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敏,張志軍
(成都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成都 610100)
“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yǎng)人”始終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社會主義大學就要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有鮮明的中國底色。它關涉國家前途命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我們必須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設、意識形態(tài)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富有時代氣息的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1]。針對“如何培養(yǎng)人”,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努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盵2]376“四個正確認識”的提出,為當前高校立德樹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和認同指引了方向、設立了標準和明確了目標。
當代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內容和理論指導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理論主張和實踐戰(zhàn)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根據社會和組織認同理論,意識形態(tài)認同要經歷理性認知、情感內化、義利同構和行為外化等關鍵環(huán)節(jié)?;谶@些要素,筆者制定了調查問卷,對四川省12所高校的大學生發(fā)放問卷16 000份,收回有效問卷13 820份,有效率86.4%,并結合數據剖析了當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的現狀。
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總體趨好,96%的學生深諳青年與國家的關系,懷有歷史的使命感與責任感。91.1%的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較高,尤其在法治、敬業(yè)、誠信、友善具體層面上的價值選擇普遍認同。80.4%的大學生對中國夢的實現積極樂觀、充滿信心。對于當今中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92.9%的大學生表現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高度認可。在文化方面,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認同度也明顯高于西方節(jié)日,對中國文化的歸屬感強烈。另外,大學生獲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信息主要途徑依次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媒體資訊、黨課和校園文化活動等。但是,當提及國家改革、建設與發(fā)展中出現的諸多矛盾和問題時,38.9%的大學生表現出悲觀情緒,尤其當一些社會思潮憑借發(fā)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大肆渲染,抨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時,部分大學生的信仰世界產生價值迷霧,難以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干擾他們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
調查中,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在知識層面認知度較高,然而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真理性并沒有深入地了解,或者也不愿意去了解。他們所表現出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在一定程度上還處于理論機械記憶與認知階段,與完全真正意義上的認同還存在一定差距。有42.1%的同學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熱情,他們按時上課或掌握相應理論知識僅為了獲得學分或應付考試。有44.3%的大學生對國家、社會發(fā)展形勢關注不足、情感淡漠,對政治不太關心或者負面輿論導向存在偏見;在理想觀上,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抱負,他們樂于追求更加現實的目標。尤其在現實生活中,離真正做到致其理、信其道、踐其行的情感與實踐認同,還存在較大差距。
數據表明,78.3%的大學生認為理想信念對人生具有重要的作用,86%的大學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國共產黨。當談及入黨動機時,謀求仕途發(fā)展和增強就業(yè)競爭力的因素占比分別為58.9%和57.5%,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而當提到“你有信仰嗎?”20.3%的大學生明確回答沒有信仰。當問及“人生在世,吃喝玩樂”的人生命題時,有39.3%的同學表達出不反對的立場傾向。約3成的同學認為對待工作就是拿多少錢,干多少事。而對于不關己的事,30.1%的同學表達了利己主義傾向。由此可見,一些大學生當回歸真實生活常態(tài)時,貪圖安逸、注重享樂、追求時髦,存在群體觀念淡漠、責任感缺失的現象,主流意識形態(tài)實踐認同明顯欠缺,理想信念亟待加強。
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一個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或集團為了實現合法的政治治理而設置的一套理論主張和價值系統(tǒng),常常通過教育輸送和宣傳詮釋等手段促成廣大民眾從被動接受到自覺認同,確保理論供給科學性的理性認同、文化聚合思想性的情感認同、經濟支撐現實性的利益認同和交往影響有效性的實踐認同。
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理性認同,是指社會大眾基于主導地位的“觀念上層建筑”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理論建構方面的合理性、說服力和邏輯性程度,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達成理性認知的內生化行為,以避免外部“沉默螺旋”和“輿論陷阱”的大眾心理和刻板印象而產生的被迫性接受。大學生對某種價值的認同,需經歷從自在認同到自覺認同的發(fā)展階段,其自在認同取決于認識主體的能力、教育背景、人生經歷和所處環(huán)境,這是他們先驗的認知階段。認識主體從自在認同轉向自覺認同,需要開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就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實質和邏輯充分理解,形成共識和認同。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理性認同是實現完全意義認同的前提和基礎。
當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機械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受教育者沒有完全達成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理性認同。要達成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理性認知并認可的同一化過程,需要讓他們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和發(fā)展趨勢,充分認識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這是他們作出價值判斷的根本依據。
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情感認同,是指大多數社會成員按照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原則、核心、規(guī)約去處理社會關系或評價自我、他人言行時,能體驗到積極美好幸福的情感,并進而內化指向真實的行動。情感認同是把主流意識形態(tài)落實在行為意志中的原始動力,是理性認同和實踐認同的橋梁。單純理性認同并不一定導致價值的實踐,價值的認同更依賴于情感。主流意識形態(tài)作為一種特殊的政治文化形式,內蘊的文化凝聚力和引導力保證其核心價值不斷浸潤于社會成員的情感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認同即情感認同。
