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海德格爾與實踐哲學*

2020-02-25 18:23:07王宏健
思想與文化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存在論亞里士多德海德格爾

王宏健

關(guān)于“海德格爾與實踐哲學”這個課題,在學界備受關(guān)注且爭議不斷??雌饋?,我們既可以只談海德格爾而不談實踐哲學,也可以只談實踐哲學而不談海德格爾。甚至有人認為,把“海德格爾”與“實踐哲學”放在一起,是把兩個相互矛盾的東西拼湊在一起。①Diana Aurenque,Ethosdenken.Auf der Spur einer ethischen Fragestellung in der Philosophie Martin Heideggers,F(xiàn)reiburg/München,2011,p.13.的確,在大眾的印象中,海德格爾是反實踐哲學的??梢钥吹剑5赂駹枌惱韺W問題引到存在論問題上,走的是一條前倫理或非倫理的道路。②參見王宏健:《倫理之隱匿——海德格爾的倫理學問題探析》,《道德與文明》,2017年第5期。海德格爾不但拒絕了倫理學這個實踐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于實踐哲學的其他部分例如政治學,也幾乎沒有涉及,在這個意義上,很難提出一種海德格爾的實踐哲學。

那么,在“海德格爾”與“實踐哲學”之間究竟是否存在著匯通的可能性?在本文中,我們試圖指出,對海德格爾與實踐哲學之關(guān)系的探討,無論對于更新實踐哲學,還是對于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爾,都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我們將通過分析實踐哲學中的康德模式和亞里士多德模式,指出海德格爾在兩種模式之外,提出了一種新的實踐哲學范式。其次,我們將海德格爾的這套模式刻畫為“實踐存在論”,并通過它與生活存在論的比照,揭示方法的轉(zhuǎn)換在其中扮演的核心地位。同時,我們也強調(diào)這種實踐存在論與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模式的根本區(qū)別。最后,我們將重新回到海德格爾對哲學的重新規(guī)定上,表明“海德格爾的實踐哲學”究竟意味著什么。

一、何種實踐哲學?

首先,“海德格爾有沒有實踐哲學?”是一個海德格爾研究者面對的問題,需要著眼于已有的文本依據(jù),去分析這個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大概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在海德格爾生前,由于大量講稿、手稿尚未出版,研究者基于當時已經(jīng)出版的文獻,認為海德格爾那里沒有實踐哲學,甚至他是反實踐哲學的。其中最重要的文本依據(jù)則是我們之前反復(fù)引述過的海德格爾在《人道主義書信》中對建構(gòu)倫理學之意圖的批判。

然而,隨著海德格爾去世后他的遺稿的不斷出版,特別是他早年在弗萊堡和馬堡的講課稿的出版,研究者又驚訝地發(fā)現(xiàn):在這些講課中,海德格爾對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十分重視。他詳盡地解讀和采納了《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六卷,并且,有學者甚至指出:《存在與時間》可以看作是《尼各馬可倫理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寫版。①F.Volpi,“Sein und Zeit:Homologien zur Nikomachischen Ethik?,”Philosophisches Jahrbuch.Bd.96(1989):225-240.同時,隨著海德格爾研究的不斷展開,海德格爾與伽達默爾、海德格爾與阿倫特之類的研究論題也不斷形成,于是,人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一個對實踐哲學有著濃厚興趣和深刻研究的海德格爾。于是,問題就不再是“海德格爾有沒有實踐哲學”;毋寧說,問題在于,海德格爾式的實踐哲學是何種意義上的實踐哲學。換句話說,海德格爾對實踐哲學的貢獻何在。

我們知道,傳統(tǒng)的實踐哲學有兩種模式:亞里士多德模式和康德模式。在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中,“實踐智慧”(phronesis)具有重要地位,通過這個概念,他所強調(diào)的是倫理行動與具體處境(Situation)的密切關(guān)系。在此,具體、當下的時機(kairos,Augenblick)十分關(guān)鍵。人應(yīng)該在不同的時機采取不同的行動,要“隨機應(yīng)變”;而在這個過程中,無法找到一勞永逸的行動原則,相反,既要注重對行動的深思熟慮,又要作出當下的決斷。與之相反,康德模式則強調(diào)道德準則的普遍適用性,他對絕對命令的表述是:“要讓意志所遵循的準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的立法原理?!雹诳档拢骸秾嵺`理性批判》,關(guān)文運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0年,第30頁。也就是說,道德準則不依賴于具體處境,而是具有普遍有效性??梢哉f,這兩種模式構(gòu)成了實踐哲學的兩大高峰。

