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靷?/p>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國家語言能力發(fā)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
提 要 應急語言服務是突發(fā)公共事件處理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少國家在語言應急實踐和應急語言研究中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國外應急語言研究主要以服務需求和權(quán)利保障、語言翻譯、語言形式、語言信息技術(shù)、媒體語言分析等方面為主要路徑,運用文獻對比、民族志和話語分析等方法,具有多學科交叉和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jié)合的特點。本文總結(jié)分析了國外應急語言研究的相關文獻,并闡述了其對我國應急語言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提供的啟示和借鑒。
應急語言①本文將語言應急實踐和應急語言研究這兩個術(shù)語進行區(qū)分,前者涉及的是應急實踐工作中的語言相關問題,后者是就應急語言這一應用語言學的新研究領域進行的研究。指的是在突發(fā)自然災害和社會公共事件中,為政府和民眾的各種防控監(jiān)測、救援處置活動提供便利服務的語言及其實踐系統(tǒng),包括應急語言產(chǎn)品、應急語言服務、應急語言策略等。應急語言研究是應用語言學領域的一個新興重要課題。應急語言服務是降低社會公共危機和災害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人道主義信息活動(Humanitarian Information Activities)的核心組成要素,世界上不少國家已在這一方面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隨著我國對突發(fā)公共事件處理和防控要求的提升,語言應急服務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國內(nèi)應用語言學界的關注。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發(fā),應急語言問題在加強國內(nèi)醫(yī)患溝通、防控國外疫情輸入方面都凸顯其重要性,也催生出一批相關研究成果。但國內(nèi)對該領域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多在討論其急迫性和必要性,在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上涉獵較少,研究還不夠深入。而國外近年來的應急語言研究在領域語言研究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學科邊界,融合不同學科理論,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語言應用議題,取得了不少可資借鑒的成果。本文聚焦國外應急語言相關學術(shù)研究和實踐應用,對其主要研究路徑、方法和特點進行梳理和評析,以求給我國的相關研究和學科建設提供一定的啟示和借鑒。
對社會突發(fā)或重大事件進行應急處置,是社會治理能力的集中體現(xiàn),古今中外早已有之。但應急處置中的語言問題,則在現(xiàn)代社會才開始受到關注。一般來說,已有這類語言應急實踐的國家大多有兩個特點,一是災害多發(fā),二是經(jīng)濟發(fā)達,兩者對應著語言應急實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目前,國外的語言應急實踐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應急語言形式的研制,二是對語言弱勢群體的權(quán)利保障。
日本作為島國,地震災害頻發(fā),因此對應急語言的研究開展得較早、較充分。早在1978年,該國就開始研制“簡易日語”。大阪、神戶大地震后,日本弘前大學成立了“應急日語”研究會,發(fā)表了兩項成果,即“應急日語1”與“應急日語2”。以此為基礎,京都府制定了“外國人防災指南”,德島縣國際交流協(xié)會制定了“在地震中守護生命防災指南”,仙臺國際交流協(xié)會還使用“應急日語”開播了“SIRA多語言信息臺”。此后,日本致力于將應急日語推廣到日常生活中,并改名稱為“簡易日語”,收到了良好成效。此外,美國也有法律認可的“簡明英語”(Plain English)。
