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沁嬋 李新新
摘要:紀(jì)錄片一直以來被譽為人類的“生存之境”,它可以真實反映一些客觀事實和現(xiàn)象,所以在講好中國故事中發(fā)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而要想真正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化交流,字幕翻譯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將以變譯論作為理論基礎(chǔ),進一步分析紀(jì)錄片《美麗中國》的字幕翻譯,意在從變譯論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在字幕翻譯中可以選擇的翻譯方法以及這樣的選擇能否對文化宣傳起到積極影響。
關(guān)鍵詞:變譯論;字幕翻譯;《美麗中國》
一、引言
《美麗中國》是第一部表現(xiàn)中國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觀的大型電視紀(jì)錄片,也是中國國家電視臺(CCTV)和英國廣播公司(BBC)第一次聯(lián)合攝制的作品,歷時四年的拍攝記錄了大量珍貴、精彩的畫面,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立體角度,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獨特魅力。2008年該片在英國上映播出,而后通過中央電視臺的引進和譯制,2011年在中央電視臺紀(jì)錄頻道(CCTV-9)首播,自開播以來,該片備受各方好評,觀影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中文解說詞在翻譯時做了不少處理,與源語并非一一對應(yīng),而是做了適當(dāng)變譯,究其原因,這不僅是字幕翻譯受時間、空間、音樂、圖像、語音和口語六大因素制約[1],也與文化差異密不可分,受這些因素影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自然會在尊重源語前提下為實現(xiàn)更好的翻譯效果,采取一些適當(dāng)?shù)淖冏g方法。
二、變異論概述
黃忠廉教授在其《變譯論》一書中總結(jié)道:“變譯是相對全譯(完整翻譯)的異化,是指譯者根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變通手段(增、減、編、述、縮、并、改)對同一原作通過改變其中某些因素(如內(nèi)容或形式)、使其譯作最終與其完整的譯作不相似或不同”。黃教授認為,變譯主體包含兩部分,一是譯者,二是讀者,譯者是顯現(xiàn)主體,讀者是潛在主體,雖然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難免會受讀者的牽制,但也給其提供了更多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空間,能充分發(fā)揮其譯者主體性。從《變譯論》一書中可以看出,這種主體性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譯者對原作的態(tài)度:譯者可以對原作說No,可以以自己為主或是介入,讓原作為之服務(wù);二是可以選擇:譯者根據(jù)讀者的需求,可以有意進行挑選、作出取舍,并根據(jù)翻譯目的,選擇適當(dāng)?shù)淖兺ㄊ侄魏妥冏g方法。黃忠廉教授根據(jù)變通手段具體劃分了是十一種變異方法:摘譯、編譯、譯述、縮譯、綜述、述評、譯評、改譯、闡譯、譯寫、參譯。
三、《美麗中國》中翻譯策略的選擇
在《變譯論》中,黃忠廉教授表示,當(dāng)變譯信息量大于原作及其全譯的信息量時,稱為“增”,即在原作的基礎(chǔ)上信息量有所增加?!霸觥钡姆绞酵ǔS腥N:釋、評、寫。通過《美麗中國》中英文解說詞的對比,發(fā)現(xiàn)中文解說詞采用“寫”的方法比較多,換言之,譯者在中文解說詞中添寫了與所譯部分相關(guān)的內(nèi)容,這主要是為了對前面內(nèi)容作補充,傳達更多信息,以及承上啟下,起銜接作用。
例1. It rains here for up to 250 days a year, and standing water is everywhere.(BBC英文解說詞
在南方一些地區(qū),雨季成為一年的主題,多達250天的降雨衍生出無數(shù)浮沼和濕地。(CCTV中文解說詞
這句話譯者在譯前添寫了“在南方一些地區(qū),雨季成為一年的主題”,首先前半句是與紀(jì)錄片開篇介紹“中國南方”相呼應(yīng),而“雨季成為一年的主題”的添加是為了突出描寫雨水的重要性,因為這不僅解釋說明后文無數(shù)浮沼和濕地出現(xiàn)的原因,也為后文為什么在中國南方水稻種植很常見做鋪墊,這樣能讓紀(jì)錄片的前后鏈接以及前后邏輯更加清晰明了,讓觀眾能在觀影過程中準(zhǔn)確接受到信息的傳遞。
在中英兩個版本中,雖然解說者都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來進行紀(jì)錄片的敘述,但英文解說者對于中國文化的解說,始終是獨立于事件之外的“旁觀者”,而中文解說者始終是“當(dāng)局者”,對中國文化,中國形象有著更強的敘事主體意識,所以對比中英兩個解說詞可以發(fā)現(xiàn),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一些內(nèi)容進行了刪減,而這大部分刪減的內(nèi)容主要是對中國環(huán)境的描寫,另外,還有一些與所表達的內(nèi)容關(guān)系甚微的重復(fù)信息。
例1. We know that China faces immens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BC英文解說詞
BBC的解說詞中出現(xiàn)了對中國環(huán)境的描述,而在中文解說詞中,這一句被完全刪除,沒有出現(xiàn)。一直以來,西方認為人口眾多的中國在發(fā)展過程中需要消耗各種各樣的資源,這將同其他國家發(fā)生搶占資源的沖突和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有一些過于片面和刻板的印象,但站在譯者角度,《美麗中國》的受眾是中國觀眾,這是向內(nèi)傳播中國文化,即中國人自己在說自己民族的故事,是帶有深厚的民族自豪感,所以譯者刪減了對中國形象的負面描寫,這不僅是譯者自我意識的體現(xiàn)和對于中國形象的包容,也是在激發(fā)中國觀眾的家國情懷。
