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世紀中國譯學話語研究:回眸與前瞻*
——基于2000至2019年外語類核心期刊的考察

2020-02-23 01:19:36
民族翻譯 2020年6期
關鍵詞:譯學譯論譯者

⊙ 張 汨 余 浩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4)

引言

自1972年霍姆斯的翻譯學學科獨立宣言——《翻譯學的名與實》發(fā)表以來,譯學發(fā)展走過了將近50個年頭,經歷了語文學、語言學、文化學以及社會學等“轉向”的更迭或視角的轉換。雖然翻譯學在中國發(fā)展相對較晚且研究初期主要是借鑒和引用西方翻譯理論,但是隨著學科不斷發(fā)展以及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需求的指引,中國譯學界開始思索如何從事中國特色翻譯研究,以提升學科自覺、增強理論自信。

就翻譯學在中國的發(fā)展史而言,學術共同體的建立以1987年召開的“中國首屆研究生翻譯理論研討會”以及“全國翻譯理論研討會”為標志。但翻譯活動在中國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眾多杰出的翻譯家基于自身的翻譯實踐提出了許多論述,也為闡釋、構建和研究中國譯學話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西譯學理論史均由翻譯家首先翻開,但是21世紀的譯學研究則需要關注翻譯理論研究[1],與此同時,新世紀中國譯學研究還應該關注中國特色,而這種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獨創(chuàng)性、系統(tǒng)性和合理性”[2],因此中國譯學話語研究逐漸受到關注。在新世紀日歷翻過20年之際,有必要對當前中國譯學話語研究進行回顧,這不僅對翻譯學發(fā)展具有反思性價值,同時能夠推動學科建設的進一步開展。

一、中國譯學話語研究:定義與內涵

“中國譯學話語”是近幾年出現(xiàn)的概念,藍紅軍、許鈞將其定義為“譯學言說自我的方式”[3]4,以及“主體對于翻譯、翻譯研究以及翻譯學科的理性認識的表達”[3]5,換言之,也就是研究者如何表述自己對翻譯現(xiàn)象或者翻譯行為的認識。從現(xiàn)有研究來看,中國譯學話語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論述[3-5]:

1.傳統(tǒng)翻譯話語

雖然早在1951年董秋斯便提出了“翻譯理論”[6],但“中國翻譯理論”的用法引發(fā)了相關爭議。因為傳統(tǒng)的翻譯論述基本散見于各種論述的序跋或者后記之中,本身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性表述,所以能否將其稱為翻譯理論是爭論關注的焦點。因此張佩瑤認為可以使用“翻譯話語”來替代“翻譯理論”,這樣就避免了對中國翻譯理論是否存在的討論。[7]我們發(fā)現(xiàn),張佩瑤所提的“翻譯話語”基本是中國傳統(tǒng)譯論,即“在翻譯論題上、研究方法上、表述方法上以及理論特質和精神旨趣上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傳統(tǒng)國學味道的譯論”[8],這一點在其編撰的《中國翻譯話語英譯選集》上下兩冊中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

2.現(xiàn)代翻譯理論話語

隨著翻譯學在中國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國內研究者注重系統(tǒng)化相關論述,并且提出了“中國翻譯理論話語”這一稱謂。如果說傳統(tǒng)翻譯話語主要指的是相對零散的傳統(tǒng)譯論,且我國傳統(tǒng)上注重直覺式感想和隨筆而缺乏條分縷析的實證,那么翻譯理論話語則更強調系統(tǒng)性的闡釋,其系統(tǒng)性和學理性比傳統(tǒng)譯論要強。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此處的“現(xiàn)代”并非時間意義上的劃分,而是“相對于現(xiàn)代的方法論概念”[9]而言,也就是通過現(xiàn)代各學科理論或者視角來審視翻譯現(xiàn)象,例如現(xiàn)代語言學、文化學、社會學、認知科學等。

同時需要強調的是,就其內涵而言,傳統(tǒng)翻譯話語主要是“中外學者在中國大陸用中文發(fā)表的討論翻譯的文章或者著作,不包括港澳臺海外的中文文章,也不包括中國人用外文發(fā)表的文章,但包括外國人(主要是傳教士如利瑪竇、傅蘭雅等)用中文書寫、在中國發(fā)表的文章”[10],在中國歷史上幾次翻譯高潮的佛經翻譯和科技翻譯中有很多是外來的僧侶或者傳教士完成的,他們不僅參與了翻譯活動,還留下了諸多翻譯論述,這些都是中國譯學話語的一部分;但隨著翻譯學在世界各國的發(fā)展,現(xiàn)代翻譯理論大多由各國翻譯理論學家基于本國翻譯現(xiàn)象而提出,例如圖里在考察希伯來語和英語之間翻譯行為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學中的規(guī)范概念提出了描寫翻譯學,中國現(xiàn)代翻譯理論話語也主要是由中國自己的翻譯理論家建構。因此,中國譯學話語是對中國本土翻譯行為本質、類型以及策略技巧的闡述,這其中包括傳統(tǒng)翻譯話語和現(xiàn)代翻譯理論話語。話語的提出者可以是中外學者,但其著作需首先用中文撰寫而成。