第二個方面的語言應急實踐在多個國家的政府文件中都得到了體現(xiàn)。①此部分文獻基本從網(wǎng)絡獲取,為簡潔行文,具體文件請參照參考文獻中網(wǎng)絡文獻部分。美國的《語言服務計劃》(Language Access Plan)是少有的關于應急響應中語言服務獲取問題的國家級文件。據(jù)該文件所述,美國為英語弱勢群體提供了約50種語言的應急語言熱線服務,還創(chuàng)建了一個名為“Disasterassistance.gov”的網(wǎng)站用于援助英語弱勢群體的災后重建。日本的《基本災害管理計劃》(Basic Disaster Management Plan)規(guī)定,各地方政府須開發(fā)應對災害的信息交流系統(tǒng),并保障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如外籍人士的語言需求。日本政府2016年發(fā)布的《災害管理白皮書》(White Papers on Disaster Management)中提到,日本總務省將投入12.6億日元(約合1100萬美元)致力于開發(fā)應用于災害危機事件的自動翻譯程序。在日本2017年的防災演練中,大量的手機多語應用程序已投入使用,很多擴音器還采用了包括英語、漢語等在內(nèi)的多語種語音自動識別和即時翻譯技術(shù),以幫助在日外籍人員更好地參與防災訓練。愛爾蘭的《重大緊急事件的準備指南》(Guide to Preparing a Major Emergency Plan)中提及災害信息的發(fā)布需要有盲文的版本,宜采用大號的字體印刷。2006年,英國的《應急準備指南》(Emergency Preparedness Guidance)和新西蘭的《國家民防應急管理計劃》(National Civil Defence EmergencyManagement Plan)也提及災害信息的發(fā)布需要使用多種語言,以適應不同文化、宗教、民族和醫(yī)療人群的需求,同時要為弱勢群體、多語社區(qū)和非英語母語者提供災害相關的信息翻譯服務。2015年,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在韓國暴發(fā)期間,韓國政府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為在本國的國際旅客和外籍居民提供關于疫情的多語信息(Lee,Sohn & Park 2016)。當年5月28日,韓國保健福祉部在其原有官方網(wǎng)站上發(fā)布關于疫情的英語簡報;6月10日,韓國政府為應對MERS新建門戶網(wǎng)站,同時采用韓、英雙語發(fā)布疫情信息;6月12日,免費的英語疫情服務熱線開通,后又擴展至包括漢語、日語在內(nèi)的其他18種語言應急服務。此外,世界聾人聯(lián)合會(World Federation of the Deaf,WFD)和國際手語翻譯協(xié)會(World Association of Sign Language Interpreters,WASLI)還聯(lián)合編寫了一本手冊,關注聽障人士在自然災害或各類緊急事件中如何獲取信息和相互交流的問題(WFD & WASLI 2015)。
從上述措施可以看出,國外語言應急實踐主要是近幾十年才開始實施,開展的國家也僅限于幾個較發(fā)達的國家,涉及的內(nèi)容和措施還不多,都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學界對應急語言的關注,是在現(xiàn)實需求和問題導向下進行的應用研究。
國外應急語言研究是在國家應急語言服務能力欠缺的背景下,針對語言應急實踐的不同情況和應急語言服務的不同需求,進行的學術(shù)性和對策性研究。近年來,世界性和區(qū)域性自然災害(如洪災、風災、地震等)及社會公共危機(如瘟疫和恐襲等)頻發(fā),各國為應對上述問題制定了相應的框架和準則,但是其中涉及應急語言服務的部分卻較為缺乏,表述也很簡略。如上述各國的措施中,愛爾蘭的《重大緊急事件管理框架》(A Framework for Major Emergency Management)僅有一處提及危機當中的信息翻譯問題。英國、新西蘭等國的文件中并未就提供服務的主體和形式進行具體規(guī)定。在這種背景下,以問題和需求研究為導向,國外應急語言學研究逐漸開展起來,并形成了自己的體系,下面我們對此進行簡要的梳理和介紹。由于應急語言研究的主要路徑與其研究內(nèi)容密不可分,我們將其合并闡述。
國外應急語言服務研究特別關注如何保障語言弱勢群體在災害和危機事件中的語言服務需求。一般認為“弱勢群體”主要包括兩類:一是有視覺或聽覺障礙的人士和老年人,二是母語為非該國主導語言的人群(O’Brien et al. 2018)。對第一類弱勢群體的關注主要體現(xiàn)在國際性或地區(qū)性的機構(gòu)組織編寫的專為殘障人士和老年人服務的防災應急指南或手冊上。針對聽障人士在災害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所需的應急語言服務,WFD和WASLI提出了可行性建議。如為應對災害暴發(fā),政府提供的應急準備信息應包含書面形式的簡易語言版本,視頻資料應翻譯成國家通行的手語。災害發(fā)生期間,在電視上播放或在線發(fā)布的信息必須翻譯成本國手語并帶有開放性字幕。災后救援與重建階段,必須以聽障人士可接受的方式,即主要通過書面文字,如郵件、傳真、短信等為其提供幫助。在提供咨詢服務時,需配備專業(yè)的口譯員。針對為聽障人士提供應急服務的機構(gòu)和個人,WFD和WASLI也提出了相關的語言服務建議,例如急救人員要熟悉聽障人士的溝通模式,能聽懂其口音(deaf accent);急救中心必須盡快配備合格的專業(yè)口譯員等。此外,F(xiàn)ield(2017)研究發(fā)現(xiàn)“海燕”(Yolanda)臺風登陸菲律賓前未能疏散適當區(qū)域人群的部分原因是缺乏基于當?shù)匚幕枨蟮暮细穹g。雖然國外已有相關應對措施和服務指南,但迄今為止,尚未見到有針對第一類群體語言需求展開的專項研究,這應成為今后應急語言服務需求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母語為非該國主導語言的群體也是應急語言服務需求研究關注的對象。例如Park & Lee(2016)采集了2015年MERS暴發(fā)期間22位在韓外籍人士在獲取語言服務等方面的體驗數(shù)據(jù),據(jù)此探討了他們的個人體驗和服務需求對于改進社工服務,尤其是語言服務的啟示。在系列研究中,Lee,Sohn &Park(2016)繼續(xù)聚焦在韓外籍人士因語言障礙在獲取和疫情相關信息方面存在的困難和需求,并介紹了韓國政府改進相關語言服務的策略,如同時采用韓、英雙語發(fā)布疫情信息,開通包括英語、漢語、日語在內(nèi)的19種語言的應急服務熱線等。包聯(lián)群(2020)以“3·11”東日本大震災為個案分析日本針對突發(fā)災害的多語言服務情況,介紹了具體措施和服務方式,并總結(jié)了政府在此方面的不足之處。