那么,我們能否從海德格爾那里推出實踐哲學的第三種模式?此處,我們且著眼于它與傳統(tǒng)模式的關(guān)聯(lián):它既吸收了亞里士多德重視具體事物和具體處境的風格,但又對亞里士多德加以轉(zhuǎn)換,學界稱其為對亞里士多德的“存在論化”和“中性化”。③F.Volpi,“Sein und Zeit:Homologien zur Nikomachischen Ethik?,”pp.230-232.而在這個過程中,康德又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海德格爾的“智者課程”中,他對亞里士多德的評價還遠高于康德:“由亞里士多德清理出來的,并且在實踐智慧與智慧的論題下被探討的東西,正是后來在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論題下被探討的東西。……沒有亞里士多德的引導(dǎo),其原初的現(xiàn)象土壤是難以識別的。此外,以康德對實踐理性和理論理性的劃分為線索,去探尋實踐智慧與智慧,是行不通的。”④Heidegger,Platon.Sophistes,F(xiàn)rankfurt am Main,1992,pp.60-61.然而,我們注意到,從馬堡講課的后期開始,海德格爾暫時遠離了亞里士多德,而將目光投向康德①海德格爾1925—1926年冬季學期的講課“邏輯:對真理的追問”(講課稿后作為全集第21卷)可謂是一個分水嶺。這門講課的第一個主體部分涉及亞里士多德,分析了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和《解釋篇》等文本,而第二個主體部分則涉及康德的圖式論。參見Heidegger,Logik.Die Frage nach der Wahrheit,F(xiàn)rankfurt am Main,1976.,并且指出康德對“形式”的關(guān)注在其實踐哲學中具有重要意義。②Heidegger,Vom Wesen der Menschlichen Freiheit.Einleitung in die Philosophie,F(xiàn)rankfurt am Main,1982,p.279.不過,此處的“形式”不是與具體事物相反的理論意義上的形式,而是作為具體充實的開端的形式。而海德格爾的這些表述,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系到他的形式顯示方法。顯然,海德格爾是在“形式顯示”的意義上理解康德的形式概念,從而重新激活了康德。而形式顯示方法所蘊含的“具體的普遍性”也構(gòu)成了海德格爾立論的基礎(chǔ),有別于亞里士多德過分具體的和康德過分普遍的實踐哲學模式,海德格爾提出了一種實踐哲學的新模式。

二、實踐存在論

對于海德格爾的這種新模式,我們稱其為“實踐存在論”。首先,它意味著海德格爾對實踐概念的形式化和存在論化,亦即著眼于其存在而理解實踐,并且在存在論的視域內(nèi)理解實踐哲學。其次,“實踐存在論”揭示了實踐與存在的共屬一體性,存在本身不再是一種現(xiàn)成存在,而是活生生的、動態(tài)的、實踐性的存在。

