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劉芬 雷啟振
[摘 要] 勞動經濟學教學改革應轉變傳統的以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和經濟學思維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運用思考-配對-分享的小組合作學習方法,輔之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經濟學思維能力的教學策略,運用于勞動經濟學的課堂教學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關鍵詞] 勞動經濟學;合作學習;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2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1-0104-03
勞動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也是高校經濟學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學生的一門必修課。隨著勞動經濟學學科的發(fā)展,如何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使他們成為一個有效的實際經濟問題的解決者這個任務迫在眉睫。
一 勞動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以教師單方面講授為主,學生參與度較低
勞動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勞動力的需求與供給、勞動力市場的均衡、工資理論、就業(yè)與失業(yè)等。該課程理論性較強,內容多且經濟邏輯多以數學函數推導和圖形來演繹,又因為課時有限,因此,當前高校勞動經濟學的課堂教學多數以教師講解為主,被稱為“chalk and talk”。學生也是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并形成一種惰性,自己去積極探索和思考的很少,課堂參與度較低。這種培養(yǎng)模式使得學生缺乏后續(xù)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當他們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新問題時往往會不知所措。而企業(yè)等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卻大都并不看重學生在校期間的考試成績,而更看重的是學生遇到新問題時的解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因此,面對快速的技術進步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勞動經濟學課程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經濟學思維能力。
(二)學生不能成為有效的問題解決者
國內勞動經濟學課程的案例教材比較稀缺,并且散見于各本教材中的案例,多數是國外案例,國內案例偏少,且國內案例也多是事實描述,缺乏深入分析。由于上述因素,當前高校的勞動經濟學教學,案例分析不夠,課本以外的拓展不夠,學生參與問題的研討、互動都比較少,甚至連案例分析也都以教師單方面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模式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經濟學思維能力,學生不能將所學的方法和理論應用于實際的經濟問題。他們自己也經常發(fā)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我理解了所學的內容,但我仍不能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另外,根據相關部門的調查,大部分大學生畢業(yè)后從事的是重復性而非創(chuàng)造性工作,這部分反映了當前的教育體制對學生的培養(yǎng)難以適應科技創(chuàng)新的要求。
二 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
(一)采用思考—配對—分享的小組合作學習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結構化的、系統化的教學策略,它通過小組成員共同學習并產生共同成果。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傳統講授法中只注重知識傳遞的弊端,而更強調的是相關知識的建構。小組合作學習具有以下優(yōu)勢:首先,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學習如何解決問題是傳統的課堂練習題的一種有效的替代方式,它能夠使個體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學術和社會交往的技能。其次,合作學習能夠使所學的枯燥的理論課程變得有趣,對師生雙方來說,教學和學習將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即使是那些比較害羞的學生也發(fā)現自己很容易融入小組合作學習中。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可以考慮采用思考——配對——分享技術。其方法是,首先,要求每位學生獨立地思考一個問題,接著,學生和同桌配對討論問題,最后,每一組形成一個獨立的答案,由小組成員代表進行展示。采用思考——配對——分享技術的合作學習能夠使學生相互受益,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更好地理解課堂所學內容,有更強的動機學習,改變只是被動聽講的學習模式。例如,筆者講授勞動經濟學時,首先把班級分成4人一組的小組,然后,分配給每一組一個相同的富含背景信息的問題。例如,讓學生從勞動經濟學的視角分析人工智能對我國勞動力市場,尤其是就業(yè)的影響和對策,并要求他們使用思考——配對——分享技術一起合作完成任務。最后,每一組的代表將該組成員的共同成果向大家展示。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讓學生解釋他們是如何一步一步推出結論的全部步驟過程,以幫助學生形成邏輯思考能力,從而使他們成為有效的問題解決者。