與語言服務需求研究相對應的是語言權(quán)利研究,如保障語言弱勢群體的信息知情權(quán)問題。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投入了大量財力和人力保障有限英語能力群體(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t,LEP)的災害危機信息知情權(quán)(O’Brien et al. 2018;Shiu-Thornton et al. 2007)。Drolet et al.(2018)分析了美國佛羅里達州受颶風災難影響的移民工人在災后恢復和重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期從他們的故事中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并為災后重建提供建議。研究發(fā)現(xiàn),語言障礙(尤其是英語能力較弱)影響移民在災后尋求幫助的意愿和能力。因此,作者提出除了使用英語之外,還要使用其他語言提供適合且具有時效性的信息服務,讓所有人——不僅是那些會說英語的,還有不會說英語的人,都能獲取災后重建所需的信息。
在全球化和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社會公共危機或災害事件中的應急語言服務不斷向多語化發(fā)展,“語言翻譯”也因此成為各國語言應急服務的主要形式和應急語言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語言翻譯也符合近年來倡導的一項人權(quán)理念,即在危機中獲取關鍵和有效的信息也是人權(quán)的一部分。在美國、英國、愛爾蘭、新西蘭、韓國、日本等國的災害應急指南中,均有為母語是非該國主導語言的人群提供翻譯服務的類似表述和具體措施。在此背景下,應急語言中的翻譯能力、翻譯技術(shù)問題也日益凸顯,不同學者從不同層面做了相關研究。
國外應急語言中的語言翻譯研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語言服務缺失所引發(fā)的消極后果和應對策略。例如,Bell(2017)探討了用多語發(fā)布災情信息的重要性問題。2005年颶風“卡特里娜”席卷美國期間,在密西西比州的格爾夫波特(Gulfport),有七八十人因為沒有及時撤離而死亡,原因在于撤離的信息沒有用他們使用的語言——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進行發(fā)布。作者還從語言使用調(diào)查、口譯人員配備、電話口譯服務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O’Brien & Federici(2020)探討了多語背景下應急語言翻譯服務,即危機翻譯的重要性問題。目前,翻譯服務的提供(如發(fā)布與危機相關的多語信息)普遍停留在危機應對階段,即危機發(fā)生過程中;而作者認為,應將語言翻譯視作防災工作和應急規(guī)劃的一部分,貫徹于整個危機處理過程。Penn,Watermeyer & Nattrass(2017)分析了南非緊急呼叫的效率問題。在復雜的語言背景限制下,應急熱線必須要解決語言不匹配的問題。二是語言翻譯在突發(fā)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如Cadwell(2015)以訪談的方式,討論了翻譯在地震新聞播報、核泄漏信息發(fā)布、政府應急響應程序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Neaves,Wachhaus & Royer(2017)討論了語言對于災害的紓解作用,認為語言溝通和服務是災害應對的重要組成部分。Tesseur(2019)通過采訪無國界翻譯組織(Translator without Boarder,TWB)的危機應對主管Ellie Kemp,進一步揭示了語言和翻譯在危險地區(qū),尤其是災難發(fā)生的地方的重要作用。Ellie介紹,TWB除了提供翻譯服務,還負責培訓當?shù)氐墓P譯和口譯人員,研究受危機影響人群的語言需求,提高人們對于危機情況下語言障礙的認識。三是對提升語言服務質(zhì)量的研究,如Sk?t et al.(2017)從獲取口譯服務存在的問題等角度討論了丹麥的聽障人士在災后尋求醫(yī)療和心理服務的對策建議。Ramirez,Engel & Tang(2008)對美國急診科的語言口譯服務進行了研究,他們通過比較說英語的患者和LEP患者在醫(yī)療語言實踐中的不同情況,從患者滿意度、醫(yī)護保證、當前口譯應用實踐3個方面進行了具體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LEP患者對醫(yī)療的滿意度相對低,所獲取的對疾病的解答內(nèi)容也相對較少,隨著專業(yè)口譯人員的介入,患者的滿意度有所提高。但專業(yè)口譯服務的費用支出,是影響急診科語言口譯服務的最大障礙,作者對此提出了相關對策和建議。Cadwell(2020)認為危機翻譯是一種語境豐富的翻譯。王立非等(2020)和殷志平(2020)也對上述部分問題進行了述評,這里不再贅述。
