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坤瑾 周楊梅
脫貧攻堅不僅對中華民族意義重大,也事關全球減貧事業(yè)。中國在脫貧攻堅領域的巨大成就已經(jīng)吸引了世界矚目,但海外受眾仍然對中國脫貧攻堅故事存在眾多認知局限與誤解。筆者對中外媒介視野下的脫貧攻堅故事進行了梳理及對比,從敘事層面探析了中外媒介視域中的傳播異同,討論、反思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性建議,試圖探究在國際敘事中,中國脫貧攻堅故事傳播的改進空間與調適模式。
一、中國脫貧攻堅故事的傳承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xiàn)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尚書》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泵裆枷胱怨乓詠矶甲鳛橐粭l重要治國思想,貫穿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的整個脈絡。從古至今,歷代先賢從未放棄對“富民”“裕民”等愿望的追求,而其在本質上都指向一個方向,即讓老百姓富裕起來,民富則國強。①孔子認為“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管子主張“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千百年來,救濟扶貧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②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開發(fā)工作。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共產黨致力于解決貧困問題,帶領人民持續(xù)向貧困宣戰(zhàn)。③1986年之后,我國把扶貧開發(fā)納入國家發(fā)展總體計劃,推動扶貧工作走向制度化、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④進入21世紀,國務院扶貧辦對新世紀農村貧困治理工作做出了全面計劃部署。⑤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黨中央領導下,我國創(chuàng)新性地推動開展“精準扶貧”戰(zhàn)略,取得了巨大成功。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貧困人口數(shù)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至551萬人,累計減貧9348萬人。⑥
中國主流媒體在解讀中國脫貧攻堅故事,擴大海外認知范圍方面也做出眾多積極嘗試,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媒體都主動投身創(chuàng)作脫貧攻堅題材影視作品,扶貧題材紀錄片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及重大的研究價值。扶貧題材紀錄片是在我國大力實施脫貧攻堅戰(zhàn)略以后才誕生的一個特定敘事話題,基于此,本文在研究中同時考察中國媒介與海外媒介敘事下中國故事的異同,具有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新性,也能在對比研究中反思我國媒介參與國際傳播中的現(xiàn)狀與局限,從而為脫貧攻堅故事的出海提供參考性建議。
二、中外媒介視野中的脫貧攻堅故事
近年來,《中國扶貧在路上》《中國脫貧攻堅》《村里來了個扶貧洋專員》等具有影響力的扶貧題材影視作品,在海內外獲得了廣泛關注與熱議,促進中國故事在國際傳播中取得良好傳播效果。
(一)中國媒介視域下的脫貧攻堅故事
1.宏大主題與時空呈現(xiàn)
在脫貧攻堅框架下,我國扶貧題材紀錄片多以宏大主題呈現(xiàn),跨越空間將全國各地脫貧故事相勾連,沿著歷史脈絡挖掘脫貧實踐的精神財富,從人民平凡的生活中勾勒出我國脫貧攻堅的時代大局。以人民日報社出品的《中國扶貧在路上》為例,該紀錄片共分為《減貧之路》《扶貧智慧》和《志啟未來》三個篇章,從全國近1000個扶貧典型中篩選出21個典型案例,影片以權威的史料文獻、真實的扶貧案例,生動地呈現(xiàn)出中國扶貧事業(yè)的偉大歷程,記錄下人類社會里程碑式的成就。該部影片按照時間邏輯將中國脫貧故事串聯(lián)起來,在每個關鍵時間節(jié)點下,選擇一個典型的脫貧故事作為敘事板塊,通過將多個敘事板塊結合起來,從而完整地反映出我國從“精準扶貧”到“精準脫貧”的時代進程。