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晨 許富宏
(南通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0)
夏大霖是清代著名的楚辭注家,其注解楚辭著作《屈騷心印》五卷被《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存目收錄,可見其有獨到價值。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對《屈騷心印》有頗為詳細的介紹,說其“于音釋文義為詳,考定各篇寫作時代,亦略有可采”,對其在楚辭學界的地位給予充分的肯定??梢哉f,夏大霖及其《屈騷心印》在屈原與楚辭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關于夏大霖的籍貫、家世、生卒年月等問題,學術界知之甚少。如姜氏說:“大霖,字用雨,號梅皋。清衢州西安人?!盵1]179周建忠《五百種楚辭著作提要》:“夏大霖,字用雨,號梅皋,衢州西安(今屬浙江)人?!盵2]這兩處文字皆襲自《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僅言及夏大霖之名、字、號與籍貫,未言及其家世、生卒年月、科第等更為詳細的信息。這對研究夏大霖是遠遠不夠的。筆者查尋了一些資料,對上述問題作進一步探索。
關于夏大霖的籍貫,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清人紀昀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中言其為“衢州西安”人,文云:“《屈騷心印》五卷,國朝夏大霖撰。大霖字用雨,號梅皋,衢州西安人。是編成于乾隆甲子,因林云銘《楚辭燈》而改訂之?!盵3]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周建忠《五百種楚辭著作提要》皆沿襲之。第二種是衢州開化人。民國學者鄭永禧在其所修《衢縣志》卷十五《藝文志下·集部》中提出一個新說法:“查《開化志》,有歲貢夏大霖,當即其人。”[4]1264這里鄭氏提到開化縣也有一個夏大霖,就是著《屈騷心印》的夏大霖。根據鄭氏的觀點,夏大霖是開化人,其籍貫應定為開化縣。開化亦為衢州轄地之縣名,西安亦為衢州轄地之縣名,按照籍貫地的確定一般以縣為單位的慣例,夏大霖到底是衢州西安人,還是開化人呢?這個問題需要作出進一步的辨析與論證。
首先,紀昀對夏大霖自稱“太末”人的判斷有失嚴謹。今本《屈騷心印》卷首,夏大霖自言“太末夏大霖用雨氏注疏”,則夏大霖自稱是“太末”人,太末也是考訂夏大霖籍貫的線索?!稘h書·地理志》“會稽郡”下,曰“秦置”,其下轄范圍內有“大末縣”,其云:“大末,穀水東北至錢唐入江。莽曰末治?!盵5]大末即太末,秦時設置,可見太末是秦時縣名。(光緒)《開化縣志·疆域志下》“開化置縣源流”曰:“衢本揚州地,封為於越,其西為姑蔑?!秱鳌份d‘彌庸建姑蔑之旗’是也。戰(zhàn)國,屬楚。及秦,置太末縣,屬會稽郡?!盵6]66根據《開化縣志》記載,秦后太末地名屢有變化,而其轄地也分合不定。至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東陽郡為婺州,以信安縣置衢州”,后至“咸通中,改信安曰西安縣”[6]67。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衢屬兩浙路,領縣四:曰西安、龍游、江山、常山。六年,以常山之開化場置開化縣”[6]68?!懊骺嗽尼橹萋窞辇堄胃?。次年,改為衢州府。洪武元年,隸浙江等處行中書省。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衢州府隸焉,領縣五,曰西安、龍游、江山、常山、開化。