語言技術(shù),特別是翻譯技術(shù)的研發(fā)和應用也是國外應急語言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主要的語言技術(shù)包括:翻譯記憶技術(shù)、術(shù)語管理技術(shù)、在線翻譯管理平臺技術(shù)、機器翻譯技術(shù)等(王立非,等2020;O’Brien 2020)。例如,Cadwell & O’Brien(2016)討論了語言、文化和翻譯在災害信息通信技術(shù)(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中的應用。作者以2011年日本大地震為例,指出災害期間使用的信息通信技術(shù)種類繁多;所使用的不同形式的信息通信技術(shù)之間相互關聯(lián);信息通信技術(shù)的使用隨時間、空間和用戶的不同而變化;災難中的翻譯工作是一個高度依賴語境的過程,主要由志愿者不斷進行書面和口頭上的跨語言和跨文化轉(zhuǎn)換。Sutherlin(2013)對海地地震救災應急中的眾包翻譯技術(shù)應用情況進行了述評。Lewis,Munro & Vogel(2011)探討了機器翻譯引擎技術(shù)在海地地震中的應用。
國外早就重視應急語言形式的研究,以日本的研究最為典型。日本的自然災害多發(fā),其應急語言建設與研究相對開展較早,成果較多。1995年1月日本大阪、神戶大地震成為日本著手發(fā)展應急語言的重要契機。阪神大地震之后,不少語言學者開始將目光投向“災害與外國人及語言”問題,一批研究成果相繼問世并刊登在1996年1月至8月的《月刊語言》(日本重要學術(shù)期刊,目前已??┥希ㄋ商镪栕?996;ナカミズエレン,陳於華1996;真田信治1996;杉原達1996;ロング,ダニエル,姜錫佑1996;等等),“應急日語”的概念也隨之誕生。阪神大地震之后的20余年里,日本的應急語言建設實現(xiàn)了自身的轉(zhuǎn)型,除用于防災減災和災害救援之外,在社會多元文化發(fā)展、旅游觀光、新聞傳播等領域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還形成了高校主推、政府和企業(yè)積極參與的發(fā)展模式。
經(jīng)過努力,“應急日語”在日本得到迅速推廣。隨后,在一些研究團隊的推動下,應急語言逐漸向平易語言轉(zhuǎn)型。由日本一橋大學庵功雄教授成立的科研團隊,關注應急日語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多種可能性。他們以多文化共生為目標,推動了日本的應急語言建設向簡易語言建設的轉(zhuǎn)變。研究團隊認為,如果在日本的各社區(qū)中存在一種共通語言的話,那么從理論上講,這種共通語言只能是“簡易日語”(庵功雄2014)。在這種理念的推動下,庵功雄團隊基于“功能與形式一一對應”的原則大幅削減了初級語法項目,提出了一套“最簡語法”,并輔以兩本配套教材——《日語僅此而已》。同時,該團隊還啟動了“日日翻譯魔芋項目”(該名稱來自哆啦A夢卡通片中的“翻譯魔芋”),嘗試將普通日語自動轉(zhuǎn)換為簡易日語。由于簡易日語所針對的不僅僅是外國人,也包括一部分日本人(如低高齡人群及其他弱勢群體),因此應用的人群與場景更為廣闊。
與簡易語言類似的是受控語言。Temnikova & Margova(2009)以保加利亞語為個案分析了突發(fā)事件管理中的受控語言問題。受控語言指減少和消除自然語言的復雜性和歧義性,對語言的不規(guī)則性進行標準化,對信息文本進行簡化,改進文本信息的可讀性和可檢索性。該研究從自然語言詞匯、形態(tài)、句法的復雜性入手,對受控語言的詞匯、形態(tài)、句法規(guī)則等方面進行了具體分析和探討。
媒體話語分析輔助災害應急服務也是國外應急語言服務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這種研究以語言為媒介,透過對語言的分析,為應用災害輿情提供對策和建議。如Beigi et al.(2016)對救災中社交媒體的情感分析及其應用做了述評,其具體做法是,考察社交網(wǎng)絡上公眾的語言(如Tweets等),并且采用語言信息處理的方法,從文本、句子等角度進行情感分析,進而從中感知到公眾對于一些災害和公共危機事件的態(tài)度、情感,為此后應對危機、降低災害創(chuàng)傷提供建議和政策。又如Lansdall-Welfare et al.(2014)從大數(shù)據(jù)視角對福島災難的媒體報道進行了分析。
上述研究路徑和內(nèi)容主要是分析國外已有語言應急實踐和應急語言研究而得出的。可以看到,國外相關實踐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自然災害較多、經(jīng)濟實力較發(fā)達的國家,顯示出這一領域的現(xiàn)實需求性和問題導向性特點,且這一領域是國家和社會整體實力提升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因此,中國國內(nèi)的應急語言研究必須確定國內(nèi)的實際需求和實踐可能性,力所能及地為國家整個應急服務體系助力。
目前,關于國外應急語言服務的研究主要采取以下3種研究方法:一是文獻對比研究,二是民族志實證研究(田野調(diào)查),三是話語分析。