前面提到,隨著海德格爾早期講課稿的出版,研究者認識到海德格爾的實踐哲學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文本基礎(chǔ)的。事實上,海德格爾的早期講稿(早期弗萊堡與馬堡講稿共17卷)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哲學建構(gòu)的部分,海德格爾自己給了這一哲學觀不同的名稱,完整地說是“關(guān)于實際生活的現(xiàn)象學詮釋學存在論”③海德格爾:《形式顯示的現(xiàn)象學:海德格爾早期弗萊堡文選》,孫周興編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90頁。,可以將其簡稱為“生活存在論”;第二是哲學史解構(gòu)的部分,涉及對亞里士多德、康德等哲學家的解讀。談?wù)摵5赂駹柕膶嵺`哲學,主要是著眼于后面一個部分的文本,但我們必須同時認識到,這兩個部分對于海德格爾是同時、交叉進行的,也就是說,兩者是互相推動和發(fā)展的。這意味著,將早期海德格爾的生活存在論與他的實踐哲學——實踐存在論——聯(lián)系起來,是有道理的。①G.Imdahl,Das Leben Verstehen.Heideggersformal anzeigende Hermeneutik in den frühen Freiburger Vorlesungen(1919 bis 1923),Würzburg,1997,p.15,p.231.學者沃爾皮在他對海德格爾的亞里士多德闡釋的分析中指出,海德格爾的主線可以被刻畫為理解生活。參見F.Volpi,“Das ist das Gewissen!Heidegger interpretiert die Phronesis(Ethica Nicomachea VI,5),”in:Heidegger und die Griechen,F(xiàn)rankfurt am Main 2007,pp.168-169。學者菲加爾也在海德格爾哲學中看到了實踐哲學與實際性詮釋學的一致性。參見G.Figal,Gegenst?ndlichkeit.Das Hermeneutische und die Philosophie,Tübingen,2006,pp.22-26。

如果仔細研究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在海德格爾生活存在論與實踐存在論之間,有著高度的一致性。首先,簡而言之,生活存在論的基本矛盾是日常生活與本真生活的張力。海德格爾認為,現(xiàn)象學研究的起點是日常生活,而終點則是本真生活?,F(xiàn)象學就是一條通往本真生活的道路。與此相應(yīng),在他的世界分析中,區(qū)分了周圍世界和自身世界。周圍世界是日常的生活世界,它是沒有重心的,不同的世界(周圍、共同、自身世界)互相纏繞著;而自身世界則是一種特殊的視角,只有著眼于、聚焦于自身世界,也就是反求諸己,才能通達本真的生活。②Heidegger,Grundprobleme der Ph?nomenologie,F(xiàn)rankfurt am Main,1993.而在海德格爾的實踐存在論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制作(poiesis)與實踐(praxis)的對立,這事實上對應(yīng)于日常生活與本真生活的區(qū)分。③在海德格爾處,實踐指的是人生實踐整體。當然,廣義上的實踐既包括制作,也包括這種狹義上的實踐,而我們在此則是在狹義上使用“實踐”一詞。制作與實踐的第一個區(qū)分在于,制作對于生活而言是局部的,而狹義上的實踐是關(guān)乎生活整體的。其次,制作是一種日常活動,以外在于制作活動的作品為目標;而實踐則沒有外在目標,亦即它以自身為目標。海德格爾對實際生活中的自身世界和自身性的強調(diào),以及對自身世界在通往本真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強調(diào),與他對實踐本身的強調(diào)是一致的?!皩嵺`”著眼于自身,強調(diào)“為了自身”(Worumwillen),因此對應(yīng)于自身世界與本真生活,有別于支配著日常生活世界的“制作”。

其次,在生活存在論與實踐存在論中貫穿一致的乃是早期海德格爾的詮釋學方法,這一方法在學界被稱為形式顯示的詮釋學。簡而言之,這種方法與傳統(tǒng)哲學中基于理性反思的理論化方法不同,它將概念性的把握轉(zhuǎn)化為對詮釋學處境的通達、理解和展開。概念性的把握以通達和把握對象為目的,在這個意義上,哲學概念就是哲學思考的終點;但是海德格爾所提倡的是概念的臨時性和動變性,他認為,“一切哲學概念都是形式顯示的”①Heidegger,Die Grundbegriffe der Metaphysik.Welt-Endlichkeit-Einsamkeit,F(xiàn)rankfurt am Main,1983,p.425.,這意味著,概念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因此,他也用先行把握(Vorgriff)一詞來替換概念(Begriff)。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海德格爾以一種“起點論”取代了“終點論”。也就是說,形式之物不是作為哲學思考的終點和目的,而是哲學思考的起點,這恰恰是我們所揭示的海德格爾形式顯示方法的實質(zhì)。而這一點也體現(xiàn)在“制作”與“實踐”的對立中。制作是以外在的作品為終點,是一種朝向終點的活動;而實踐則沒有終點,始終是一種在不斷塑造、不斷形成的展開和實行活動。在這個意義上,兩者的對立,根本上是一種方法上的對立。綜上所述,無論是在主題上還是在方法上,在生活存在論與實踐存在論之間都有著相互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