例2. In China animals are valued does much for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s for many good they may do. Miao people believe that swallow pairs remain faithful for life, so their presence is a favor and a blessing, bringing happiness to a marriage and good luck to a home. (BBC英文解說詞
在苗寨,燕子被賦予了獨特的象征意義,當(dāng)中也藏匿著種植的秘密。(CCTV中文解說詞
這一段是對金絲燕象征意義的描述,前文對種植水稻與燕子歸來的關(guān)系進行闡述,旨在說明燕子對于苗族人種植的重要性,所以在中文解說詞中,譯者僅保留第一句話,刪減了后面全部內(nèi)容,這是因為第一句不僅是整段話的核心,也是全句的主旨,而后文對于燕子象征幸福和幸運的意義,與種植關(guān)聯(lián)不大,所以譯者刪減了后面的全部內(nèi)容,避免解說詞繁復(fù)冗雜。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敘事手法的不同,中文解說詞在回譯的過程中,譯者沒有遵循原文的敘事手法,而是采用了較多傳統(tǒng)式的中國寫意手法,以及虛實交替的敘事手法,旨在讓觀眾體會到紀(jì)錄片情景中的意境美。黃忠廉教授認為,改即改變,通常是改變內(nèi)容或形式,常見的方法也比較多樣,通常會用到增減,替換等。對比中英兩版解說詞,可以感受到中文版語言溫暖親切且極具中國文學(xué)語言的美妙之感。在中文解說詞回譯中,這種改變主要體現(xiàn)在詞語和形式上。
例1. wild China(BBC英文解說詞
美麗中國(CCTV中文解說詞
“wild”在牛津詞典中將其解釋為:(of an animal or plant)living or growing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即野的,野生的;依照字面意思直譯,將會譯為《野性中國》或《原生態(tài)中國》,這顯然與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審美情趣是相悖的,中國人對于文字往往都有趨吉避兇,祈求好運的傾向,所以譯者將其改譯為《美麗中國》,這樣不僅言簡意賅的表達了記錄片的主要內(nèi)容,也實現(xiàn)了記錄片的信息傳播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
例2. On the Li River fishermen and birds perch on bamboo rafts,a partnership that goes back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This scenery is known throughout the world,a recurring motif in Chinese paintings,and a major tourist attraction (BBC英文解說詞中國南方的漓江,這樣的場景已經(jīng)延續(xù)了上千年。新一天的勞作總是伴著拂曉時的漁火。美如幻境般的山水包含中國詩畫中的意境,水流回暢、山似碧玉。(CCTV中文解說詞
這里譯者承接上文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描寫,省略了漁人和魚鳥的翻譯,直接將其翻譯成“這樣的場景”,并增譯了“新一天的勞作總是伴著拂曉時的漁火”,用“漁火”含蓄的體現(xiàn)了漁人在黎明拂曉時的勞作的意境美,把“recurring motif in Chinese paintings”直接具象的翻譯為“美如幻境般的山水包含中國詩畫中的意境”栩栩如生的向觀眾展示了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 “水流回暢”“山似碧玉”字字相對不僅強調(diào)了中國詩畫的意境,體現(xiàn)了中國漢字的寫意性,也是國人所能接受的表達方式。
四、總結(jié)
紀(jì)錄片字幕翻譯站在客觀的角度來看,對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譯者在原文作者和譯語讀者之間好似一根紐帶,譯者如何翻譯,將會影響信息如何傳遞。根據(jù)上文的研究和討論,可以看出譯者根據(jù)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中英文表達的不同,在翻譯過程中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能有效傳播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對于文化形象的傳播起著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字幕翻譯的策略[J]. 李運興. 中國翻譯. 2001(04)
[4]變譯論[M]. 黃忠廉.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4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西華大學(xué)外國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重點學(xué)科(XZD1907-09)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趙沁嬋(1993.07-),女,漢族,四川成都人,西華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李新新(1978.12 - ),漢族,河南濟源人,西華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副教授、碩導(dǎo)。研究方向:翻譯學(xué)、澳大利亞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