二、中國譯學話語研究回眸

為了全面了解新世紀以來中國譯學話語研究現(xiàn)狀,我們選擇過去20年間(2000—2019年)涉及外語和翻譯的19種核心期刊作為數(shù)據(jù)庫來考察。基于上述中國譯學話語定義,通過檢索,共析出596篇文獻,以此為基礎開展發(fā)文統(tǒng)計并進行內容分析。

(一)發(fā)文統(tǒng)計

可以發(fā)現(xiàn),新世紀伊始,外語類核心期刊對中國譯學話語研究的關注度較高并在近3年呈持續(xù)走高狀態(tài)。這說明構建中國譯學話語已經成為當前國內翻譯學界關注的重點。尤其是近幾年“理論翻譯學及譯學方法論”高層論壇(至2020年共召開4屆)以及首屆“中國翻譯理論話語高峰論壇”(2020年初召開)等會議的相繼召開,表明我國翻譯學界對構建中國譯學話語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這也在核心期刊發(fā)文方面有所體現(xiàn)。

圖1 近20年國內外語類核心期刊發(fā)文趨勢

表1 近20年國內部分外語類核心期刊發(fā)文總數(shù)①

從具體發(fā)文數(shù)量可以看出,《上海翻譯》以及《中國翻譯》兩家翻譯類專業(yè)期刊對中國譯學話語研究最為關注,近20年發(fā)文超過百篇;而大部分期刊發(fā)文數(shù)也介于26—66篇之間,主要是外語類綜合性期刊,其中也包括較為注重實踐研究層面的《中國科技翻譯》;發(fā)文較少的幾本期刊其重點在少數(shù)民族語言翻譯、比較文學、外語教學實踐等,但也會偶爾關注中國譯學話語研究,如《外語電化教學》就刊登過2篇關于生態(tài)翻譯學的文章。

(二)內容分析

上述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為我們呈現(xiàn)了近20年中國譯學話語研究的大致走向,但是想了解具體的研究內容,還需要對相關文章做定性分析和解讀。通過文獻研讀,我們認為可以將近20年的中國譯學話語研究分為傳統(tǒng)翻譯話語的挖掘與闡釋、現(xiàn)代翻譯理論話語的建構以及譯學話語體系建設的學理思考等3方面內容,具體論述如下:

1.傳統(tǒng)翻譯話語挖掘與闡釋

由于我國傳統(tǒng)譯論相對較為零散且基本是翻譯家根據(jù)自身實踐提出的感悟,因此相關研究主要是以翻譯家或者相應的翻譯思想為關鍵詞。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翻譯話語研究主要從以下方面開展:

(1)傳統(tǒng)翻譯話語個案挖掘與現(xiàn)代闡釋

近20年,對傳統(tǒng)翻譯話語的挖掘仍舊集中在嚴復、魯迅、朱生豪、傅雷、錢鍾書、梁啟超等翻譯家身上,這與國內翻譯家研究的熱點大致吻合。[11]但我們也發(fā)現(xiàn),近年關注度迅速提升的是許淵沖,各大核心期刊相關研究不斷涌現(xiàn)。[12-13]當然,對傳統(tǒng)翻譯話語的發(fā)掘不僅僅在于聚焦之前未受廣泛關注的翻譯家及其論述,更多地在于從現(xiàn)代視角來闡釋這些翻譯話語及其與現(xiàn)代譯論的關系,如王洪濤以現(xiàn)代語言學和西方文論為參照框架,重新闡釋了馬建忠“善譯”翻譯話語,指出其中暗含的語言學研究模式與讀者中心論是中國傳統(tǒng)譯論向現(xiàn)代譯論轉化的一個銜接點。[14]蘇艷從社會學視角闡釋梁啟超《論譯書》的相關論述,指出其中涉及文化資本、贊助人、規(guī)范等相關命題,點明其代表著傳統(tǒng)譯論向現(xiàn)代譯論的轉變。[15]