就海德格爾所繼承的傳統(tǒng)而言,海德格爾的實踐存在論比較接近亞里士多德模式,但又與之具有根本的不同。業(yè)已指出,學界將海德格爾對亞里士多德模式的改進和轉(zhuǎn)化稱為“存在論化”。值得注意的是,存在論化不是理論化,不是如塔米尼奧所說的那樣,放棄了實踐要素,反而陷入一種柏拉圖主義之中。②J.Taminiaux,“Heidegger and Praxis,”The Heidegger Case:On Philosophy and Politics,Philadelphia,1992,p.196.我們知道,亞里士多德盡管承認了實踐智慧的重要性,但他在“智慧”和“實踐智慧”的優(yōu)先性問題中選擇了智慧,認為智慧可以統(tǒng)攝一切。與此相反,海德格爾選擇的則是“實踐智慧”;恰恰因為海德格爾選擇了實踐智慧,所以他需要改造實踐智慧概念,讓它可以承擔起作為哲學之基礎(chǔ)的責任。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實踐智慧關(guān)乎具體處境,但卻缺乏某種普遍性。而海德格爾則認為,實踐智慧是一種關(guān)乎生活整體的實踐性、歷史性的觀看,他用“沉思”(Besinnung)③在《科學與沉思》中,海德格爾指出:“選取一個路向、選取一個實事已經(jīng)自發(fā)地取得的路向,在德語中叫做sinnan、sinnen。參與對意義的探討,這是沉思的本質(zhì)。沉思意味著比對某物的單純意識更多的東西?!焙5赂駹枺骸堆葜v與論文集》,孫周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第64頁。來翻譯這個詞,后者指的是某種前理論、前反思之思。④J.Backmann,“Für das Wohnen denken.Heidegger,Arendt und die praktische Besinnung,”Heidegger und Aristoteles,F(xiàn)reiburg/München,2007,p.220.海德格爾的改造所面臨的核心難題乃是,如何從關(guān)于具體的實踐智慧之中推出某種普遍性,或者說,如何讓具體和普遍要素得以兼容。

在此,起決定作用的是恰恰是海德格爾所發(fā)明的形式顯示方法??梢钥吹剑问斤@示所帶來的視角轉(zhuǎn)換和方法論革命,其實質(zhì)是從“終點論”到“起點論”,或者說從普遍化到具體化的方法。以傳統(tǒng)哲學的普遍化方法來看,普遍和具體要素是分離的。普遍要素盡管產(chǎn)生于具體事物,卻脫離了具體事物而獲得獨立性,反過來,人們又以普遍要素強暴具體事物,而這就是形而上學的根本問題。反之,海德格爾提倡具體化的哲學方法,形式要素、普遍要素不是普遍化的終點,而是具體化的起點,這意味著,普遍要素本身也是臨時的、可發(fā)展的。普遍和具體要素之間構(gòu)成了某種詮釋學循環(huán),并以這種方式重新融合在一起。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實踐智慧作為一種理智德性與ethos(倫理)具有統(tǒng)一性;而在海德格爾的解讀中,他一直回避作為具體德性的ethos,而強調(diào)實踐智慧的形式意義。把實踐智慧理解為某種形式開端和形式起點,使得實踐智慧概念既具有某種普遍意義,但是,這種普遍性——從形式顯示和具體化方法的視角看——不是和具體處境相矛盾的抽象的普遍性,相反,它能夠和具體處境相融合,從而體現(xiàn)為某種具體的普遍性。在這個基礎(chǔ)上,海德格爾開啟了一種實踐存在論,堪稱實踐哲學的第三種范式。

