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瑛
〔摘要〕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是以來訪者及其家庭為咨詢對象,通過運用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的技術對家庭關系及其互動模式進行擾動,促使家庭成員調整舊有互動模式獲得新的家庭格局,從而幫助來訪者癥狀改變的心理治療技術。本文探索了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應用于學校心理咨詢的必要性,并對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在一則父女溝通不暢的咨詢案例中的具體應用,就其工具和技術的使用進行了梳理、總結和反思。
〔關鍵詞〕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親子溝通;問題家庭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02-0046-05
一、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理念
中小學開展個別心理輔導工作,通常是心理教師與來訪者一對一咨詢,咨詢工作往往只是把問題聚焦于來訪者本身,咨詢效果通常收效甚微或者不能持久。在長期的學校心理咨詢實踐中,許多心理教師有這樣的無奈和困惑:問題孩子背后通常是問題家庭,或者有問題的親子關系,只針對學生本人開展工作,常常是舍本逐末,隔靴搔癢,在開展學校心理咨詢時,是否要以全新的觀念來看待學生的問題,看到他們背后的原生家庭以及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影響?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新的思路和方向,其治療理念主要在于家庭系統(tǒng)觀,即任何一個個體有了病癥,是因其家庭系統(tǒng)生病了,通常被稱為來訪者的個體只不過是該問題家庭的替罪羊,所以治療的對象不應只是這位有病癥的個體,而應是整個家庭關系或家庭系統(tǒng)。家庭治療的要義在于通過引入新的觀念與做法,來改變與問題行為相關聯的互動方式,并通過對整個家庭的干預來改變導致個人心理癥狀的家庭關系格局,使家庭獲得新的變化,產生良性的規(guī)則和互動模式。
二、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應用于學校心理咨詢工作的必要性
(一)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為心理教師理解個案提供了更全面的視角
在接待個案時,我們習慣把目光聚焦于個案本身,通過來訪者班主任或同學收集信息而忽略了來訪者背后的原生家庭,往往治標不治本,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當我們從家庭的視角,看到孩子問題背后的本源時,就能理解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從更大的系統(tǒng)來看來訪者,我們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更全面地理解來訪者。
(二)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可彌補一對一咨詢的不足,咨詢效果更顯著
個體咨詢和治療面臨的困境是,如何將治療室取得的效果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個體咨詢和治療即使取得了效果,來訪者回到家庭和社會,誘發(fā)疾病的因素仍然存在,容易故態(tài)復萌。個體心理咨詢無法解決因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庭環(huán)境不良而產生的心理行為問題,而家庭治療著眼于通過改變家庭關系格局來建立新的互動模式,從根源上解決學生個案的問題,從而彌補了一對一咨詢的不足,讓咨詢效果更加顯著。
由此,基于對個案全面、準確、客觀的理解和要達成更好的治療效果這兩個方面的考慮,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應用于學校心理咨詢是十分必要的。
三、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在一則父女溝通不暢咨詢案例中的應用
(一)案例概況
小陳,女,13歲,初一,某農村中學學生。有一個兩歲的妹妹。媽媽不到40歲,曾從事美發(fā)工作,生育二胎后從事服務性工作。爸爸40歲,打工,因有腿傷,賦閑在家。
小陳由父母帶到6歲,6歲后外公外婆參與孩子的接送,主要撫養(yǎng)人仍然是父母。母親比較耐心,跟孩子有較好的溝通。父親在家時較少,一般6點后回家, 常常打麻將、玩手機。半年前,父親腿受傷后在家養(yǎng)傷,父女之間溝通不良,常常發(fā)生沖突。2019年2月底開學時,孩子表示不想讀書。經媽媽做工作到學校報名, 跟老師溝通時,表達不想上學的原因是:對爸爸意見大,覺得爸爸對她不好, 兩人溝通不暢。2月23日前來咨詢,3月30日第二次咨詢。