(二)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教師角色定位
要使得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成功的實施,教師的角色要相應地進行調整。教師需要一人分飾多角,要擔任教學的管理者、組織者、監(jiān)控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等角色。在小組活動開始前,教師提供給學生一個書面的指令書,指令書主要描述小組活動的目的,學習任務單以及學習活動實施的步驟。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例如,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問題以及怎樣鼓勵同伴參與活動等。要努力讓學生明白個體的表現與小組的成敗密切相關,他的貢獻對小組的成功至關重要。在學生進行討論時,教師必須在教室里四處走動巡視,以便觀察每組工作的進展情況以及他們是如何共同合作解決問題的。
(三)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實施的關鍵因素
當然,為了保證學生能夠有效地合作和學習,避免合作學習過程中的“搭便車”現象,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首先,必須培養(yǎng)組內成員的相互依賴感,這可以通過設立共同學習目標,共享資源、共享報酬,以及每個成員角色的互補性使得學生認識到個人的成功也依賴組內其他成員的努力。如果有一個人達不到目標,其他人也無法達到自己的目標,個人目標和團體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的。其次,應培養(yǎng)個體責任感,每個成員都應為自己的學習或貢獻負責,采用的考核標準不僅是小組評分,而且應該結合個人評分,個人評分應主要基于個體完成的績效。最后,在進行合作小組學習課堂活動時應確保有盡可能多的同學積極參與,積極參與的同學越多,同時互動性就越強,每位學生融入合作學習的時間就越長。
另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選擇討論的問題時應該盡量選擇那些富含背景信息的問題,只有富含背景信息的問題才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使得他們認識到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的必要性。同時,這也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應用于分析實際的經濟問題,從而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三 培養(yǎng)學生經濟學思維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經濟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依賴于經濟學綜合學習技能的提升
經濟學教學目標應該不僅是使得學生掌握現有知識,而且能夠使他們利用現有知識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才能勝任職業(yè)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需要。因此,在勞動經濟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經濟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經濟學思維能力是指能夠運用經濟學的方法去深入分析和思考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問題的表象。經濟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使得學生在學習和將來的工作中,抓住問題的主要方面,領悟問題的核心和本質,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處理問題,觸類旁通,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在勞動經濟學的教學改革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經濟學思維能力應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
然而,學生經濟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依賴于經濟學綜合學習技能的提升,經濟學綜合學習技能主要包括閱讀和寫作技能、合成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其中,處于首位和最重要的技能是閱讀和寫作這種學習技能的獲得。在教學時,教師往往忽略教授這項技能,因為他們可能錯誤地認為本科生的這項技能已經發(fā)展得很完善,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技能,筆者給學生指定勞動經濟學方面的經典著作和文獻,并讓他們寫出讀后感,同時定期舉行閱讀會,在閱讀會上和學生探討經濟學的著作和研究文獻是如何組織的。這是經濟學教學中最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視的部分,因為沒有基礎的閱讀和學習技能,其他技能的學習就沒有辦法展開。第二項技能是合成信息的能力。許多學生想當然地認為閱讀等同于學習,更糟糕的是,他們會將書上的概念和內容復制進自己的筆記本上,這對于思維開發(fā)于事無補,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合成信息能力,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演示一個具體的勞動經濟學課程模型,然后讓學生重復模型,接著教師將模型的主要思想用盒狀圖在空白紙上演示,讓學生用箭頭表示它們之間的深層關系。
(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習得
