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英
(蘭州大學(xué) 文學(xué)院,甘肅 蘭州 730000)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編撰的一部筆記小說,全書共36篇,1130則。它是中國最早的文言小說,“記錄了漢魏以至?xí)x宋間人物的軼事和風(fēng)尚,反映了這個時代生活和思想的一個側(cè)面”,“不僅是一部研究魏晉思想史的重要材料,同時也是一部古典文學(xué)名著”[1]?!妒勒f新語》內(nèi)容豐富,多以對話形式展開故事,較好地保留了當(dāng)時的口語詞匯,相比其他文言小說,其口語化色彩更為濃厚,是研究這一時期語言的重要資料,具有極大的語言學(xué)價值。
《世說新語》研究成果頗為豐碩,但大多學(xué)者是從文學(xué)的角度探析其思想、內(nèi)容、文化、藝術(shù)等價值。現(xiàn)有的語言學(xué)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注疏點評,詞語釋義,人物考證,某一詞類、句型的分析描寫等,而專門以“阿”為研究對象的文獻較少。我們認為前人的成果缺乏從詞匯學(xué)和語法學(xué)角度對《世說新語》中“阿”的細致、全面研究。古代漢語中,“阿”除了作實詞外,還以詞綴的形式出現(xiàn),且有極強的構(gòu)詞能力,用法相當(dāng)豐富。本文以《世說新語》為主要語料,結(jié)合其他文獻資料,探討“阿”的表達功能,并以相關(guān)特色詞語(“阿奴”)和疑難詞語(“阿彌”“阿大”)的考釋為擴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對《世說新語》中“阿”的用法進行窮盡式統(tǒng)計,加之以歷時的分析和論證,使我們對“阿”的表達功能和《世說新語》的詞匯特點有更加準確的認識與解讀。
先秦典籍中,“阿”作為實詞主要有以下六個義項:一為大的丘陵;二為山坡;三為(山、水或其他的)彎曲處,曲隅;四為徇私,偏袒;五為倚靠;六為曲從,迎合。其中,前三項為名詞用法,后三項為動詞用法?!妒勒f新語》中的非詞綴“阿”有名詞、動詞、第一人稱代詞三種用法,但用例較少。
(1)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阿,山坡),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德行第一7】
(2)帝預(yù)敕左右毀瓶罐,太后徒跣趨井,無以汲。須臾,遂卒。復(fù)欲害東阿,太后曰:“汝已殺我任城,不得復(fù)殺我東阿。”(東阿,即東阿王曹植,此處以地名代指人名) 【尤悔第三十三1】
(3)謝中郎經(jīng)曲阿后湖(曲阿,今江蘇省丹陽市的古稱。“本戰(zhàn)國楚云陽邑,秦置曲阿縣。治今江蘇丹陽市。”[2]),問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言語第二77】
例(1)至例(3)中的“阿”在現(xiàn)代漢語中讀作[?],并非詞綴。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大陵曰阿,從阜可聲。一曰阿曲阜也,烏何切?!庇纱丝芍?,例(1)當(dāng)屬“山阿”之“阿”。例(2)“東阿”、例(3)“曲阿”為縣名,例(2)以縣名代指人,用了借代手法。
