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琦
《文心雕龍·史傳》篇曰:“史者,使也;執(zhí)筆左右,使之記也。”又言:“傳者,轉也;轉受經(jīng)旨,以授于后,實圣文之羽翮,記籍之冠冕也?!笔穫魑膶W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學傳統(tǒng)之“根”。史傳文學教學,不能簡單等同于一般文言文教學。同時,基于縣域高中學生的具體學情,史傳文學閱讀教學需要注重以下幾點。
文言文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但縣域高中有些教師對史傳文學往往并不太熟悉,對史傳文學概念式的認知,大都來源于高考試卷中的文言人物傳記。這種狀況,導致不少教師無法科學界定史傳文學作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更不能進而深度挖掘教材固有的教學價值。雖然很多教師力圖落實核心素養(yǎng)與課程目標,但是,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將史傳文學教學基本等同于一般文言文教學。究其原因,很大程度緣于史傳文學文體意識的缺失。
王榮生認為,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一要依據(jù)文本體式,二要根據(jù)學情。史傳文學發(fā)軔于《尚書》《春秋》,中經(jīng)《左傳》至《史記》,形成史傳文學的高峰。史傳文學兼具史學與文學特質(zhì)。吳縝說:“為史之要有三,一曰事實,二曰褒貶,三曰文采?!闭聦W誠說:“史所貴者義也,而所具者事也,所憑者文也?!眲⒅赫J為:“夫史之稱美者,以敘事為先?!笔穫魑膶W不僅孕育、催生了中國古典小說,而且在寫作原則、創(chuàng)作方法、題材選擇等方面都對后世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以人物為中心的敘事、暗寓褒貶的春秋筆法、史鑒與褒善貶惡的社會教育功能等,皆蘊涵著強烈的文學性與雋永的審美價值。據(jù)此,我們既不能脫離文言文整體范疇來談史傳文學教學,又不能把史傳文學教學混同于一般性的文言文教學。人教版教材在編選時顯然關注到史傳文學的文體特征:“所選作品,均為《史記》《漢書》等正史中的人物傳記。這些傳記中的主人公,或以政績、或以品德、或以才干名垂青史”,“都是千古流傳的敘事名篇,可以從中欣賞和借鑒敘事的藝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提高文體意識,充分挖掘與整合教材教學價值,在梳理史傳文學作品體式特征的基礎上, 不斷探索史傳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重言輕文”現(xiàn)象,一直是文言文教學的痼疾。錢夢龍就曾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學的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無文。”直面當下語文課堂,“文言字詞句式、文意翻譯”大多時候仍然是師生最為重視的。雖然“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普通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一,但基于功利目的,過于強調(diào)文言知識的學習,并以文學、文化等人文要素的缺失為前提,顯然是得不償失的。普通高中語文教材選錄的史傳文學作品大抵出自《左傳》《史記》《漢書》《戰(zhàn)國策》等,可謂經(jīng)典。在其教學過程中,人文意識的淡薄或缺少,無疑是一種反裘負薪的做法。
重“人文”是史傳文學教學的內(nèi)在屬性,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外在要求。本來,文言文閱讀教學就很好地契合“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課程目標。而史傳文學厚重的史學特質(zhì)和濃烈的文學色彩更使之天然地具有文學、文化等人文內(nèi)涵與素養(yǎng)。于漪說:“素質(zhì)不是一種技巧,可以輕松掌握,素質(zhì)是一種心靈的塑造,在塑造人的心靈過程中,中華文化能起到以一當十的作用?!表n軍強調(diào):“語言的生命之根是人的文化精神、人的情感、人的個性、人的獨特的感覺和體驗;語言,不是別的,它就是人的文化生命本身、人的精神本身?!笔穫魑膶W是關于人的文學,是關于歷史的敘事,“天地之性,人為貴”。史傳文學教學本該引導學生多從人文角度去閱讀文本,理解與品味這些古典精華的蘊藉。同時,新時代語文教育三大內(nèi)容之一便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與傳承。習近平主席考察北師大時說:“應該把這些經(jīng)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jīng)典,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傳承下去?!敝泄仓醒朕k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并強調(diào)“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把傳統(tǒng)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因此,史傳文學閱讀教學,要改變“重言輕文”的現(xiàn)狀,強化人文意識,構建史傳文教學的立體閱讀活動體系,精準落實史傳文的教學目標,體會其精神內(nèi)涵、審美追求和文化價值。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本涂h域中學而言,由于地域經(jīng)濟、歷史文化、社會教育氛圍等因素,學生的閱讀基礎是相對較為薄弱的,并且缺乏主動閱讀的意識。史傳文學教學中,很少有師生結合教材進行課外史傳文學閱讀,這樣的閱讀狀況既限制了學生的閱讀視野,更不利于史傳文學本身的學習。因為教材編選的史傳篇目大多是節(jié)選,僅就片段談片段,難免陷入管中窺豹的誤區(qū)。
指導學生整篇閱讀,對教材選篇的精讀、細讀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荊軻刺秦王》教學,荊軻刺秦失敗,把敗因歸結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許多學生在課堂上質(zhì)疑:荊軻為什么不直接刺殺秦王?其實,《戰(zhàn)國策·燕策三》之“燕太子丹質(zhì)于秦亡歸”中明確交代太子丹與荊軻結交之初便約定:“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苯虒W過程中,教師若能基于教材指導學生閱讀史傳作品完整篇目,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人物行為的合理性與一致性了。另外,閱讀活動也是課標的重要內(nèi)容?!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要求“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不同體裁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使學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能力,并嘗試文學寫作,撰寫文學評論,借以提高審關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史傳文學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對其作品的閱讀既可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又可以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因此,史傳文學閱讀教學,應該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課程目標,結合全民閱讀、文化傳承的時代主旋律,在把握縣域高中學生學情的前提下,以普通高中語文教材中《左傳》《史記》《漢書》《戰(zhàn)國策》等經(jīng)典作品為載體,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進行課外史傳文學作品主題式閱讀實踐活動,努力嘗試探討史傳作品選文與整體的關系、文與史的關系,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傳承文化,在讀寫整合中汲取敘事藝術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