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敏
(延安大學 外國語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20世紀30年代斯諾對中國革命所做的一切與海倫分不開。海倫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戰(zhàn)友和伙伴,他們并肩作戰(zhàn),完成了時代和歷史賦予他們的光輝使命,實現(xiàn)了他們各自的人生價值,成就了他們自己的“美國夢”。新中國成立后,他們生活上雖然分開了,但對中國命運的關注和關切始終沒有中斷。他們用各自的方式續(xù)寫了中美友好的宏大夢想。他們與中國的情緣延續(xù)了近半個世紀,貫穿了他們的大半生,直到生命的終結。他們的在華旅程是一場非凡的夢想之旅,是尋夢、圓夢和續(xù)夢之旅。
1928年和1931年,23歲的斯諾和海倫懷揣自己的人生抱負和夢想,先后來到中國。斯諾的人生理想是成為一名偉大的記者,海倫的人生夢想是成為一名偉大的作家。他們來到中國時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寫一本書,繼而成名,建立自己的聲望和地位,實現(xiàn)自己的“美國夢”。
“美國夢”根植于美國殖民地時期形成的價值觀。自1776年以來,世世代代的美國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創(chuàng)意和決心實現(xiàn)自我價值,而非依賴于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實現(xiàn)個人價值,成就個人夢想。任何人都有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邁向巔峰。兩百多年來,“美國夢”一直激勵著世界各地無數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來到美國,也激勵著美國青年奔赴世界各地,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追求。斯諾和海倫正是受“美國夢”的驅動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
斯諾和海倫初次跨越太平洋之行也源于他們對古老東方文明的向往。兩個年輕人對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和歷史有強烈的好奇心。斯諾對他的東方之行是這樣解釋的:“我一直對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和勞神的思想方式感到壓抑,就像一部龐大的機器里的一只齒輪,當我年輕的時候,生命卻在悄然消逝?;\罩在我頭上的陳舊的生活方式應該終結了。我下決心,我的生活方式應當是幸福的。我所喜愛的生活,顯示的幸福就是一個。那就是旅行!冒險!體驗!我想要克服困難——肉體的困苦——享受成功后凱旋的喜悅!我想用更多的東西充實我的青春,而不只是在我周圍的那些虛偽、可憐的陳詞濫調。千篇一律、單調乏味的日子使我感到厭倦,它加重了我的神經緊張,并使我夢想到那些傳說中的、遙遠的地方。許多城市的名字總是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之中,使我無法集中注意力:“加爾各答!”然后是“巴勒斯坦!”“上海!”[1]海倫來中國前,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說:“我讀過有關東方的文章,做了三年的東方夢,現(xiàn)在真正地向著遠方揚帆遠航。”[2]20
兩個年輕人帶著西方文明的種子來到了古老的東方,開始了他們的尋夢之旅。在用審慎和批判的眼光吸收東方古老文明的同時,他們也把西方文明的先進理念播撒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用自己的一己之力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和提升。
實用主義產生于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20世紀初在美國發(fā)展成一種運動,成為美國的主流思潮,被視為美國的半官方哲學。實用主義的根本綱領是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fā)點,把采取行動當作主要手段,把獲得實際效果當作最高目的。它以科學探索的邏輯作為人們處世待物的行為準則?!皩嵱弥髁x的方法,不是什么特別的結果,只不過是一種確定方向的態(tài)度。這個態(tài)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務、原則、‘范疇’和假定是必須的東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務、收獲、效果和事實。”[3]
斯諾和海倫成長在美國實用主義大力推行的年代,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自然打上了時代烙印。初次到國外漂洋遠行,在異國他鄉(xiāng)生活和工作,這需要足夠的信心、勇氣和能力,對他們是重大的人生抉擇和挑戰(zhàn)。除了夢想的召喚和對東方古老文明好奇的驅動外,他們的實際需要—在中國找一份稱心的工作,在工作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鍛煉、發(fā)展和提升自己是直接的動力。來中國之前,他們的工作已經安排好,并且收入不薄。這為他們的海外生活提供了物質保障。海倫來中國還有一個更明確的目的:結識斯諾。“多年之后,海倫宣稱結識斯諾是她前往中國的原因之一。她期望尋找一位有聲望的男士,與他的命運相連,從而獲得進入一個在當時拒絕女性的世界的入場券?!盵2]31
