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富
隨文練筆不僅是一種語文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也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教學策略。它不但體現了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而且還體現了學習和運用統(tǒng)一的要求。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但是在語言的運用和組織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詞句欠缺韻律感,文字缺少美感,語言缺乏邏輯,文章層次不清晰等問題導致了學生在寫作上困難重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的文本資源,巧設隨文練筆,幫助學生提升寫作的能力,讓學生在隨文練筆的小練習中學習習作的方法,積累習作的語言,拓展習作的思路是很有必要的。教師精心挖掘文章的內涵,選擇有效的練筆之處,激發(fā)學生的習作欲望,把習作教學和閱讀教學有機融合,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典型段落,指導仿寫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得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習作的熟練技能……”統(tǒng)編版教材的選文文質兼美,可模仿性極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把教材中的典型段落作為模仿的對象,既可以讓學生習得寫作的技巧,又可以讓學生擺脫習作的枯燥。典型段落的仿寫讓學生習作中有跡可循、有文可依,學生的習作興致也能大大提升。學生在隨文練習中潛移默化地提升的習作能力,既是語文課堂的實效性的體現,又是學生讀寫水平能力的有效驗證。
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一文中,作者通過細致的觀察,把爬山虎爬墻的過程寫得生動形象、淋漓盡致。在課堂上通過反復朗讀、換詞法、畫圖展現等形式加深學生的爬山虎爬墻過程的感悟,讓學生懂得如何使用動詞。同時找準隨文練筆的切入點,播放植物發(fā)芽的視頻,讓學生模仿文章的寫法仿寫。泥土里的種子慢慢地掙脫了外皮的束縛,細小的芽不斷地探索新的鄰域。在漆黑中,它找到了可以舒張的路徑,緩緩地往泥土外延伸。終于,種子憑借著頑強的生命力鉆出了地面,探出了小腦袋,迎著風盡情地搖擺。
在學生的仿寫的范例中,我們能夠透過學生運用的動詞“掙脫、探索、舒張、延伸、鉆出、探出、搖擺”感知種子發(fā)芽的全過程。由此可見,學生能夠準確地掌握了動態(tài)事物的描寫技巧,習作能力又是一個小跳躍。通過典型段落的仿寫,挖掘了學生習作的增長點,讓學生在隨文練筆中獲得快樂,讓學生的習作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
二、巧用情節(jié),合理續(xù)寫
學習語文就是不斷積累和遷移運用的過程。統(tǒng)編版的許多課文具有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當故事情節(jié)的不斷發(fā)展,常常讓人眼前一亮。這時教師可以巧設隨文練筆深化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合理想象故事的發(fā)展,讓文章的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文章更加有內涵。在想象的過程中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讓學生有體現當“作家”的角色代入感,更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
在教學《普羅米修斯》一課中,當講述普羅米修斯遭受煎熬時,為了能夠讓學生體會故事情節(jié)的曲折性,筆者引導學生合理想象情節(jié)的可能性:普羅米修斯除了不能動彈,不能睡覺,日夜遭受風吹雨淋的痛苦,遭受鷲鷹的啄食,他還會遭受怎樣的煎熬?請根據文章的發(fā)展,續(xù)寫普羅米修斯遭受的煎熬。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往往會有靈感的迸發(fā),此時讓學生把想象到的寫下來,學生在寫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所寫出來的內容更具有內涵。當春天來臨時,普羅米修斯欣賞不了鳥語花香;當夏天來臨時,普羅米修斯聽不到蟬鳴鳥叫;當秋天來臨時,普羅米修斯品嘗不了香甜果實;當冬天來臨時,普羅米修斯感受不到團圓歡樂。
學生把思考到的內容通過文字的方式轉述出來,不但深化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還提升了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同時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品鑒能力和對文學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素養(yǎng)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yǎng)?!白骷沂健钡捏w驗營造了濃厚的習作氛圍,獨特的體驗讓學生浸潤在習作的過程中,間接性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又教學《花牛歌》一詩時,引導學生賞析文章內容后,找準切入點隨文練筆,讓學生想象花牛除了在草地里坐、在草地里眠、在草地里走、在草地里夢之外,還可以在草地里干什么?讓學生結合詩歌的內容,根據詩歌的結構進行合理的續(xù)寫:
