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丁菱
在并不漫長的十五年里,我見過無數(shù)雙眼睛,它們總是充盈和彌漫著各種呼之欲出的情感,而那樣干凈空靈的眼睛,我只見過那一瞬。
文章開頭設(shè)置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
我從小喜愛動物,父母也總是會想方設(shè)法遂了我的心愿。那時,家里養(yǎng)著兩對鳥兒,兩白兩黑,玲瓏乖巧,戲水歡跳,煞是惹人憐愛。后來,什么時間、什么原因,我一概記不清楚了,只記得它們莫名地一只接一只地死去,最終只剩下一只黑鳥,整日沒精打采。
一天下午,我獨自在家,不經(jīng)意間察覺到那鳥兒不同尋常的動靜,籠子被震得左右搖晃。我把鳥籠取下來放到客廳的地板上,自己則跪坐在籠子前面。鳥兒奮力站起,虛弱到渾身顫抖,它搖搖晃晃地挪到矮枝上,似乎用盡了全身力氣,連羽毛尖兒也止不住地顫抖。它以一種近乎匍匐的姿態(tài)進了巢穴,矮矮地縮著,一寸一寸地移動,每一步都像走在刀尖上,遲緩而又艱難。進了窩,它立馬癱倒下去,羽毛也一下子暗淡下來,蓬松而又死氣沉沉。它如釋重負地長鳴一聲,悲愴而婉轉(zhuǎn),如死神的美妙音樂,危險而蠱惑人心。隨之而來的是一段令人窒息久久的沉默,時間似乎凝固了,沉重得快要滴落下來,濺起朵朵帶血的花。我仿佛聽到時鐘滴答,一秒一秒向前磨蹭。它突然猛烈掙扎起來,像沉寂的水面猛然炸開、掀起漣漪,一圈一圈散開來匯成巨浪。它像是在掙脫什么覆在身上的東西,拼盡全力地撲騰起翅膀,一下、兩下……堅守著最后的茍延殘喘。下午的陽光斜斜地、暖暖地灑在地板上,我卻覺得渾身發(fā)冷。終于,在一次劇烈掙扎后,它又重歸于平靜,而這一次,它不再醒來。
此段描寫了垂死的鳥兒掙扎著回到巢穴,發(fā)出悲鳴,最終死亡的過程。作者觀察入微,用細膩的筆觸,將鳥兒的一舉一動描寫得生動形象;搭配生動的比喻,把鳥兒迎接死亡的場景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宛如親見,也很容易產(chǎn)生共情。
那一瞬,我的眼睛對上了它的雙眼。它的身體以一種奇怪的角度彎曲著,面朝里,脖子卻彎曲回來,像向日葵般倔強地追逐著陽光。失去生命的一剎那,唯見它眼睛清澈如水,清晰地映出天上的云彩,空曠的眼神里不是什么激烈張揚的痛苦,而是一種不著色彩的眷戀和解脫。那一刻,我似乎抓住了什么,卻又悵然若失茫然無措。
有多少只鳥兒伴我走過童年,我的記憶已經(jīng)模糊了,卻唯獨記得它,仿佛穿越時空,仍然凝望著我的眼睛。
生命本生于自然,終將回歸自然。因此,不必對生死抱有什么執(zhí)念,能過精彩一生,離去時也就了無遺憾。
文章最后照應開頭、解答疑問,鳥兒死亡時那一瞬間眷戀又解脫的眼神讓“我”心神震蕩。那干凈空靈的眼睛,仿佛照見了生命的本質(zhì),也讓“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文章結(jié)尾沒有過多地抒情或議論,而是點到為止,恰如作者所體悟到的自然而灑脫的生命狀態(tài)。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2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