在影片的第一篇章《減貧之路》中,呈現(xiàn)了四個敘事板塊,包括以福建赤溪村的扶貧故事為起點,拉開了中國大規(guī)模扶貧工作的序幕;貴州十八洞苗家山寨成為中國減貧史上一張標志性的名片,“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扶貧方針在此地誕生,進一步加快了我國扶貧工作的進程;“精準扶貧”以最切合實際的形式在中國各地廣泛開展,福建幫扶寧夏的“閩寧模式”成為全國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的典范;以及從大面積脫貧到攻堅克難,攻克扶貧“硬骨頭”,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的“懸崖村”在政府扶貧工作的幫助下生活條件逐步得到改善。這四個敘事板塊緊密連接,依照中國扶貧工作的推行進程,以時間為線索刻畫出中國減貧事業(yè)的變化過程,有助于幫助觀眾對中國脫貧攻堅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認知。
2.微觀視角與個體故事
在紀錄片中,視角一般指在敘述主題時所選擇的不同切入角度。視角帶有一定的選擇性與過濾性,因此不同的視角范式所展示的影視形象也不盡相同。⑦中國扶貧題材紀錄片往往以微觀視角切入,將我國脫貧攻堅的宏大主題濃縮為一個個細微的脫貧故事,將國家政策與扶貧對象相勾連,從中著重凸顯脫貧攻堅的成功實踐與具體成果。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紀錄片《2020我們的脫貧故事》以微觀視角與個體故事來闡述我國宏大的脫貧攻堅工程。該紀錄片總共分為十集,其中包括《從趙家洼到廣惠園》《工作隊里的年輕人》《山路彎彎》等劇集,每一集由不同導演拍攝。與以往紀錄片的不同之處在于,影片并沒有配以嚴肅的解說詞,而是采用“直接電影”的手法,影片開頭由導演講述創(chuàng)作動機與原因,每集選取特定人物作為敘事的主角,通過長時間跟拍,記錄了扶貧過程中最真實的故事。
以《山路彎彎》為例,影片選定山西省陽泉市郊區(qū)的貧困村落——虎峪村為敘事場景,主要講述了扶貧干部談永剛帶領虎峪村村民建設梨園示范區(qū),由點到面展示出成功脫貧的生動故事。影片首先交代虎峪村身處黃土高原的大山深處,與外界信息不通暢的地理環(huán)境與區(qū)域背景,將敘事主線聚焦于第一書記談永剛在精準扶貧道路上的成功實踐。談永剛通過實地考察,認為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發(fā)展特色主導產業(yè)是幫助虎峪村實現(xiàn)有效脫貧的最佳途徑。⑧通過請來農科院專家上門為村民指導梨樹修剪,發(fā)動城里人認養(yǎng)梨樹,舉辦梨花節(jié)、采摘節(jié)以及創(chuàng)建梨園示范基地等舉措,談永剛帶領虎峪村村民發(fā)展玉露香梨產業(yè),成功幫助虎峪村實現(xiàn)貧困縣摘帽。
影片《山路彎彎》中,除了以扶貧干部談永剛作為主線進行敘事外,還以普通村民作為副線發(fā)展補充情節(jié),例如杜牛小家的大和坪梨園遭受冰雹襲擊,損失巨大;杜來義老人為節(jié)約成本,用彈弓、泥土、敲鐵鍬等傳統(tǒng)方式來驅趕鳥類;談永剛針對各戶村民具體情況提供相應幫扶,堅定了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渡铰窂潖潯芬灾骶€人物敘事與副線情節(jié)安排的相互配合,將虎峪村的脫貧故事串連起來,通過一系列典型案例的呈現(xiàn),將脫貧攻堅實踐細化到具體的個人故事中,以小人物的故事把握脫貧攻堅的時代大局。
3.沖突敘事與情感表達
法國著名敘事學家托多洛夫指出:“典型的故事總是以四平八穩(wěn)的局勢開始,接著是某一種力量打破了這種平衡,由此產生了不平衡的局面,另一種力量進行反作用,又恢復了平衡?!雹嵛覈鲐氼}材紀錄片常常采用此種“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敘事結構,而“沖突”往往作為主要力量推動故事情節(jié)演進。通過挖掘人物情感來展示“沖突”成為當下我國影片沖突敘事的主要表現(xiàn)手段,被廣泛運用在扶貧題材紀錄片中。
