老師進行指導管理,但是社團活動經費不足、招收新會員困難、管理較為松散、缺乏專門活動場所、缺乏專業(yè)指導等現(xiàn)實問題普遍客觀存在。對此,高校應建章立制、強化對紅色社團的規(guī)范化管理,加大投入、夯實對社團發(fā)展的物質保障,激發(fā)活力、打造紅色社團的精品項目,使紅色社團真正發(fā)揮其作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重要依托的作用。對于“非紅色社團”應主動強化對其紅色文化引領,使這些社團在其主題活動中加入紅色元素,激發(fā)這些社團會員的“紅心”,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與此同時,學生社團往往與社會實踐活動密不可分。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同樣需要堅持“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結合,這也是知行合一原則的內在要求。社會實踐可以分為公益勞動、志愿服務、科技衛(wèi)生文化宣傳、社會問題調查和勤工儉學等形式。當前,最廣為人知的莫過于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在2019年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專項活動中,以“助力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井岡情·中國夢”“追尋紅色足跡·情系圣地發(fā)展”等為主題的專項社會實踐活動吸引了上百萬大學生參加,生動地詮釋著新時代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精神風貌。在社會實踐層面探索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舉措,我們仍需要進行系統(tǒng)化和協(xié)同性設計??梢圆扇 ?+N”的社會實踐模式。其中“1”代表的是與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相關、與學校發(fā)展定位契合和與大學生身心特點相一致的“相對固定的”社會實踐主題;“N”代表“多個”,代表根據具體問題和具體實際情況而確定的“變動的”社會實踐主題?;蛘哒f,“1”代表著“大主題”的頂層設計,“N”代表著“小主題”的具體規(guī)劃。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要實現(xiàn)紅色文化的融入,首先就要搞清楚兩者融合的可能性即內在契合性,只有明白了兩者的內在契合性,各高校才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提出符合時代發(fā)展、學校發(fā)展和學生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原則、舉措,才能精準把握紅色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并探索出解決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