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逾
我不是第一次讀《黃紗巾》了。幼時的我在課外雜志上讀了好多遍,腦海中翻來覆去地想象那條黃紗巾到底有多美。是嫩嫩的鵝黃?溫柔的杏黃?還是輕快的檸檬黃?十幾年之后,身為教師,在教材里再次看到這篇文章,我是多么感動而驚喜,而且讀到了很多當年根本沒有讀懂的東西。誦讀欣賞單元是教師經常弱化的內容,學期時間緊湊,往往就選擇不上了。但我決定,這篇小小說一定要上!
(一)文本初讀
故事很簡單,有一個女孩在市場里看見了一條紗巾,很喜歡但是沒錢買。老板是個中年人,想要白送給她,但是女孩不要。最后,老板決定永遠不出售這條黃紗巾,于是女孩可以每天在樓上遠遠地欣賞那條紗巾。文中的女孩懂事自尊,積極樂觀地追求美好。中年人善良真誠,呵護著女孩的紗巾之夢。這則簡短的故事對青春期的孩子可以有很多啟發(fā):我們該怎樣對待美好的事物,接受贈予和維護自尊是沖突的嗎,當自己想要的東西暫時無法得到,我們應該怎么做……
(二)小小說的核心價值
首先,小小說是小說,它有著小說文體的共同特點。其次,以小見大,以微顯著,在單一中追求精美,從單純中體現豐富,是小小說的本質特征。
董文良老師歸納出小小說敘事結構的三個特點:
1.敘事圍繞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
2.精致而“陌生化”的情節(jié)設計;
3.善于在結尾畫龍點睛。
施清杯老師在課題研究中發(fā)現:小小說內容鮮活,獨領風騷,學生有極高的閱讀熱情和較高的仿寫動力;小小說和記敘文樣式共性顯著,學生易于學習借鑒。
這樣梳理出小小說可利用的教學資源:
1.典型的人物,典型的鏡頭(提升閱讀力);
2.深刻而多元的主題(提升理解力);
3.起伏精巧的情節(jié)(提升敘事力)。
(一)從“鏡頭”入手:聚焦人物
小小說中的畫面感和鏡頭感比較強。鏡頭的視角通常有兩種:客觀視角的世界和角色眼中的世界。不同的視角可以產生不同的敘事效果。本文的每個短句都可以構成一個鏡頭,女孩和中年人同時出現時,多采用電影敘事中的正反打鏡頭;兩人面對面時,鏡頭對人物進行互相切換;雙人對話時,主語基本都是“女孩”,女孩是作者著重刻畫的對象。
【刻畫女孩的三處鏡頭】
女孩停住不走了,呆呆地看。
女孩遠遠看了一會兒,才慢慢走近。
女孩寫作業(yè)累了就往樓下看看,看看那條在微風中舞動的黃紗巾。
角色眼中的世界往往更有代入感,可以幫助我們更貼切地體會人物心情。因此設計以下教學活動:“如果讓你為女孩的‘三次觀看黃紗巾添上一段內心活動,你覺得她在想什么呢?”
客觀視角的世界更冷靜,可以幫助我們審視人物形象,去思考人物的行為邏輯。因此設計以下教學問題:“你覺得這三個‘看有區(qū)別嗎?”
第一次“看”表現女孩被紗巾的美麗所吸引,迷住。第二次“看”表現女孩想要接近自己心儀的東西,但是她非常懂事,不愿加重家人負擔。她的腳步是沉重而緩慢的,寫出了女孩矛盾糾結的心情。第三次“看”表現紗巾成了一種精神寄托,成為鼓舞安慰她的力量。
(二)向“更深處漫溯”:挖掘主題
小小說必須善于講故事,但在表層敘事的背后一定有它的深層意蘊。挖掘主題時必然要關注人物關系的矛盾點,教學設計必須在這些地方重錘敲打。
【女孩與中年人的對話】
“孩子,送給你吧。收下。你圍上它肯定好看?!?/p>
“不,我不能白收人家的東西?!迸⒑敛华q豫地說。
“收下,是我愿意送的。我自愿的?!?/p>
“不能!那樣我會很難受,比得不到它還難受……反正站在樓上也能看見它。能看見它,就很好了。”
【教學活動1】
朗讀品析。請學生分角色朗讀,點撥注意朗讀重音、語氣。讀完之后請學生評價。教師出示重音的加點,追問:為什么加點字需要重讀?
【教學活動2】
學生討論。你認為中年人僅僅是因為善良就要送給女孩紗巾嗎?如果說紗巾對于小女孩來說意味著夢想,對于中年人來說意味著什么?
通過朗讀品味、討論探究后我們就能夠明白:黃紗巾,因為承載了女孩純真美麗的夢想,它不再是一條普通的裝飾品;黃紗巾,因為融入了商人善良真誠的祝愿,它也不再是一件普通的商品。生活中,很多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比如自尊、理解、對美好事物的呵護……
(三)“依葫蘆畫瓢”:模仿結構
記敘文語言風格的轉換、立意深度的提高更注重平時積累,而篇章結構、詳略安排等是可以通過仿寫練習進行學習的。小小說往往情節(jié)曲折,結構精妙,讓人拍案叫絕,這無疑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教學資源??梢来嗽O置以下家庭作業(yè)。
【家庭作業(yè)】
寫一則記敘文(校園生活)的提綱,題目自擬。要求:
1.用簡明的語言概括事件內容;
2.模仿板書的形式(展現人物行為變化),做到一波三折。
【課堂板書】
模仿小小說的情節(jié)設計,在記敘文中運用懸念法、突轉法、巧合誤會法、欲揚先抑法、一波三折法等謀篇布局的技巧,學生在寫事時可以做到曲折有致,從而讓文章更有張力。
小小說篇幅短小,敘事洗練,內蘊豐富,應當得到重視。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用教學機智去挖掘教學資源,不放過教材內容的“偏僻處”,不放棄教學經驗的“陌生地”,不錯過學生的“興奮點”。相信課堂會因此有更閃耀絢爛的火花,學生會因此有更豐富的收獲。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金雞湖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