皇清因之。”[6]68由此可見,秦時太末縣大致相當于今衢州地域,自宋太平興國六年以來至清,其地轄西安、龍游、江山、常山、開化五縣,也一直未變。換句話說,清代衢州下轄五縣地域基本上都在秦太末縣境內。故其下轄西安、龍游、江山、常山、開化五縣在秦時都可稱作“太末”。如(嘉慶)《西安縣志·董序》:“西安……越姑蔑地,秦曰太末,漢曰新安,隋曰三衢,至唐則為衢州,為方今?!盵7]333也是說清代衢州“西安縣”是秦太末地域。夏大霖作《屈騷心印》,因屈原為先秦時人,為了與屈原時代相合,得“心心相印”之意,故因秦時地名而稱“太末人”。紀昀等人因夏大霖自稱“太末”就簡單地斷其籍貫為西安縣,而沒有顧及有可能是其他縣,下結論時有失嚴謹。也或許因衢州整個地域在唐代時稱為“西安”,紀昀以唐代地名而不是以清時地名斷夏大霖的籍貫也未可知。總之,斷夏大霖的籍貫是衢州西安縣是不嚴謹的做法,也是錯誤的。
其次,據(光緒)《開化縣志》,夏大霖是衢州開化縣人。楊廷望《衢州府志》卷三十三《武功》記載:“夏祚,字永昌,開化梧坂人,智勇邁眾。甲寅之變,糾集鄉(xiāng)勇,分兵擊賊,佐崔令三復開城,皆祚功也。督院李公嘉其能,檄授守備,不就。性甘肥遯,終其身以孝友聞。子三:大霖、大贊、大襄,并以文名?!盵8]1120這里提到,夏祚有三子:夏大霖、夏大贊、夏大襄。今本《屈騷心印》各卷首有“胞弟大贊則參氏、大襄克成氏”字樣,可見,夏大贊、夏大襄確實是夏大霖胞弟,由此可確定夏祚即為夏大霖之父。由《衢州府志》可知,夏祚為開化人。而查《開化縣志》,確有夏祚小傳。(光緒)《開化縣志》卷八《人物四·武功》記載:“夏祚,字允昌,號慶菴,十六都梧坂人。智勇邁眾,甲寅耿變,城陷,首招鄉(xiāng)勇,分兵擊賊,衛(wèi)崔令崋,三復開城,皆祚功也。督院李公嘉其義,由鄉(xiāng)練總檄授守備。事平,以親老不就職。在家有減租焚券諸事,里人頌之。雍正六年奉憲祀忠孝祠?!盵6]377籍貫是根據祖父長期居留地確定的,要確定夏大霖的籍貫還要追溯到其祖父。(光緒)《開化縣志》卷九《人物七·孝友》記載:“夏增耀,字裕之,十六都梧坂人。父祖惠好善恤,貧至破產,臨卒,囑子盡焚其貸券。耀承父教,拮據食力居。嘗以忠孝節(jié)義作家訓,故其三子祚以甲寅恢復祀忠孝祠,四子祉元舉耆德?!盵6]406“三子祚”應為夏大霖之父夏祚。這樣,就可以得知夏大霖的祖父是夏增耀,他是開化縣十六都梧坂人,與夏祚相同。十六都梧坂就在開化境內。這樣,夏大霖之父、祖父都是開化人。由此可知夏氏祖籍就在開化。由此,夏大霖的籍貫當定為開化縣。
最后,夏大霖之友毛云孫言其為開化人。毛云孫在《屈騷心印序》中言夏大霖是“開陽之暗修士”?!伴_陽”是什么地方?(雍正)《開化縣志》卷八《藝文·記》存錄邑侯朱朝藩《縣令題名記》一文,開篇曰:“開陽建縣,自宋太平興國六年始……”[9]可以看出,開陽為縣名,建縣時間與(光緒)《開化縣志》記載的開化縣建縣時間相同。又據楊廷望(康熙)《衢州府志》卷三十八《里行》:“張延曄,字蔚生,開化人,邑諸生。性孝友,好行義。歲甲申,開陽饑,米價騰涌……”[8]1192這里所說到的“開陽”即為開化。毛云孫說夏大霖是“開陽”人,實際也是說夏大霖為開化人。毛云孫為夏大霖同時代密友,所言足信。
由上三條證據可以看出,夏大霖自言的“太末”實際是指同是衢州境內的開化縣,而不是西安縣。夏大霖的籍貫當為今浙江衢州開化縣。鄭永禧在《衢縣志》卷十五《藝文志下·集部》中按曰:“此書(《屈騷心印》)今尚有存本,首署‘太末夏大霖用雨疏注’……姚志依《四庫提要》列入經籍,而本人無傳。查《開化志》,有歲貢夏大霖,當即其人。稱‘西安’者,或因‘太末’而誤也?!盵4]1264所言甚是。姚寶煃(嘉慶)《西安縣志》無夏氏本人傳記,恐只是根據《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記載才將夏大霖《屈騷心印》列入志內,不足為信。