(4)提婆初至,為東亭第講《阿毗曇》(《阿毗曇》者,晉言大法也。梵語譯音,義為大法)。 【文學(xué)第四64】
例(4)中的“阿毗”為梵語音譯詞,譯為“大法”。這與魏晉南北朝的時代背景有很大關(guān)系。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quán)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于玄學(xué)興起、佛教傳入、道教勃興以及異國文化滲入,在這一時期的文學(xué)作品中出現(xiàn)了大量音譯詞?!妒勒f新語》中音譯詞的出現(xiàn),也受到了時代風(fēng)貌的影響。
(5)周、王諸公并苦爭肯切,唯刁玄亮獨欲奉少主以阿帝旨(阿,迎合)。
【方正第五23】
(6)殷仲文既素有名望,自謂必當(dāng)阿衡陽朝太政守(,意阿衡甚,不執(zhí)平掌,及、主之持郡國,至政)富。陽忽,慨作然東嘆曰:“看此山川形勢,當(dāng)復(fù)出一孫伯符!” 【黜免第二十八9】
動詞“阿”是個多義詞,在《世說新語》中只出現(xiàn)兩例。例(5)中的“阿”作動詞,表示迎合之意,先秦典籍中“阿”的這種用法較為普遍。例(6)中的“阿(ē)衡朝政”,即輔佐帝王,主持國政。阿衡,一說是商代官名,這里指輔佐?!鞍⒑狻币辉~在《世說新語》中只出現(xiàn)過一次,當(dāng)動詞“輔佐”講?!稌ぬ咨稀罚骸拔┧猛醪换萦诎⒑?。”孔傳:“阿,倚?!笨追f達疏:“古人所讀阿倚同音,故阿亦倚也?!庇帧对姟ど添灐らL發(fā)》:“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编嵭{:“阿,倚;衡,平也?!盵3]922這里的“阿”仍有實詞意義,不是詞綴。
(7)謝車騎問謝公:“真長性至峭,何足乃重?”答曰:“是不見耳!阿見子敬(阿,代詞,我),尚使人不能已。”
【賞譽第八146】
例(7)中的“阿”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詞。一說為第一人稱代詞,我[4]。一說為“語助辭,吳人慣用之,今尚如此”[5]422。我們認可第一種觀點。劉盼遂《世說新語校箋》:“阿,我也。乃謝公自謂?!度龂尽こ巾n傳》:‘東方人名我為阿?!酥^我見子敬尚不能已已,則汝見真長,足重可知矣?!雹汆囓娭赋?,“阿”是魏晉吳方言詞,用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始見于《三國志》,在魏晉南北朝文獻中用例極少,共有三例,除上述兩例外,另一例見于《古小說鉤沉·裴子語林》?!啊ⅰc‘我’有相同的語源,故同音?!盵6]郝懿行《爾雅義疏》:“阿即我也?!盵7]從語境出發(fā),此句是謝安對侄子謝玄的回答,譯為第一人稱代詞符合語境。而且,這里的“阿”位于句首,后面“見”為謂語動詞,若此處為語氣詞,則此句缺少主語。查檢《漢語大詞典》“阿5”字條義項一:語氣詞。后作“啊”。用在句首或句中。無義[3]923。《漢語大詞典》剛好引用此例作為僅有的書證,對此筆者持存疑態(tài)度。依據(jù)以上材料,我們認為《漢語大詞典》所舉例證欠妥,此例證中的“阿”當(dāng)為第一人稱代詞,而非句首語氣詞。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這些“阿”都有確定的讀音和詞匯意義,還停留在實詞階段。《世說新語》中非詞綴“阿”總共有11例,單音詞3例:名詞1例、動詞1例、代詞1例,占27.3%;以“阿”為語素的雙音詞8例:動詞“阿衡”1例、名詞“曲阿”“東阿”各3例、阿毗1例,復(fù)音詞具有絕對優(yōu)勢。其詞性有三種:名詞、動詞、第一人稱代詞。前兩種詞性在單雙音詞中均有分布,名詞比重偏高,占72.7%。從音節(jié)構(gòu)成來看,先秦典籍中的“阿”為單音詞,而《世說新語》中以雙音詞為主;從意義和用法來說,先秦典籍單音詞“阿”的名詞和動詞用法較多,但《世說新語》與此不同,這種用法僅有兩例,而且又增加了第一人稱代詞這一新的用法??梢?,這一時期“阿”的用法已發(fā)生變化。
