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藝批評方法論作為風靡20世紀的文藝批評方法之一,深刻影響著后輩批評家、理論家對于文學作品、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欣賞的解讀。其中“無意識”“性本能”“夢”等理論為我們解讀文藝創(chuàng)作與欣賞的心理機制,提供了一個獨特而有價值的視角。本文旨在透過對精神分析文藝批評方法的簡要分析,探究在精神分析批評視角中的創(chuàng)作動機、文藝本質與讀者心理,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無意識和性本能在文學活動中所發(fā)揮的作用,進一步明晰文藝活動中的心理活動過程。
關鍵詞:精神分析 無意識 創(chuàng)作動機 文藝本質
精神分析學說在20世紀乃至整個哲學史、心理學史上有著重要且劃時代的地位。弗洛伊德及其追隨者,不僅將其從一種精神病學理論拓展為普通心理學的理論,而且還把它從一種醫(yī)學思想拓展為世界觀,上升至一種哲學方法。毫不夸張地說,精神分析的影響,覆蓋著宗教、倫理、政治、哲學,以及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從根本上改造著人們認識世界和分析生活的法則。而精神分析批評方法,作為在其基礎上衍生出的一種文藝批評方法論,同樣在20世紀至今的文藝批評歷史上有著不可或缺的學術地位,以至于“常有人把精神分析文藝學方法,與馬克思主義方法、語言學方法、形式批評方法、神話原型方法等一樣,視為當代最有影響的批評方法之一”。
與傳統的文藝批評方法不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評方法不是從外在的社會歷史方面去解釋文藝,而是從內在的心理結構方面去解釋文藝,意圖透過對意識的分析去發(fā)現無意識的底蘊,通過對象征的透視去發(fā)現隱藏的內涵。無意識領域及其運動過程,是精神分析批評方法論中最為重要的研究對象;通過對人們普遍的無意識領域的分析,弗洛伊德確立了其“性本能”的理論基礎,即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包括文藝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就,皆是潛藏在人內心中無意識的性本能被升華之后的結果。他將文藝作品視為一種“審美化的夢”,是由所謂的“創(chuàng)作家”將自身基礎的性沖動壓抑且改造之后的高級精神產物,且這一切通常是在無意識中完成的。
這樣的心理機制和文藝創(chuàng)作規(guī)律使筆者聯想到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描寫的一個故事,是有關佐貝伊德城的建造。故事不長,全文如下:
從那里出發(fā),再走上六天七夜你便能到達佐貝伊德,月光之下的白色城市,那里的街巷互相纏繞,就像線團一樣。這一現象解說了城市是怎樣建造而成的:不同民族的男人們做了同一個夢,夢中見到了一座夜色中陌生的城市,一個女子,身后披著長發(fā),赤身裸體地奔跑著。大家都在夢中追趕著她。轉啊轉啊,所有人都失去了她的蹤影。醒來后,所有人都去尋找那座城市。沒有找到城市,那些人卻會聚到了一起,于是,大家決定建造一座夢境中的城市。每個人按照自己夢中追尋所經過的路,鋪設一段街道,在夢境里失去女子蹤影的地方,建造了區(qū)別于夢境的空間和墻壁,好讓那個女子再也不得脫身。
這就是佐貝伊德城,那些人在這里定居下來,期待著終有一夜夢境再現。但是,無論在夢境中還是在清醒時,誰也沒有再見到那個女子。城里的街巷就是他們每天上班工作要走的路,與夢中的追逐再也沒有什么關系。久而久之,連夢也被遺忘了。
其他國家的人們也做過同樣的夢,他們便來到這里,并且從佐貝伊德的街巷中看出某些自己夢中的道路,于是就改變一些拱廊和樓梯的位置,使它們更加接近夢里追趕那個女子的景況,讓女子失蹤的地方再也沒有任何可逃遁的出路。
最早來的人們想不通,是什么吸引那些人來佐貝伊德,走進這個陷阱,這座丑陋的城市。