(2)翻譯話語比較研究

相關研究通常對比不同翻譯家的行為或者翻譯話語之間的共性或(和)差異,如金岳霖與賀麟均為哲學家,因此二人對于翻譯的認識有很多共識,包括翻譯理論基礎、翻譯方法、翻譯與創(chuàng)作等[16];或者對比我國知名莎劇譯者朱生豪和梁實秋所持翻譯觀的差別,如李媛慧和任秀英通過文本分析發(fā)現(xiàn)朱生豪追求“神韻”而梁實秋旨在“存真”,這種差異源自個人翻譯思想和文學觀的差別。[17]此外,還有對比中西翻譯話語異同的研究者,如李靖民、徐淑華指出中西譯論有各自的傳統(tǒng)和特色,中國注重歸納和宏觀把握,西方注重系統(tǒng)和對比,雖然二者有所差異但可以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創(chuàng)造多元和諧局面。[18]

2.現(xiàn)代翻譯理論話語建構

與中國傳統(tǒng)翻譯話語相比,現(xiàn)代翻譯理論話語具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受到了現(xiàn)代各學科理論和方法的影響,二是在論述上具有系統(tǒng)性,而不再是附著在作品的序跋或者后記之中。從研究內容來看,現(xiàn)有研究主要包括翻譯理論話語構建及其應用研究。

(1)現(xiàn)代翻譯理論話語構建

隨著中西方學術間的不斷交流,我國研究者在新世紀也開始嘗試構建中國翻譯理論話語,主要包括變譯理論、譯介學、譯者行為批評以及生態(tài)翻譯學等。變譯理論由黃忠廉提出,他在20世紀末獲批國家社科基金“變譯理論研究”之后推出了一系列相關論述,指出變譯理論主要關照“為了滿足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而對原作靈活變動的行為”[19],同時系統(tǒng)提出變譯手段、變譯方法和研究方向等。此后,黃忠廉又以“基于語料庫的嚴復變譯思想研究”為題立項國家社科基金,將變譯理論進一步深化,同時在《外語學刊》2014年1期、《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8年4期等核心期刊都推出了關于“變譯理論”的專欄,這表明變譯理論得到了國內學術界的認可。譯介學也是在20世紀末由謝天振提出,該理論主要受到比較文學和文化學的影響,認為“翻譯文學是文學作品的一種獨立的存在形式,既然它不是外國文學,那么它就該是民族文學或國別文學的一部分,對我們來說,翻譯文學就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20],因此譯介學主要關注譯文在目標語文化的接受與傳播。譯介學經歷了《譯介學》(1999)的初步提出到《譯介學導論》(2007)的進一步完善[21],目前也成為了學術界普遍認可的翻譯理論話語,《外語學刊》2019年4期也推出了譯介學研究專欄。

周領順提出的譯者行為批評“是在社會視域下對廣義的譯者行為所做的批評性研究,是對譯者在翻譯社會化過程即翻譯活動中的角色化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為規(guī)律特性的研究”[22],他將譯者作為語言人和社會人,考察譯者在“求真”和“務實”連續(xù)統(tǒng)上的行為以及制約因素。譯者行為批評在聚焦文本的同時,將社會歷史文化因素納入批評框架之內。胡庚申基于自己博士論文中翻譯作為適應選擇行為的觀點,系統(tǒng)地闡釋了生態(tài)翻譯學的核心理念,包括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譯者中心、適者生存、三位轉換等[23],雖然經歷一段時間的質疑,但已經逐漸得到學術界認可且形成了學術共同體。同時,《上海翻譯》2017年5期以及《中國翻譯》2019年4期都開辟了“生態(tài)翻譯學”專欄,而胡庚申于2008年和2018年分別獲批“生態(tài)翻譯學:譯學的生態(tài)視角研究”以及“生態(tài)翻譯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國際化發(fā)展及數(shù)據(jù)庫建設研究”國家社科基金,足以體現(xiàn)其受關注的程度。

(2)翻譯理論話語的運用

雖然現(xiàn)代翻譯理論話語是基于中國翻譯實踐而提出的論述,但改革開放后中西翻譯研究交流日益增多,很多論述受到了西方文化學、社會學、認知科學的影響,也有研究者借助上述理論視角來研究外國譯者的翻譯行為,其中譯者行為批評以及生態(tài)翻譯學的應用較為廣泛。如,黃勤、劉曉黎從譯者行為批評視角分析了王際真、楊憲益與戴乃迭、萊爾、藍詩玲在翻譯魯迅小說《肥皂》時的策略選擇并對各自動因進行了解釋,最后指出方言翻譯應該兼顧求真與務實兩個方面[24];胡偉華、郭繼榮結合生態(tài)翻譯學,從文本選擇和翻譯策略兩個方面解讀了葛浩文的譯者主體性,發(fā)現(xiàn)其受到主觀和客觀方面的共同影響。[25]

