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導(dǎo)語】
“情”是一篇佳作的靈魂。無論是專題性描寫自然景觀,還是以景來烘襯故事情節(jié),都需要在描寫過程中付之以深情,將其精妙地融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融情于景,才能讓我們筆下的景更美麗,情更真切。
【指點迷津】
問:在描寫自然景觀時,如何融情于景?
答:下面以朱自清的《綠》為例,來具體分析一下:
“綠”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點。有人稱朱自清是“善調(diào)丹青的能手”,因為他不但能巧妙運用比喻、擬人、聯(lián)想等修辭手法,從多個角度描寫同一景物,還能運用巧而準(zhǔn)的詞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
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
“搖蕩”一詞繪出了作者被美景陶醉的心,“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繪出了潭水的形態(tài),“鋪”字描出了潭水大而平滑的姿態(tài),“抱”字又透射出作者對梅雨潭的喜愛之情??梢哉f,前面的妙筆都是為寫“愛”而服務(wù)的,作者通過詞句讓人們欣賞到了美景,體會到了自己的深情。
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地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地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
“鋪”接前句,“厚積”又補寫出梅雨潭的另一特色,塑造出它的立體感。緊接著的一串排比句中,再次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從細(xì)節(jié)著手多角度刻畫出梅雨潭之美——形之美、態(tài)之美、色之美,一覽俱全。
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蓯鄣模覍⑹裁磥肀葦M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
于對比中凸顯梅雨潭的綠及其與眾不同的美;兩個問句又讓人感受到景色美得讓作者也無詞可用了,可見情之濃、愛之深。由此可見,巧詞妙句、修辭準(zhǔn)用是融情于景的主要策略。
問:寫人、物、事時,如何融情于景?
答:下面以魯迅的《風(fēng)波》為例,來分析一下:
臨河的土場上,太陽漸漸的收了他通黃的光線了。場邊靠河的烏桕樹葉,干巴巴的才喘過氣來,幾個花腳蚊子在下面哼著飛舞。面河的農(nóng)家的煙突里,逐漸減少了炊煙,女人孩子們都在自己門口的土場上潑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
讀完這一片段,一幅充滿地方色彩和鄉(xiāng)土氣息的風(fēng)景圖就會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恬靜中蘊藏著幾分風(fēng)波即起的沉悶——表面上是夏季的沉悶,實質(zhì)上卻透露出社會動蕩給鄉(xiāng)人們帶來的心理壓迫感。
此外,這段描寫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所描寫的每一個“景點”,包括人、物、景等,都是為后文的人物描寫和情節(jié)發(fā)展而服務(wù)的,它所流露的情韻是跟隨情節(jié)及文章主題在不斷變化的,正如人們所說的“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這是在起輔助作用的景物描寫中融入情感時需要注意的。
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時做到“情由景所背負(fù),景為情而浸蘸;情是靈魂,景是載體”,就會實現(xiàn)情景交融,提升文章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