詞綴的形成有一個實詞虛化的過程,詞綴“阿”也不例外?!鞍ⅰ笔且粋€稱人名詞的詞綴,一般很少加在其他名詞前面,關(guān)于它的形成和發(fā)展問題語言學(xué)界看法不一。王力先生說:“‘阿’是上古末期產(chǎn)生的一個新詞頭?!ⅰ臼歉璨孔?,在上古念[?],中古念[a]。現(xiàn)代于‘山阿’之‘阿’念[?],于詞頭的‘阿’念[a],這種分別是上古和中古所沒有的??梢哉f,現(xiàn)代詞頭‘阿’字保留了古音,‘山阿’的‘阿’字則跟著一般歌韻字發(fā)展了。”[8]215柳士鎮(zhèn)認為是由“昵近”義的“阿”虛化而來,因而常常帶有親昵的意味[9]106。孫常敘說:“這一詞綴(阿)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現(xiàn)時還不十分明了。從前漢把乳母叫做‘阿母’來看,‘阿’當(dāng)初可能是有意義的,或者就是近于‘阿衡’‘阿保’的‘阿’。”[10]我們認同孫先生的看法,實詞‘阿’當(dāng)是詞綴“阿”的前身。動詞“阿”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多種用法。我們可以從《世說新語》“阿”的意義和用法看出實詞“阿”和詞綴“阿”存在的某種聯(lián)系,從而窺探出由實詞“阿”到詞綴“阿”逐步演變的過程。
先秦時期“阿”本是一個實詞,漢代后,其實詞意義逐漸虛化,職能也進一步擴大。魏晉時期“阿”作為人稱代詞、親屬稱謂和小名小字的詞綴,用法也就越來越普遍了?!妒勒f新語》中的“阿”多用于表示親屬稱謂和小名小字的詞綴。下面結(jié)合《世說新語》的具體例句,分析詞綴“阿”的具體用法和表達功能。
1.同僚、朋友相稱
(8)劉尹撫王長史背曰:“阿奴比丞相(阿奴,第二人稱代詞,你。此處是劉惔對王濛的稱呼),但有都長。”
【品藻第九43】
(9)尹、王長史同坐,長史酒酣起舞。劉尹曰:“阿奴今日不復(fù)減向子期?!?/p>
【品藻第九44】
《世說新語》中“阿”作為詞綴可以構(gòu)成第二人稱代詞“阿奴”,其用法較為特殊,表達一種親昵的感情色彩。“阿奴”可用于同僚、朋友相稱,如例(8)例(9)中的“阿奴”都為丹陽尹劉惔對長史王濛的稱呼,但《世說新語》中同僚、朋友相稱的用例甚少,僅有上述兩例。
2.父親稱呼兒子
(10)王敬豫有美形,問訊王公。王公撫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稱!”(阿奴,你。此處是王導(dǎo)對兒子王恬的稱呼)又云:“敬豫事事似王公?!?/p>
【容止第十四25】
例(10)用于父稱子,是王導(dǎo)對兒子王恬的稱呼。除同僚、朋友相稱外,“阿奴”的使用大都帶有明顯的尊卑、等級觀念,主要用于長呼幼、尊呼卑,其意義可譯為第二人稱代詞“你”。
3.兄長稱呼弟弟
(11)周仲智飲酒醉,瞋目還面謂伯仁曰:“君才不如弟,而橫得重名!”須臾,舉蠟燭火擲伯仁,伯仁笑曰:“阿奴火攻(阿奴,你,兄稱弟,文中指周侯對弟弟周嵩的稱呼),固出下策耳!”