而這一范式的繼承者諸如伽達默爾、阿倫特,以各自的方式豐富了這一實踐哲學的開端。盡管伽達默爾對海德格爾有所批判,但他仍舊處身于海德格爾所揭示的問題域之內(nèi)。①參見王宏?。骸秾嵺`哲學的兩種面向——試論伽達默爾對海德格爾的批判與發(fā)展》,《中國詮釋學》第16輯,第125—136頁。我們知道,后期伽達默爾曾經(jīng)提出“作為實踐哲學的詮釋學”②H.G.Gadamer,“Hermeneutik als Praktische Philosophie,”Rehabilitierung der praktischen Philosophie.Bd.1,F(xiàn)reiburg,1972,p.343.,這個表述意味著,他也認識到了,對于建立一種實踐哲學的任務(wù)而言,方法是決定性的,而詮釋學方法恰恰承擔了這樣的使命。當然,更準確地說,詮釋學不只是方法論,而關(guān)乎存在論,關(guān)乎哲學本身。在此,伽達默爾顯然支持海德格爾對詮釋學發(fā)動的存在論轉(zhuǎn)向,并強調(diào)詮釋學的普遍要求。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實踐存在論的整體構(gòu)思為后來伽達默爾對實踐哲學的復(fù)興提供了基礎(chǔ)。

學界通常將伽達默爾在海德格爾影響之下所建構(gòu)的實踐哲學視為新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復(fù)興之代表,這意味著,海德格爾所開創(chuàng)的這一模式被認為是亞里士多德模式之下的一個子模式。然而,基于上文對海德格爾與亞里士多德之差異的論述,筆者認為,海德格爾所開創(chuàng)的模式乃是一種新的實踐哲學范式。那么,這種新的范式究竟“新”在何處?要理解這一點,則需回到海德格爾對哲學本身的重新思考。

三、后形而上學的實踐哲學

當我們談?wù)摗昂5赂駹柕膶嵺`哲學”時,我們試圖尋求的首先是實踐哲學的海德格爾模式,可以說是一種有別于亞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全新模式,或者說,我們?nèi)绾卧诤5赂駹柕幕A(chǔ)上重建實踐哲學。而當我們談?wù)摗昂5赂駹柵c實踐哲學”時,這里的“與”可以理解為“作為”,也就是說,我們試圖將海德格爾哲學理解為“實踐哲學”或者“前理論哲學”,這體現(xiàn)了海德格爾對哲學的重新規(guī)定——哲學只有作為“實踐哲學”才是可能的。①張汝倫提出了這一問題的兩種表述。在2005年的論文中,他所使用的標題是《海德格爾與實踐哲學》,而在2013年的論文中,他則直接使用了“海德格爾的實踐哲學”這一表述。參見張汝倫:《海德格爾與實踐哲學》,《哲學動態(tài)》,2005年第2期,第3—7頁;張汝倫:《海德格爾的實踐哲學》,《哲學研究》,2013年第4期,第60—67頁。

海德格爾對哲學的重新規(guī)定,涉及海德格爾對整個現(xiàn)代性和現(xiàn)代文明及其所源出的哲學傳統(tǒng)的宏觀思考。我們知道,在1930年代,海德格爾通過對尼采的解讀,將形而上學稱為價值形而上學,同時將現(xiàn)代性的根本問題揭露為虛無主義,亦即最高價值的自行罷黜。②海德格爾:《尼采(第二卷)》,孫周興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年,第683頁。在海德格爾看來,形而上學并沒有能夠成功地克服虛無主義,其原因在于,形而上學圍繞著價值,而卻遺忘了存在本身。而海德格爾的根本路線就是從價值回到存在。值得指出的是,對價值的反對倒并不意味著,一切被標志為價值的東西,都是無價值的;毋寧說,恰恰是因為這些東西被貼上了“價值”的標簽,才真正喪失了價值。③海德格爾:《路標》,孫周興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年,第411頁。在這個論證邏輯里,海德格爾區(qū)分了“價值”和“價值的位置”。④海德格爾:《尼采(第二卷)》,第673頁。他的批判并不僅僅、也非主要針對“價值”,而是針對價值這一位置,或者說價值之為價值。因此,要想徹底克服虛無主義,就必須取締“價值的位置”,從而防御形而上學的死灰復(fù)燃。