可以說,取得個人事業(yè)成功是他們東方之行的理想信念,是持久的內在驅動力;對東方文化的強烈向往是好奇心產生的驅動力;實用主義哲學則為他們實現(xiàn)夢想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導和行動上的指南,它讓理想和現(xiàn)實有機結合,讓行動結出果實。這三種因素相互作用,為他們在中國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動力支持,也為他們的事業(yè)和人生保駕護航。
斯諾與和海倫在中國一起生活和工作了9年(1931年12月-1940年12月)。這段時光是他們夫婦生命中的一座里程碑。他們夫婦并肩作戰(zhàn),是夫妻,更是合作伙伴和戰(zhàn)友。婚姻為他們帶來了力量、信心和勇氣。他們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行動力和戰(zhàn)斗力,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每一項成就都凝結了夫婦二人的心血。
《活的中國》的編譯和出版是斯諾和海倫共同勞動的成果。出于對藝術和文學的喜好,斯諾和海倫在北京生活期間,結識了當時中國的左翼藝術家。這些藝術家欣賞西方藝術,甘冒生命的危險嘗試模仿西方藝術。“他們的目的是要表現(xiàn)人民的生活,這在當時是危險的激進,是革命的?!盵4]102斯諾夫婦幫助他們牽線搭橋,把作品送到歐洲展覽。在把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介紹給西方的同時,他們也開始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化和藝術。他們一起學習漢字,讀中國歷史和文學作品,以此滿足他們對東方古老文化的好奇。海倫還學了中國書法和中國畫,并在《亞細亞》雜志上發(fā)表《中國的新藝術》,介紹中國獨有的藝術種類?!拔覍χ袊畛醯呐d趣是美學,而不是政治。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左翼藝術家、作家和學生是知識分子領袖,從個人來講,他們比其他人有吸引力,即使在肉體上也常常如此?!盵4]103
出于對文學和藝術的愛好,斯諾夫婦結識了當時新文學運動的領袖魯迅,并選擇魯迅和其他左翼作家的作品,共同編選和翻譯了《活的中國——現(xiàn)代中國短篇小說選》(1936)。“我們決定把現(xiàn)代中國的著作介紹給西方,決定著手編譯一冊內容廣泛的短篇小說集,主要選取那些能表現(xiàn)真正的中國社會的作品。我們還認定,了解中國的辦法是閱讀中國人寫的給中國人的作品?!盵4]105“在魯迅的幫助下,埃德加·斯諾首次編譯的《活的中國》是西方讀者介紹現(xiàn)代中國短篇小說及其作者的最著名的作品。”[5]55《活的中國》為世界了解中國的新文學運動打開了一扇窗。斯諾對魯迅采訪的23個問題是用海倫撰寫的《現(xiàn)代中國文學運動》的提綱,另外《中國的伏爾泰——一個異邦人的贊辭》也是海倫執(zhí)筆的。
《西行漫記》的完成和出版也是二人同心合力的結晶。1937年,斯諾完成了他的成名作《西行漫記》,實現(xiàn)了他初來中國的夢想,成就了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心愿。這本書的完成與海倫的付出和努力分不開。海倫負責整理、打印內容,對內容的取舍也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另外,她之后到蘇區(qū)的采訪為這本書補充了大量內容和照片。斯諾在這本書的扉頁明確表明《西行漫記》是獻給海倫的,表達了他對海倫的謝意。“在斯諾寫作《西行漫記》中,海倫一面幫助丈夫整理文字和圖片資料,一面從精神上給他很大鼓勵,斯諾當時曾送給海倫一張照片,照片上寫著‘獻給指揮棒,我是你的傀儡。’可見海倫對斯諾寫這本書是盡了指揮(督促)之力的。”[6]
《紅色中國內幕》的完成離不開斯諾的幫助。基于1937在蘇區(qū)的采訪,海倫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出版了《紅色中國內幕》,即《續(xù)西行漫記》(1939)。這本書也離不開她丈夫斯諾的鼎力幫助和支持。海倫到蘇區(qū)采訪的行程、線索和各種細節(jié)都由斯諾具體安排。《西行漫記》和《續(xù)西行漫記》用互補的視角,全面觀察、記錄和展現(xiàn)了一幅20世紀30年代中國紅區(qū)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畫卷,也實現(xiàn)了他們來中國的初心。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發(fā)抗日救亡愛國運動,海倫和斯諾到學生集會的現(xiàn)場采訪,并向世界做了報道。他們的介入和推動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對喚醒和鼓舞民眾的反法西斯意識起了重要作用?!耙欢ぞ拧边\動的支持和參與是海倫和斯諾面對中國現(xiàn)實的主動反應和行動,是外國友人面對入侵者時維護人類正義的道德選擇。
“一二·九”運動的成功離不開斯諾夫婦,尤其是海倫全過程的指導和組織。海倫幫助秘密籌劃、宣傳和組織了這場運動,充分展示了她的領導和組織才能,這是美國中小學教育培養(yǎng)和鍛煉出來的能力?!耙欢ぞ拧边\動前夕,海倫對外發(fā)表文章、編寫宣傳手冊為運動做宣傳,他們彰顯出的熱情和能量源于對中國現(xiàn)實的失望和不滿,源于對法西斯侵略的憎惡和仇恨。