經濟學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核心內容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習得。批判性思維能力是學生應該被開發(fā)的最重要的學術和職業(yè)技能。實施批判性思維教學法要求教師設置一些非結構化的開放式問題,強化學生在已有知識體系上進行批判式思維的能力。例如:如果問學生什么是就業(yè),他們可以根據課本內容很快復述出來,但這并不能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可以設置這樣的開放式問題: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工作和收入,他平時會在父親的工廠幫忙,每周大概工作20個小時左右,請問這個人的勞動力市場狀態(tài)是什么?另外,訓練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常見思路有:(1)引導學生識別現有理論在什么情景下成立,什么情境下不成立,以及為什么。例如,決定采用新古典就業(yè)理論還是凱恩斯就業(yè)理論的時候取決于對價格機制的假設,如果價格剛性則采用凱恩斯的就業(yè)理論,如果價格具有完全靈活性則適用新古典就業(yè)理論。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價格可能既不是剛性的,也不是完全靈活性的,而是依賴具體情況。啟發(fā)學生思考這時應該怎么辦?(2)當學生已經接受了一種新視角,新觀點或新理論的時候,教師可以舉出該理論的反面例子或不利證據,并設置一系列問題進行一步步地追問,直到學生認識并抓住了問題的復雜性為止。
四 教學內容與師生雙方的經驗相聯系
(一)將經濟理論與學生的個人經驗聯系起來
在勞動經濟學的課程教學中,要從現實出發(fā),從與學生聯系比較密切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選擇素材設置案例問題。例如,在講解勞動力市場歧視時,可以讓學生從我國相關的法律條文、規(guī)章制度以及企業(yè)的招聘廣告中,尋找認為存在歧視的條文和規(guī)定,或者從他們的生活經驗中尋找曾經被歧視的經歷,與大家共享,以加深他們對理論的理解。
Hanson et al(2002)指出經濟學教學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能教會學生如何將經濟理論應用于他們的個人經驗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中去。同時,在筆者的課堂上,也觀察到學生對與他們生活經驗相關的經濟學案例和事例非常感興趣。例如,勞動經濟學在講授人力資本投資理論時,如果僅僅枯燥的講授模型,是很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師可以根據當前利率水平和大學學費水平等條件,讓學生帶入教育投資的成本——收益模型進行計算,得出相比于沒有上大學的高中生來說,上大學帶給他們的終生收入增量是多少,然后,讓學生比較上大學與不上大學的人力資本投資收益差異。通過模擬計算,學生得出了上大學這種人力資本投資的直接收益,同時,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人力資本投資理論和模型。
(二)主動學習的不僅是學生,老師也應主動學習
有學者指出,經濟學課程最大的弱勢是它主要是用理論和推導來表達的,盡管學科的性質本質上是實踐性的。在本科生的經濟學課程中,普遍缺乏實證分析和歸納思維方法的應用。為了加強當前經濟學教學中教師能夠向學生傳授經濟理論在現實當中的實踐應用,教師本身也應該進行主動式學習。教師只有進行主動式學習,才能獲得課堂教學所需案例的第一手資料,才能更好地了解案例所涉及的各個方面。教師能夠獲得案例的第一手資料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參與和學科領域相關的社會實踐項目。通過參與社會實踐項目,在項目的開發(fā)過程中,教師能夠與其他專業(yè)人士進行互動,通過合作式學習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同時,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也可以尋找到合適的案例,從而彌補當前經濟學教科書關于經濟理論在現實世界應用的案例較落后,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問題。
五 結束語
傳統的講授法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發(fā)展邏輯思考能力,因而學生也不能成為有效的問題解決者。筆者運用思考——配對——分享的合作學習方法,輔之以富含豐富背景知識的問題,將之運用于勞動經濟學的課堂教學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首先,學生在課堂的行為發(fā)生了改變,他們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學生一旦配對,并形成小組,他們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和合作伙伴及小組其他成員熱烈的互相探討問題。從活動中他們學會了如何將經濟理論應用于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同時,他們也學會了如何進行邏輯思考,同時如何將自己的想法和問題的解決辦法有邏輯的表述出來,從而能夠像經濟學家一樣地思考問題。
參考文獻:
[1]周小寒.西方經濟學參與式教學模式研究——基于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視角[J].大學教育,2018(7):124-127.
[2]張瑞.西方經濟學混合式教學策略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5(20):215-216+219.
[3]楊春槐.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勞動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實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27(7):42-44.
[4]陳杰,周寧,呂文慧.財經類高校勞動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大學教育,2018(2):115-117.
[5]Hansen,etal.Promoting Economic Literacy in the Introductory Economics cours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2):463-472.
(責任編輯: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