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建
語文課堂要追求“真境”,它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真”和“境”?!罢妗睘檎鎸?、自然、本原,就是“合乎規(guī)律”;“境”為狀態(tài)、情境、意境,就是“臻至和諧、美好、愉悅的課堂生態(tài)”?!罢婢场蓖ǔ0膫€表征:自然、真切、深沉、韻味。“自然”是教學手段的特征,是四個表征的基礎,是語文課堂的前提。“真切、深沉、韻味”則是在“自然”夯實的地基上形成的關于語文課堂教學的美學特征。下面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談談詩歌教學中對于課堂“真境”的理解和追求。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東坡豪放詞的代表作。其豪放體現(xiàn)在“豪放之景”與“豪放之人”。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語句都豪放呢?
學生在分析時,對“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與“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幾句很容易品味出豪放的味道來。關鍵在于起始的三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很多學生會毫不猶豫地認為這三句也是豪放之景。其實,這起筆三句既是也不是,需要辯證地分析。這里就需要教師去觸發(fā)學生的思維,把內(nèi)容理解引向深入。
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大家一起來思考一下,千古的風流人物都被時光淘盡,想象一下你是蘇東坡,此時此刻也站在滾滾長江邊,你會有什么感受?
自然觸發(fā)之后,學生會有思維的碰撞。面對著滾滾長江東逝水,只能感慨浪花淘盡英雄。不管什么人,在歲月和時光的淘洗中,都已經(jīng)隨風而逝了。一念至此,不由得悲從中來。這是千古不變的鐵律,無人可以逃避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是非成敗轉頭空,這是人生最為無奈的喟嘆。
這樣看來,開頭三句似乎不能都算豪放。第一句“大江東去”,橫空而來,氣勢雄闊。但著一個“去”字,就有遠離而去的感覺。后面兩句“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就低沉下來了。各種難以言說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思考就蘊含在這“淘盡”二字中了。傷感低沉與豪放似乎沒有多大關系,有點矛盾。
葉嘉瑩先生說:“詩,一定要形成一種感發(fā)的力量?!蹦敲?,教師帶領學生品味詩詞,就要學會感發(fā)詩中的力量。感發(fā)越多,情感體驗就會越深沉。
繼續(xù)感發(fā),會有更深層次的感悟。這種感傷低沉與一般的傷春悲秋有區(qū)別嗎?
本詞開篇三句,時光淘盡英雄,有點感傷與低沉,這是宇宙間無法改變的殘酷現(xiàn)實。那么就一切真的無所謂了嗎?風流人物都被時光淘盡,是不是一切都湮滅了?當然沒有。生命雖然消逝,但他們卻留下了永恒不朽的名聲?!叭说朗?,三國周郎赤壁”,有可能漁夫或樵夫看到蘇東坡就對他說:“你知道嗎?這里就是當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逼胀ㄈ硕加浀脷v史上這樣的風流人物,不是讓人很感奮感動嗎?很多版本注解說,因為這里不是赤壁之戰(zhàn)的發(fā)生地,所以,蘇東坡特地用了“人道是”,我不贊同這樣的觀點。這兩句的重點其實在于回答前面三句。時光并沒有真正淘盡英雄,他們的風流業(yè)績一直被后人銘記。開頭三句低沉之后迅速揚起,高妙至極。所以說,對時光、對人生的感傷與低沉是一種悲,但它不悲涼,不悲慘,而恰恰是一種悲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稱它為豪放。
感發(fā),就是情感于中而發(fā)之于外。詩人因情感于中而發(fā)之于詩,讀者也要情感于詩而發(fā)之于外。所以,對一首詩詞的品讀可以說是二次感發(f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感發(fā),是語文課堂的應有之義。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一曲終了,眾人都沉浸在余音繞梁的回味之中。一堂課,也應該如此。學生沉浸于充滿韻味的課堂,心神寧靜,如同洗髓伐毛,神清氣爽。
這首詞,我們讀出了豪放豪邁,也讀出了感傷與悲涼。那么,這種功業(yè)難成、壯志難酬的悲傷,蘇軾化解了嗎?他為何要“一尊還酹江月”?是因為人間如夢?撒酒江中是為了祭奠誰?
很多學生都能結合學過的《赤壁賦》以及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來談對最后兩句的理解。他們知道蘇軾的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儒家講究入世情懷,佛家推崇舍得放下,道家看重道法自然。蘇軾在黃州獲得了思想上的成熟與圓融,《赤壁賦》的主客問答就是他自我解脫,達觀豁達的表現(xiàn)。這首詞也同樣如此,他用“還酹江月”來表達祭奠之情,內(nèi)心已經(jīng)無悲無喜,還是同明月清風一道逍遙自在,獲得了內(nèi)心的超然。
這是大部分學生會采用的觀點。畢竟從蘇東坡在黃州之后的人生來看,他是確實做到了寵辱不驚,“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當然,詩無達詁,沒有人可以確保自己的理解百分百正確,只要能說出站得住腳的個中緣由,我們就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
一個學生從“撒酒江中是為了祭奠誰”獲得靈感。他這樣講到:“我認為他恰恰強調的是,時光淘盡人物,但他們的風流依然被后人記得。蘇東坡內(nèi)心同樣有這樣一個夢想,雖然一時不能實現(xiàn),但初心一直沒有改變?!冻啾趹压拧返淖詈笏镁萍赖旖拢砻嬗悬c消沉,但我認為他是在祭奠英雄,祭奠像周瑜這樣的風流人物,所以,我覺得是積極而不是消沉?!?/p>
在學生經(jīng)過思考辯論之后,我進行總結。此一句,有失落感憤,人間就是一場夢境而已,過去如夢,現(xiàn)在如夢,我又何必談什么功業(yè)呢?此一句,也有超脫和曠達,是隨緣任運的達觀,是超然通達的自我寬慰。時光易逝,英雄不再,何必執(zhí)著于此呢?以酒祭月,愁懷隨江水而去。此一句,還有一點感奮與激越。江月是赤壁之戰(zhàn)的見證,祭奠江月就是面對江月憑吊英雄,祭奠英魂,表現(xiàn)出一種贊頌、追慕之情。歷史不會被時光磨滅,英雄總會被世人銘記!
課堂沉浸在濃烈的思索與感悟氛圍中。輕輕點撥學生:“一首詞,就是一段人生,讀一首詩詞,就是一場心靈的修行。希望大家以后在人生的道路上,多讀蘇軾的詩詞,多學習他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美好,你自風流!”
程少堂教授說:“語文課堂的韻味在于一種獨有的迷人氛圍和人性美麗。”詩詞的韻味也在于此。帶領學生品讀詩詞,要感悟他人的人生,啟迪自己的智慧。不必經(jīng)歷那么多的世事,內(nèi)心也能圓潤、輕盈。
詩歌教學的課堂“真境”建立在“自然”的基礎之上,追求“真切”、“深沉”、“韻味”,注重觸發(fā)、感發(fā)和生發(fā),盡最大可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讓詩歌課堂成為一股波光粼粼的活水。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nèi),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nèi),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苯處熓紫纫龅降木褪菐ьI學生入乎其內(nèi),進入詩歌的內(nèi)部,進而抵達詩人的內(nèi)心,然后通過課堂把這些過程展現(xiàn)出來,形成課堂獨有的“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