3.譯學話語體系建設學理思考

除了扎實的個案探討和具體使用之外,還有部分研究致力于在學理層面思考中國譯學話語體系建構問題,主要從認識論或方法論層面進行。認識論層面主要涉及對中國譯學話語的重新審視,如楊士焯、周旭指出中國傳統(tǒng)譯論體系中“寫”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元素,“譯”與“寫”互為輔助,都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譯論中目標語取向[26];劉建珠、穆雷提出中國翻譯理論話語的發(fā)展可以劃分為經驗總結期、假說形成期和學科建設期,這有助于研究者形成全景式認識。[27]方法論層面則主要反思的是中國譯學話語體系建構問題,如任文指出中國口譯理論話語的建構可以通過后顧與前瞻的方法,其中后顧便是借助“故紙堆”精神,挖掘中國歷史上不同歷史人物、歷史場所和歷史事件,包括玄奘取經、同文館等[28];方夢之指出近十年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譯學話語體系已經成為學人的共同目標,可以通過“挖掘傳統(tǒng)術語、提煉現(xiàn)代概念、借鑒國外范疇、完善已有表述”等方法實現(xiàn)。[5]3

三、中國譯學話語研究前瞻

可以看出,在新世紀前20年隨著理論自信和學科自覺意識的不斷提高,中國譯學話語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主要表現(xiàn)在對傳統(tǒng)翻譯話語的持續(xù)發(fā)掘以及現(xiàn)代翻譯理論話語的系統(tǒng)性建構,在新世紀的新形勢下“我們的任務是建立立足本土、建立具有解釋力的本土概念體系,自覺在學術研究中確立中國視角、彰顯中國價值”[5]3,這就需要不斷推進中國譯學話語體系建設?;谘芯楷F(xiàn)狀,我們認為今后研究可從以下方面深化:

首先,立足史料,挖掘話語資源。羅新璋的“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勾勒了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整體脈絡,不過我國源遠流長的翻譯史中還有很多有待發(fā)掘的翻譯話語。但正如廖七一指出,我國歷史上有大大小小數(shù)百的翻譯家,是否每一個研究都有價值?如果研究視角基本相同,理論借鑒也基本類似,研究方法和結論也沒有太多差異,那么重復性研究便沒有太大價值[29],因此研究的開展需要考慮是否有一手或者新史料。在新史料方面,翻譯家處于翻譯過程中的核心地位,而翻譯檔案材料,如翻譯手稿、往來通信等可以拓展翻譯過程研究,進而走進翻譯家的精神世界[30],如許鈞、宋學智通過傅雷翻譯手稿修改處動態(tài)論述了其“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精神追求,這些新的史料有助于更好地闡述譯學話語。[31]挖掘話語資源對口譯翻譯(理論)話語研究而言尤為重要,從佛經翻譯開始便出現(xiàn)了口譯形式,“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之前是我國歷史上的口譯階段,而從公元148年至今則應是口筆譯并行的階段”[32],因此悠久的口譯活動史留存了豐富的表述,但是中國口譯(理論)話語建構研究依然處于起步階段。[28]而傳統(tǒng)譯論大多較為零散,史料整理和爬梳便十分重要,如朱志瑜等新近出版的《中國傳統(tǒng)譯論文獻匯編》(六卷本)[33]是很好的典范。因此如何立足史料來發(fā)掘各類話語資源,尤其是口譯(理論)話語資源也是重中之重。

