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勝保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武漢市中心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00)
在對終末期腎病進行治療,維持其生命的各種方法當中,最常用的是維持性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由于其具有充足的血流量、感染率低、使用時間長等優(yōu)點,因而被稱之為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線。在臨床中,在為患者輸液治療時,需要反復穿刺,因而會增加患者痛苦[1]。因此,盡可能減少穿刺次數,保持血管通路,不僅對治療有利,而且還有助于護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于2018年4月~2019年4月,選取來本院行動靜脈內瘺溶栓治療的56例患者,均需使用靜脈留置針,意識清晰,肝功能正常,沒有凝血機制障礙;排除惡性腫瘤、免疫系統(tǒng)異常者。將所選取患者按照當前比較常用的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共將其分成兩組,每組均為28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7例,女11例,最小年齡18歲,最大75歲,中位(43.4±3.9)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16例,女12例,最小年齡18歲,最大74歲,中位(43.2±3.7)歲;兩組上述數據經全面、深入比對,均無顯著差異(P>0.05)。
(1)穿刺部位選擇及具體方法。兩組均采用相同的操作方法,即把穿刺部位選在前臂內側中部1/3處,將血管選好后,于穿刺點上方約10 cm位置處,扎止血帶,用0.5%活力碘進行消毒,干后將導管針取出,將針套去除,把已經準備好的輸液器針頭刺入到留置管的肝素帽內,將留置針中的空氣排盡,然后將輸液器的開關關閉,并叮囑患者做握拳姿勢,左手將皮膚繃緊,而右手則用食指與拇指將導管針的護翼夾緊,并使針頭與皮膚之間的角度呈15~30°,然后穿刺,回血之后,將角度降低,將留置針導管部位固定,且送入血管;而右手緩慢退出針芯,直至分離于留置針套管;而對于觀察組,則部分保留導管(3~4 mm)于皮膚外,用無菌敷貼固定;對照組完全將其送入到血管,且固定;將留置時間卸載敷貼上,將肝素帽固定,并將止血帶取下。
對比兩組留置針保留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穿刺部位感染)。
SPSS 20.0處理數據,t/x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觀察組留置≥5天26例,<5 d為1例,其他原因當日拔針1例;對照組留置≥5天20例,<5 d為4例,其他原因當日拔針4例;觀察組留置≥5天例數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另外,觀察組穿刺部位感染1例(3.57%),對照組5例(17.86%),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內瘺血栓如果出現閉塞情況,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因此,需要盡早開展溶栓治療。一般情況下,采取橈動脈穿刺方式,能使藥物比較高效的沿血流方向送到血栓部位,因而更加高效的溶解血栓,達到溶栓效果的目的[3]。傳統(tǒng)多采用普通鋼針來進行穿刺,其容易將血管穿破,因而有著比較高的失敗率,而行動靜脈留置針穿刺,由于套管柔軟、操作簡單,且套管在動靜脈中有著較長的留置時間,因而可提高穿刺成功率[4-5]。由本文研究結果得知,觀察組留置針保留時間≥5 d例數較對照組偏多,而穿刺部位感染發(fā)生率較對照組偏低。由此表明,將動靜脈留置針導管不全部推入血管,而留在皮膚外3~4 mm處,并在此處加以固定,不僅能延長留置針輸液的保留時間,而且還能最大程度減少穿刺部位的感染機率;另外,此方法不僅容易操作,而且步驟簡單,因而能夠較好的減輕由于反復穿刺而給患者帶來的痛苦,維持血管的通暢狀態(tài),更加順利且高效的完成治療,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