文獻對比研究主要以文獻研究為基礎,通過比較的方法,針對國家語言應急服務的某一原則和標準,進行學術(shù)論述和對策性研究。此方面研究以O’Brien et al.(2018)為代表,該研究借鑒聯(lián)合國受教育權(quán)特別報告員Toma?evski的理論成果,以公民的“信息權(quán)利”為著眼點,提出了衡量國家提供應急語言翻譯服務能力的“4A標準”:(1)可提供性,“翻譯”是應急語言服務的重要形式,應確保語言翻譯服務存在且可以被提供;(2)可獲取性,如果語言翻譯服務存在,那么應該確保它能被需要的人群所獲取,需要考慮這項服務是否免費,是否能在不同的平臺獲取,是否存在多種形式,是否能夠涵蓋所需的語言;(3)可接受性,應確保應急語言翻譯服務可被接受,如信息是否以準確、適宜的方式提供給了需要的人;(4)可適應性,應急語言翻譯服務應該適應不同的場合和需求,如它能滿足不同文化水平和語言流利程度人群的需要嗎?它能適應新的技術(shù)和信息傳播模式嗎?以該標準為綱,5位學者對比考察了美國、英國、愛爾蘭、新西蘭、日本五國的災害危機應急指南文件,看各國如何在政策性層面確保在社會公共危機或災難事件中受影響的人群在語言層面享有公平的權(quán)利,并且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相關信息,如在國家層面采取何種災害應急翻譯舉措等。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美國最堅決地遵守這些標準,而其他國家則有所欠缺。文章進一步為提供有效的應急語言服務提出了幾條原則和可行性建議。
民族志的方法主要從受公共危機事件影響的人群(如身在疫區(qū)而語言不通的外籍人士)角度,或從災害中的一線工作者(如社工、醫(yī)療口譯員)視角出發(fā),通過訪談、問卷等形式,進行較長期的參與者觀察,研究某個國家應急語言服務的實際操作狀況,從而為提升和改善應急語言服務提供建議。如Park & Lee(2016)通過訪談采集了2015年MERS在韓國暴發(fā)期間22位在韓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獲取應急語言服務的數(shù)據(jù)。研究指出,韓國媒體關于疫情的報道多為韓語,而這些外籍人士由于韓語能力有限,其獲取疫情相關信息的渠道受阻,因而感到心理恐慌。盡管他們能從臉書(Facebook)上獲取相關的英文信息,但信息的真實性難以保障。據(jù)此,Park & Lee(2016)指出,社會工作者應該在疫情期間發(fā)揮領導作用,通過社交媒體、報刊、網(wǎng)頁等形式用在韓外籍人士能夠理解的語言為其提供防疫信息和防疫教育,同時應為其在疫情期間的隔離、就醫(yī)提供語言輔助。在美國,由于語言和文化習慣的差異,在災難和緊急事件中,醫(yī)療服務覆蓋英語弱勢群體的能力有限,因此,提供醫(yī)療翻譯服務的工作人員就成為醫(yī)療資源和有限英語能力群體之間的重要紐帶。Shiu-Thornton et al.(2007)通過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相結(jié)合的方式,從醫(yī)療口譯員的工作體驗中挖掘為語言弱勢群體提供應急語言服務的有效方式。參與研究的醫(yī)療翻譯人員認為,美國的英語弱勢群體防災意識普遍較弱,甚至是沒有。作為醫(yī)療口譯員,除了在災害或危機發(fā)生期間提供語言翻譯服務,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對弱勢群體文化比較了解這一優(yōu)勢,在非災難時期就采用符合其文化傳統(tǒng)的方式為其普及正確的防災備災觀念和教育。研究還指出,必須加強對醫(yī)療口譯員的專業(yè)培訓,以確保所有翻譯服務的提供者具備足夠的資質(zhì)提供準確的語言應急翻譯服務。Mckee(2014)運用民族志的方法對災情期間的手語翻譯問題進行了研究。2011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國為應對頻發(fā)的洪災、颶風和地震災害,在電視廣播中播報與緊急情況有關的信息時增加了手語翻譯,這一前所未有的舉措引起了公眾,尤其是聾人觀眾的強烈反響。該研究采用回顧性訪談的方式對兩名新西蘭口譯員和一名澳大利亞口譯員進行了采訪,詳細介紹了口譯員被納入廣播節(jié)目的全過程,以及他們在緊急情況下工作時遇到的具體困難。
話語分析,特別是批評話語分析是國外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突發(fā)公共事件一般都是社會熱點問題,在事件進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媒體信息和網(wǎng)上輿情。這些信息往往左右社會民眾心理,甚至影響政府決策。對這些媒體話語進行分析,可以從情態(tài)、隱喻、指示、被動化等語法手段入手,具體分析微觀的話語策略,如述謂策略、論辯策略、視角化策略等,進而探討合理化、表征和強制說服等宏觀策略,最終揭示輿情后的意識形態(tài)和認同問題,為應對和把控突發(fā)事件輿情提供對策性建議。互文性和互語性是分析過程中的主線,始終貫穿于語篇、話語實踐和社會文化實踐3個層面。通過對媒體話語的分析,揭示輿情背后的社會問題,如突發(fā)事件后的心理援助、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輿情監(jiān)控與預警、語言歧視等,也是應急語言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上述Beigi et al.(2016)的研究等。政府和社會進而可以通過語言撫慰、語情監(jiān)控及其他語言服務等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提升應對公共事件的能力。