【雅量第六21】
(12)周叔治作晉陵太守,周侯、仲智往別。叔治以將別,涕泗不止。仲智恚之,曰:“斯人乃婦女,與人別,唯啼泣?!北闵崛?。周侯獨留與飲酒言話,臨別流涕,撫其背曰:“奴(奴,即阿奴,此處“奴”前脫“阿”字,指周侯對弟弟周謨的稱呼)好自愛!” 【方正第五26】
(13)周伯仁母冬至舉酒賜三子曰:“吾本謂度江托足無所,爾家有相,爾等并羅列吾前,復(fù)何憂?”周嵩起,長跪而泣曰:“不如阿母言。伯仁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識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阿奴,你。此處是周嵩對弟弟周謨的稱呼),當(dāng)在阿母目下耳。”
【識鑒第七14】
(14)謝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尤未已。太傅時年七八歲,著青布绔,在兄膝邊坐,諫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阿奴,你。此處特指謝奕稱呼弟弟謝安)遂遣之。
【德行第一33】
例(11)到(14)中的“阿奴”用于兄稱弟。其中例(12)中的“奴”字前有脫文,景宋本及沈本“奴”前有“阿”字。而劉孝標給《世說新語》作注時未弄清楚“(阿)奴”的真正意思,將例(12)中的“奴”釋為周謨的小字,注曰:“阿奴,謨小字”。同時,將例(10)中的“阿奴”釋為王濛小字,注曰:“阿奴,濛小字”。后世史書及研究《世說新語》者多沿襲劉注,將“阿奴”理解為此二人的小字小名,似為不妥。我們認為《世說新語》中出現(xiàn)的7次“阿奴”皆為第二人稱代詞“你”,并非某人的小字小名。首先,古人的姓名與小名小字有很大的關(guān)系,如王獻之,字子敬,小名阿敬;王胡之,字修齡,小名阿齡;王戎,小名阿戎;謝萬,小名阿萬;殷源淵,小名阿源。例(12)周謨,字叔治;例(10)王濛,字仲祖,“阿奴”與此二人的小字小名并無直接關(guān)系。其次,周侯、周嵩、周謨?yōu)槿值?,例?1)中周侯稱周嵩、例(12)周侯稱周謨、例(13)中周嵩稱周謨皆用“阿奴”,且都用于兄長稱弟弟,很難想象一家三兄弟兩人同用一個小字小名的情況。再者,清代梁章鉅《稱謂錄·兄稱弟》指出,《世說》:“周叔治(謨字)作晉陵太守,周侯(即顗)臨別撫其背曰:‘阿奴好自愛?!弊⒁嘣疲骸鞍⑴?,謨小字?!鳖売忠院翎?,則非小字也。蓋晉世人統(tǒng)稱弟為阿奴爾[11]。顯然,這三例中的“阿奴”為第二人稱代詞“你”,皆為兄長對弟弟的昵稱。查檢同期文獻,“阿奴”還可以用于祖稱孫,夫稱妻②,皆可釋為第二人稱代詞“你”,其使用大都受長幼、尊卑關(guān)系的約束。
“阿奴”為什么可以作為第二人稱代詞,這與其表達屬性密切相關(guān)。我們可以通過“阿奴”與《世說新語》中其他第二人稱代詞的比較,分析其特殊的表達屬性。曹煒、李璐指出,《世說新語》中有 5 個第二人稱代詞:“汝”“爾”“卿”“子”“乃”。從語用角度來看,“汝”與“爾”具有明顯的尊卑色彩。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知,第二人稱代詞“汝”共62例,皆表單數(shù),其中43例用于上對下,15例平級,3例下對上;“爾”共有12例,9例上稱下,3例平級,9例表單數(shù)?!叭辍焙汀盃枴倍嘤糜谖蛔鹫邔ξ槐罢叩膶υ捴?,且“汝”多用于親屬關(guān)系中,“爾”則多用于君臣和上下級關(guān)系中[12]。