這個故事雖然在描寫城市與欲望的關系,但筆者認為,它也恰如其分地說明了精神分析批評視角中文藝創(chuàng)作與無意識和性本能的聯系。人們建造城市的目的是滿足曾經在夢中遺失的性欲望,而作家創(chuàng)作文本的目的是追尋或排遣內心的本能性沖動;佐貝伊德城的本質是欲望的再現,而文藝的本質是性本能的升華和物化;人們不斷來到佐貝伊德是為了找尋夢中的女子,讀者閱讀文藝作品則能讓自己的欲望無負罪感地得到滿足;人們終究無法找到夢中的女子,正如文藝欣賞終究無法完全替代內心的性本能。這構成了一個無意識中的循環(huán),連人們自己都無法發(fā)覺,卻也無法停止。女人既是夢想中的欲望對象,又是將欲望物化的理由,這形成無限的循環(huán)。為體現男子夢想而建造的城,最終只書寫了女人的缺席。建立佐貝伊德城的故事,就是把女人創(chuàng)造為文本的故事。
本文是基于“建造佐貝伊德”故事的啟發(fā),透過對文藝創(chuàng)作中無意識和性本能的分析,簡要地談一談精神分析批評視角中的創(chuàng)作動機、文藝本質和讀者心理。應當說明的是,筆者僅僅意圖從自身理解的角度客觀地談論精神分析批評方法,并不意味著主觀上的完全認同。精神分析文藝批評當然有著其固有的缺陷,如過分夸大無意識的作用而忽略意識,強調“泛性論”導致視角狹隘,缺少確鑿的科學依據因而不夠嚴謹,等等。這僅僅是文藝批評的一個視角,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金科玉律,但必須承認,精神分析文藝學方法在一定領域和程度上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值得我們去分析和思考。
一、創(chuàng)作動機:“俄狄浦斯情結”的潛藏與釋放
弗洛伊德認為,人生而有著性的欲望,從接受母乳喂養(yǎng)的那一刻起,母親就是嬰兒的第一個性對象?!皩Ωヂ逡恋聛碚f,這就是性欲的最初覺醒。嬰兒的嘴不僅是生存的器官,而且也成為‘性感帶,幾年后孩子通過吮吸手指來使這個性感帶復蘇,再過幾年就通過接吻,與母親的關系表現出一個新的、力比多的層次:性欲誕生了。”而這種對于母親的最為原始的欲望則隨著孩子的成長而遭到父親的否定,即因為父親的存在而消滅了孩子對于母親的幻想。孩子迫于父親的壓力不得不將欲望潛藏在內心中,同時很自然地衍生出對于父親的懼怕和怨恨。
弗洛伊德通過對古希臘著名悲劇《俄狄浦斯王》的分析,將這種由于與自己爭奪母親而仇恨父親,乃至于想要“殺父娶母”的心理機制稱為“俄狄浦斯情結”?!斑@種殺父娶母的欲望,受到父親閹割的威脅,后來慢慢被壓抑到無意識深處,卻并未消失,而俄狄浦斯的悲劇便是這種情結在無意識中的激活?!?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所謂的“俄狄浦斯情結”在無意識深處慢慢泛化,轉變?yōu)閮刃纳顚拥男詻_動與性渴望,成為“本我”的一部分。與此同時,由于社會集體性的塑造,道德傳統與行為守則會成為約束每一個人的“心理防線”,使人不得不去壓制本我的沖動。久而久之,人們在自我的意識層面淡忘了“俄狄浦斯情結”,而隨之產生的本能性欲望則潛藏進了無意識之中。
但被壓抑的性欲望并不是完全不會影響人的心理和生活,潛藏在內心中的性本能也有被緩解和釋放的需要。在現實中,由于受到“自我”的約束和“超我”的抑制,這種欲望往往沒有辦法得到滿足。而弗洛伊德認為,這種積壓在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構成了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欣賞的原動力。人們得不到滿足的欲望,借由文學這一中介,得到了適當的釋放和滿足。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的一切,對英雄的幻想、對成功的渴望、對生命的追求,都可以在文藝世界里面實現。童年壓抑在心中的“俄狄浦斯情結”衍生出的性欲望,透過升華的方式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得到了排遣,同時也起到了凈化作者內心的效果。
