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愛青 傅文學 李立新 曹小明
(九江學院基礎醫(yī)學院 江西九江 332000)
局部解剖學是在系統(tǒng)解剖學的基礎上,由淺入深研究人體各局部的組成結構、形態(tài)特點及其層次和毗鄰關系的學科,與臨床學科聯(lián)系密切,是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間的橋梁學科。九江學院的局部解剖學是為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實驗課,在系統(tǒng)解剖學的學習結束后進行,共40學時。每周一次實驗課,每次課3學時,課程設計為13次實驗課和一次面對面標本考試。鑒于目前學生實驗課中用到的尸體標本非常寶貴[1],按照目前的條件每個學生解剖一具標本是很困難的,故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分組使用標本的方式,即由15~20名學生負責完成一具標本的解剖。目前的設置模式是大系解小局解,局解的課時相對較少。如果按照現(xiàn)行教材由淺入深逐個局部進行解剖,現(xiàn)有的40個學時明顯不足。為緩解標本稀缺和學時較少的壓力,我們采用了“全面開花”式的局部解剖學教學模式,所謂的“全面開花”是指同時進行同一層次、多個局部的解剖實驗。
原來“全面開花”式的局部解剖學教學模式(舊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教材是局部解剖學(第8版);課堂教學過程依次為:學生觀看教學視頻(人體解剖方法)、教師講解重點和難點、學生解剖標本、教師巡視提供幫助、學生完成實驗報告;課程評價體系有平時成績、實驗報告、期中考試和期末理論考試4個部分組成,權重分別是15%、10%、15%和60%,平時成績由課堂表現(xiàn)和考勤組成,期中考試為面對面標本測試。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每人都能持有一部智能手機,擁有平板電腦或(和)筆記本電腦的學生也日漸增多。因此學生有條件通過多渠道獲取教學信息,同時學生的學習習慣也在悄然的發(fā)生變化,移動學習和碎片化學習已成為學生常用并喜歡的學習形式?,F(xiàn)在學生有條件在課下完成教學視頻的觀看,這導致課上觀看教學視頻的積極性明顯不高。加之學生對碎片化學習的渴望,僅依靠教材完成教學,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需要對舊模式進行變革,形成“全面開花”式的局部解剖學教學新模式(新模式)。
九江學院2014級~2018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本科生的局部解剖學教學情況,包括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學生的課下學習效果與課堂。
2.1.1 教學資料整合 目前的局部解剖學教材多是按照局部劃分章節(jié),如頭部、頸部、腹部、盆部與會陰、脊柱區(qū)、上肢和下肢,每個局部由淺入深進行講述。在“全面開花”式的局部解剖學教學模式下,每次實驗課的內容將涉及多個章節(jié),內容分散,完全依靠這類教材,不利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預習和復習。為方便教師的規(guī)范化教學和學生有針對性的預習,教師根據(jù)實際的授課內容和授課順序,進行了局部解剖學教學資料的整合,最終形成13個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整合后的局部解剖學教學資料包括:教學大綱、教案、講稿、多媒體教學課件、預習視頻、預習效果檢測題、臨床案例分析、階段性標本測試題(圖片)和課后作業(yè)等。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內容為解剖實驗的內容要點,講授時長20~30分鐘。預習視頻以人體解剖方法為藍本經(jīng)行剪輯和重組。人體解剖方法每集時長45~50分鐘,剪輯后的視頻每集時長為3~8分鐘,以解剖的部位命名,如臂和前臂前部淺層解剖、胸壁前部解剖和面淺層解剖等。
2.1.2 學生分組 舊模式下,一般每兩個班共用4具標本,每個班的學生分成個4大組分別負責4個半邊的解剖實驗,在胸腹盆腔內結構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解剖實驗時,每個班分為2個大組,分別負責2具標本的解剖實驗。新模式下的分組更細致,更明確。除沿用舊模式下的分組方法之外,又將每個大組分為3~6個小組,分別負責不同局部的解剖,即每個部位的解剖實驗任務明確到個人。例如第二次實驗——前面淺筋膜內血管和神經(jīng)解剖,將每個大組的學生分為6個小組,分別負責面部、胸腹盆部、上肢臂部、手、下肢腿部和足部的淺筋膜內血管和神經(jīng)解剖。每次課的內容和每名學生的解剖任務提前一周公布,對應的講稿、教學大綱、多媒體教學課件、預習視頻和預習小測驗同步發(fā)送給學生,學生據(jù)此完成針對性的預習,并完成預習效果檢測題。
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是:教師提問→教師講解重點和難點→學生解剖實驗→教師引導學生分享、討論及臨床案例分析。教師通過點名提問評估學生的預習效果,了解學生在預習環(huán)節(jié)中的情況,教師根據(jù)該環(huán)節(jié)的問答情況調整下一環(huán)節(jié)的講解內容。學生解剖實驗時,教師巡視,及時解決學生在實際解剖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控制解剖速度和范圍。學生解剖實驗完成后,學生分組講解各局部的重要結構及解剖注意事項,教師補充并將該次課的內容進行串聯(lián),如臂部的神經(jīng)和血管在手部的延續(xù)、臂部的肌肉和腕部、手部肌腱的關系。通過臨床案例的分析鞏固已學的知識點,同時聯(lián)系各局部和各層次。
課程評價體系與舊模式相通,但內含有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平時成績和期中考試兩個指標上。平時成績增加了預習效果檢測題的完成情況內容,期中考試部分增添了階段性標本考試內容。