“阿奴”與《世說新語》中“汝”“爾”的用法極為相似。據(jù)我們統(tǒng)計,“阿奴”在《世說新語》中總共出現(xiàn)7例,全表示單數(shù),也用于親屬關(guān)系中,其中5例為長呼幼、尊呼卑,只有2例用于同級,而且平級的兩例是對同一人的稱呼。“汝”與“阿奴”語用層面的不同在于“汝”多表示告誡、責(zé)備或輕視對方,而“阿奴”多為愛稱,表示親昵的感情色彩。這應(yīng)該就是“阿奴”相比較其他人稱代詞存在的意義。Beard(1995)將派生詞分為特征值轉(zhuǎn)換派生、表達性派生、功能性派生和換類派生四個類型。而表達性派生就不改變詞類,不改變意義的領(lǐng)域,只是反映說話者不同的主觀態(tài)度。董秀芳也指出:“表達性詞綴中表小與表示喜愛的功能、表示增量與表示輕蔑的功能往往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指小詞綴和增量詞綴還可以發(fā)展出其他評價功能。”[13]“阿奴”所帶有的親昵色彩,也應(yīng)與此有關(guān)。因此,這又可為上文提到的“阿奴”在《世說新語》中為第二人稱昵稱代詞,而不是某人的小字小名再添一證。曹文未將“阿奴”統(tǒng)計為第二人稱代詞,應(yīng)做補充。
(15)殷中軍見佛經(jīng),云:“理亦應(yīng)在阿堵上。”(阿堵,當(dāng)時口語,這,這個)
【文學(xué)第四23】
(16)顧長康畫人,或數(shù)年不點目精。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guān)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保òⅲ@、這個) 【巧藝第二十一13】
(17)王夷甫雅尚玄遠,常疾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行,令婢:“舉阿堵物!”(阿堵物,這個東西,指錢)
【規(guī)箴第十9】
例(15)至例(17)中的“阿堵”為指示代詞“這、這個”。張萬起《世說新語詞典》中提到,“阿堵”是當(dāng)時的口語?!鞍⒍挛铩保催@個東西,指錢。后來,“阿堵物”直接成為錢的代稱。從“阿堵”到“阿堵物”也可看出漢語詞匯化的痕跡。這幾處的“阿”已與實詞“阿”沒有直接關(guān)系,且指代確定,原本的實詞意義逐漸虛化。
(18)張蒼梧是張憑之祖,嘗語憑父曰:“我不如汝?!睉{父未解所以,蒼梧曰:“汝有佳兒?!睉{時年數(shù)歲,斂手曰:“阿翁,詎宜以子戲父?”(阿翁,祖父)
【排調(diào)第二十五40】
(19)周伯仁母冬至舉酒賜三子曰:“吾本謂度江托足無所,爾家有相,爾等并羅列吾前,復(fù)何憂?”周嵩起,長跪而泣曰:“不如阿母言?!保ò⒛?,母親)
【識鑒第七14】
(20)王平子目太尉:“阿兄形似道,而神鋒太俊。”(阿兄,對兄長的稱呼,此處是王澄對兄長王衍的稱呼。)太尉答曰:“誠不如卿落落穆穆。”
【賞譽第八27】
例(18)中的“阿翁”是張憑對祖父張蒼梧的稱呼;例(19)中的“阿母”是對母親的稱呼;例(20)中的“阿兄”是王澄對兄長太尉王衍的稱呼。這3例都是對親屬的稱謂。
綜合(8)至(20)例,可以看出“阿”不但可以作親屬稱謂的詞綴,而且可以作人稱代詞“阿奴”、指示代詞“阿堵”的詞綴?!鞍ⅰ庇写~詞綴的職能,既可指人,又可指物,且位置比較固定,這時已初具詞綴化趨向?!鞍⑴笔莻€有特殊意義的詞,可當(dāng)作第二人稱代詞“你”來講,其差別在于指稱對象不同,可以說“阿奴”是個指稱范圍相當(dāng)廣泛的詞。但是,總體來說,作第一人稱代詞的“阿”,使用頻次較少;作指示代詞的“阿堵”為當(dāng)時口語;而相當(dāng)于第二人稱代詞的“阿奴”頗具特色,這些口語化的詞進入文學(xué)作品,足以看出《世說新語》這部文言小說口語性較強的特點。
