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默涵是我國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他以人民性為批評話語,在魯迅研究、“五四”文藝評價、人民性和文藝大眾化、黨性和人民性關系等方面,有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理論貢獻。林默涵發(fā)表于1948年10月19日的《怎樣學習魯迅先生》一文從人民性理論、魯迅研究角度,將“國民性魯迅”“民族魂魯迅”擴展到“人民性魯迅”,對于魯迅研究、對于后來人民性批評話語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林默涵在同年稍晚時間發(fā)表的《論文藝的人民性和大眾化》中,以“人民性”為中心概念,對人民性進行了充分論述。
關鍵詞:林默涵;人民性;黨性;“五四”文藝;大眾文藝;魯迅
從學術代際來講,如果將“左翼”文藝運動時就已進場的瞿秋白、馮雪峰、周揚、胡風等視為中國第一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的話(魯迅、毛澤東例外),那么林默涵、何其芳、邵荃麟、劉白羽等就是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指引的中國第二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的代表。
林默涵(1913-2008年),福建武平人,原名林烈,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作家、藝術教育家和文藝工作領導者。林默涵1935年開始用筆名“默涵”撰文,1938年到延安馬列學院學習。林默涵1940年參加編輯《中國文化》,后經手發(fā)表了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1943年調《解放日報》編輯副刊并在該報上發(fā)表短論和雜文,又經手發(fā)表了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4年冬調重慶《新華日報》;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先到上海,后赴香港參與編輯國統(tǒng)區(qū)出版的共產黨政治刊物《群眾》和文藝刊物《大眾文藝叢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先后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等職。
林默涵是延安文藝座談會應邀正式代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后,林默涵、何其芳、劉白羽等都是南下宣傳毛澤東文藝思想的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這批理論家理論上的主要特點是堅持文學藝術的階級性-黨性自覺原則即世界觀和創(chuàng)作方法的一致(元)論。毛澤東文藝思想在“南下”的過程中,與同為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體系、同屬革命文藝陣營,但強調藝術家主體性的胡風文藝思想發(fā)生了沖突:這一沖突不僅在解放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藝界在重慶、香港對胡風文藝思想進行了兩次批判,而且在1950年代初中期“胡風事件”發(fā)生時達到頂峰。因此,階級性-黨性原則被視為林默涵等一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的理論標簽,自然也就遮蔽了他們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其他方面的具體建樹和理論貢獻。
例如,林默涵關于藝術人民性的思想和批評話語就長期沒有得到重視和挖掘,其理論貢獻一直沒有得到發(fā)見。1941年《中蘇文化》1月1日文藝特刊中刊登《最近蘇聯(lián)文藝論爭中底諸問題》譯文時,“人民性”概念和批評觀念才進入中國。雖然起步晚,但自1940年代后期開始,“人民性”逐漸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一個重要的批評話語,受到高度重視并在1950年代達到高峰。在人民性批評話語的形成過程中,林默涵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根據(jù)目前的材料來看,可以認為,林默涵是我國較早以人民性批評話語研究人民文藝、“五四”新文藝、文藝大眾化的文藝理論家,是“人民性魯迅”評價的開創(chuàng)者,也是辯證論述人民性與黨性關系的文藝理論家。
一、人民性和魯迅研究