孟子說“知人論世”,研究《屈騷心印》,必須要對夏大霖生活的時代有關問題作進一步研究。由于時代問題范圍廣,今僅限于其家世,略作考證,以期加深對夏大霖的了解。
曾祖父夏祖惠。上文引(光緒)《開化縣志》卷九《人物七·孝友》可知,夏大霖的曾祖父為夏祖惠。曾“貧至破產,臨卒,囑子盡焚其貸券”。貸券,俗說債券,清代一般經營錢莊或票號所有??梢姡募翌H有財產,在當地亦恐是小康之家。夏祖惠此人“好善恤”,臨終時,“囑子盡焚其貸券”,而家貧至破產。這種優(yōu)良家風被其子孫傳承。夏大霖注屈原作品,弘揚屈子的忠孝節(jié)義,應該與其曾祖奠定的優(yōu)良家風有關。
祖父夏增耀,字裕之。夏家到夏增耀時幾至破產,但耀承父教,拮據過活,而以忠孝節(jié)義傳家?!肮势淙屿褚约滓謴挽胫倚㈧?,四子祉元舉耆德?!毕脑鲆窍募疫^渡兼?zhèn)鞒腥宋?,將夏家忠孝?jié)義的家風傳承至下一代。
父夏祚,字允昌(一說“永昌”),號慶庵。上引(光緒)《開化縣志》卷六《兵防志》載:“(康熙十三年)六月初三日,吳正導寇攻城,嚴協(xié)千總郭明御之。崔侯密召鄉(xiāng)團,應募者有生員鄭大來、劉光漢,義民周冬古、戴兆麟、夏祚等,戰(zhàn)于南門。”可見,夏祚沒有取得功名,只是“義民”。(光緒)《開化縣志》卷八《人物四·武功》、楊廷望《衢州府志》卷三十三《武功》可知:夏祚,其人“智勇邁眾”,康熙甲寅(1674年),耿精忠據福建叛亂,由于開化南不遠即福建地,故開化城淪陷。《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一記載:“(耿精忠)十三年三月,發(fā)兵反……陷開化、壽昌、淳安、遂安諸縣……”[10]12854夏祚“首招鄉(xiāng)勇,分兵擊賊”,輔佐當時的縣令崔氏,多次光復開化縣城。夏景頤《屈騷心印·跋》中提到:“值甲子春,家君手輯家譜稿,頤侍焉。示及古來忠誠孝子與先大父慶庵公??滴跫滓?,閩變,佐崔主倡義兵三復開城事,重訓頤?!盵11]290當時的“督院李公嘉其能”,授予夏祚“守備”之官,但夏祚因奉養(yǎng)親老,“不就”。夏祚也傳承了夏家“焚券減租”的傳統(tǒng),“在家有減租焚券諸事,里人頌之”。雍正六年(1728年),夏祚“奉憲祀忠孝祠”,終其身以孝友聞名。夏祚忠于國家,忠于君上,一心守土,一意護民,這樣的為人及其行為對夏大霖的影響很大。夏祚有三子:夏大霖、夏大贊、夏大襄,并以文名。《屈騷心印》每卷卷首注明同參者有“胞弟大贊則參氏、大襄克成氏”,與《衢州府志》所載夏祚的子嗣情況一致,可知夏大霖為夏祚長子,有二弟夏大贊、三弟夏大襄。
叔父夏祉。夏祉乃夏增耀第四子,其品行享譽鄉(xiāng)里,被譽為耆德。其具體事跡不詳。
弟弟夏大贊,字則參。(光緒)《開化縣志》卷九《人物七·孝友》記載:“夏大贊,字則參,邑庠生。少失怙,事繼母以孝聞。及父卒,兄操家政,有誘與兄分爨者,輒拂然怒。妻偶觸其繼母,棄之經年。及改悔,母屢為言,始琴瑟如初。常設《救荒策》以免饑。營家廟,精誠所格,相傳始祖見于夢云。”[6]406夏大贊對兄長恭敬友愛,侍奉繼母以孝聞名。
弟弟夏大襄,字克成。(光緒)《開化縣志》卷八《人物六·文苑》記載:“夏大襄,字克成。幼嗜學,博通經史。補餼,試輒冠軍鄉(xiāng)闈十科。雍正癸卯,薦而未售。為人性慷慨,遇歲歉,出粟賑濟。后筑別業(yè)于芝田,延師課兒,呼諸姪孫與同學,悉教以儉。遇人忿爭,則是是非非,數言俱服?!盵6]393夏大襄博通經史,為鄉(xiāng)試冠軍,但未能為官。為人慷慨,嘗行賑災之義事。
子夏景頤。夏景頤曾為《屈騷心印》作跋,記錄了其父的一段訓子之語:“傳家以忠孝為本,則元氣不壞,家亦可保,國亦如之。以屈子之為人,朱子論其有王佐才,乃見廢棄,忠心憂結,作《離騷》以沒于汨羅。至今睹其文,如見其人其心,余未嘗一日不存于寤寐也?!盵11]290