今天全球化和改革發(fā)展的步伐已不可逆轉,隨之而來的各種社會思潮暗流涌動,并且利用手機、網絡等現代媒介,以圖文、動畫和視頻等形式,以隱蔽化、多樣性和立體化模式滲透和呈現,吸引大學生的注意,混淆和干擾他們的價值辨識,從而導致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認識不足,或者容易形成認為西方什么都好的“崇洋”心理,形成妄自尊大的“自大”心理,形成不信任的“懷疑”心理,又或者容易形成對現實的“不滿”心理。大學生這些不良心理的形成,恰恰源自他們內心一定程度上尚缺乏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足夠的情感支持。
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利益認同,是指主流意識形態(tài)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社會大眾的共同利益訴求,然后促使他們把核心理念逐步轉化為一定的精神信仰。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需求是人的本質之一,人對滿足自身生存與發(fā)展的利益的追求是人的行動的原始動力。而“意識形態(tài)以一定利益關系為自身的客觀物質基礎并受其制約,……需要意識形態(tài)能夠真實并正確地表征和反映核心利益與核心價值,從而發(fā)揮其價值觀再生產的正向功能,使特定社會的核心價值規(guī)范特別是核心政治價值內化為精神信仰”[3]。因此,社會主體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程度,根本取決于其理論主張、價值系統(tǒng)、制度安排對核心利益的滿足程度,包含了物質利益和精神世界的雙重滿足。一般來說,一個社會經濟越發(fā)展、制度越完善、人民生活越幸福,個體對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及其理論主張、價值系統(tǒng)、制度安排認同由認知、情感、意志轉向行動的可能性就越高。
一些大學生生活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個人主義傾向,根本在于當前多元利益格局下利益分配還處于調整期,大學生們對社會性和個體性、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物質性和精神性利益的辯證關系理解不深、把握不夠,過分強調異質性和物質性的利益,呈現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實踐認同,是個體在理性認知指引下、內心情感激勵下、利益共識驅動下,表現出來的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行動力。實踐是人類交往關系的根本屬性,對某種理念和理論的有效性認同終究要兌現為一種行動。列寧明確指出:“判斷一個人,不是根據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據他的行動?!盵4]226個體的實際行動是其認知和情感的具體表現,也是確證其理性認知和情感有無、真假及其程度的重要依據。因此,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最終要落實到真實而具體的行動之中。
今天在大學生中出現的知行脫節(jié)與分離,更是源于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遠大理想僅僅停留于認識的窠臼,而并沒有投身到現實依存的社會關系的實踐中,最終難以達成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真正意義的實踐認同。
“四個正確認識”的價值判斷和內在關系遵循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理性認同、情感認同、利益認同和實踐認同的邏輯進路,為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提供了科學的認知框架與明確的行動指南。
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從理論和實踐邏輯,去梳理人類社會歷史演進形態(tài),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是大學生放眼高遠、立足當下,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實現主流意識形態(tài)理性認同的邏輯起點。
以“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為主線,著力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功能,同時配套文化素質課程的基礎性作用,堅持德育融入專業(yè)建設的根本路徑,重構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趨勢的理論認識場域,使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同頻共振。一方面,既要在理論上增強馬克思主義對現實世界的闡釋力和說服力,拉近理論與實踐的距離,還要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不是一蹴而就的。“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5]592由此促使大學生認清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制度和思潮還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xù)存在,雖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部的固有矛盾不斷呈現,其周期性經濟危機、生態(tài)危機、恐怖主義等問題也不斷加劇,但他們又不斷通過社會變革走向暫時的緩和。同時還要看到,隨著蘇東劇變,總體上社會主義遭遇了重大挫折,“風景這邊獨好”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很多方面和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存在較大差距。通過“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旨在深刻了解他人,全面總結自我,促使大學生正確把握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與發(fā)展趨勢,辯證看待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曲折與矛盾,讓他們認識到“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6],最終理性抉擇并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而在歷史與現實的洪流中,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
另一方面,在實踐上講好中國故事,通過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不斷論證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與真理性。通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發(fā)展生產力,不斷破除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落后生產關系,進一步解放發(fā)展更大程度的生產力,充分印證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性;通過以人民為中心,尊重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人翁作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極大彰顯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趦蓚€方面,“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lián)?,在守正?chuàng)新上實現新作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更加鞏固”[7]。