由此可見,當我們談?wù)摵5赂駹柕摹皩嵺`哲學”或?qū)嵺`存在論時,我們絕不是說他要回到價值哲學或價值形而上學中去,毋寧說,他恰恰要以此徹底顛覆后者,因為價值哲學代表著一種“理論化了的”實踐哲學方向。柏拉圖把最高理念規(guī)定為善本身,在海德格爾看來這就是一種價值化和理論化。而海德格爾在其對柏拉圖的洞穴比喻的解讀中,試圖再現(xiàn)“走出洞穴”的過程,從而揭示出作為解蔽的aletheia的積極意義。①海德格爾:《路標》,第269頁。因而,從價值到存在的根本在于,從理論到“前理論”,從某種固定的最高價值回溯到活生生的生命實踐之上,從僵死的真理回溯到揭示真的過程,亦即解蔽過程之上,而這恰恰是海德格爾哲學一以貫之的根本使命。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給哲學帶來了全新的視野,亦即一種后形而上學的視野。

而對于亞里士多德,海德格爾的評價是:他雖然是以柏拉圖主義為特征的形而上學傳統(tǒng)的一個另類,但是,他仍然還是處身于由柏拉圖所確立的形而上學框架之內(nèi)。②海德格爾:《尼采(第二卷)》,第860—861頁。更準確地講,亞里士多德的確構(gòu)成了柏拉圖的“本質(zhì)形而上學”的一個對立面,但他卻仍落入了“實存形而上學”之中,后者依然是一種形而上學。而由于實踐哲學與其背后的形而上學基礎(chǔ)密不可分,因此,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模式在海德格爾看來依然不夠源初。海德格爾的確借鑒了亞里士多德,且對后者有極高的評價,但海德格爾決不會承認,他是一個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基于此,我們也必須承認,海德格爾在對實踐哲學的范式革新中確實是一個有別于亞里士多德的開創(chuàng)性角色,他的“實踐存在論”乃是一種“后形而上學”的實踐哲學。

可以看到,海德格爾對“理論哲學”的解構(gòu),也體現(xiàn)在他對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開首部分的解讀之上。亞里士多德的這個文本講的是哲學的起源,或者說智慧、理論的起源。這一序列共有五個階段,分別是感覺、經(jīng)驗、技藝、知識和智慧。每一個后面的階段,較之前面的階段,都是一種“更多”,并且是“在(理論)智慧上更多”。對于一個普通人而言,他也許不能直接講出智慧的定義,但是,他知道,誰“更有智慧”:這是一種日常的比較性的視角。通往智慧的道路是一個上升的過程,其頂點就是純粹的智慧。海德格爾把智慧翻譯成“本真的理解”,所謂本真的,也就是在智慧上“最多的”。那么,這個上升過程到底是如何的呢?海德格爾指出了其中的兩個特點。第一,形式、普遍要素、“什么-存在”(Was-sein),逐步凸顯出來。經(jīng)驗比素樸的感覺更為普遍,而掌握了技藝,就是知道了原因,因而更為普遍。第二,與周圍世界的日常的交道逐步被排除。這一序列的頂端,亦即智慧,完全脫離了日常活動,而成為純粹的觀審。然而,純粹觀審的對象,也就是純粹的形式,卻脫離了它自身的基礎(chǔ)和根源,也就是生活本身。理論,在這個意義上,被刻畫成脫棄生活(ent-leben)。①海德格爾:《形式顯示的現(xiàn)象學:海德格爾早期弗萊堡文選》,第114—117頁。值得指出的是,亞里士多德對純粹理論的確立,決定了西方哲學史上此后的一切形而上學與存在論。自此,存在成為了現(xiàn)成存在(Vorhandensein)和在場存在(Anwesensein)??梢哉f,海德格爾的這個解讀,針對的不僅僅是亞里士多德的這個文本,更是對整個西方形而上學歷史的隱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試圖通過對亞里士多德的批判而建構(gòu)一種后形而上學的“實踐哲學”。