夏大霖的家世,自太祖夏祖惠始,夏增耀、夏祚、夏大霖、夏景頤五代輩,一直以忠孝節(jié)義為立家之本,常行減租焚券、出粟賑災等善事,夏大贊、夏大襄在當時也皆以德行或義舉聞名。夏大霖少年失怙,于父卒后操理家政,兄弟和睦,事繼母以孝。毛云孫《屈騷心印序》中說夏大霖“養(yǎng)心正而約禮純……此即其心印屈騷之根柢也”。夏大霖為人中正,論騷多從忠孝角度闡發(fā),這與夏家良好的家風密不可分。
關于夏大霖的生年,目前所見材料均無確切記載?!稓J定四庫全書總目》、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以及周建忠《五百種楚辭著作提要》均未言及其生年與卒年?!冻o著作提要》中提到夏氏生于康熙中期,卒于乾隆初年[12]176,這個判斷大致不錯,但并未明言具體年份。其實,夏氏的生卒年信息在其著作《屈騷心印》中略有透露,筆者根據《屈騷心印》的版本信息及書中序言、自述等內容,推算出夏氏生年及卒年的大致區(qū)間。
首先,根據《屈騷心印》的成書時間,可知夏大霖生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之前。目前已知清代《屈騷心印》的版本有三,一為雍正十二年(1734年)刊本,二為乾隆九年(1744年)一本堂刊本,三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一本堂刊本。《屈騷心印》卷首有毛云孫序,作于雍正十二年。由此可知該書成于雍正十二年或之前?!稓J定四庫全書總目》言“是編成于乾隆甲子”,指的是乾隆九年的一本堂刊本,言“成于”,大約是未見雍正本而誤[12]176。由此可知,夏大霖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之前。
其次,根據《屈騷心印·自述》的相關內容,可進一步推算出夏大霖應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到三十六年(1697年)之間。夏氏自述中曰:“愚弱冠時,妄稀古學,而讀林注之《楚辭燈》,惟訓是信,更不疑焉?!盵11]11又曰:“以康熙丁酉授徒,有以《湘君》《湘夫人》篇請業(yè)者。予愀然而遲之,曰:‘是未可仍所注以解者也?!顺鲇抟?,注《九歌》一十一篇為一篇,與學徒解之。”[11]12夏景頤“跋”中則提到了夏大霖的一次外出授學的經歷:“歲丁酉,家君挾頤出讀桂林余氏館,于經文課藝之余,論及屈騷。”[11]289也就是說,夏氏于弱冠之年讀林云銘《楚辭燈》,對林氏所注騷深信不疑,尚未有自己的新見。而到了康熙丁酉年間授徒時,已經對前人注解產生懷疑,于是開始自注屈騷向學徒講授??梢娍滴醵∮夏晗氖弦堰^弱冠之年??滴醵∮夏?,即公元1717年,由此可推算出夏氏最遲生于公元1697年,即康熙三十六年。另外,目前已知林云銘《楚辭燈》的最早版本為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年)挹奎樓刊本,夏氏能于弱冠之年讀到此書,應當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之后。
綜上,夏大霖的生年可定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到三十六年(1697年)之間。
夏大霖的卒年因缺乏材料,無從推斷。根據《屈騷心印》卷首有夏大霖在乾隆九年(1744年)所作《自述》,可知夏氏于乾隆九年尚在人世。但其具體卒年,暫無可考。
關于夏大霖的科第情況,(光緒)《開化縣志》卷七《選舉三·明經》中記載了夏大霖為乾隆年間歲貢生[6]303。(乾隆)《開化縣志》所載與此相同。夏大霖只是貢生,科第之路不是很順。