影片《工作隊里的年輕人》將敘事焦點聚焦于扶貧工作進程中所涌現(xiàn)出的多種沖突問題,以及堅守在中國扶貧一線的青年工作者如何化解沖突,并最終幫助貧困對象成功走上脫貧道路的歷程。影片中的沖突敘事主要沿著兩條主線進行,從縱向看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即扶貧工作者與貧困對象之間的矛盾沖突。影片中呈現(xiàn)出一個重要情節(jié),即以張?zhí)炝紴榇淼奶焐链宕迕裼捎诳紤]到棺材存放問題而不愿搬遷,扶貧青年工作隊通過對當?shù)剡M行實地考察并入戶調研,同時開會討論棺材集中管理問題,最終成功化解此次沖突。實際上,棺材在中國鄉(xiāng)村文化中與家族相勾連,象征著中國人與故土鄉(xiāng)村的情感聯(lián)系。在“易地搬遷”的扶貧政策之下,中國人的鄉(xiāng)土文化極容易引發(fā)搬遷者與觀眾的情感共鳴。從橫向看是人自身的情感矛盾,主要表現(xiàn)為一個人或一類群體在一定時間內“新我”與“舊我”的對抗與沖突。影片中扶貧青年工作者李梅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人物,其丈夫吳國良在下鄉(xiāng)途中遭遇車禍、因公殉職之后,李梅仍然堅守在扶貧工作崗位上,悲痛與堅毅的情緒在她身上同時得到傳達,影片直接將個人的復雜情感細膩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能夠直接觸發(fā)人們心底的情緒。此外,這種個人的矛盾還體現(xiàn)在扶貧對象身上,面對異地搬遷,村民既不舍離開世代居住的故土,也擔心城市生活中無法維持生計,這種既向往又擔憂的矛盾情緒普遍映射在搬遷村民身上。
(二)外國媒介視域下的脫貧攻堅故事呈現(xiàn)
隨著脫貧攻堅影響力的逐漸擴大,海外媒體開始主動關注并參與傳播中國脫貧攻堅故事。中外聯(lián)合制作紀錄片開始成為我國向國際社會傳播脫貧攻堅故事的重要途徑,在國際交流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1.海外視角與國際表達
海外媒介參與完成的扶貧題材紀錄片與中國類似,同樣利用了板塊式敘事結構來建構中國扶貧故事。但是,在中國媒介敘事中,常以扶貧政策作為敘事主線,以典型脫貧案例作為輔助材料,來對中國扶貧政策的正確性進行佐證與支撐;而海外媒介多將敘事焦點放在脫貧攻堅的具體實踐上,以典型脫貧案例作為敘事主線,從中解讀中國扶貧政策。外國媒介敘事中的微觀視角能夠使得扶貧故事的表現(xiàn)更為細致具體,細節(jié)內容的呈現(xiàn)更有助于促進觀眾對中國脫貧攻堅故事的準確理解與全面把握。
《中國脫貧攻堅》是由中國國際電視臺與美國庫恩基金會聯(lián)合制作的英文紀錄片,中美拍攝團隊歷時兩年,探訪了中國海南、甘肅、貴州、新疆、四川等地,是中國國內第一部以外國人視角解讀中國扶貧的紀錄片。該部影片通過五個案例講述了中國為完成2020年前消除極端貧困這一目標所做出的努力。影片圍繞同一個話題“扶貧”,聚焦同一個線索“變化”,通過鏡頭呈現(xiàn)出五個敘事板塊,其中包括海南貧困鄉(xiāng)村村書記的扶貧工作開展;發(fā)展教育脫貧支撐甘肅姑娘的讀書夢想;貴州以整個村莊為單位推行異地搬遷脫貧工作;民營企業(yè)進駐新疆貧困地區(qū)帶動發(fā)展;以及學生團隊評估四川地區(qū)脫貧攻堅取得的成績和面臨的挑戰(zhàn)。五個敘事板塊從不同層面解讀中國扶貧政策。該部紀錄片通過普通人的故事與案例將中國“脫貧攻堅”理念完整地傳遞給海外觀眾,是一部深度解讀中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專題紀錄片。通過中外聯(lián)合制作紀錄片,能夠更好地把握我國脫貧攻堅故事的敘事節(jié)奏,更能適應海外受眾的觀看需求,成功將中國故事融入到國際表達之中。
2.以小見大,負面議題呈現(xiàn)
海外媒體參與、中外聯(lián)合制作的扶貧題材紀錄片常以小切口入手,以小見大,從小事件中窺見我國脫貧攻堅的全貌。中國媒介常將關注焦點放在脫貧攻堅的成就領域,而對其他層面的內容呈現(xiàn)有所欠缺;與中國媒介敘事不同,海外媒介敘事則樂于表現(xiàn)我國脫貧攻堅事業(yè)在具體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遇到的困難,能夠更加多領域、多層次地展現(xiàn)脫貧攻堅的全貌,也是對我國媒介敘事視野的一個補充。中外合拍紀錄片《中國脫貧攻堅》中有一個故事情節(jié)值得注意,影片中呈現(xiàn)了重慶西南大學學生團隊對四川農村地區(qū)的脫貧成果以及省級官員的工作成績進行評估的過程。評估小組為了確保當?shù)毓賳T不會提前為檢查做準備,直到最后一刻才公布需要到訪的村鎮(zhèn)。影片將學生的行動比作一次“軍事行動”,去核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是否落實到位,核查工作是否準確。最終,學生團隊在對屏邊彝族鄉(xiāng)的評估核查中發(fā)現(xiàn)了村干部的違規(guī)行為。相比之下,關于脫貧主題的負面內容則較少出現(xiàn)在中國媒介主導下的敘事話語中。
3.個體化敘事,體驗式紀錄