正如前言中所述,弗洛伊德將這種無意識的性本能視為其精神分析文藝批評方法的理論基石,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對于作家無意識心理的深入分析。精神分析批評家“認為一部作品正如一個夢一樣,是作家被壓抑的無意識欲望的一種代替性滿足”。作家在創(chuàng)作文藝作品的時候,不自覺地會將自身代入其中,透過虛擬人物的行動來滿足或凈化自身的欲望。而要想充分理解作品的內涵,就不得不先去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誠然,文藝創(chuàng)作是基于意識活動的一種創(chuàng)作行為,因而作家通常不會在作品中直言深層次的欲望;而正因為文藝是作者潛意識欲望的代替性滿足,我們往往可以通過對其作品的細致分析發(fā)現各種無意識“癥候”,這也衍生出了專屬于精神分析批評的“癥候分析法”。
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由于受到理性和意識的壓抑和監(jiān)視,不能通過正常的語符系統和交流渠道呈現或傳達自身,不得不采用各種偽裝、變體、象征的方式表現出來,而這些方式在文學中便常表現為各種癥候:省略、歪曲、空白、朦朧、回避、夸張、悖逆、失常等。這些癥候也就是無意識逃避意識檢查的手段和形式”。正是通過對文學作品中這些出沒無常的癥候的解讀,我們可以嘗試去理解可能作家自己都未曾發(fā)覺的無意識動機,從而考察無意識行為對于創(chuàng)作活動的影響。精神分析批評方法論認為,通常這種無意識的動機都與作者內心深層次的性欲望相關,甚至直指童年時的“俄狄浦斯情結”。
舉一個最為人熟知的例子,即E·瓊斯對于《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延宕的解讀。從情節(jié)上來看,哈姆雷特在得知叔父暗害了自己的父親之后,應立即殺死克勞迪斯為父報仇。但他卻猶疑不決,數次錯過了復仇的機會。這一疑問作者并沒有在作品中解答,而在瓊斯以前的歷代批評家對哈姆雷特的這一行為多有解讀。瓊斯指出了之前種種解讀中的不合理之后,創(chuàng)造性地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追問潛藏在哈姆雷特無意識中的深層原因。他認為哈姆雷特也有“俄狄浦斯情結”,因而對于其叔父殺了其父親娶了其母親的行為有著深層次的欲望的認同,那么殺了叔父就意味著否定了自己;并且因其叔父取代了哈姆雷特父親的位置,從而成為哈姆雷特弒父娶母的復仇對象,這形成哈姆雷特心中的負罪感,也導致了其延宕不決的事實。瓊斯對于哈姆雷特延宕的這一解讀是創(chuàng)見性的,從而也使人聯想到莎士比亞的無意識創(chuàng)作,認為潛藏在哈姆雷特心中的“俄狄浦斯情結”是莎士比亞內心無意識的反映。
回到佐貝伊德的故事,人們在城市中生活,久而久之忘記他們建造這座城的目的。那是個遙遠的夢,來自每個人夢中對于那個赤身裸體的女人追逐的欲望。那些奇形怪狀的空間和憑空建造的墻壁令人費解,在意識中尋不到的緣由乃是無意識里面欲望的彰顯。這可以比擬文藝創(chuàng)作的深層次動機,作家創(chuàng)作時不被發(fā)覺的無意識,透過各種癥候逃脫了意識的檢查,可究其緣由,終是內心深處的性本能以及自童年萌發(fā)至今的性欲望。引用精神分析批評家瑪麗·波拿巴的話:“要是把性視為潛藏在人生中所有愛的現象后面那種原始的動力,那么幾乎一切的象征從廣義上講都是性的象征。”
二、文藝本質:被美化的“欲望之夢”
除了無意識和性本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還有兩個重要的基本理論,即“夢的理論”和“文化的理論”。前者認為無意識的沖動是夢的創(chuàng)造者,被壓抑的性本能在夢中經過潤飾和改造,使人得到無意識層面的滿足?!皦舻墓ぷ骶褪峭ㄟ^凝縮、移植、具象化、潤飾等象征手法對潛意識本能欲望的改裝。”因而弗洛伊德認為,夢通常有著其表面的狀態(tài),常常讓人無法解讀;也往往有著其做夢者的深意,這往往與性欲相關。后者則認為人類的文化,包括文學藝術,都是性本能的升華。人們之所以要創(chuàng)建文明,之所以要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就是因為性欲望被壓抑之后必須尋找別的、被社會認可的、更高級的排遣方式,從而轉向了更為高尚的社會目標。