第一次咨詢時,父親第一個走進咨詢室,跛腳,全程使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母親第二個走進咨詢室,個矮,微胖,健談,表情生動。孩子最后進來,穿帶帽羽絨服,全程套著帽子,整個人仿佛想縮進衣服里,短發(fā),不經解釋看不出性別。
母親先入座,孩子緊隨母親坐在同一張沙發(fā),較親昵。父親坐在母女對面。父母情緒正常,主動交流。女兒非常沉默, 不愿意表達。
(二)評估
根據病與非病的三原則,該來訪者的知情意協調一致,個性穩(wěn)定,有自知力,經父母勸解而來,有求助愿望,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對照癥狀學標準,該來訪者由于現實問題(跟父親溝通不暢)而產生內在沖突,導致情緒焦慮和無助,內心沖突為常形,排除神經癥。
不良情緒持續(xù)不超過半年,社會功能降低,但受損不嚴重,經勸解尚能上學,情緒反應僅限于跟父親溝通不良,未泛化,因此屬于一般心理問題。
(三)原因分析
生理原因:孩子到了青春期,心理發(fā)展的矛盾性有可能激化現實矛盾,加大親子沖突。
社會原因:1.父親打游戲、玩手機、打麻將較多,對孩子缺乏關心陪伴和回應;2.父親腿受傷,失業(yè)在家, 對未來的恐懼、對經濟壓力的擔心、 身體的不適以及對拖累妻子的歉疚等情緒感受,有可能激化現實矛盾,加大親子沖突;3.父親與他自己的父親關系一般,沒有從原生家庭習得有效的溝通方式,導致溝通不暢、親子沖突。
心理原因:1.母女結盟導致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較為疏離。女兒表現為依賴母親而對抗父親,幾經沖突后,父親可能放棄對女兒的期望而轉為斥責、蔑視。這種三角關系會影響夫妻之間的理解和親密。父親游離于家庭之外,要么忙于工作,要么沉溺于手機和麻將。2.夫妻關系不良,妻子壓抑了很多對丈夫的憤怒,并把這部分情緒投射給了孩子,孩子扮演了媽媽的代言人,幫助媽媽表達了壓抑的對爸爸的憤怒和指責,加劇了父女沖突。
由此可以判斷,小陳不想上學,表面上看是因為父女溝通不暢,實際上,跟家庭的互動模式和關系模式有錯綜復雜的關系。看起來是孩子“病”了,實際上它也表達了家庭各個成員的需求,即這個家庭“生病”了。因此對小陳的咨詢不能僅限于她個人,更需要父母的參與配合。這就需要借助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的觀點來進行全面干預。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的觀念認為:治療不是激進的主動的干預,而是溫和的擾動,依靠提問和布置作業(yè),幫助家庭調整互動模式從而促進癥狀的改善。以下擬從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的工具和技術兩個方面,對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在本案例中的應用進行總結和梳理。
(四)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的工具和技術在本案例中的應用
1.家譜圖
繪制家譜圖是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預備性討論的第一項任務。在治療前,來訪者須填寫“家庭背景表及兩系三代家譜”,如父母二系三代人的人口學及職業(yè)情況、健康情況,以及婚姻、受教育水平、精神衛(wèi)生問題、重要經歷。根據了解的信息,運用相應符號、規(guī)則繪制家譜圖,使得來訪者的重要的個人及家庭事件、問題、家庭互動模式和關系變得一目了然,成為治療師提出治療性假設的重要前提。
鑒于本案來訪者受教育水平不高,其家譜圖由咨詢師通過訪談幫助繪制。從家譜圖中看出:父親跟爺爺關系一般,爺爺奶奶的關系一般,來訪者與父親關系不良,顯示出親子關系模式的代際傳承。來訪者父母關系一般,來訪者與母親關系親密而依賴, 來訪者與父親對抗而抵觸,三者相互糾纏互為因果。家譜圖的繪制對家庭問題、家庭互動模式及家庭關系的呈現,為咨詢師提出治療性假設提供了思路。
2.提問技術
在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的會談中,咨詢師主要運用提問的技術對來訪者及其家庭進行擾動。
(1)循環(huán)提問
循環(huán)提問的方法是系統(tǒng)式治療師或咨詢師的工具箱里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當著全家人的面,輪流而且反復地請每一位家庭成員表達他對另外一個家庭成員行為的觀察或者對另外兩個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看法,或者提問一個人的行為與另外一個人的行為之間的關系。
咨詢片段:
師:一家人都來了,你們想共同解決家庭的什么問題?
母:娃娃不想上學, 我說總要去退費嘛,到了學校, 老師就勸她, 她就說,因為跟爸爸溝通不好,爸爸打游戲、耍手機、打麻將比較多,對她回應比較少。
師:媽媽說,孩子不想上學,是因為爸爸與孩子溝通不好,打游戲、用手機、 打麻將比較多,爸爸怎么看?
父:不曉得什么原因, 我說話她不理我。
師:爸爸說不知道什么原因,女兒怎么看?(轉向女兒)
女兒沉默。
母:(和顏悅色地,耐心地, 用手肘和面部表情邀請女兒)你說嘛。
女:我不想理他。
師:什么原因呢?假如外公外婆在現場,他們會怎么說?
母:他們沒文化,只會說,該打了。
師:那女兒不理爸爸,是什么原因呢?