海外媒介擅長以第一視角,從個體化敘事入手,以紀錄片中的人物命運支撐起整個扶貧故事,以個人化的話語來表現(xiàn)宏大的脫貧主題?!吨袊撠毠浴酚擅绹鳳BS電視臺主持人羅伯特·勞倫斯·庫恩博士主持拍攝,以走訪記錄的形式,親身體驗并接觸中國扶貧工作的具體實踐過程,帶領觀眾了解中國在消除貧困上的決心與行動。同樣,由中國國際電視臺與外籍專家合作的另外一部紀錄片《村里來了個扶貧洋專員》,突破傳統(tǒng)扶貧題材紀錄片的表達視角,創(chuàng)新表現(xiàn)形式,通過跟蹤拍攝的方式,記錄了外籍專家李龍(Nadim Diab)以扶貧專員身份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進行為期一周扶貧工作體驗。在有中國“最貧村”之稱的奎久村,李龍第一天就通過親身走進貧困戶,真切感受到了極度貧困家庭的艱苦生活條件,并為之震撼。第三天其獨立承擔入戶采集信息工作,體會到了扶貧工作的意義重大。影片以體驗式的紀錄方式將觀眾帶入扶貧工作的具體實踐中,真實、立體地還原出中國扶貧工作的艱辛與不易。
三、脫貧攻堅故事的對外話語策略
(一)中外故事的差異
通過對比中外媒介視野中的扶貧題材紀錄片,我們發(fā)現(xiàn)二者在脫貧故事敘事策略上存在著明顯不同。中國媒介語境下,脫貧攻堅故事常以宏大主題為敘事核心,在扶貧的時代大背景下,紀錄片的敘事視野由宏觀的國家政策層面轉向微觀的貧困人口層面,以扶貧工作開展中衍生出的一系列經(jīng)典扶貧案例勾勒出我國脫貧攻堅的時代大局。而海外媒介視野下的扶貧題材紀錄片側重以具體案例作為切入口,通過對典型脫貧案例的呈現(xiàn)來把握中國脫貧攻堅的全貌,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是海外媒體建構中國故事的常用手法。同時,中國媒介與海外媒介在傳播脫貧攻堅故事時的敘事主線也存在較大差異。中國媒介的敘事框架下,常以政府扶貧政策作為敘事主線,以脫貧攻堅案例作為輔助材料來支撐主線敘事脈絡,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成為影片敘事關注的主體對象。
與之相反,海外媒介則樂于將典型脫貧案例作為敘事主線,將扶貧對象作為關注重點,在扶貧工作的具體實踐過程中來理解與體會中國脫貧攻堅故事。事實上,我國媒體在傳播脫貧攻堅故事中存在一大傾向,即建構中國扶貧故事時過于集中突出正面議題,側重強調中國在推進減貧事業(yè)中取得的成就,側重突出政府工作人員在落實扶貧工作上做出的貢獻,而在回應國際社會質疑以及全方位、多視角呈現(xiàn)中國脫貧攻堅上有所欠缺,使得中國脫貧攻堅故事的呈現(xiàn)具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我國媒體在脫貧攻堅負面議題上的失語給西方媒體留下了一定的討論空間,在慣有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下,脫貧攻堅很容易被納入到西方對中國的舊有敘事框架中,極容易誤導海外觀眾對中國脫貧攻堅的準確理解與認知。而海外媒介的敘事邏輯則彌補了該方面的不足,其參與建構的扶貧故事,除了呈現(xiàn)中國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的正面成果以外,也將敘事視角轉向中國扶貧進程中出現(xiàn)的種種負面現(xiàn)象,在正反議題的相互作用下,使得中國脫貧攻堅故事的呈現(xiàn)更加豐富與多元。
(二)敘事策略
1.融入國際表達,增強內容普適性
跨文化語境的差異帶來了傳播交流的隔閡,這就要求我們將中國故事融入國際表達。在西方媒介的敘事中,慣用個人化的敘事視角,常以個體的人作為敘事主線,這更符合西方受眾的信息接受習慣。基于此,我國媒體在建構脫貧攻堅故事時,需要實現(xiàn)從“大敘事”到“小敘事”的轉變,聚焦于普通人的脫貧故事,將宏觀抽象的脫貧攻堅融合在具體真實的脫貧案例中。注重實現(xiàn)國際傳播中的文化對接,彌合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從而消除海外受眾對中國故事的心理壁壘,避免出現(xiàn)文化折扣與文化誤讀現(xiàn)象。只有深入了解西方社會的文化語境,適應國際社會的敘事策略,才能生產出符合海外受眾期待的作品,從而擴大中國故事的影響力度與輻射范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xiàn)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雹庵v好脫貧攻堅的故事,就是講好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建設美好社會和家園的故事。這個夢想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本質。圍繞這個故事的核心展現(xiàn)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質樸夢想和美好愿景,讓這個故事充滿鮮明的中國氣派、民族風格和文化底蘊。尤其是講清楚中國的脫貧攻堅故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關聯(lián),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是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夢想,與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夢想一樣。