“1935年底,中國死氣沉沉到了極點,這是一個雖生猶死的時刻,我感到窒息,仿佛空氣已經腐朽……埃德與我相濡以沫,但對于其他人,至少是對華北正在死亡的人來說,我們感到與他們猶如異類。我們感到徹底的孤獨……我不想讓北京成為戰(zhàn)場被蕩平。但我同樣不愿意,當日本人占領北京市時,這座城市卻‘令人震驚地緘默無聲’?!盵4]141“很明顯,需要采取行動,以制造能夠傳播給公眾的新聞,必須不惜任何代價舉行一次示威游行?!盵4]150這些文字表達了斯諾夫婦面對被奴役的中國時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深切的同情。這種情感超越了種族和國界,是心系人類的大情懷。
1937年1月,斯諾夫婦創(chuàng)辦英文雜志《民主》,共出版5期。創(chuàng)辦《民主》雜志是斯諾夫婦在中國期間的又一創(chuàng)舉,也是夫婦二人珠聯(lián)璧合式的合作。他們的分工是這樣的:斯諾由于忙于寫書,只做雜志的掛名編輯,“雜志可以利用他拍攝的照片和一切在別處沒有申請版權的東西”。[4]213海倫負責全部工作?!拔覀儜敯迅魇礁鳂拥娜宋者M來,我(海倫)當總編輯,無論如何也要把雜志組織起來,辦下去。”[4]2131937年7月,日軍入侵北京,雜志被迫停辦?!啊睹裰鳌肥窃诤诎档牡仄骄€上的短促閃電。”[4]218“《民主》是在盔甲廠13號孕育出來的……從當時的時代和歷史條件看,這可能是在中國出版的最重要的英文期刊之一。這是一個直接的、巨大的勝利,像疾風暴雨一樣席卷了中國的知識界?!盵4]219
1938年,日軍的鐵蹄在中華大地肆意踐踏。面對戰(zhàn)時工業(yè)生產癱瘓、難民無處安置的局面,斯諾夫婦又一次萌發(fā)了奇思妙想,創(chuàng)造性地找著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創(chuàng)辦工業(yè)合作社。路易·艾黎在1982年紀念埃德加·斯諾逝世10周年的講話中回憶說:“對我們來說,在1937年,為了抗戰(zhàn),重大的問題似乎是如何在中國內地發(fā)展足夠的經濟力量。埃德加那時的夫人佩格說,‘必須有一個人民的生產運動,達到這個目標的唯一辦法是把人民組織起來,自己管理自己,把他們的生產單位聯(lián)系在一起。答案就是搞工業(yè)合作社!’埃德加同意并且使搞工業(yè)合作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盵4]290-291工合是海倫首次提出的,她是當之無愧的“工合之母”。1938年,“中國工業(yè)合作促進委員會”在上海錦江飯店成立,海倫和斯諾參加了宣傳委員會。之后“工合”在中國大地開花結果,到1938年底,建立了1,284個工業(yè)合作社。斯諾在給海倫的著作《中國為民主奠基》的前言中這樣評價海倫對工合所起的作用:“‘工業(yè)合作’首先是尼姆·威爾斯的思想產物。要不是由于她的新思想的合理性,和她那始終不渝的熱情的天性,這一運動就永遠不會變成現(xiàn)實?!诎l(fā)動這個偉大運動的創(chuàng)造性思想方面的作用……激勵了其他人,……她自己的不屈不撓而又毫不自私的勞動和貢獻,為別人做出了榜樣。”[4]294
“工合”是斯諾夫婦在中國共同播下的“芥菜籽”,這種跨國聯(lián)合的工業(yè)生產方式充分利用和整合了當時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和技術資源,解決了戰(zhàn)時所需,緩解了難民的生活壓力,尤其是戰(zhàn)爭給婦女和兒童帶來的生活壓力,這種合作方式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經發(fā)展成為普遍的生產方式。
20世紀30年代,斯諾夫婦在中國取得的事業(yè)上的成就是夫婦倆相濡以沫、珠聯(lián)璧合的結果,他們的成功是兩人默契合作、互相配合和支持的結果。正如他們自己所說,他們的婚姻是“伙伴式”婚姻,是“工和式”婚姻,這種婚姻模式給他們帶來了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在婚姻中共同成長和進步。
1949年,斯諾和海倫這對并肩作戰(zhàn)十余年、曾經給世人樹立了婚姻典范、作品給世界帶來影響力的夫妻分道揚鑣了。生活上兩人雖然分開了,但他們對中國的牽掛和關注始終沒有中斷。可以說,中國是他們終其一生的事業(yè)和情感的寄托。他們用各自的方式表達了對中國的一片赤子之情。
新中國成立后,斯諾先后三次訪問中國(1960、1964、1970),每一次都受到了毛澤東等中共高層領導的接見?;貒?,他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相繼出版了《大河彼岸:近日紅色中國》和《漫長的革命》兩本著作。斯諾也是美方高層認識、了解和解讀中國政壇和文化的一扇窗。二戰(zhàn)期間,羅斯??偨y(tǒng)曾接見他,通過他了解中國的情況。冷戰(zhàn)期間,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之前也把他當成最值得信賴的人,從他那兒獲取各種信息,為之后的中美破冰之旅做充分準備。斯諾為中美兩國高層之間牽線搭橋,幫助構建了20世紀中美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是兩國外交的和平使者,“就中美關系來講,他是第一個報春的燕子”。[5]4
斯諾在瑞士生活期間,還寫了《紅色中國雜記》(1957)和《復始之旅》(1958)。這兩本書都是他中國情結的延續(xù)和對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關注。斯諾在臨終前曾這樣表達他對中國的熱愛:“我愛中國,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骨灰留在那里,就像我活著時那樣?!?973年10月19日他的一部分骨灰被安放在北大未名湖畔,了卻了他生前的愿望。
