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小林 唐志君 唐麗萍 劉思志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4)
經典導讀類課程在很多專業(yè)都要開設,一般是名著選讀之類的,比如“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中外德育名著選讀”這類課程。 這類課程的創(chuàng)造性建構集中在內容上。 它主要根據教學目標有計劃地選定課程內容, 使之在人才培養(yǎng)上達到最佳組合。這是一件富有探索性的事情,需要結合學生特點和教學實踐來完成。 這類課程的創(chuàng)造性建構對其它課程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經典導讀類課程內容涉及古今中外,跨越數(shù)千年,名著汗牛充棟,難以勝數(shù)。 同時,這種課程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建構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問題,這主要體現(xiàn)在它僅僅“把課程視為外在于學習者的靜態(tài)的東西,對學習者的經驗重視不夠。 ”[1]而“課程作為過程,意味著進程、運動和變化,不是作為客觀的目標或學習內容擺在學習者面前只是由學生去 ‘內化’, 而是包含著學生參與課程的科目學習的經驗的變化、豐富和演進。 ”[2]這類課程尚待解決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
經典導讀類課程到現(xiàn)在為止,學界對于講授的內容一般只有一個大致的界限,教師選擇的空間很大。 他可以根據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調整講授的篇目和內容。 到目前為止,這類課的篇目內容主要由授課老師結合課程教學大綱自行選定。 比如中外德育名著選讀課,目前只有《中外教育名著選讀》這一類教材,雖然其中很多內容是德育方面的,但是,畢竟不是專門的德育教材,因此,它選編的文獻還需要再按照德育標準篩選一次,教材尚缺的文獻還需要補充。 如果選了皮亞杰、科爾伯格和布魯納,但沒有選拉斯思,就需要補上。 在中國先秦時期,通常是選擇《論語》和《孟子》一類的儒家經典,但一般突出的是教育學的內容,這就需要補充欠缺的德育內容。 有些經典閱讀類教材,在內容的選擇和體例的編排上常常與專業(yè)存在一定的出入,這時就需要重新選擇補充,其建構空間是很大的,因為哪些選,哪些不選,尚無明確定論。 這在給教學增添困難的同時,也為本課程的創(chuàng)造性建構留足了空間。
經典導讀類課程涉及的文獻是在一定的時代形成的。這類課程一般是從先秦和古希臘的文獻著述開始的。 由于年代久遠,很多寫作背景與作家作品的內在關系已經變得較為復雜, 不是幾句話就能理清楚的。 這就給這類課程的創(chuàng)造性建構增添了難題。 相對來說,中國的文獻要容易講解一些,國外的文獻著述就顯得困難重重。 老師即便作了詳細的梳理,學生也存在文化和種族上的隔膜。比如古希臘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很多尚處于研究查證之中, 又比如中世紀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德育思想與古希臘德育思想的內在關聯(lián),就需要一定的哲學史和文化史作為基礎才能有效掌握。還有中國的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思想的內在聯(lián)系及其區(qū)別,對于學生來說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基礎和儒家學說發(fā)展史等知識方能切入。這些困難成為橫在學生面前的明顯障礙,也成為課程創(chuàng)造性建構要面臨的重要課題。
同一課堂,不同的學生對于經典導讀類課程具有不同的需求,這就成為課程內容創(chuàng)造性建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由于這類課程知識性和理論性較強,其概念范疇涉及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眾多學科,基本的學科范疇和話語體系縱橫交錯,如果沒有較為扎實的學科基礎和理解能力是難以學好的,這也是這類課程一般多安排在高年級開設的重要原因。 但是,即使這樣安排,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這類課也存在眾多困難。 撇開學科知識的深度不說,光就當時的生活常識和風俗習慣,就是個問題。 比如,《中國德育名著選讀》涉及的經典開端在先秦,如果沒有先秦的生活常識,不懂當時風俗習慣,面對這些著作很難輕易就能讀懂的。 而外國經典文獻更是與它所處時代的宗教文化、倫理習慣息息相關,往往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包含著獨特深廣的內涵,常常使學生如墜云霧。 這些困難因素的存在使經典類閱讀課程面臨創(chuàng)造性建構的必要。
經典導讀類課程創(chuàng)造性建構的價值取向主要體現(xiàn)在課程內容對建構主體的效用上。 懷特海曾說:“目錄單似的課程可能會使學習者掌握大量關于太陽的知識, 但他們卻始終看不到日落的光輝,體味不到生命的輝煌。 ”[3]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知識永遠都只是鮮活的生動的現(xiàn)實的抽象和書寫,它同現(xiàn)實事物本身相距甚遠。 這就賦予經典類閱讀課程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要由經典文獻的靜態(tài)知識走向生活世界的實際運用,這是經典導讀類課程創(chuàng)造性建構內含的價值取向。 它最終要求課程內容體現(xiàn)時代的需要和并服務于學生的現(xiàn)實發(fā)展。
經典,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 它反映的是不同時代的正義訴求,集中體現(xiàn)著人類的階段性的真理認識和合理訴求,是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像孔子的《論語》所闡述的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雖然具有歷史的局限性, 但難以遮掩其穿越時空的價值,至今仍閃爍著炫目的光輝。 我們選取它,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繼承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對于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此,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顯然應該成為經典導讀類課程創(chuàng)造性建構的價值取向。 它無疑有助于當今社會的文明進步和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 這在課程內容方面就要求選取那些積極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對于現(xiàn)實社會文明進步具有促進作用的經典著作文獻。 同時,在導讀過程中,尚需集中加以批判性闡釋。 因為不同時代的經典文獻都具有特定階級的意圖,只要批判地繼承,才能為我所用。
