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旭
《明史·后妃傳》有關(guān)汪皇后的部分與《彤史拾遺記》中既有吻合之處,也有出入部分,將兩者對照來看,對研究汪皇后有辯證、互補之益。
《明史·后妃傳》是由張廷玉等編纂的官修史書,《彤史拾遺記》則是由清人毛奇齡所撰的私家秘聞。根據(jù)《彤史拾遺記》自敘,毛奇齡亦為《明史·后妃傳》的編者之一。
1.《彤史拾遺記》簡介?!坝栌讜r,得先子石阡府君教授所藏《宮闈記聞》一卷,自洪武至萬歷凡十三朝,可謂小備,雖所闕亦無幾……大抵事取可驗,寧闕勿備,謂之拾遺。既無彤史,稱彤史者,曰非史官之正史焉?!盵1]1601
“毛奇齡,字大可,又名甡,字初晴,蕭山人.……明亡哭于學(xué)宮三日……康熙十八年(1679),薦舉博學(xué)鴻儒科,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充纂修官。”[2]5153-5154年幼時曾得石阡所贈《宮闈記聞》,記載了明代十三朝的宮廷秘聞。毛奇齡在前人基礎(chǔ)上廣泛搜集史料,編纂了《勝朝彤史拾遺記》。
2.《明史·后妃傳》簡介?!睹魇贰ず箦鷤鳌肥怯蓮埻⒂竦染幾氲那逋⒐傩奘窌?,共兩卷,記載了明朝40 余位后妃的事跡?!懊魈骅b前代女禍,立綱陳紀(jì),首嚴(yán)內(nèi)教。洪武元年(1368),命儒臣修女誡,諭翰林學(xué)士朱升曰:‘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yù)政事……’”[3]2313明太祖以前朝為鑒,為防止外戚擅權(quán)而立下祖宗之法,禁止后宮干政。
《彤史拾遺記》與《明史·后妃傳》對汪皇后記載相吻合的部分主要為生平、主要事跡、對朝局的影響三方面。
1. 汪皇后的生平。《彤史拾遺記·卷三》:“景皇后汪姓,順天人,祖泉,金吾左衛(wèi)指揮使,父瑛,中兵馬指揮使……正統(tǒng)十年(1445)八月,英宗選擇郕王妃,得后而賢,冊立之。十四年(1449),英宗北狩,郕王由監(jiān)國即帝位,冊為皇后?!盵1]1625《明史·后妃傳》:“景帝廢后汪氏,順天人。正統(tǒng)十年冊為郕王妃。十四年(1449)冬,王即皇帝位,冊為皇后?!盵3]2323《彤史拾遺記》與《明史·后妃傳》所載之汪皇后生平基本吻合。唯一的區(qū)別在于對汪皇后的稱謂,《彤史拾遺記》稱“景皇后”,《明史·后妃傳》則稱“景帝廢后”。
2.汪皇后的主要事跡。汪皇后的主要事跡有埋葬死難者、反對廢太子,《明史·后妃傳》與《彤史拾遺記》都有詳細的記載。
《彤史拾遺記·卷三·景皇后》:“時京師新被鹵,凡死事及老弱殺傷者,暴骨滿原野。后下懿旨,令官校掩埋,且勸帝設(shè)齋醮恤之?!盵1]1625
當(dāng)時,京師發(fā)生非常慘烈的戰(zhàn)爭,尸橫遍野。雖然《彤史拾遺記》和《明史》都有關(guān)于這場戰(zhàn)爭的記載,但未指明具體的戰(zhàn)役。但據(jù)《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四》記載:“宣府總兵官昌平伯楊洪奏報,本月四日達賊三萬人馬,過順圣川、洪州堡,欲侵犯京師?!盵4]6
由此可以推測,那場戰(zhàn)爭很可能是京師保衛(wèi)戰(zhàn),汪皇后見此情景,心生憐憫,于是下旨對死難者進行埋葬,并建議代宗為這場戰(zhàn)爭中的死難者舉行法事超度。
“帝后無子,生二女。而次妃杭氏生一子,名見濟。景泰三年(1452)五月,將廢英宗子憲宗為沂王,而立見濟為皇太子。議定,后執(zhí)不可,謂:‘若此,恐礙監(jiān)國名。夫猶是祖宗之天下,已代之為帝而反其子,讓也。讓則公,公則賢名皆歸之?!吓唬骸^見濟非而子耶?!箯U英宗子,立見濟,并冊見濟母杭氏為后,而后竟廢?!盵1]1625