上引夏大贊事跡中可知,夏大霖的父親早亡,夏大霖作為長子操持家業(yè)。毛云孫序中稱其為“開陽之暗修士”,(光緒)《開化縣志》卷八《人物六·文苑》言其“閉戶課讀,嘗兀兀窮年”[6]392??梢?,夏大霖一生平淡,以授業(yè)為生。夏大霖最初注騷是為了教授私塾弟子,這個“請業(yè)”的弟子應該就是夏景頤所說的“余氏”,即《屈騷心印》每卷卷首所署的“受業(yè)余景濂漢章氏”,此人參與了《屈騷心印》的校閱。
夏大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屈騷心印·毛云孫序》中稱其“詩禮文章,孝友雍睦。讀書案無雜冊,經傳子史而外,不聞性道名教者,雖博覽必別置之,常言《戰(zhàn)國策》不宜置案頭,訓童子,恐壞人心術。又謂風華月露,無當于行修。有行違而文工者,縱名家,不目也。故其養(yǎng)心正而約禮純。其為詩文,皆發(fā)于性情,而喜傳人之隱德。此即其心印屈騷之根柢也”[1]191。由此可略窺夏大霖在讀書、著述、修身、齊家、政治等方面的一些看法,大體上以儒家正統(tǒng)思想為準則,重德行、忠孝、約禮,肅穆持重。
夏大霖著有《屈騷心印》。該書為箋注楚辭之作,共五卷,從音、義、文脈等角度論及《離騷》《九歌》《天問》《九章》《漁父》《卜居》《遠游》《招魂》《大招》九篇作品。夏氏以“心印”的方式解讀屈騷,其間不乏細微獨到之見解。關于夏大霖的著述情況,相關文獻記載一致,目前可考者唯有《屈騷心印》一書。此外,(光緒)《開化縣志》卷十三《藝文十一·題詠》收錄夏大霖七律一首,題為《挽鄭門張節(jié)孝》,詩曰:“冷擁鴛衾十八年,幽閨何處問蒼天。秦樓夢斷簫聲慘,湘竹痕深淚色鮮。恨不游魂隨杜宇,悲將孤影對新弦??蓱z千載班姬怨,博得詩人刻玉篇?!焙笥行煸希骸叭松罅x,忠孝之余,實惟節(jié)烈。巾幗尚存懿德,須眉敢昧天良?錄此以當晨鐘暮鼓。”[6]696徐元基者,據(光緒)《處州府志》卷十三《文職》記載,為開化恩貢。(光緒)《青田縣志》所載相同。夏大霖的這首詩為追悼節(jié)孝婦女之作,觀其題旨,很符合毛序中所言的“詩禮文章,孝友雍睦……其為詩文,皆發(fā)于性情,而喜傳人之隱德”。從中也可略窺夏氏為人重約禮、講節(jié)孝。在清代的楚辭研究專著中,《屈騷心印》是較有特色的一部。夏大霖以“心印”的方式解讀屈原作品,對楚辭研究而言是一種特殊的視角,在揣摩文意方面時有細微、獨到的見解。另外,夏大霖注解屈騷,注重對文脈的探尋,在字詞訓釋方面也有可取之處。對于楚辭研究而言,夏氏及其《屈騷心印》頗有助益。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與《屈騷心印》作者夏大霖同名同姓者還有一人。(同治)《蘇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七《藝文二》記載:“夏大霖,《切韻易知》五卷、《切韻入手》一卷、《指掌》一卷、《分紐》一卷、《廣韻紐珊瑚網》一卷?!盵13](民國)《吳縣志》卷五十七《藝文考三》記載與此相同。此夏大霖的字號生平均不可考,既被載于《蘇州府志》和《吳縣志》,應為蘇州人氏。蘇州夏大霖在音韻學方面著作頗豐,且都有所記載,但其作品中并無《屈騷心印》。反觀《屈騷心印》的作者夏大霖,為浙江衢州人氏,其著作據《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衢縣志》、(嘉慶)《西安縣志》、(光緒)《開化縣志》記載,可考者唯有《屈騷心印》五卷。由此看來,蘇州夏大霖與《屈騷心印》的作者應不為一人。另外,《乾隆長洲縣志》卷首目錄后注明校封者有“長州縣學增生夏大霖”[14],其人字號生平亦不可考。長洲縣是歷史上蘇州地區(qū)的一個縣。公元696年(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析吳縣東部分置長洲縣,二縣同屬于蘇州管轄。此人與《蘇州府志》和《吳縣志》所載夏大霖或為同一人,但與《屈騷心印》作者夏大霖應無關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