抗戰(zhàn)勝利之后,蔣介石很快發(fā)動了內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黨組織決定把已在上海出版了七八期的《群眾》周刊遷到香港出版,由林默涵夫婦先到香港進行復刊籌備工作。林默涵乘船赴港的時間正是魯迅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的1946年10月19日?!度罕姟分芸木庉嫻ぷ饔烧聺h夫和林默涵兩人負責,雖然《群眾》周刊版權頁署章漢夫是編輯人,林默涵是發(fā)行人,但章漢夫是香港工委書記,主管統(tǒng)戰(zhàn)、工商等工作,林默涵是香港工委報委書記兼《華商報》社論委員,加之編輯部人手很少,連章漢夫、林默涵夫人孫巖在內才6個人,因此,《群眾》周刊的實際工作,林默涵承擔得更多一些?!度罕姟分芸谙愀凼且环莨_出版的共產黨刊物,公開登載新華社的評論和黨的領導人的署名文章。雜志向海內外發(fā)行,成為在香港傳播黨的聲音、宣傳黨的政策、報導解放戰(zhàn)爭進度的一個窗口,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1]。
以《群眾》周刊為陣地,林默涵積極宣傳毛澤東文藝思想和人民文藝論。比如,林默涵1947年6月5日在《群眾》周刊第19期上發(fā)表了《關于人民文藝的幾個問題》,該文的主旨是宣傳人民文藝思想,但內容上主要是談藝術創(chuàng)作問題?!霸敢馐刮乃嚍槿嗣穹蘸驮鯓邮刮乃嚍槿嗣穹?,這中間,有著一個實踐的過程。寫什么?怎么寫?是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中首先遇到的問題?!盵2]論文主要討論了“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應該如何對待工農群眾的缺點和弱點、如何表現(xiàn)和教育小市民、對待不同讀者要有不同程度的藝術作品、應該給予作家藝術家走向人民的時間,批評了文藝要創(chuàng)造讀者、寫工農就要百分之百地用工農的思想和語言等兩種“阻礙文藝和人民結合的”高調而錯誤的觀點。
而從人民性理論、魯迅研究角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林默涵發(fā)表于1948年10月19日的《怎樣學習魯迅先生》一文[3]。這是一篇將“國民性魯迅”“民族魂魯迅”擴展到“人民性魯迅”的重要文章,它對于魯迅研究、對于后來人民性批評話語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這篇紀念魯迅逝世12周年的文章中,作者首先論述了魯迅思想發(fā)展演變的過程:“魯迅先生并不是一開始就作為無產階級的戰(zhàn)士而參加社會斗爭的。他從單純的‘富國強兵的思想到相信‘進化論,以至終于成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戰(zhàn)士”。林默涵認為,魯迅思想發(fā)展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客觀原因、時代原因。魯迅思想的發(fā)展,“這一方面是由于中國社會的實際發(fā)展所決定的,魯迅先生所走過來的長遠曲折的思想道路,也正反映了近數(shù)十年來中國社會思想的發(fā)展,——由‘富國強兵的思想到資產階級的舊民主主義以至工農大眾的新民主主義。離開了這個,是不能正確了解魯迅先生的”。第二個是魯迅個人原因、主觀原因。林默涵認為:“另一方面,……,魯迅先生從紳士階級的逆子貳臣終于進到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戰(zhàn)士,顯然的,也由于他本身所具有的特別優(yōu)良的品質?!?/p>
對于魯迅主觀方面“優(yōu)良的品質”,林默涵認為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無論什么時候,他總是站在人民方面,總是為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而奮斗;第二,他從來不自滿,從來不掩飾自己的缺點或過錯,相反的,卻是時時刻刻在進行嚴酷的自我解剖,自我批評?!绷帜J為,魯迅主觀品質上的這兩個特點,“決定了魯迅先生永遠站在時代潮流的最前列,永遠同著廣大人民一起前進。這也就是魯迅先生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由此,林默涵建構了魯迅評價的基點:魯迅與人民的關系。以此為軸心,林默涵對這兩個特點進行了分析。
關于第一個特點,林默涵非常明確地指出,“魯迅先生的這種絕對忠實于人民利益的思想,貫串著他的所有的作品和一生的行動”。林默涵將這種特點概括為“人民性”:“他的思想所以能為中國廣大青年所接受,成為我們的自我改造和對敵斗爭的武器,就因為它所包含的豐富深刻的人民性:他主張文學就是宣傳,革命的文藝就是人民的宣傳武器,這是真正的人民的功利主義?!标P于第二個特點,林默涵也認為和人民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林默涵說:“魯迅先生的自我批評,是為了使自己更堅定地站穩(wěn)人民的立場,更緊密地和人民結合;反過來,他所以能始終成為人民的真摯的朋友,成為無產階級的勇敢的戰(zhàn)士,又由于他掌握了自我批評的武器。這兩者是不能分開的?!?/p>