應急語言研究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突發(fā)事件中涉及的語言問題,如研究怎樣快捷地提供各種語言服務,怎樣正確地發(fā)揮語言的功用克服各種危機,怎樣避免語言問題給危急處置帶來負面影響,怎樣規(guī)劃和建設應急語言服務制度及應急響應機制等。應急語言研究的學科屬性,從廣義上說,屬于應用語言學的研究范疇;在狹義上說,屬于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的研究范疇。因此,它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與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的研究方法也是一致的。國外應急語言研究注重學科交叉,既有語言本體研究,如應急語言、平易語言和受控語言的規(guī)范和標準等;也有不同學科背景下的語言應用研究,如與應急管理學、醫(yī)學、新聞傳播學、國家安全學、文獻計量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交叉融合進行的研究。這種不同學科背景下的研究共性是以問題研究為導向,為解決突發(fā)事件中涉及的語言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和對策性建議。
國外應急語言研究的模式一般是政府主導、學界支撐和社會參與相結(jié)合,既有政府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又有學術(shù)團隊自下而上的研究支撐。如英國、美國、新西蘭、愛爾蘭等國在與突發(fā)事件相關的法律、條例和預案中都設計了語言應急內(nèi)容。此外,在政府的主導下,政府、學界和社會共同協(xié)作,積極推動語言應急建設。以日本平易語言建設為例,日本在應急日語、簡易日語的研發(fā)與應用過程中,不僅高校科研人員投入了大量智力成本,政府和企業(yè)也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積極助推平易語言的發(fā)展。首先,政府和企業(yè)為高校人員研發(fā)簡易日語提供了大筆科研經(jīng)費。比如,日本學術(shù)振興會從2010年度起,先后3次為庵功雄團隊提供資助,直接科研經(jīng)費高達約人民幣450萬元。除此之外,該團隊還從民間獲得了不少間接科研經(jīng)費。其次,政府、企業(yè)和高校開展了大量合作,共同進行研究。研究團隊開展了很多大規(guī)模問卷調(diào)查,其中很多是和政府企業(yè)共同完成的,如株式會社電通和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共同實施了的關于“來自中國臺灣、香港及韓國地區(qū)的日語學習者人數(shù)與訪日經(jīng)驗”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多達70%~80%的情況下,來自上述地區(qū)的訪日游客每3人中有1人會說日語。此項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除了在減災方面,簡易日語在觀光領域也能夠發(fā)揮作用。此外還有不少“產(chǎn)學政”結(jié)合的案例,如在“人文學社(Humanity Academy)株式會社”的資助下,“簡易日語觀光研究會”于2016年8月成立,并積極參與到福岡縣柳川市啟動的“簡易日語旅游觀光”項目中,雙方攜手推出的“柳川方式”,很快成為其他地方政府效仿的樣板。此外,日本政府以東京奧運會為契機,不斷推進簡易日語建設向多語言建設的轉(zhuǎn)變。如2014年3月,為保障東京奧運會順利進行,日本政府、相關自治體及民間組織共同策劃成立了“官民一體”的、旨在推進多語應對的“多語言應對協(xié)議會”。又如東京都政府官網(wǎng)上顯示的多語言應用案例達數(shù)百個,包括簡易日語在內(nèi)的各種多語標識、多語廣播、多語服務及各類翻譯軟件、移動終端、APP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觀光、應急、交通、消費、司法、醫(yī)療、教育、郵政等諸多領域。
我國的應急語言研究雖然是一個新興領域,但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其實踐能力已經(jīng)得到明顯提升,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語言應急產(chǎn)品的研發(fā)。如為解決醫(yī)患溝通的語言障礙問題,在國家語委的指導下,北京語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高校及商務印書館等單位組建了“戰(zhàn)疫語言服務團”,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后研制了《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語通》《疫情防控“簡明漢語”》等語言應急產(chǎn)品,為特定群體提供應急語言服務。