源于這樣的理論基礎,弗洛伊德形成了精神分析批評方法中獨特的文藝本質理論,即認為文藝的本質是無意識欲望的代替性滿足,而文藝的本體是一種象征性本體,是被美化過后的“欲望之夢”?!半m然文藝是無意識欲望的滿足,但是這種滿足并不是直接的、赤裸裸的,而是經過化妝、改造、潤飾的,它使無意識、快樂原則、非理性、私欲隱藏在意識、現實原則、理性和社會價值的后面,輕易不為人所發(fā)現?!?也就是說,作家之所以創(chuàng)作文藝作品,就是為了讓深層次的性欲望和幻想,以這個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以滿足無意識中的性本能沖動,也凈化其自身所帶來的負罪感。為此,作家要通過各種改造、豐富、潤色、構型的手段,將自己心中的欲望編織成一個“審美化的夢”。而這個“審美化的夢”就是文藝的本體,這個夢對于無意識欲望的替代和滿足,就是文藝的本質。
直白地說,對無意識的改造,就是用一種優(yōu)美喜人的方式向我們描述他的白日夢?!捌湟?,作家通過改變和偽裝他的私利的白日夢以淡化它們的性質;其二,在表現他的幻想時,提供一種純形式的,即審美的快樂,以取悅于我們。”這種描述白日夢的方式,既是作家自己的需要,也是我們讀者的需要,這一點留待下一部分討論。總之,作家通過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塑造文學形象的方式,確實起到了代替和救贖自身欲望的功用。以弗洛伊德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分析為例:陀氏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所描述的四個兒子,分別是弒父者、精神病人、詩人和宗教倫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這四個文學形象恰好是作家本人四重人格的真實寫照?!鞍凑账姆治觯铀纪滓蛩够鶗r常發(fā)作的癲癇病,并非是一種生理病,而是一種精神病,是由于他戀母弒父的無意識欲望所產生的犯罪感引起的一種自我譴責和虐待,而作家最終得以把這種犯罪感升華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去,通過對作品中人物的殘酷虐待而使自己得到宣泄和解脫?!?/p>
這就為讀者理解作者和作品增加了一個任務,即讀者必須透過文藝作品中表層的象征形象去分析、透視其背后的意義,這也就是精神分析批評中“象征破譯法”的來由。批評家和讀者通過對象征的分析,意圖破壞其表層的藝術結構,回歸到作者內心的無意識動機,從而破譯其象征意義。而這些對于象征破譯的結論,也往往與性相關:“將一切長豎之物和具有穿刺性、傷害性的東西,如手杖、竹竿、樹干、刀、槍、矛等解釋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而將具有空間性和容納性的東西,如坑、穴、瓢、罐、盆、箱等解釋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甚至將跳舞、騎馬、登山等有節(jié)奏的運動解釋為性交的象征。”
就像佐貝伊德城的建造一樣,人們只是為了追逐夢中的女子而去尋找城市,尋之不得只能自己建造城市。不管城市多么美輪美奐,不論往來如何絡繹不絕,你總能在這座城中發(fā)現奇怪的角落。說穿了,整座城市的建造僅僅是一個被具象化、被美化的夢而已,人們樂此不疲的目的,是內心深處的性欲望。文學創(chuàng)作的本質在弗洛伊德看來,便是這樣的一種機制:作家美化心中的欲望,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審美化的夢”,以滿足潛藏在無意識中的性本能。因而對文學作品中象征性形象的分析,也以“泛性論”為基本思路。
三、讀者心理:消費他人的“白日夢”
在精神分析批評方法的視角中,文學的獨特價值在于為人們的性本能提供了一種可被接受的宣泄和滿足的途徑,既滿足了個人的欲望,又不至于危害社會,更加避免了因欲望被壓制所導致的精神疾病。如前所述,這一方面是作者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為讀者提供了同樣的便利。弗洛伊德認為,文藝的價值就在于“我們精神緊張的解除”。人們在閱讀文藝作品時,可通過文學形象的描寫使自身的欲望消解,既滿足了本我的需要,又符合自我和超我的要求?!斑@個效果的不小的一部分,是由于作家使我們從作品中享受到我們的白日夢,而不必自我責備或感到羞愧?!?/p>