女兒又沉默。
父:(憤怒)你說, 總要有回應,沒禮貌!在家也是,睡覺不起床,喊她不回應, 用被子蓋著頭,你吃不吃飯,總要有個表示嘛……
女兒更沉默,哭泣。
母親遞紙巾, 女兒憤怒地拒絕。
同一問題循環(huán)反復詢問不同的家庭成員,根據家庭成員的回答,可以從中觀察到小陳家庭成員的互動模式:女兒不搭理父親—母親好言相勸,循循善誘,父親卻簡單粗暴,憤怒指責—女兒更加沉默抗拒。而這一模式恰恰就是問題行為及其原因的呈現:小陳反感父親的簡單粗暴,以不加理睬的沉默抗拒父親;母親好言相勸,循循善誘,呈現出母女結盟的狀態(tài),同時也顯露出母親跟父親在對孩子管教問題上存在的矛盾和沖突。
(2)責任回歸性提問
對于癥狀形成的責任,家庭成員之間往往相互推諉和指責,責任回歸性提問讓家庭成員更多思考自己對于癥狀行為的“貢獻”。
咨詢片段一:
師:爸爸在女兒不回應時很生氣和憤怒,在爸爸看來,跟人溝通, 女兒必須有回應,是嗎?
父:是。作為晚輩,即使是平輩,至少要有個回應,要不然,走向社會,哪個管你那么多。
師:爸爸擔心女兒走向社會吃虧,作為父母有這樣的擔心很正常。爸爸始終堅持認為,溝通必須有回應。我很好奇,爸爸在跟人溝通的時候,有沒有不回應的時候?
母:有!跟我,我說話,他在用手機的時候。跟女兒,女兒說作業(yè)不會做,他在玩手機的時候。
師:這很有趣, 爸爸說女兒不回應自己,爸爸跟媽媽,跟女兒溝通時,也有不回應的行為。會不會有人會認為,爸爸的行為對孩子有影響?
父親沉默思考。
咨詢片段二:
(咨詢師感到親子溝通狀況可能跟父親的固有模式和原生家庭有關系,因此探究了父親的成長經歷。父親老家在江西,父母關系良好,他父親偏嚴厲,自述跟父親關系一般,跟母親關系稍好。他排行老大,還有一個妹妹和弟弟, 都在江西生活,自己中學離家到四川打拼。)
師:爸爸一個人背井離鄉(xiāng),只身到四川辛苦打拼,挺不容易的,直到遇見愛情才留下來,是這樣的嗎?
父親表情柔和,有幸福的感覺。
女:嗤~ (明顯不屑一顧)
母:她叫我跟他離婚。
師:看起來女兒對爸爸不滿意,甚至覺得媽媽該跟爸爸離婚。我有點好奇,會不會有人會認為,爸爸媽媽的關系對孩子的狀態(tài)有影響?
……
通過責任回歸性提問,讓父親思考自己在溝通中的不回應對于女兒癥狀行為的影響,讓夫妻雙方思考夫妻關系對于孩子癥狀行為的影響。讓父母明白小陳對父親的不回應跟父親在親子溝通中的不回應有關系,跟夫妻關系不良有關系,從而思考改變的方向,承擔改變的責任。
(3)改善—惡化性提問
改善—惡化性提問通過對癥狀行為和惡化的情況進行提問,讓家庭成員思考不同行為對癥狀的影響,從而選擇更多積極的行為,避免消極行為,促進癥狀的改善。
咨詢片段:
父:我說話她就是不理我啊。
師:有沒有好的時候呢?什么情況下溝通狀況會更好一點?
父:她心情好一點的時候,家人一塊兒去玩兒的時候。
師:什么情況下這種溝通狀況會更嚴重呢?
父:早上起床,我反復催她的時候,還有,我罵她的時候。
通過改善—惡化性提問,讓家庭成員思考行為和癥狀的關系,避免不好的行為,明確改善的方向,同時也促使家庭成員看到資源和能力,增強改變癥狀行為的信心。
(4)前瞻性提問
前瞻性提問是指向未來的提問,基于當下的情況對未來進行設計,讓家庭成員看到希望或者改變,從而增強信心或激發(fā)當下改變的動力。
咨詢片段:
母親講了一個女兒跟同學發(fā)生沖突,自己給女兒撐腰并處理的故事。還講了女兒站在危險的地方, 自己責打和教育女兒的故事。還說爸爸從沒有打過女兒,只拖過。期間, 母女有自然流暢的互動,女兒嗔怪地埋怨媽媽太狠了,但并不感覺生分和有距離。
父:(極其不耐煩)讓老師說嘛。
母:(反擊)說女兒感興趣的事, 她就放松了,就有話,就有回應了。
……
師:我看到爸爸媽媽有不同的意見,在這個地方有爭吵,我很好奇在家里也是這樣嗎?我們設想下,如果繼續(xù)這么吵下去,三個月之后會怎么樣,孩子的狀態(tài)會更好嗎?