最后,我們試圖回到文初所提出的問題:海德格爾究竟有沒有實踐哲學?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區(qū)分兩種意義上的“實踐哲學”。如果我們在與理論哲學相對的意義上理解實踐哲學,那么,可以說,海德格爾的實踐存在論還不是一種“實踐哲學”。如果我們在前理論的意義上理解實踐哲學,將“實踐哲學”理解為對哲學的本性之揭示,那么,我們的確可以談?wù)摗昂5赂駹柕膶嵺`哲學”,亦即一種前理論的、源始的實踐哲學。海德格爾的思想的確是開創(chuàng)性的,因為他以“實踐哲學”(第二種含義)揭示了哲學的本性,重新規(guī)定了哲學;但我們也必須承認,他沒有能夠建構(gòu),乃至反對建構(gòu)一種“實踐哲學”(第一種含義),這也包括他在倫理學上的沉默和隱身。

在《人道主義書信》中,海德格爾別出心裁地援引了赫拉克利特的一個故事。人們圍觀赫拉克利特,想發(fā)現(xiàn)哲學家生活的與眾不同之處,卻失望地發(fā)現(xiàn),赫拉克利特和普通人一樣,在家里圍爐烤火。然而,赫拉克利特卻對失望的眾人說:此處也有神在。一方面,海德格爾認為,赫拉克利特的這句話顯明了“另一道光亮”,以此視角來看,真理和價值并不在別處,而恰恰是源于我們所親熟的日常生活,源于生活實踐本身。①海德格爾:《路標》,第419頁。然而,海德格爾又指出,這里的真理乃是出自存在之真理,“從存在而來并且向著存在而去規(guī)定人之本質(zhì)居留”②海德格爾:《路標》,第421頁。??梢钥吹?,在這個故事中其實包含了兩個要點:轉(zhuǎn)向極端具體的日常生活和轉(zhuǎn)向極端普遍的存在本身??雌饋?,這兩個要點是相互矛盾的。然而,海德格爾想要揭示的恰恰是:把兩者——具體生活和存在意義——對立起來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庸常的視角;而在“另一道光亮”之下,人們發(fā)現(xiàn)了日常生活中的不尋常之處,立足于日常并超越日常,進而人們看到,日常生活和存在意義、具體要素和普遍要素本身就是相互融合的。當我們把“具體”和“普遍”對立起來,無論是片面朝向具體事物,還是片面強調(diào)普遍要素,都已經(jīng)落入了柏拉圖主義“兩個世界理論”的圈套之中,而其結(jié)果不是“價值形而上學”,就是“價值虛無主義”。與之相反,海德格爾在這里回溯到赫拉克利特所試圖揭示的東西,恰恰是一種前理論的源初經(jīng)驗、一種具體的普遍性。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的實踐存在論,盡管它以“存在”為基本詞語和主要導(dǎo)向,但它絕不是某種只關(guān)注超越的存在,而不關(guān)心具體的生活世界的哲學;毋寧說,它旨在打破哲學的理論化和普遍化傾向,將普遍之物回溯到具體生活,在這個意義上,它所關(guān)心的存在乃是一種“具體的存在”,因而哲學只有作為“實踐哲學”才是可能的。

猜你喜歡
存在論亞里士多德海德格爾
人工智能的存在論意蘊
海德格爾的荷爾德林闡釋進路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08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實踐哲學視域下海德格爾的“存在”
時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0
信用證下匯票存在論
中國外匯(2019年7期)2019-07-13 05:44:58
死亡是一種事件嗎?——海德格爾與馬里翁的死亡觀比較
哲學評論(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亞里士多德的發(fā)現(xiàn)
亞里士多德的發(fā)現(xiàn)
如何安置現(xiàn)代性——馬克思的政治存在論與海皚格爾的藝術(shù)存在論批判
天府新論(2016年6期)2016-11-23 03:05:33
從海德格爾的“形式指引”看《詩》《書》中的“帝”與“天”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9
湘潭县| 嵊州市| 托克逊县| 灯塔市| 印江| 西和县| 江安县| 宜春市| 敦煌市| 盐城市| 呈贡县| 富阳市| 鹤庆县| 沽源县| 南平市| 阳春市| 长乐市| 三明市| 翁牛特旗| 乳山市| 临江市| 徐水县| 平塘县| 金华市| 怀仁县| 娱乐| 弥渡县| 柳河县| 巴东县| 阿巴嘎旗| 大方县| 怀安县| 邵阳县| 麟游县| 乐平市| 志丹县| 融水| 治多县| 隆回县| 郎溪县| 安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