其中《疫情防控“簡明漢語”》類似于國外的平易語言和受控語言,為在華外籍人士提供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內(nèi)容,然后根據(jù)反復簡化試驗確定“簡明漢語”的研制標準,再對信息文本進行簡化。二是籌劃建立應急語言服務團隊。在國家語委的主導下,2020年4月22日,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召開國家應急語言服務團建設研討會,圍繞服務團建設的意義和必要性、應急語言服務的內(nèi)涵和外延、服務團建設的思路和方案及可資借鑒的經(jīng)驗、應急語言服務條件保障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2020年8月15日,服務團秘書處還召開了首批應急語言服務科研項目開題論證會。此外,北京外國語大學還搭建了國家語言志愿者人才庫數(shù)據(jù)平臺,可以為服務團的建設提供數(shù)據(jù)平臺支撐。三是積極推進應急語言的學術(shù)研究。如疫情一發(fā)生,許多學術(shù)刊物紛紛推出專題研究,對此問題加以關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即在語言學研究專題下刊出4篇文章,討論應急語言服務的體制建設、研究范式和術(shù)語命名等問題。《語言戰(zhàn)略研究》2020年第2期推出“突發(fā)公共事件語言應急多人談”,2020年第3期推出“應急語言研究”專題,從理論建構(gòu)和實踐服務兩方面進行思考。《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也在第3期推出“應急語言服務研究”專欄,探討應急能力、術(shù)語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等問題。
雖然疫情期間我國應急語言服務建設取得了很多成績,但充分利用國外應急語言研究的學術(shù)成果和實踐應用的經(jīng)驗,積極開展語言應急問題研究,現(xiàn)實意義和學術(shù)意義都很大。我們認為國外研究對我國的啟示主要表現(xiàn)為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應當加強應急語言學的學科建設。應急語言研究在國外已經(jīng)有了一定影響,但在國內(nèi)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學界宜利用這次疫情的契機,掌握主流的研究方法,以需求分析為基礎,以問題研究為導向,提高該議題在國內(nèi)語言學的話語權(quán),探索相關研究的內(nèi)涵和外延、主要理論框架、研究方法等,發(fā)掘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話題。第二,制定國家和地方層面的突發(fā)事件應急語言服務指南。從這次新冠疫情早期的應對情況來看,無論是政府還是學界,應急語言服務的意識都有不足之處。因此,語言學界更應通過嚴謹?shù)膶W術(shù)研究,借鑒其他國家已有的成熟經(jīng)驗,明確提供應急語言服務的責任主體,建立常備的應急語言服務機制,為可能出現(xiàn)的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提供語言應急服務的制度保證和資源儲備。從目前各國已有的經(jīng)驗來看,志愿者、社工團體、民間的翻譯服務機構(gòu)和語言銀行都可以在災害期間承擔部分應急語言服務,但這些服務群體在我國的制度框架下能否發(fā)揮好作用,怎樣和政府主導機制相結(jié)合,是可以繼續(xù)深入發(fā)掘的課題。第三,加快簡易語言、受控語言研究。這些研究也屬于語言規(guī)范研究的范疇,但近幾十年國內(nèi)的語言規(guī)范研究主要聚焦的是通用語規(guī)范和普通話和方言關系、普通話和民族語言關系問題,對這一方面的關注遠遠不夠,導致實際應用中相關產(chǎn)品和服務缺乏。目前我國語言政策和規(guī)劃的研究力量正不斷壯大,國家和學界對于應急語言研究也越來越重視,我們應充分發(fā)揮高校科研團隊的力量,做好做實應急語言的基礎性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軟件、APP的開發(fā),實現(xiàn)普通漢語與應急漢語(或方言)、漢語與外語之間的自動轉(zhuǎn)換;政府、企業(yè)和高校應聯(lián)手進行“產(chǎn)學研”結(jié)合,協(xié)同推進應急語言的建設與應用工作;將應急語言建設納入簡易語言乃至多語言建設之中,充分發(fā)揮應急語言在更多領域中的作用。第四,加強語言服務能力研究,保障公民獲取應急語言服務的權(quán)利。應急語言服務應該是免費且便捷的,語言類型應該多樣,需要充分考慮地方語言特色,受眾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習慣。對于殘障人士(尤其是有視聽障礙的群體),要給予特殊照顧。此外,應急語言服務者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應對其進行專業(yè)培訓,使其具備提供應對災害和社會公共危機所需語言服務的能力。第五,公眾對于應急語言服務的需求會因災害和危機類型的不同而不斷變化,因此,我們可以參照日本、新西蘭等國采用“活文件”(living document)的方法,及時調(diào)整災害應對文件中的內(nèi)容,設置不同參數(shù)和選項,從而提高災害中應急語言服務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第六,注重國家語言能力視角下的語言應急實踐研究。