沉默……
通過運用前瞻性提問,引起家庭成員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情況的思考,激發(fā)當下改變的動力。
(5)澄清性提問
幫助來訪者澄清一些模糊的認知,使問題呈現更具體清晰。
咨詢片段:
師:這種溝通困境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父:半年前,受傷后。
師:受傷后,有什么不同?
父:心情比較差, 煩躁。
師:還有哪些不同?
父:也有經濟壓力和對未來的擔心,不僅不能掙錢,還要拖累妻子照顧自己。
師:看到女兒不如自己的期待,就忍不住發(fā)火,這種煩躁、憤怒其實不完全因為女兒,是嗎 ?
父親點頭。
師:我想此刻爸爸對女兒心里是有一份歉疚的,是嗎?
父:嗯。
女兒肢體松動了些。(感覺父女關系有松動)
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還有許多提問方式,比如例外提問、差異性提問、假設性提問、資源性提問、奇跡詢問等等。兩次咨詢不能窮盡所有的提問技術,以上僅從5個提問技術運用片段進行舉例,以探討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的提問技術在本案例中的應用。
3.布置家庭作業(yè)
在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的會談中,布置作業(yè)是為了促動家庭產生某些變化,是系統(tǒng)治療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
(1)記秘密紅賬
要求小陳父母記錄跟孩子互動溝通良好的情況,越細致越好。要求小陳記錄父母的變化。作業(yè)目的是促進小陳和父母關注對方的積極行為,另一方面,引導雙方做出積極行為,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用心與關愛。這樣的作業(yè)一方面能促進其他成員的注意力重新分配,另一方面則引導來訪者及其家庭成員做出積極的互動行為。
(2)要求父母意見不一致要爭吵時,停下來,用手機錄下來。該作業(yè)的目的在于,增加父母的覺察,叫停夫妻雙方的爭吵行為。
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中的布置家庭作業(yè)還包括悖論干預和癥狀處方,單、雙日家庭作業(yè),角色互換( role-exchanging),水槍射擊或彈橡皮筋和定期寫信或打電話。鑒于來訪者及其家庭成員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咨詢師選用了少量且易操作的家庭作業(yè)。
咨詢結果:
兩次咨詢結束后回訪。
第一次母親反饋,“比之前好多了。老公覺得孩子理他就滿足了。我覺得還不行,還應該讓孩子跟他無話不談。”——說明咨詢效果良好,來訪者及其家庭對未來有更多期待。
第二次母親反饋,“還行。爸爸答應接孩子,因為打麻將兩次都食言了,說又不是弄個祖宗來供。自己勸了女兒,好多了。女兒說,以后單身, 看媽媽結婚都那么累?!薄@示咨詢效果不夠穩(wěn)定和持久,也再次證明“小陳的癥狀背后是夫妻的關系問題,小陳只是做了這個生病家庭的代言人”這一假設的合理性。系統(tǒng)治療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后續(xù)跟進。
四、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應用于本咨詢案例的反思
本咨詢案例是咨詢師把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應用于學校心理咨詢的一次有益嘗試,盡管技術的使用還不十分熟練,但也取得較好的咨詢效果。下面從兩點來探討。
不足之處:在咨詢的過程當中,小陳比較沉默,究其原因,一是來訪者被父母貼上“有心理問題”的標簽后被動來訪;二是與咨詢師自身的經歷有關,因為自己跟父親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在咨詢過程當中,無意識地對來訪者的父親有較多的共情和理解,這在來訪者看來,好像咨詢師不恰當選邊站,有悖于價值中立的原則。這對咨詢師有兩點啟示:1.對自己的咨詢狀態(tài)保持高度覺察,注意與來訪者的移情和反移情對于咨詢的影響;2.在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中,表達共情和理解一定要審慎和適度。
值得關注的問題:首先,父母愿意配合孩子進行家庭治療,是家庭治療取得效果的首要條件。本案例第一次咨詢,父母都走進了咨詢室;第二次,父親由于工作的原因沒有來到咨詢室,這可能是咨詢效果不持久的一個原因。另外,家庭動力系統(tǒng)和互動模式是長期形成的,也有其慣性和張力, 改變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次,從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的治療觀來看,孩子的問題往往跟原生家庭的互動模式,跟夫妻關系有關。對于學校心理咨詢來說,處理家庭的親密關系既不屬于學校心理咨詢的范疇,往往也是學校心理咨詢師的短板,要想在學校咨詢實踐中應用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問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綜上,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為學校心理咨詢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能幫助咨詢師更加全面、系統(tǒng)、客觀地理解個案,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在學校心理咨詢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而如何有效地把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應用于學校心理咨詢中,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喻彬彬.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在學校心理咨詢中的實踐和思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7):37-40.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qū)中小學教研培訓中心,成都,610500)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wèi)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