新中國成立后,海倫以作家身份先后兩次訪問中國(1972、1978),她深入基層,對中國的工廠、農村等狀況做了大量調查,對當時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切身感受和認知?;貒螅龑懥恕吨胤抵袊?1991)和《毛澤東的故鄉(xiāng)》(1993)兩本書,介紹她考察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海倫一生筆耕不輟,寫了四十多本書,已經出版的關于中國的書有《七十年代西行漫記》(1981)、《我在中國的歲月》(1984)、《中國新女性》(1985)、《紅色女戰(zhàn)士—康克青》(1989)等。這些書抒寫和表達了她的中國情結。
海倫在84歲時,這樣總結她的一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過了好幾個里程碑。我把我的思想稱作‘架橋’。我的著作和思想架設了一座通向未來的橋梁。這些著作和思想整體上所起的作用,不是把兩端簡單地銜接起來,而是在任何兩極之上架設一座超越時空的橋梁,以求得正確的理論,建設美好的未來?!盵7]1正如美國參議員奧林·哈奇的評價:“斯諾夫人架起了一座友好的橋梁,把美國人民的心和中國人民的心連在一起。她的一生告訴我們:在世界上大不相同的制度背后,有著真正的人民,他們的心、他們的思想,相聚并不遙遠?!盵7]5
斯諾和海倫是美國人民的好兒女,也是美國教育體制下培養(yǎng)出來的優(yōu)秀人才。他們是美國文化土壤里孕育出的苗子,在中國大地開花結果。他們在各自的事業(yè)上都取得了成就,在做人方面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們有高尚的情操、寬廣的胸懷,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意志,敢于質疑、敢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勇氣和信心。這些優(yōu)秀品質和人格魅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更值得我們對中國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進行反思。
首先,斯諾和海倫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維,他們是優(yōu)秀的批判性思考者。批判性思維的精神氣質包括勤學好問、相信理性、尊重事實、謹慎判斷、公正評價、敏于探索、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等。批判性思維能力包括對證據、概念、方法、標準、背景等要素進行闡述、分析、評價、推理與解釋等。[8]這些精神氣質和能力在他們身上都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面對現(xiàn)實,他們有強烈的問題意識,獨立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敢于冒著生命危險對事實真相進行堅持不懈的探索,對事實進行客觀公正的報道和評價。
其次,斯諾和海倫具有良好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創(chuàng)新性思維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從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思考,得出不一樣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結論的思維模式。面對中國現(xiàn)實中的問題,斯諾和海倫敢于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并取得實際效果。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他們打破常規(guī)和束縛,在工作中開拓創(chuàng)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現(xiàn)實。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實現(xiàn)美國文化推崇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或企業(yè)家精神的前提和保證,是推動社會發(fā)展和改變現(xiàn)實的基石。
最后,斯諾和海倫是德、智、體、美、勞式的全能人才,具有超強的行動能力和生活能力。20世紀30年代,他們在中國時的狀態(tài)就像兩棵夏日的樹,充滿生機,富有活力。他們崇尚高尚的人格品質,關愛生命,熱愛自然,喜歡運動和勞動。[4]104-105他們內心陽光、充滿正能量。這些品質、能力和愛好吸引了當時中國不同領域的仁人志士和優(yōu)秀人才。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得益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文化的熏陶。