針對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中的思想困惑與疑難不解,綜合利用全媒體渠道、報告論壇、讀書沙龍等途徑對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等多元社會思潮甄別回應,建構“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的心理情感場域,是大學生走向心理情感認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當前針對學生存在的“崇洋”心理、“懷疑”心理、“自大”心理和“不滿”心理,高校應充分爭奪多元思潮棲息的網絡和新媒體空間,堅持辯證思維方法,深入辨別中國特色在國際中的比較優(yōu)勢,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積極引導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的內在心理情感傾向。這就要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走向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區(qū)別。一是所有制基礎不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其社會內部存在著根本的利益分化且不可調和。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人民群眾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國家作為人民利益的代表,能夠通過國家宏觀調控把人民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fā)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二是市場功能和作用的目的與指向不同。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資源優(yōu)化配置旨在通過資本占有勞動,追逐利益最大化,從而不斷加劇貧富分化。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旨在增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積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宏觀調控的作用效果和力度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宏觀調控能夠兼顧效率與公平,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jié)手段,既鼓勵先進,提升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在力度方面,社會主義也比資本主義更有優(yōu)勢凝聚力量與共識辦大事。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已使7億多人擺脫貧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在世界樹立了中國樣板。
在明確中國國際比較優(yōu)勢的基礎上,堅持一般與個別相結合、現實與虛擬相輔助、全面與重點相支持,各個擊破多元思潮以“解構”“媚俗”等手段西化、分化、淡化和丑化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目的,從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大學生心理上的情感支持。
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從本質上把握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對立統(tǒng)一,是強化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利益認同的著力點。
一是認清歷史責任擔當與個人成長成才的利益一致性?!叭祟惖奶煨跃褪沁@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善。”[8]459這深刻詮釋著人的本質。人是處在特定歷史條件和特定社會關系中的人。人的價值需要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具體地表現出來。正如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實?!币簿褪钦f,當代青年被歷史賦予的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也為青年自身人生實踐、施展才干和建功立業(yè)標定了路徑、提供了遵循,深刻規(guī)定著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內在一致性。
高校要以社會歷史大事件為線索,構建校園文化場域,通過學生鮮活的文化生活實踐,幫助大學生把當代青年的歷史際遇和現實境遇有機結合起來,認清當今時代賦予他們的歷史使命,在為祖國與人民的接續(xù)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
二是確立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內蘊。首先,強化他們善用理論武裝頭腦的責任。時代新人要追求真理,用科學的思想理論武裝頭腦,促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自覺成為科學思想理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為實現中國夢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其次,促使他們牢記學習與創(chuàng)新的責任。本領與才干是實現青春本質力量的源泉,是民族復興前進的動力。要教會大學生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yè)靠本領的觀念,既扎實基礎、全面發(fā)展,突出主干、擇其精要,又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別出心裁、推陳出新。最后,培育他們踐行服務與奉獻的責任。社會人的本質規(guī)定性明確了人生成長與實踐的社會價值遵循。每一個青年要在服務人民與奉獻社會中成就精彩人生。
三是營造大學生時代責任感生成的現實場域。通過建立全員、全程和全方位育人機制,家庭、教師、管理、后勤、社團與學生共融共建、敬業(yè)敬學、服務奉獻、勇于擔當,現實與網絡相輔相成,讓時代責任感像空氣一樣彌漫在學習生活中,讓大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體認時代責任,奔赴人生使命,爭做時代新人,實現人生價值。
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處理好理想和現實、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是大學生知行轉化,培養(yǎng)主流意識形態(tài)實踐認同的落腳點。
高校要努力建構大學生求真務實的實踐場域,遵循主流意識形態(tài)實踐認同規(guī)律,在“求真與務實”的實踐引領中,一步一個腳印,化理想為現實。求真務實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精神實質的精辟概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扒笳妗笔且罁夥潘枷?、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思想路線,不斷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務實”是在科學規(guī)律性認識的指導下去行動與實踐。
一是潤物無聲,營造求真務實的校風學風,摒棄虛假浮夸之風。從校園管理到師者育人,從評優(yōu)獎學到后勤保障,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敢于正視問題、有的放矢,抵制一切形式主義作風。
二是行以致遠,搭建“精神成人、能力素質成才”的實踐平臺。在認識和實踐的關系中,實踐是第一位的,是連接理想和現實的橋梁。馬克思哲學的現實起點是“現實的個人”,馬克思把“現實的個人”規(guī)定為“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個人,規(guī)定為“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人正是通過漫長的實踐活動,不斷地積聚自己的本質力量,形成對世界的科學認識,再用科學的認識指導人生實踐走向新的飛躍。大學生應該扎根在勤勤懇懇的學習和實踐中,展現自己的抱負和激情,這是人生價值實現的必由之路。高校要防止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的脫離,要建設思想政治實踐基地,打造專業(yè)實踐平臺,搭建能力素質養(yǎng)成平臺,通過建構“精神成人、能力素質成才”的實踐場域,引領大學生在廣闊的實踐中成就理想、報效祖國。
三是制度之治,加強制度建設,為求真務實提供制度保障。通過健全科學的制度機制,引導改善師生學習工作方式,明晰權責,獎懲分明,以激勵讓求真務實之人得到褒獎,以懲戒讓弄虛作假之人得到警示,在實踐中貫徹求真務實之作風與精神。
總之,“四個正確認識”合目的與合規(guī)律相統(tǒng)一的邏輯進路,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落實提供了正確的方略和指南。通過“四個正確認識”的培育路徑,能夠促使大學生增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理性認同、建構心理情感認同、強化利益認同、培養(yǎng)實踐認同,從而在服務奉獻與責任擔當中,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增進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自覺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