花牛在草地里戲,
踩遍了整個大草原。
花牛在草地里唱,
“哞哞”聲響徹云霄。
花牛在草地里吃,
肚子漲得圓溜溜的。
學生在品讀詩歌后,進行續(xù)寫,內容充實,趣味十足,甚至隱約中還可以感受到詩歌所詮釋出來的童心童趣。學生在語言的積累、理解和審美方面拓展了更大的空間。在品讀詩歌過后,隨文練筆,不僅讓學生對詩歌所要表達的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還提升了學生創(chuàng)造詩歌的能力,讓學生品悟到詩歌的美感。
三、留白之處,想象創(chuàng)寫
文章經常會有“言雖盡而意無窮”的空白點,教師可以巧設隨文練筆填補空白點,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情感,豐富文章的內涵,對于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書面情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例如,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他的汗水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中的省略號就是很好的練筆點。在教授這篇文章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文章的插圖,想象這個盤古的身體還可以變成什么?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然后再進行小練筆。學生根據前文的內容,可以想象到:他的牙齒變成了險峻的山脈,他的骨骼變成了堅硬的巖石,他的鼻子變成了深不見底山洞,他的一個省略號給小練筆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創(chuàng)作空間,教學這樣的課文時把留白的用來練筆,既拓展了練筆的方向,又可充實文本,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真正達到閱讀和習作的有機融合。
其中在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的選文中,有很多文章可以利用省略號的留白之處當成小練筆的支點,在講授這類文章的過程中及時進行小練筆。例如,在《走月亮》一文中就有八個省略號,如果把這八個省略號的內容都擴充,想必文章又是另一番味道。又如,在《普羅米修斯》一文中:自從有了火,人類就開始用它燒熟食物,驅寒取暖,并用火來驅趕危害人類安全的猛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前文內容想象盜取火種之后,人類的生活情景,進而理解普羅米修斯的執(zhí)著。再如,《爬天都峰》一文中:我奮力向山頂爬去,一會兒攀著鐵鏈上,一會兒手腳并用,像小猴子一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作者爬山的畫面,并且把它寫下來,使得畫面更加直觀。
統(tǒng)編版教材中有留白的選文比比皆是,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抓住教學時機,把留白作為支點,把空缺的地方化為鮮活的語言,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四、重點詞語,內涵擴寫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言語,一定要讓詞深入到兒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中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文本中經常會有一些重要的關鍵詞語,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挖掘其內涵,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使它變成更加鮮活的畫面。
筆者在教授《女媧補天》一文就抓住“歡聲笑語”和“驚慌失措”兩個詞語進行了引導想象,并作為小練筆的基點。
師:在天還是完整無缺的時候,人們過著歡聲笑語的生活,人們幸福快樂的生活情景到底是怎樣的?當天出現了大窟窿之后,人們驚慌失措地四處逃跑,人們逃跑的情景到底是怎樣的?你們一邊讀一遍想象,你們會看到怎樣的情景?試著把它寫下來。
(學生圍繞兩個詞語展開交流人們不同的生活情景并進行寫話,寫話后全班交流。)
師:對比兩種生活情景,人們過著水生火熱的生活,女媧為了讓人們重新過上歡聲笑語的生活,決心把天和地修補起來。
通過這次的小練筆,學生對“歡聲笑語、驚慌失措“兩個詞語不僅僅是意思的理解,更是對文本內涵的豐富,女媧的偉大形象也更加真實豐滿了。因此,在閱讀的過程抓住重要的詞語進行擴寫,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詞語意思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生運用該詞語的機率,更豐富了文章的內涵,使文章情節(jié)更加鮮活。
總而言之,“隨文練筆”的切入點在文章比比皆是。只要教師潛心會文,找準切入點,并進行拓展小練筆,相信學生的閱讀和習作能力都會快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