這就涉及對讀者的無意識體驗的研究,畢竟無意識的內容可以通過意識去分析,卻只能由無意識的心理機制去感同身受。弗洛伊德對于這個問題并不十分重視,但他依舊在一些地方涉及于此。例如其對于《俄狄浦斯王》戲劇觀眾的接受心理分析:“他們的反應好像用自我分析而發(fā)覺自己內心也有俄狄浦斯情結,知道神和預兆的意志就是他自己潛意識的光榮和化妝物;好像是他記起了自己也有驅父娶母的愿望,而又不得不憎恨這個念頭?!?/p>
以這種分析作為基礎,后輩的精神分析批評家們對于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中以霍蘭德的研究成果為代表。他認為,讀者與作品的關系是一種“本我幻想”和“自我防御”的關系,作品有一種轉換功能,即將讀者心中的“本我幻想”即性幻想,轉換為社會能夠接受的內容和方式?!凹仍谧x者心中喚起無意識的欲望和幻想,又以藝術的手段支配和控制這個幻想,使自我不受本我的傷害?!边@樣的心理機制使讀者的自我和本我可以得到統一,讀者可以根據自我的個性去消費作者的“白日夢”,既給讀者帶來快樂,又因為理性的距離而避免了負罪感的產生。
在佐貝伊德城的故事中,其他國家的人們也做過相同的夢。他們來到佐貝伊德的目的,同樣是追尋自己夢中的女子,滿足自己深層次的欲望。這座城市可以是丑陋的,卻使人趨之若鶩;沒做過夢的人不會理解做夢人的行為,即使佐貝伊德是個陷阱,卻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在做過同樣的夢的人心中,這座城市是他們的精神寄托。精神分析批評中的讀者心理研究,無疑是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藝批評的繼承和發(fā)展,與接受美學的興起密切相關。人們借著閱讀文學作品,將自己的欲望寄托在對作者白日夢的欣賞之上,體現其無意識心理的主動性,也揭示讀者接受心理中復雜的無意識過程。
總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藝學方法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分析文藝作品的視角:不是從外在的社會歷史方面去解釋文藝,而是從內在的心理結構方面去解釋文藝;不是把文藝看作對外在社會現實的再現,而是把文藝看作內在心理本能的表現、宣泄和滿足;不是把文藝看作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手段,而是把文藝看作逃避現實和隱忍欲望的麻醉劑。不得不說,弗洛伊德的文藝理論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但這依舊不能使我們忽視其理論的價值。
關于這一點,弗洛伊德曾對他的學說做過一個很清晰的界定:“所有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作品同樣也不是詩人的大腦中單一的動機和單一的沖動的產物,并且這些作品也同樣,也面對著多種多樣的解釋。在我寫的文字中,我只想說明創(chuàng)造性作家的心理沖動的最深層。”因而,我們作為后輩,難以苛求古人,要求其解釋所有的創(chuàng)作動機、文藝本質和讀者心理。應該承認,無意識和性本能廣泛地存在于作家創(chuàng)作文藝作品的深層動機里,也廣泛地存在于讀者欣賞文藝作品的心理機制中,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學習。
參考文獻:
[1] 胡經之,王岳川.文藝學美學方法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4.
[2] 伊塔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3] 特雷·伊格爾頓.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4] 張英進.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作 者: 劉文昭,廣西師范大學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審美教育。
編 輯:趙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