代宗朱祁鈺想要廢黜英宗太子朱見深,改立親子朱見濟為太子。汪皇后反對,觸怒代宗,導(dǎo)致被廢。汪皇后反對廢太子的原因有二:一是為了維護明朝的繼位正統(tǒng)。太子朱見深是明英宗子,如果明英宗沒有被俘,皇位正統(tǒng)應(yīng)當(dāng)是朱見深一脈。二是出于私心的考慮,汪皇后只有兩個女兒,沒有兒子,而貴妃杭氏則生有一子朱見濟。如果立朱見濟為太子,就會威脅到汪皇后的地位,就算汪皇后還能生下嫡子,也不再占有優(yōu)勢了。
《明史·后妃傳》記載:“后有賢德,嘗念京師諸死事及老弱遇害者暴骨原野,令官校掩埋之。”[3]2323所記與《彤史拾遺記》相似?!吧瑹o子。景泰三年(1452),妃杭氏生子見濟,景帝欲立為太子,而廢憲宗,后執(zhí)不可。以是忤帝意,遂廢后,立杭氏為皇后?!盵3]2323《明史·后妃傳》也對汪皇后被廢始末進行了記載,與《彤史拾遺記》大體相吻合。
3.對明朝政局的影響。汪皇后個人對明朝政局產(chǎn)生了一些積極的影響:維護正統(tǒng)觀念,保證繼位秩序,間接推動殉葬制度的廢除。
(1)維護正統(tǒng)觀念,保證繼位秩序?!昂箦m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yù)政事?!边@是明太祖在建國之初就定下的法度,但是汪皇后卻公然違背祖宗之法,對太子的廢立表態(tài),并與代宗爭執(zhí),個性之正直剛烈,在歷代后妃中實屬罕見。汪皇后力阻廢太子的原因,于公于私都有,但就其公心而論,對明朝繼位秩序的保障是積極的,因為嫡長子繼承制是維護繼承秩序最合適的法則。汪皇后一介婦人,在這個問題上看得卻比代宗通透。
(2)間接推動殉葬制度的廢除?!熬暗郾溃⒆谝云浜髮m唐氏等殉,議及后。李賢曰:‘妃已幽廢,況兩女幼,尤可憫。’帝乃已?!盵3]2323這件事在《明史·后妃傳》和《彤史拾遺記·卷三》都有記載。代宗崩逝以后,按制度,嬪妃都要殉葬,在討論到汪皇后要不要殉葬時,大學(xué)士李賢向英宗建議免除汪皇后殉葬,因為汪皇后已經(jīng)被廢,其兩女年幼,實在可憐。明英宗同意了,免除了汪皇后殉葬。
“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yōu)恤……歷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景帝以郕王薨,猶用其制,蓋當(dāng)時王府皆然?!盵3]2321人殉制度起源很早,歷代幾乎都有,明朝也不例外,立國之初就實行宮人殉葬制度。
“八年春正月乙卯,帝不豫。己未,皇太子攝事于文華殿。己巳,大漸,遺詔罷宮妃殉葬?!盵3]109直到英宗彌留之際,才正式廢除了這種殘忍的制度。
《明史·后妃傳》與《彤史拾遺記》對汪皇后記載出入的部分一共有三處:誰準(zhǔn)其出宮時帶走宮人及財物、誰邀請汪皇后歲時入宮敘家人禮、謚號記載出入。
1.誰準(zhǔn)許汪皇后出宮時帶走宮人與財物?!锻肥斑z記·卷三》記載:“當(dāng)是時,錢皇后在宮,憂勞哭泣,日藉后慰恤有如妯娌。而孝肅孫太后,以母后烜赫,頓失勢,危疑見門闥。賴后事恭謹多保護,愿有以報后。至是后淪落,一興一衰。因于后歸國時流涕飲餞,凡在宮所有服御貲器,及其故宮人,答應(yīng)皆令隨后遷外王府?!盵1]1625
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錢皇后與英宗感情深厚,每日以淚洗面,汪皇后常去安慰她,就像普通人家的妯娌一樣親厚。而孫太后是英宗母親,兒子被俘,成了沒有依靠的太后,多虧汪皇后保護她。在汪皇后遷回王府時,流淚相送為她餞行,并且答應(yīng)她帶走所有的財物和宮人。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是誰為了報答她而準(zhǔn)許她帶走宮中財物和宮人呢?