(21)桓公語嘉賓:“阿源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儀行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阿源:指殷淵源)
【賞譽第八117】
(22)司馬太傅為二王目曰:“孝伯亭亭直上,阿大羅羅清疏?!保ò⒋螅赐醭?,小字佛大) 【賞譽第八154】
(23)君家中郎、我家太尉、阿平、胡毋彥國。阿平故當(dāng)最劣。(阿平,指王澄,字平子) 【品藻第九15】
(24)提婆初至,為東亭第講阿毗曇。始發(fā)講,坐裁半,僧彌便云:“都已曉?!奔从谧謹?shù)四有意道人,更就余屋自講。提婆講竟,東亭問法岡道人曰:“弟子都未解,阿彌那得已解?所得云何?”(阿彌,梵語,譯作無量,此處為王珉的昵稱,王珉小字僧彌。)曰:“大略全是,故當(dāng)小未精核耳?!?【文學(xué)第四64】
例(21)至例(24)中的“阿”是小名小字的詞綴。例(24)中的“阿彌”在這里是一個特殊詞語。從詞源的角度來說,這個詞為音譯外來詞,由梵語而來,譯作“無量”。劉孝標作注時指出,此處“僧彌”為王珉的小字。后世注評本皆以此為據(jù),將“阿彌”釋為王珉的小名。如張萬起等的《世說新語譯注》[14],張?之《世說新語譯注》[15],朱碧蓮《世說新語詳解》[16]皆將其釋為“王僧彌(王珉)的小名”。但是否就是王珉的小名呢?程炎震的《世說新語箋·證》、余嘉錫的《世說新語箋疏》[17]213和朱鑄禹的《世銳新語匯校集注》中都提到:“王珉卒于太元十三年,至隆安元年,首尾已歷十年?!稌x書》亦載此事,不知何據(jù)。而《高僧傳》則作‘王僧珍’,蓋由珍(珎)、彌二字,草書相似而誤?!盵5]219其說可商。結(jié)合語境,無論是“阿彌”還是“阿珎”,不難判斷此處確為對某人的稱呼。所以我們不能僅僅憑詞源的角度將其當(dāng)作梵語的音譯外來詞,要結(jié)合語境和小名的時代特點做出正確判斷。因此,這里的“阿彌(珎)”是詞綴“阿”構(gòu)成的小名,是對人的昵稱。
《世說新語》中共有30例“阿”為小名小字詞綴。出現(xiàn)次數(shù)如下(小名小字后括號內(nèi)的數(shù)字為出現(xiàn)次數(shù)):阿酃(1)、阿恭(1)、阿戎(1)、阿平(3)、阿源(1)、阿齡(1)、阿林(1)、阿興(1)、阿瓜(1)、阿萬(2)、阿敬(1)、阿黑(1)、阿龍(2)、阿乞(1)、阿螭(1)、阿巢(1)、阿訥(1)、阿智(5)、阿彌(1)、阿大(3)。在人名和小字前面的“阿”,也表示一種親昵的稱呼,大多用于長呼幼、尊呼卑。平輩表示親昵,有時也可稱對方小字或小名。魏晉南北朝時期,“阿”作小名小字詞綴的用法最為普遍。
(25)王凝之謝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還謝家,意大不說。太傅慰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才亦不惡,汝何以恨乃爾?”答曰:“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阿大,表排行,指謝尚);群從兄弟,則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賢媛第十九26】