從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已經發(fā)表多年和“二戰(zhàn)”之后“人民世紀”“人民至上”的時代話語環(huán)境來看,林默涵在殖民地香港,以魯迅與人民的關系為視角來評價魯迅,并不顯得很特殊,而且文章所做的分析也很簡單,畢竟這只是一篇三千來字的紀念文章。但如果從人民性話語和魯迅批評的角度來看,林默涵以人民性來概括魯迅思想、創(chuàng)作和行動上的特點卻是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性。這是因為,人民性批評話語在這之前非常鮮見。此外,林默涵的“人民性魯迅”評價,和馮雪峰1940年代嘗試以自創(chuàng)的“人民力”理論來評價魯迅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魯迅研究。
二、人民性與“五四”新文藝和文藝大眾化
雖然《怎樣學習魯迅先生》對魯迅和人民關系的論述,觀點鮮明、說理充分、論述嚴謹,但對“人民性”則是點到為止,并沒有展開充分學理分析。這個情況,林默涵在同年稍晚時間發(fā)表的《論文藝的人民性和大眾化》中做了補充,該文以“人民性”為中心概念,對人民性進行了充分論述。
1940年代末期,隨著人民解放軍南下的腳步聲,國統(tǒng)區(qū)的部分革命文藝工作者(胡繩、邵荃麟等)離開上海、重慶、桂林等大城市來到香港(夏衍是從新加坡回到香港),1948年3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文委)領導下創(chuàng)辦了文藝刊物《大眾文藝叢刊》①,開展革命的文藝活動?!秴部穼嶋H負責人是馮乃超和邵荃麟,林默涵參與了編輯、寫作工作。
《叢刊》的辦刊宗旨就是宣傳毛澤東《講話》和毛澤東文藝思想、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理論成果、解放區(qū)文藝創(chuàng)作的成就?!秴部吠擞懻?、荃麟執(zhí)筆的《對當前文藝運動的意見》,檢討了過去10年間國統(tǒng)區(qū)文藝存在的主要問題,認為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成果,“在后方沒有得到應有的普遍和熱烈的討論,倒毋寧說是一般的被冷淡了”。因此《叢刊》集中發(fā)表了一批學習和宣傳《講話》的文章,力圖根椐毛澤東《講話》的基本思想推動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文藝運動,以配合解放戰(zhàn)爭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叢刊》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遵照馬列主義的文藝理論原則,特別是毛澤東的文藝思想,總結文藝運動的經驗教訓,提出開展文藝運動的建議。如《對當前文藝運動的意見》(署名本刊同人,荃麟執(zhí)筆)、《文藝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幾個問題》(蕭愷)、《新形勢下文藝運動上的幾個問題》(荃麟)、《文藝運動的現(xiàn)狀及趨勢》(史篤)等。第二,研討作家主觀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與作用,對胡風強調主觀戰(zhàn)斗精神的觀點展開討論和批評,如《論主觀問題》(荃麟)、《文藝創(chuàng)作與主觀》(喬木)等。第三,批判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文藝思想,如《斥反動文藝》(郭沫若)、《略論沈從文的〈熊公館〉》(乃超)等。第四,探討文藝的大眾化問題,如《略論文藝大眾化》(穆文)、《再談方言文學》(茅盾)、《方言文學的創(chuàng)作》(靜聞)等。另外,該刊發(fā)表了一些頗有價值和影響的研究論文和書評,如胡繩的《魯迅思想發(fā)展的道路》《評路翎的短篇小說》,馮乃超的《從白毛女的演出看中國新歌劇的方向》等?!皡部边€特別刊載了一些解放區(qū)作家如趙樹理、田間、馬烽等人反映群眾實際斗爭生活的作品,給香港和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廣大讀者輸送了新鮮的精神食糧。
1948年12月,林默涵在《大眾文藝叢刊》第五輯《論主觀問題》中發(fā)表《論文藝的人民性和大眾化》。這是我國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史上最早的一篇討論藝術人民性、藝術人民性和大眾化關系的論文。
