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執(zhí)行總編 蘭恒敏
筆者曾聽一位省屬企業(yè)董事長說過:“我們跟萬華、濰柴的差距,從根本上來看,還是在‘三項制度’改革上的差距。萬華、濰柴的‘三項制度’改革動手早、抓得狠,所以他們能脫穎而出?!?/p>
這位董事長說的是真心話、實在話。
稍加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凡是有活力、有沖勁、發(fā)展快的國有企業(yè),無不在“三項制度”改革上取得了根本性突破;凡是發(fā)展平平、死氣沉沉的企業(yè),幾乎可以肯定在“三項制度”改革上有大“虧欠”。
“三項制度”改革很早就在國企推行,原來的“砸三鐵”(鐵飯碗、鐵工資、鐵交椅)本質(zhì)上就是“三項制度”改革。但“三項制度”改革所要求的“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升能降”,目前只是在部分企業(yè)和某種程度上實現(xiàn),并沒有在所有企業(yè)中徹底實現(xiàn),“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能升不能降”依然是制約國有企業(yè)活力的根本性癥結(jié)之一。
也正因如此,近幾年省國資委緊緊扭住“三項制度”改革不放,反復(fù)抓了又抓?!叭椫贫取备母锍8某P?,永無止境。
4 月28 日,省國資委召開省屬企業(yè)三項制度改革暨中長期激勵工作推進會,要求切實增強加快“三項制度”改革的緊迫感和使命感,精心部署、強力推進,進一步打通(管理人員)能上能下的通道,把好(員工)能進能出的關(guān)口,破解(收入)能增能降的難題,確保全面完成“三項制度”改革的目標任務(wù)。
怎樣才能完成省國資委確定的目標任務(wù)?
筆者認為,國有企業(yè)負責人在“三項制度”改革中應(yīng)該著重克服兩種心態(tài)。
一是怕“惹事”。干部職務(wù)、員工崗位、收入增減都是事關(guān)個人利益的大事,搞不好會帶來不穩(wěn)定因素,上級怪罪下來吃不消,還是少動吧。這是時至今日許多國有企業(yè)“三項制度”改革依然動作不大、效果不明顯的重要原因。
應(yīng)該看到,省委、省政府和省國資委是堅定支持企業(yè)“三項制度”改革的,廣大職工是真心擁護和盼望“三項制度”改革的——企業(yè)改革了,有活力了,效益好了,員工的根本利益、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就有了保障。要相信上級的支持,相信群眾的覺悟。
萬華和濰柴當初改革時,也遇到重重阻力,但他們頂住壓力,“扛著鍘刀改革”,終于成功。現(xiàn)在改革環(huán)境寬松多了,有了“干部擔當作為容錯糾錯機制”,膽子怎么比萬華和濰柴“拓荒”改革的膽子還小呢?
二是怕“費事”。還有一兩年就退休,能“平安落地”就好,犯不著去得罪人。于是,改革喊得響、做得少,得過且過,難啃的“硬骨頭”留給下一任。這是不負責任的心態(tài)。
要克服這兩種心態(tài),單靠上級“一再強調(diào)”和“說服教育”不行。這些道理當事人不明白嗎?什么都明白。“三項制度”改革,關(guān)鍵要從“管理人員能上能下”這一項做起。
只有當干部銳意改革的所得大于“得過且過”的所得,或者不改革的所失大于改革的“所失”,“三項制度”改革才能成為企業(yè)家們“發(fā)自肺腑”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