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茂
何為專題閱讀?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引領學生圍繞某一個議題進行多篇文章的閱讀。這種教學模式更加關注學生閱讀的速度和數(shù)量,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如下問題:文本缺少有機組合,隨意選擇文本,致使專題閱讀的主題目標不明確;只注重形式缺少實質(zhì),許多課堂只是講究形式上的專題閱讀,實際操作中還是單篇閱讀的教學模式;缺少對學生在多樣文章閱讀過程中意義的構建,只關注閱讀數(shù)量?;谝陨蠁栴},筆者選取蘇教版教材中《荷塘月色》《赤壁賦》《神的一滴》三篇散文,以“尋找最美的風景”為主題,進行專題閱讀。
閱讀是讀者、作者、編者進行對話的過程。不同的閱讀個體會產(chǎn)生不同的閱讀體驗,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學生閱讀的體驗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首先,設置閱讀測評任務單,把握閱讀方向。進行專題性閱讀的關鍵點,就是弄清不同文本之間的差異性和共同性。教師要教會學生帶著一定的主問題對不同文本進行有針對性的賞析,從而形成整體的閱讀感知。比如教師可以圍繞以上三篇文本,設置以下三個任務:①閱讀三篇作品,摘錄你喜歡的景物描寫的語句,進行有針對性的賞析;②繪制表格,寫一寫吸引你的風景,具體的季節(jié)、發(fā)生的地點、主要特征;③為自己喜歡的風景制作明信片,正面繪圖,反面寫上簡潔的推薦語。三個任務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欣賞通過具體的語言表達出來。在書面表達中,學生不僅會關注文本所寫的景象,而且會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化具體為形象的文字。
其次,把握學生學情,確定恰當?shù)膶n}目標。在任務單的引領下,學生的閱讀更有方向性。同時,教師要即時把握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為課堂專題閱讀奠定基礎。比如,教師在以上三個任務中,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學生只是完成任務一,即“摘抄+賞析”,很少有學生完成任務二和三。這說明學生的閱讀水平處于一種淺表化的層面,缺少抽象思維的激發(fā)。所以,教師據(jù)此可以把“欣賞作品,準確表達”作為專題的目標。“欣賞最美之景”“歌詠最美之景”作為本專題閱讀的重點。同時可以針對這兩個學習重點有針對性地設置閱讀任務。比如,圍繞第一個學習重點,教師可以設置以下任務:①比較他們美的不同之處,概括美景的要素和特點;②用文本的語言表達對美的理解;③學習這三篇文章不同的表達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表達出對自然的喜愛。這樣可以讓閱讀更能突出重點,突出專題的閱讀效果。
學生只有在同一議題下,進行相近文本的前后比讀才能深入探究出文本的主題,從而體現(xiàn)出專題閱讀的價值。緊扣議題,尋找細節(jié)差異進行探究。對于《荷塘月色》《赤壁賦》《神的一滴》這三篇散文,以“尋找最美的風景”為主題,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不同文本美的差異性和共同性,找出細節(jié)描寫,進行有針對性的品析。比如學生扣住三篇文本的語言特點,發(fā)現(xiàn)三個文本雖然都寫的都是“自然之美”,但是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其實有所不同。《荷塘月色》寫出了月下荷塘、荷塘月色的靜美,在這靜美的背后是朱自清一顆不寧靜的心。文中那句“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就是很好的證明,學生發(fā)現(xiàn)朱自清在描寫荷塘月色的靜美時,有這樣的文字:“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學生認為這是靜美下的一種孤獨,這或許是朱自清不寧靜的體現(xiàn)。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神的一滴》中寫景的語句,尋找“瓦爾登湖的美景”的不同之處,并且說出它的特點。學生得出:美麗、幽深、深邃……教師因勢利導地讓學生為瓦爾登湖寫廣告語,以“來吧”開頭。學生紛紛朗讀文本,展開敘述。有的學生說到:“來吧,這里有湖底的樹干,古老的獨木舟,黑魆魆的四周的林木。”還有的學生說到:“來吧,湖邊的樹木宛若睫毛一樣,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濃密突出的眉毛?!苯處熢賹W生的廣告語進行比對,挑選其中最適宜居住、最讓人向往的瓦爾登湖的畫面,并且引導學生進行美術構圖。這樣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優(yōu)化了學生表述的語言,對議題進行了深入地深究。同時,圍繞議題,前后比對,深入探究了主旨。
三篇文本的前后語言比對,我們發(fā)現(xiàn)三篇文本雖然都寫的是自然美景,但是三者的情感有所不同。比如,《荷塘月色》重在“畫面描寫”,寫一位知識分子追求自由,尋找心中的荷塘月色?!冻啾谫x》重在“情、景、理”的融合,蘇軾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的存在,表達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锻郀柕呛分卦凇皩⒑烁窕?,瓦爾登湖以清澈、深邃和純潔滌蕩著人們的心靈,重在引發(fā)人類對自己行為的反思。
注重創(chuàng)意性寫作設計。所謂的創(chuàng)意性寫作設計是指為了規(guī)避傳統(tǒng)的應試寫作的弊端,讓學生將書本的知識有效轉(zhuǎn)化為閱讀體驗,形成個性化的閱讀見解。它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個性特長,最終實現(xiàn)了專題閱讀發(fā)展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目標。比如“尋找最美的風景”這一專題,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創(chuàng)意性寫作任務:①根據(jù)自己對自然之美的理解和切身經(jīng)歷,把握三位作家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經(jīng)歷,闡釋你對“精神自由和快樂”的理解,寫一篇200字的小論文;②假如你是導游,你會推薦哪個地方,請說明理由,并且為該地方寫一段推薦語;③結(jié)合三篇文本的景色以及作者心境,截取片段,選擇其中一篇將之轉(zhuǎn)為詩歌,200字左右。這三個創(chuàng)意性寫作任務很好地創(chuàng)設了寫作的情境,注重學生個性特長的發(fā)揮。比如有學生將《荷塘月色》中的片段改編為詩歌,具體文字如下:
荷葉揉裙擺,碧波扯布簾,何不歸園田?月水流芳園,薄霧吐青煙,何不歸園田?寧靜是他們的,熱鬧是自身的。妖男媛女蕩舟心許,六朝少年艷歌如煦,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這些寫作測評是在閱讀學習材料、完成任務群學習活動基礎上展開的遷移,旨在引領學生從自然走向生活,關注生命。閱讀從讀文本轉(zhuǎn)向讀自我,再到讀社會和人生,學生從閱讀走向了寫作,思維的空間更加開闊,境界更為高遠。
總之,任務群背景下的專題閱讀,開啟了閱讀教學的全新模式。它讓學生走進作者的語言,感知作者獨特的視角,體悟作者豐沛的情感、睿智和見識,并且有利于學生將文本的內(nèi)容化為自己的言語智慧、精神養(yǎng)料,真正拓展了閱讀寬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