論文第一部分首先提出,在文藝大眾化的問題上,存在著兩種相反的理解:一是否定“五四”以來的革命新文藝,認為歐化的形式是今天勞動人民不能接受的;一是新文藝的戰(zhàn)斗傳統(tǒng),在內容上反映了人民的歷史要求,為大眾的要求而斗爭,它就是大眾化的。作者認為,“這兩種意見,都同樣犯了片面的毛病,主要是對于文藝的人民性和大眾化的關系與區(qū)別,沒有真正的了解”[4]39。林默涵對藝術人民性的理解依據(jù)于蘇聯(lián)顧爾希坦的人民性思想。顧爾希坦以列寧關于每個民族中都有兩種民族文化的理論為基礎,認為文藝里面的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成分就是藝術人民性。林默涵認為:“人民性并不就等于大眾化。人民性的文藝,雖然有時以直接的人民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但也常常以間接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所以具有人民性的作品,可能并不一定立刻為工農大眾所直接接受?!绷帜邮茴櫊栂L箤⑷嗣裥詤^(qū)分為“內容的人民性”和“形式的人民性”的觀點,看到二者發(fā)展的不平衡關系:“實際上,內容的人民性,并不時常和形式的人民性相并行的。”林默涵還對直接和間接的藝術人民性做了探討。他說,我們“今天要求的大眾化,必須實際的從大眾的需要和愿望以及他們的接受能力出發(fā),不是從我們的主觀臆想出發(fā)。它首先應當具有豐富的人民性的內容,這是不消說得的,而且這人民性的內容不是象那些古典作家一樣,往往只是不自覺地表現(xiàn)在他們的作品中,而是完全自覺地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來表現(xiàn)人民大眾的覺悟和斗爭,這是由革命的意識所照明了的人民性,和過去一般作品中自然流露的人民性,有著質的不同”[4]42-43。林默涵指出,直接的人民性是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迫切需要的。因此,林默涵參照列寧對托爾斯泰、赫爾岑等作家作品人民性“播種-收獲”延時的理論,反對輕易否定歐化文藝。作者指出:“我們提出大眾化的任務,也不是排斥或拒絕那種播種而在長期以后可以有所收獲的工作,這工作是有它的重要意義的。但是,今天客觀情形不容許我們專門去等待那‘一段長時間以后的‘收獲”。他指出,在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和民眾普遍缺乏文化知識的情況下,“普及”肯定是第一位的,大眾化肯定也是第一位。而大眾化的文藝,“它不僅應該具有高度的人民性的內容,而且必須具有能為工農大眾所直接接受的大眾形式”。林默涵認為,大眾化不能受制于內容上的人民性這個要求?!拔覀儾荒馨褍热莸摹嗣裥缘囊?,看做就是大眾化的要求,不能把前者單純地去代替后者。”林默涵在大眾化的形式上還區(qū)分了與民俗文學的形式(即舊形式)的關系問題,批判了“民間文學是民族形式創(chuàng)造的中心源泉”民粹主義的錯誤和對舊形式深惡痛絕的機械主義的錯誤,贊同了毛澤東、魯迅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林默涵在文章中批判了在對待“五四”新文藝態(tài)度上“把人民性和大眾化混淆起來”的錯誤,以辯證的方法分析了“五四”革命文藝的優(yōu)缺點。但他的觀點中,又隱含著把大眾化當作評論當下革命文藝的第一要求、把人民性當作評論過往優(yōu)秀文藝(存在“播種-收獲”時差的文藝)標準的傾向性。這個和后來“十七年”時期普遍以人民性標準來評價古典文學藝術、以階級性(大眾化)來評價當代文學藝術的傾向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理論聯(lián)系。
論文第二部分批判了小資產階級的堂吉訶德式的“為大眾去進行斗爭”的大眾化,闡述了毛澤東“文藝為人民大眾”思想中“使得大眾去進行斗爭”的真正內涵,揭示了大眾化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的啟蒙和教育功能,并再一次強調了大眾化要求進步思想和通俗形式兩個方面的完美結合。論文第三部分批判了不管群眾接受能力和覺悟程度,從自己主觀上“覺得需要”出發(fā)的大眾化。作者引用毛澤東的話指出:“如果群眾在客觀上雖有此種需要,但在他們的主觀上尚無此種覺悟,則領導者與工作人員應該耐心地等待,直到經過自己的工作使群眾有了覺悟,因而自愿實行之時,才去實行,絕不應該強迫命令。凡是需要群眾參加的工作,沒有群眾的自覺自愿,就只會流于形式主義而失敗,一切工作都是如此,對于改造群眾思想的文教工作,尤其如此?!薄髡呓酉聛磉€批評了一些理論家把覺悟提高和藝術提高混淆起來的觀點,主張普及是為了覺悟的提高,而不是藝術的提高。論文第四部分討論形式問題,反對國粹主義和全盤西化、歐化,鼓勵在舊有形式和民族形式上“創(chuàng)造新文藝的民族形式”,而創(chuàng)造的標準就是新舊形式服從于新內容?!墩撐乃嚨娜嗣裥院痛蟊娀返诙?、三、四部分實質是對毛澤東講話“普及與提高”“動機和效果”“新舊形式”等觀點的闡述,也一定程度上呼應了第一部分關于人民性和大眾化的認識。這些闡釋針對當時流行的錯誤觀點,并且具有很高的理論水平,其深度是一般人從《講話》字面上是讀不出來的。這也可以看出,《講話》后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家對毛澤東藝術思想的闡釋、宣傳、傳播是具有較高水平的。