經典導讀類課程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讓學生零距離接觸經典。 “我們試圖要帶給學生和學生最后實際經歷與體驗到的一切,都是課程。 這是今天我們對于課程最廣泛意義上的理解。 ”[4]像中外德育名著選讀這門課,教師總是盡可能地精挑細選那些最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經典文獻,將中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巨著介紹給學生,讓他們直接與經典對話交流,這是提高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直接途徑。 “教育雖然存在一種外部施加影響的過程,但是其主題卻應是促進、改善受教育者主體自我建構、自我改建的實踐活動的過程。 ”[5]從原初動機來看,這類課程最直接的價值取向就是引導學生從具體的經典文獻中獲取深刻的思想和方法,領略眾多思想家的風采,提升自身的品位和能力。 古今中外的經典文獻,像馬克思的《資本論》《共產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國的《詩經》《大學》《易經》,柏拉圖《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盧梭的《愛彌兒》等等,包含著不同時代的思想精華,它們完整地、系統(tǒng)地、全面地體現(xiàn)在這類課程的經典文獻中,尤其是體現(xiàn)在教師的精彩講解中。 學生在細讀深思中感悟其中的思想魅力和優(yōu)秀品位。
經典導讀類課程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都很強,充實學科內涵是其內容構建的重要價值取向。 每一個學科都有其特定的學科體系和知識方法,作為專業(yè)學科重要組成部分的經典導讀類課程,在充實專業(yè)學科內涵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 比如中國德育名著選讀課程,它在內容方面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可以從經典文獻中吸取有利于學科發(fā)展的價值、思想、知識和方法,擴充學科現(xiàn)有的格局,豐富學科的理論范疇和話語體系。 比如在學科內涵拓展方面,中國的心學體系直接與西方的現(xiàn)象學體系一脈相通,這就為德育學科的主體性開掘提供了資源和借鑒,在一段時間內,在這方面的研究進展相對緩慢。 為此,需要從文獻學的角度切入學科的發(fā)展,從浩如煙海的經典文獻中甄別篩選有助于學科發(fā)展的內容,并有機融入學科建構和發(fā)展之中。
馬克思主義代表了人類思想發(fā)展的高峰, 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至今仍無人超越。 它是不斷發(fā)展的經典,尤其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 不斷涌現(xiàn)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重大理論成果, 當前最為重要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視野之開闊,思想之豐富,論述之精湛,達到了歷史的至高點。 不論是哪個學科,尤其是哲學人文社會科學方面, 馬克思主義著作不僅是從哲學的角度, 而且還從具體學科的角度進行了科學闡述。 經典導讀類課程的創(chuàng)造性建構不僅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南, 而且要把馬克思主義著作作為最重要的文獻納入其中,重點學習和講解,使之成為經典導讀類課程主要內容,建構標準和科學指南。
中國經典文獻分為古代、近代和現(xiàn)當代,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經典文獻。 在經典導讀類課程的建構中主要以先秦經典文獻為重點,其中又以《論語》為主,《孟子》《荀子》和《禮記》為輔。 在導論中將先秦儒學、 宋明儒學和現(xiàn)代儒學中的思想加以串講,使學生比較完整地了解中國德育名著思想的儒家經典內容。 同時,輔助一些《老子》《莊子》《韓非子》和《墨子》等著作加以闡述。 此外,近現(xiàn)代的張之洞、梁啟超、蔡元培、陶行知、楊賢江等人著作中的德育思想也進行了介紹品讀。 其中先秦經典文獻是逐字逐句地講解,并要求學生吟誦,達到熟讀深思的程度, 中國古代其他經典文獻內容則相對粗略涉獵。這種課程建構緊扣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主流脈絡,符合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軌跡。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其思想主要蘊藏浩如煙海的經典文獻之中,尤其是哲學、政治學、倫理學、歷史學、社會學、教育學、美學、軍事學和文學等方面的著作獨具特色。 眾所周知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德謨克利特等在其文獻中闡述了豐富的思想洞察。 經典導讀類課程主要以此為線索追尋國外思想發(fā)展的脈絡。 比如,中外德育名著選讀課程一般重點講授 《理想國》《政治學》《大教學論》《愛彌兒》《民主主義與教育》等文獻。 在講授過程中主要突出其價值性、歷史性和實踐性。 在同一時代注意中外學科思想的比較,著重回答作為學科思想及其與當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內在關聯(lián)。
經典導讀類課程除了古代和近代著作文獻之外,真正能體現(xiàn)現(xiàn)實發(fā)展水準的是現(xiàn)當代的杰出文獻,它們完整地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時代水準和人的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 比如中外德育名著選讀課程,主要包括《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系列著作》,外國的《價值澄清學說》《道德發(fā)展階段的理論》《給教師的100 條建議》和《學會生存》等。 這些經典文獻反映了當代世界德育的發(fā)展水準,與古代和近代的學科發(fā)展具有內在的本質關聯(lián)。 在講授這一部分內容時,需要理清其中的學理聯(lián)系,注重其時代特征和現(xiàn)實適用性。 同時,由于“所有的科學知識都必然包含著個人系數(shù)。 ”[6]因此,經典導讀類課程應注意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針對學生知識能力現(xiàn)狀和需求,有針對性地加以甄別和使用,使學生與課程結合得更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