例(25)中的“阿大”表示排行。在《世說新語》中共出現(xiàn)4次“阿大”:3次為王忱小名,如例(22),王忱,小字佛大,小名阿大;1處表示排行,如例(25),特指謝尚。程炎震將其釋為謝安,余嘉錫認為此處指謝尚。我們認可余先生的觀點。鑒于禮貌原則,謝道韞不應(yīng)該當(dāng)面呼謝安為阿大。況且謝尚的父親謝鯤只有謝尚一子,故可稱阿大。而謝安兄弟六人,謝安排第三,并非老大[17]603。其次,謝尚為謝安從兄,“中郎”《大詞典》釋為“次子”,也表排行。故例(25)的“中郎”即指謝據(jù),為謝安次兄,此處的“阿大”和“中郎”皆表示排行。柳士鎮(zhèn)認為:“‘阿大’是指謝尚抑或謝安雖尚無定說,但‘大’字指根據(jù)某項標準排列而居于首位的人,包括指排行為長的人,則是沒有疑義的?!盵9]116而且“阿”字本身就可以直接和排行相連而表稱呼,只是南北朝時期這種用法較為罕見,隋唐時期逐漸增多。如《舊五代史》中,王小珂小名阿三,梁武帝呼臨川王阿六,隋文帝稱其弟楊瓚為阿三[18]。王力先生也說過,在現(xiàn)代的某些方言里有把“阿”字加在數(shù)詞前面表示排行的,如粵語的“阿三”[8]216??梢?,把“阿”加在數(shù)詞前表示排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xiàn),古今皆有,現(xiàn)代方言很好地保留了這一點。
“阿”在先秦典籍中多以單音詞形式出現(xiàn),且為實詞用法。漢代以后,其職能逐漸擴大,可作人名、親屬稱謂和人稱代詞的詞綴。魏晉南北朝時,復(fù)音詞發(fā)展進入繁榮期,“阿”的職能也進一步擴大,用法相當(dāng)豐富?!妒勒f新語》是魏晉時期重要的、口語性較強的文言小說,較好地保留了這一時期的口語詞匯,“阿奴”“阿堵”“阿彌”“阿大”等詞匯頗具時代特色。
查檢中國基本古籍庫,先秦文獻典籍中“阿”多為實詞用法,單音節(jié)詞占主要優(yōu)勢,且動詞用法較為普遍,《世說新語》卻與此截然不同。在《世說新語》中,“阿”總共出現(xiàn)57次。單音詞“阿”3例:名詞1例、動詞1例、代詞1例。以“阿”為語素的復(fù)音詞54例:名詞44例、動詞1例、代詞9例。從音節(jié)構(gòu)成來說,以“阿”為語素的復(fù)音詞在這一時期占絕對優(yōu)勢,這足以窺探和印證復(fù)音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繁盛。從詞性來看,名詞數(shù)量居多,體現(xiàn)了“阿”作名詞詞綴的普遍性,代詞“阿”的出現(xiàn)更是《世說新語》的一大特色?!妒勒f新語》非詞綴“阿”數(shù)量較少,詞綴“阿”占80.7%。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阿”已經(jīng)是一個常見的名詞詞綴,實詞虛化也已處于成熟階段。
“阿”本來是一個實詞,漢代以后,其意義逐漸虛化,職能也進一步擴大。魏晉時期,“阿”常以人稱代詞、親屬稱謂和小名小字詞綴的形式出現(xiàn)?!妒勒f新語》中的“阿”除了常見的實詞用法外,也可表示第一人稱代詞“阿”,還可作第二人稱代詞“阿奴(你)”、指示代詞“阿堵(這、這個)”、親屬稱謂、小名小字和排行的詞綴,可見“阿”在這一時期的用法之豐富?!妒勒f新語》中“阿”表示第一人稱代詞“我”的用例較少,只有1例,且僅有單數(shù)用法;第二人稱代詞“阿奴”只表示單數(shù),主要用于長呼幼、尊呼卑,有時也用于同輩之間,具有一種親昵的感情色彩;指示代詞“阿堵”,只表示近指;以“阿”為詞綴的小名小字,在《世說新語》中最為普遍。作為一個口語性極強的詞綴,“阿”在《世說新語》中的大量使用,更加體現(xiàn)了這部文言小說通俗、諧趣的語言魅力。
注釋:
①見清華學(xué)校研究院《國學(xué)論叢》一卷四號。
②《魏書·蕭道成列傳》(列傳第九十八):“(蕭賾)臨死,執(zhí)昭業(yè)手曰:‘阿奴若憶翁,當(dāng)好作’?!贝颂幱糜谧娓阜Q呼孫子。又列傳第八十六“昭業(yè)呼何氏曰:‘阿奴暫起去’?!贝颂帪槭捳褬I(yè)對妻子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