《論文藝的人民性和大眾化》雖然不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fā)展史上第一篇專論人民性的文章(第一篇專論文章應該是1953年黃藥眠的《論文學的人民性》),但它已經在學理上論述了人民性偏內容(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的屬性、人民性與大眾化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人民性的存在形態(tài)(有直接的和間接的、內容的和形式的、自覺和非自覺的人民性之分)、對人民性的運動特性(存在“播種-收獲”延時效應)等,并且運用了人民性理論評價分析了五四新文藝和歐化文化等。和《怎樣學習魯迅先生》的“人民性”相比,《論文藝的人民性和大眾化》中“人民性”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已經非常豐富和飽滿了??梢哉f,林默涵人民性思想在1940年代后期就已經很成熟了。也正是因為如此,林默涵在后來的人民性和黨性關系問題上才有十分正確的認識。
三、人民性和黨性
人民性和黨性的關系一直很復雜、糾結。1940年代,“人民性”概念進入中國后不久,就與“黨性”發(fā)生了遭遇戰(zhàn)。當時國統(tǒng)區(qū)有人覺得重慶的《新華日報》黨性色彩太濃,就把文學藝術領域的這個口號拿過來,給《新華日報》投信,將人民性和黨性對立起來,呼吁《新華日報》加強人民性。很快,1947年1月11日重慶《新華日報》發(fā)表的編輯部文章《檢討與勉勵》中明確指出:“由于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人民的政黨,它代表的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它的一切政策是完全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的,因此,新華日報也是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場,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這就是說,新華日報是一張黨報,也是一張人民的報;新華日報的黨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盵5]317-318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文化理論層面“首次公開申明黨性就是人民性”[6]。但這次遭遇戰(zhàn),讓之前一直關注“人民性”和“黨性”問題、強調二者統(tǒng)一的胡喬木②,對“人民性”產生了一些“看法”,到了1980年代初期,胡喬木和胡績偉發(fā)生“人民性”和“黨性”之爭時,胡喬木作出了徹底否定“人民性”的說法。1982年3月11日胡喬木在給胡績偉的信中說:“從來沒有人把‘人民性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并建議在人民性這一個詞上要慎用:“……不要籠統(tǒng)地引用‘人民性這個含糊不清的概念來作為解決這些復雜問題適當?shù)乃幏?。因此,我建議,目前最好不要再用這個提法?!盵5]318-319
胡喬木否定“人民性”的做法雖然有些簡單化,但也有它的時代背景和原因。新時期開始沒多久,企圖擺脫黨的領導、脫離社會主義道路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就開始泛濫,這反映在藝術人民性這個問題上,就是有些人肆意歪曲人民性與黨性的關系,散布人民性高于黨性的謬論,通過抬高人民性的重要性和地位來否定黨性原則,人為制造人民性和黨性的對立。這尤其反映在新聞宣傳出版和文學藝術等領域。
人民性高于黨性、主張廢除人民性的說法,在“十七年”時期都出現(xiàn)過,但其理論性質完全不同于新時期初期的這些說法。這是因為,前者在當時主要指的是藝術人民性在解釋藝術現(xiàn)象上的廣度大于黨性,這觀點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于資產階級自由化觀點的;后者(包括“文革”時期)主要是把人民性理解成資產階級性質的理論而加以否定的,這和胡喬木出于“工具理性”而否定人民性的思路也是不同的。
因此,對于“人民性高于黨性”的錯誤觀點,黨性原則極強的林默涵自然非常敏感,與之進行了較長時期的斗爭。
1981年,林默涵在《文藝與黨的關系及其他》講話中,把人民性高于黨性的觀點視作文藝與黨的關系的錯誤觀點之一,進行了批判。他說:“第三,表現(xiàn)在關于黨性和人民的問題上。是黨性高于人民性,還是人民性高于黨性?真正的無產階級的黨性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因為無產階級要消除一切剝削,不僅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類,共產黨的宗旨就是為人民利益奮斗,別無其他目的。無產階級黨性高于人民性,具有人民性的東西不一定達到黨性的高度?!薄暗F(xiàn)在有一種觀點,似乎人民性比黨性更高。有些作家把人民同黨對立起來,似乎他是代表人民的,而黨是不代表人民的,文藝家有良心,政治家沒有良心,他比黨更高明,他是站在一切之上的救世主?!睂Υ?,林默涵指出:“抱著這種態(tài)度來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必然會同黨對立,也就是根本上同人民的利益對立的。”[7]366林默涵在肯定黨性高于人民性、“人民性的東西不一定達到黨性的高度”的同時,從黨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相一致的角度,間接肯定了黨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統(tǒng)一性。