斯諾和海倫身上彰顯的能力和品質也是21世紀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學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維能力,他們身上缺失的正是這種敢于質疑、敢于突破和創(chuàng)新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頑強的適應環(huán)境的生存能力。這些能力只有從小播下種子,長大后才能開花結果,才能使自己和社會受益,成長為人類文明和文化傳播的使者。斯諾和海倫為我們基礎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斯諾和海倫是新聞傳播史上的成功范例,尤其是斯諾,他的《西行漫記》成了世界經典名著,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們的成功為我們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和啟示。
一方面,“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恰當的語言藝術表現(xiàn)手段。《西行漫記》之所以歷久不衰,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究其原因,除了具有珍貴的文獻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國際意義外,還因為它的藝術魅力。斯諾創(chuàng)造性地把傳記、游記、日記、訪談、評論等多種文體有機融入作品中,同時他還使用了不同文學藝術表現(xiàn)手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明快清新、詼諧幽默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個生動傳神的共產黨員的故事。這些藝術特色的背后是他超強的語言駕馭能力和獨特的敘事能力?!段餍新洝酚谜Z言藝術為讀者描繪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塑造了共產黨人的群體形象,把紅軍不同階層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展示給世界,為當時外界了解紅區(qū)和中國共產黨這個神秘群體打開了一扇窗,為世界全面了解真實的中國開辟了一條路徑。
另一方面,“講好中國故事”需要了解受眾的心理和接受力。斯諾深諳讀者求新求異求奇的閱讀心理,盡管是政治題材的紀實性報告文學,他也能緊緊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在絲絲入扣的敘述和情節(jié)安排中把讀者引入一個充滿浪漫和傳奇色彩的世界中,滿足了讀者的心理期待??此破降瓱o奇的人、事和景在他筆下便活色生香,生動有趣,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這也是《西行漫記》贏得不同時代讀者青睞的原因。
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具有國際視野,關鍵在于加強我們自身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連接中外,建設中國與世界的溝通渠道”。[9]這番話揭示了斯諾夫婦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成功秘訣。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如何向世界傳播我們的優(yōu)秀文化,向世界講好我們的故事,斯諾和海倫的成功會給我們提供一些借鑒。
斯諾和海倫在異國他鄉(xiāng)能廣交朋友,與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人交往,主動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人際網絡和朋友圈,打通了國際人脈,極大地推動了事業(yè)的發(fā)展,這體現(xiàn)了他們超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對自己文化有自知、對他國文化有尊重、對不同文化有正確認知和理性批判是正確運用和發(fā)揮這種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在中國期間,他們從未忘記自己美國文化的身份。美國的核心價值觀——個人主義、平等觀念、強調變化和進步、物質享受、科學與技術、工作與娛樂、競爭意識等理念在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同時,他們對中國文化中的核心理念——集體主義、以家庭為核心、尊重傳統(tǒng)、等級觀念、面子觀念、重視人情等有充分了解和認知,這讓他們在言語和行為上都快速融入和適應了異國文化,與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工作和生活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他們對文明和愚昧有清晰的認知和判斷,在學習和吸收中國文化的同時,他們也批判了中國文化中的糟粕。海倫曾明確表達了她對中國婦女裹足和男人愛面子思想等的反感。對落后文化和人性弱點的批判源于二者對普羅大眾的悲憫和為美麗新世界、為人類共同進步而努力奮斗的堅定信念和理想?!叭祟惷\共同體”的理念已經根植于他們的思想中,他們用行動踐行了這一理念并產生了果效和影響力。
在跨文化交際中,斯諾和海倫扮演了先進文化傳播者的角色,引領和推動了東西方文明的融合和發(fā)展。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國際舞臺上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我們的人才培養(yǎng)可以從斯諾和海倫的成功范例中汲取有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