其次,系統(tǒng)梳理,深化理論建構。中國譯學話語體系中各翻譯話語有自身獨特性,但不同翻譯話語之間還具有時代性和傳承性,因此共時和歷時性考察也至關重要。就共時性而言,如鄭克魯曾將朱生豪和傅雷稱為“中國近代翻譯界的雙壁”,兩位翻譯家生活在同一時代并且分別提出了“神韻”和“神似”的翻譯話語,那么“神韻”與“神似”是否具有時代特征便是研究者可以探索的問題;[34]從歷時角度看,“神”這一論述在很多翻譯話語中都有所體現(xiàn),包括朱生豪的“神韻”、傅雷的“神似”、汪榕培的“傳神達意”等,彼此之間的傳承性也值得梳理。與傳統(tǒng)譯論相比,中國翻譯理論話語往往以現(xiàn)代學科視角來審視翻譯行為并且開展系統(tǒng)論述,如譯介學主要從比較文學汲取養(yǎng)分來考察譯作的傳播與接受,而隨著現(xiàn)代翻譯學的發(fā)展和中西學術交流的日漸頻繁,我們可以通過拓展新翻譯理論話語以及深化現(xiàn)有表達來進行。西方譯學界在經歷了“文化轉向”“社會學轉向”之后似乎陷入了暫時停滯期或“后理論時代”[35],這時候作為譯學大國的中國應該有所擔當。[4]93-100我們現(xiàn)在已經有基于比較文學的譯介學、文化學和社會學的譯者行為批評等翻譯理論話語,如何結合其他現(xiàn)代視角來審視翻譯現(xiàn)象并提出翻譯理論話語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如賀愛軍建構的“翻譯地理學”主要考察某個區(qū)域的譯者,目前已有較多核心論文以及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說明在國內受到一定的關注和肯定,因此下一步應該思考如何將這些表述進行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以鞏固其地位。

再次,借船出海,促進國際傳播。雖然中國譯學話語最初基本都是用中文撰寫而成,但是中國譯學話語建設不應該是自娛自樂,更重要的是將其傳播至國外以促進中西方翻譯學術的交流。作為翻譯大國,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譯學話語體系并且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向國外輸出相關理論專著應是尚佳之舉[4]93-100,而在此方面我們可以通過翻譯出版相關著作以及用英文撰寫論文來實現(xiàn)。就傳播中國譯學話語著作而言,已故學者張佩瑤主編的《中國翻譯話語英譯選集》(上下冊)選擇了從老子《道德經》到19世紀初的翻譯話語,可以說是非常有益的嘗試,也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另外當前國家社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也經常有翻譯方面的論述得到立項,如王秉欽的《20世紀中國翻譯思想史》以及謝天振的《譯介學導論》分別于2018年和2019年獲批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英文版)立項,因此更多中國譯學話語專著通過翻譯途徑走進國際譯學界值得期待。另一方面,當前大部分國際核心期刊以英文出版為主并且是中西方譯學交流的主要陣地,隨著我國研究者教育背景國際化的不斷提高,在過去30年間中國譯學研究成果國際化雖然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所發(fā)文章選取的視角大多為西方翻譯理論[36],那么國內研究者在下一步可以盡可能地用英文推出中國譯學話語研究文章,如果能夠通過較為嚴格的同行匿名評審并發(fā)表,則可以進一步相應提高中國譯學話語的認可度和傳播度。

結語

通過對新世紀前20年中國譯學研究的回顧,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譯學界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關注中國譯學話語,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在新形勢下,作為譯學大國的中國仍舊應該持續(xù)推進中國譯學話語建設,主要包括發(fā)掘話語資源、深化理論建構以及促進國際傳播等三個方面,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翻譯學的學科建設。

注 釋:

①《語言與翻譯》在中國知網上未更新2019年目錄,故該刊數(shù)據(jù)截止至2018年底。

猜你喜歡
譯學譯論譯者
朝鮮朝官方對南戲《五倫全備記》的接受考——以譯學漢語教材的選定為中心
戲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8:34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國內譯學詞典研究述評(1988—2018):成就與挑戰(zhàn)
中國譯論通史研究:重識與重寫
——黃忠廉教授訪談錄
第五屆“理論翻譯學及譯學方法論”高層論壇通知
外語與翻譯(2020年4期)2020-12-31 16:04:20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一種譯學理論創(chuàng)新:口譯的譯后模因論
村上春樹文學翻譯論爭背后的譯論之辨
從“三美論”看中國學派譯論的先進性與藝術性
第八屆全國譯學詞典及譯學理論高層論壇會議通知
外語學刊(2015年5期)2015-03-18 02:57:46
灵武市| 宁化县| 沙雅县| 额尔古纳市| 仙游县| 巴林左旗| 宜兰市| 尉氏县| 兴安盟| 扶沟县| 镇原县| 海宁市| 河南省| 万载县| 临桂县| 民勤县| 乌兰察布市| 永德县| 玉龙| 张北县| 天津市| 碌曲县| 文昌市| 威远县| 枣阳市| 静乐县| 定安县| 苗栗市| 新野县| 河北省| 鹤山市| 阿坝| 武城县| 丹巴县| 侯马市| 日照市| 台北市| 南投县| 勐海县| 开封市| 虎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