而對于應該如何看待人民性、是否需要取消人民性,林默涵和胡喬木的態(tài)度則相反。同樣是在這個講話中,林默涵指出:“關于人民性這個問題,過去有過爭議,‘文化大革命前有人主張廢除‘人民性這個說法,認為這個說法太含混,什么叫人民性?不清楚。我覺得不能廢除,廢除了對許多文學現(xiàn)象就解釋不了。例如優(yōu)秀的文學遺產,大多是封建階級或資產階級中一些比較接近人民或同情人民的作者寫的,它們往往表現(xiàn)了人民的疾苦和愿望,這類作品對人民是有利的,我們說它們具有人民性,應當加以繼承。如果都用階級性來劃分,就會把它們都否定了。所以,人民性這個概念應當保留?!盵7]366從這里,我們能夠看到林默涵《論文藝的人民性和大眾化》“人民性”思想的延伸和發(fā)展。應該說,林默涵這些文章(講話),對解放思想,對恢復人民性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的應有地位、學術價值和科學面目,無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黨性和人民性(最早也稱為“群眾性”,也有一些其他稱法,比如在胡風以及“七月派”的理論中也稱為“廣大性”)一致的觀點源自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的政治報告《論聯(lián)合政府》:“我們共產黨人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lián)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盵8]新時期開始后,鄧小平、胡耀邦等先后對此也有相關論述,但在我國當代的理論和實踐中,黨性和人民性的關系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9]5-6。
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多次并提“黨性”和“人民性”,強調了黨性和人民性的統(tǒng)一性和一致性。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講話中強調:“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tǒng)一的。”[10]這一論斷打破了我國新聞宣傳領域30年來人為制造的一個禁區(qū)[9]6。一年后,《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習近平又具體指出:“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文藝的根本宗旨也是為人民創(chuàng)作。把握了這個立足點,黨和文藝的關系就能得到正確處理,就能準確把握黨性和人民性的關系、政治立場和創(chuàng)作自由的關系?!盵11]這是新時期40年以來,第一次在中國最高政治領導人關于文藝工作的文獻中出現(xiàn)黨性和人民性關系的論述。習近平提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tǒng)一的”這一論斷,既是習近平個人政治哲學智慧的表現(xiàn),也包含了林默涵等在內中國幾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的貢獻。
四、結語
林默涵是我國當代諸多重大文藝事件的領導者、參與者,對我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雖然林默涵為人為文,自稱為“憑心而言,不遵矩”[12],但林默涵理論的原則性極強,這也是他與晚年周揚在一些理論問題上存在分歧的原因所在,另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比如人民性和黨性的關系),林默涵又非常熟悉和尊重藝術規(guī)律,實事求是,理論辯證性非常強。因此,文藝理論家、美學家李希凡評價他說:“他是一位忠誠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也是一位真正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文藝理論家,堅持真理,忠貞不渝,即使不同意他觀點的人,對他的人格、文品,也不能不豎起大拇指,說一句:‘那真是一條硬漢子!這是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盵13]文藝理論家、美學家涂途則稱贊林默涵,具有“實事求是、聯(lián)系實際,辯證思維、一分為二,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丹心鐵骨、高風亮節(jié)的人格和文格”[14]。