2.擴充敘事層次,豐富議題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方方面面。要組織各種精彩、精煉的故事載體,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聽愛聽、聽有所思、聽有所得?!?1在脫貧攻堅主題下,我國媒體建構出的中國故事往往集中于強調中國行動給世界帶來的積極影響以及突出貢獻,在其自我陳述的話語表述中,常有意將中國建構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富裕、強大的國家形象。在該敘事邏輯下,容易遭到海外受眾情緒上的抵制與拒絕,導致受眾進行“對抗式解讀”,從而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我國媒介在參與脫貧攻堅的敘事中,應及時調整敘事焦點,適度降低中國貢獻話語的曝光度,將敘事重心轉移到扶貧策略與脫貧經(jīng)驗上來。在對中國脫貧故事的講述中,要著重突出中外合作的敘事話語,淡化中國中心論,避免因過度集中表現(xiàn)成就而造成海外受眾對中國發(fā)展現(xiàn)實的誤讀。同時,也要將敘事焦點對準來自國際社會的質疑,及時關注并予以回應,在自我澄清中完成與國際社會的對話,從而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化地傳遞出完整的中國脫貧攻堅故事。
3.在“自者”與“他者”互動中構建中國故事
長期以來,由于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有限,在西方媒體主導的國際輿論格局中,中國所面臨的外部傳播環(huán)境并不樂觀。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迅速崛起以及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一躍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中國在脫貧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吸引了海外受眾的關注與討論。因此,講好中國脫貧攻堅故事成為我國媒體亟需解決的問題。然而,中國媒介語境下的扶貧故事過于集中呈現(xiàn)我國做出的貢獻以及取得的成就,有意回避了國際社會的部分質疑,中方視角下的自我陳述難以適應海外觀眾的需求。事實上,自我陳述在國際傳播中常存在自信乃至自負之嫌,盡管講述者以客觀及謙恭的姿態(tài)進行事實的講述,但是鏡頭語言掠過之處,盡是可見的美好,使得最終呈現(xiàn)的中國故事往往存在片面性。通過中國媒介與西方媒介的合作,促進自我陳述與他者敘事的互動,以信息平衡的手法呈現(xiàn)中國,以西方視角的策略講述中國,有助于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故事的認知壁壘。可以在“自者”與“他者”的合作互動中,共同將中國故事帶入世界敘事。
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指出:“鄉(xiāng)土孕育了戲劇,而移民創(chuàng)造了史詩?!?2遷徙、移民的故事要講述成一部民族的史詩。將遷徙征程中的困境、苦難雜糅在一起,渲染英雄人物的救世精神。這苦難能夠引發(fā)共鳴,戰(zhàn)勝這苦難便上升到精神意志,甚至成為民族氣節(jié)的標志。因此,在移民故事中,不止是敘述眼前的景象、當下遷徙的困苦,還可追溯歷史,講述先民如何戰(zhàn)天斗地,與自然惡劣環(huán)境抗爭,歷經(jīng)數(shù)代人的奮斗,才能擁有如今幸福家園的故事。今日中國的脫貧攻堅故事何嘗不是一曲曲英雄的贊歌,一部波瀾壯闊的民族史詩。從抗戰(zhàn)時期共產黨人領導的改造南泥灣,建國后修建紅旗渠運動,到改革開放深圳特區(qū)示范點建設,三峽移民工程、湘黔桂連片地區(qū)的移民工程……通過英雄人物故事的渲染、小人物悲喜的勾勒,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引發(fā)人類情感的共鳴,從而達到中外民心相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