舊模式下多數(shù)學生有效的預習資料只有教材,在“全面開花式”的局部解剖學教學模式下,有效預習的可操作性不強,新模式下完善了學生的學習資料,方便了學生有效完成預習任務,并對預習效果進行檢測。并且學生的分組更詳細,解剖任務更明確,新模式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講稿、觀看教學視頻和完成預習檢測題等項目完成預習任務,至少掌握自己負責的部位的理論知識和解剖方法。學生預習資料的內容設定短小而明確,方便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隨時隨地學習,滿足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的期望[2]。輔以課堂上教師的提問對學生預習的督促,新模式下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可操作性都得到了提高。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xiàn)和解剖實驗的準確性判斷,絕大多數(shù)學生完成了有效的預習。
雖然碎片化學習方便,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小,但是不利于系統(tǒng)知識框架的構建。為解決碎片化學習帶來的弊端,教師利用原本在舊模式下觀看教學視頻的課堂時間,引導學生分享解剖過程和心得,幫助學生全面學習該層次下次下的全身各部位的結構,尤其明確肌、筋膜、脈管和神經(jīng)等的延續(xù)性。此外,通過討論和分析臨床案例和外科手術入路,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系統(tǒng)學習局部解剖知識點。這樣通過橫向學習和縱向學習,完成局部解剖學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將碎片化學習和系統(tǒng)性學習有機結合起來,更利于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3-5]。
局部解剖學是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的橋梁學科,尤其與后續(xù)的臨床外科課程的學習緊密相關,且醫(y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有利于學生臨床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6,7]。很多高校在局部解剖學教學中引入臨床案例,且效果很好[8-14]。舊模式下,課后作業(yè)中的臨床案例分析類題目很受學生喜歡。因此,在新模式下進一步增加了臨床案例分析的份量,在課堂的討論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討論臨床案例和外科手術入路,增加課堂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并有效緩解課堂的凝重和沉悶氣氛。
相對于舊模式的分組,在新模式下,學生的分工更明確,每個局部解剖的主刀明確到人,解剖結束后要向全班同學展示實驗結果。這樣迫使有實驗任務的學生不得不進行有效的預習,并認真完成實驗任務,同時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責任心也得到了鍛煉和提升。教師通過檢查預習檢測題目完成情況、課堂提問、實驗中的巡視和評估,進一步督促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新模式下,課堂中學生發(fā)言的機會更多,一方面將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考核內容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新模式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師擔任督導員、裁判員和引路人的角色,與當下的教育理念相吻合。
新模式下,預習效果檢測題可以直接打分;解剖實驗任務明確到個人,可以對其解剖實驗任務的完成情況和分享環(huán)節(jié)的講述情況進行打分;參與課堂討論的次數(shù)和質量也方便打分,因此新模式將評價中的平時成績落到實處,給出的成績也更客觀。以考促學,在醫(yī)學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5-17]。因此新模式除沿用舊模式中的期中面對面標本考試和期末理論考試之外,增加了4次階段性標本測試,這樣不但能更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督促學生勤復習,多看標本,實現(xiàn)以考促學。
舊教學模式下,實驗分組較為粗獷,學習能力強、自制力好的學生可以從頭到尾一直參與實驗,但是部分自學能力和自制力相對較差的學生,實驗的參與度不高,尤其是課程的后半部分內容。新模式下學生輪流參與實驗,讓盡可能多的學生有主刀的機會,以前課堂沒有時間完成的實驗內容,如面部、手部和足部的解剖,會安排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完成。內臟和腹后壁的解剖也會安排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帶領大家學習,同時要求學生拍攝學習過程,在分享環(huán)節(jié)統(tǒng)隨機抽取沒有主刀的同學講述,督促學生參與學習。由于學生在課前進行了有效預習,因此能在解剖實驗中做到不盲目、不莽撞,有目的地進行細致解剖,有效減少了由于沒有足夠知識儲備而盲目動刀和對標本破壞,提高了標本利用率。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舊模式的一些不足之處,傳承和發(fā)展了“全面開花式”的局部解剖學教學模式,豐富了局部解剖學教學資源庫。但是尚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對學生預習的監(jiān)督力度不夠,單純閱讀講稿不免讓學生感覺內容枯燥、單調乏味,課下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不充分。隨著超星爾雅教學平臺的引入,局部解剖學的網(wǎng)絡課程正在建設中。部分計劃如下:以微課的形式錄制預習內容的教學視頻,以學習任務的形式發(fā)放給學生;以作業(yè)的形式上傳預習測試題,完成學習任務且測試達標的同學才能進入解剖課堂;要求學生錄制解剖實驗視頻,通過平臺分享、討論優(yōu)秀的視頻資料;通過平臺評估學生的大部分平時學習成績,減輕教師成績評定的壓力。相信隨著局部解剖學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逐步完善,并投入使用,局部解剖學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會得到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