本文只是簡單地以人民性為例,以期一窺林默涵文藝理論的獨特貢獻和價值。但由于一些復雜的歷史和社會心理原因,林默涵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和批評家,他的理論貢獻沒有得到人們的充分重視和挖掘,甚至沒有得到基本的尊重。因此,直至最近,還有學者指出:“林默涵的研究本身也較薄弱有待加強?!盵15]我們相信,隨著人們歷史眼光的延長,林默涵文藝工作(尤其是文藝思想和文藝批評)的獨特貢獻將會更多地被人們發(fā)現(xiàn)、重視和肯定。
注釋:
①《大眾文藝叢刊》由邵荃麟等編輯,初期兩個月出1輯。自第4輯起為避免國民黨政府的郵件檢查,改為書籍的形式,每期換一個名字甚至起兩個名字,3個月出一輯。前后共出版6輯,至1949年3月停刊。第1輯《文藝的新方向》,第2輯《人民與文藝》,第3輯《論文藝統(tǒng)一戰(zhàn)線》,第4輯《魯迅的道路》(一名《論批評》),第5輯《論主觀問題》(一名《怎樣寫詩》),第6輯《新形勢與文藝》(一名《論電影》)。主要撰稿人有郭沫若﹑茅盾﹑丁玲﹑夏衍﹑荃麟﹑馮乃超﹑默涵﹑喬木(喬冠華)﹑胡繩﹑以群、紺弩﹑呂熒﹑于伶﹑周立波﹑王若望等。該刊物除以文藝理論批評為主外,也刊載文學作品。
②1945年12月30日出版的《新華報人》第9期刊登了胡喬木的題為《人民的報紙》的報告。報告中說:“黨報是人民大眾的報。這點不能懷疑。雖然人民并不都是共產黨員,而且人民中還有其他的黨,但因為我們的報紙是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完全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所宣傳的也正是人民所需要講的。因此,這樣的黨報就是人民大眾的報。我們要使人民的東西能在報上反映出來,這樣來加強人民報紙的黨性,也就是人民性。說報紙黨性太重,證明我們的報紙和人民還有距離,就是人民性不夠,也就是黨性不夠。報紙能最高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呼聲,就是報紙有最高的黨性。如果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使人民感不到興趣了,就是報紙有黨性不夠的地方?!?/p>
參考文獻:
[1]王曉吟.林默涵1946年—1949年在香港[J].新文化史料,1996(1):39-41.
[2]林默涵.關于人民文藝的幾個問題[C]//《延安文藝叢書》編委會.延安文藝叢書:第一卷(文藝理論卷).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229.
[3]默涵.怎樣學習魯迅先生[J].群眾周刊(香港),1948(41).
[4]默涵.論文藝的人民性和大眾化[C]//荃麟,等編.大眾文藝叢刊:第五輯(論主觀問題),1948.
[5]胡喬木.關于新聞工作的黨性和“人民性”問題(1982年3月11日致胡績偉信)[M]//胡喬木談新聞出版(修訂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17-318.
[6]尹韻公.一個經典觀念的邏輯起點和歷史起點——關于“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tǒng)一的”[N].北京日報,2013-09-30.
[7]林默涵.文藝與黨的關系及其他[M]//林默涵文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366.
[8]毛澤東.論聯(lián)合政府[M]//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9]陳力丹.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習近平總書記7.1講話豐富了“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思想[J].理論視野,2016(8):5-8.
[10]中國廣播網.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2013-08-21].http://china.cnr.cn/news/201308/t20130821_513374392.shtml
[1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7.
[12]林默涵.林默涵劫后文集題記[M]//林默涵文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274.
[13]李希凡.追憶默涵同志[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8(2):
[14]涂武生.“憑心而言,不遵矩”——學習《林默涵文論》的文格[J].武陵學刊,2016(4):87-92.
[15]黃海飛.如何把關?——林默涵批校1981年版《魯迅全集》第六卷清樣初探[J].文藝爭鳴,2019(6):7-14.
作者簡介:劉永明,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