國家語言能力指政府運用語言處理一切與國家利益相關事務的能力(文秋芳2019)。國家語言能力的特征之一是能夠提供國家層面的語言應急服務和援助服務,換言之,應急語言服務是國家語言能力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以美國為例,項目集群是美國國家語言能力建設的重要特色,在項目集群中,國家安全教育項目(National Security Education Program,簡稱NSEP)的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其中國家語言服務團(National Language Service Corps,簡稱NLSC)是NESP建設的重要子項目(Jackson & Malone 2009)。張?zhí)靷ィ?016)對美國國家語言服務團的建設背景、發(fā)展歷程、主要架構(gòu)和特點、對我國的啟示等方面做過詳細的介紹,這里不再贅述。
國外應急語言學的學術(shù)研究和實踐探索相比國內(nèi)來說,起步較早,研究內(nèi)容覆蓋較廣。其研究秉承應用語言學的發(fā)展方向,方法較新,特點明確,可供國內(nèi)學界借鑒。但相關研究還是有很多問題需要探討,如研究注重實踐操作,少理論探討;注重調(diào)查訪談,少概括分析;注重個案,但普適性較差等。且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方向,其研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可拓展的空間。因此,在我國的應急語言研究中,既要汲取國外相關研究的長處,也不必局限于已有研究的范圍,應把問題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結(jié)合起來,產(chǎn)出一批有自己特色的學術(shù)成果,以服務于社會。
網(wǎng)絡文獻
Cabinet Office, Government of Japan. White paper disaster management in Japan 2016. Retrieved from http://www.bousai.go.jp/kyoiku/panf/pdf/WP2016_DM_Full_Version.pdf.
Cabinet Office, Government of Japan. White paper disaster management in Japan 2017. Retrieved from http://www.bousai.go.jp/kyoiku/panf/pdf/WP2017_DM_Full_Version.pdf.
Cabinet Office, United Kingdom. Emergency preparednes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emergencypreparedness.
Director General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Disaster management plan. Retrieved from http://www.bousai.go.jp/en/documentation/reports/disaster_management_plan.%20html.
Irish Government. A framework for major emergency management – guidance document 2: A guide to preparing a major emergency plan. Retrieved from http://mem.ie/wp-content/uploads/2017/03/Revised-Guide-No-2-Preparing-Major-Emergency-Plan-_March-10_DHPCLG-1.pdf.
Irish Government. A framework for major emergency manag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mem.ie/wp-content/uploads/2015/05/A-Framework-For-Major-Emergency-Management.pdf.
New Zealand Government. National civil defence emergency management pla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ivildefence.govt.nz/assets/Uploads/publications/The-Guide-v1.3-complete-web.pdf.
Washington Health Benefit Exchange. Language access pla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ahbexchange.org/wp-content/uploads/2018/09/2018_Language-Access-Plan_Updates_180830_Fina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