很明顯,上面這句話缺失主語。主語缺失導(dǎo)致了歧義,產(chǎn)生了三種情況:孫太后準(zhǔn)許的;錢皇后準(zhǔn)許的;孫太后與錢皇后共同準(zhǔn)許的。第三種情況更符合邏輯,因為據(jù)上文記載,汪皇后在宮中時同時給予了錢皇后、孫太后照拂,二者均對汪皇后感恩。所以,極有可能是孫太后與錢皇后都準(zhǔn)許了汪皇后在出宮時帶走宮中財物與宮人。
而《明史·后妃傳》記載:“憲宗復(fù)立為太子,雅知后不欲廢立,事之甚恭。因為帝言,遷之外王府,得盡攜宮中所有而出?!盵3]2323卻說是憲宗被復(fù)立為太子后,因為感激汪皇后而向英宗求情:準(zhǔn)許她帶著宮中財物和宮人離開。這里的主語是憲宗,點頭同意的是英宗,與《彤史拾遺記》的記載完全不符。
上述兩種說法看似都合理,但仔細分析會發(fā)現(xiàn)《彤史拾遺記》的記載有些站不住腳。首先,想要帶走宮中財物和宮人,決定權(quán)在皇帝手里,就算錢皇后、孫太后同意了,如果英宗不同意,還是帶不走。其次,憲宗已經(jīng)給汪皇后求了情,完全可以再做一個順?biāo)饲?,讓汪皇后帶走宮中財物及宮人,卻要孫太后、錢皇后來做這個人情,未免過于周折。
2.誰邀請汪皇后歲時入宮敘家人禮?!睹魇贰ず箦鷤鳌酚涊d:“與周太后相得甚歡,歲時入宮,敘家人禮。”[3]2323從這段史料來看,汪皇后與周太后關(guān)系很融洽,逢年過節(jié)能得到周太后的邀請,進宮敘舊。周太后是憲宗生母,但這里談到她和汪皇后的關(guān)系,很是突兀。因為不管是《明史·后妃傳》還是《彤史拾遺記》,前面都沒有提到過周太后。憲宗繼位后,不提錢皇后、孫太后,反而言周太后和汪皇后關(guān)系好,找不到邏輯關(guān)聯(lián)。
《彤史拾遺記·卷三》記載:“每歲時令節(jié),太后與后,猶必召入飲宴,敘家人禮?!盵1]1626相比而言,《彤史拾遺記》的記載更可靠些。因為《彤史拾遺記》在前面提到了錢皇后、孫太后受到過汪皇后的照拂并想要報答汪皇后,所以到憲宗繼位后,錢皇后、孫太后邀請汪皇后進宮團聚,合情合理。
3.謚號記載出入。謚號能夠真實反映一個人的生前事跡、功過是非,對比《明史·后妃傳·汪廢后》與《彤史拾遺記·卷三》的謚號記載,可以發(fā)現(xiàn)有兩處明顯不同。
(1)孫太后的謚號?!锻肥斑z記》記載:“而孝肅孫太后,以母后烜赫,頓失勢,危疑見門闥?!盵1]1625此處,孫太后的謚號是“孝肅”。而《明史·后妃傳》中,孫太后的謚號是“孝恭”。《逸周書·謚法解》:“執(zhí)心決斷曰肅”;“執(zhí)事堅固曰恭”。此處出入的原因,不排除毛奇齡的筆誤,或者“肅”和“恭”兩個詞的意思大體相近。但在《國榷》中,給出了關(guān)鍵的證據(jù)?!秶丁匪洝靶⒐к矐棿热是f烈齊天配圣章皇后”[5]2141,與《明史·后妃傳》所記載的“上尊謚曰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圣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廟”[6]2320一致。綜上,孫太后的謚號,《明史·后妃傳》的記載更準(zhǔn)確。
(2)杭皇后的謚號。根據(jù)《彤史拾遺記》的記載,“而杭氏以景泰七年(1456)庚子崩,謚‘孝肅’祔廟”[1]1626。杭皇后的謚號是“孝肅”。而《明史·后妃傳》:“立杭氏為皇后。七年,杭后崩,謚肅孝”[3]2323卻記載為“肅孝”。《國榷》中也提到了杭皇后的謚號,“庚申葬孝肅皇后杭氏”[5]2009,和《彤史拾遺記》相符?!睹饔⒆趯嶄浘矶倭摹U帝郕戾王附錄第八十二》記載,“壬午,皇后杭氏曰孝肅皇后……”[7]與《彤史拾遺記》以及《國榷》的記載均相吻合。
但是憲宗朝周太后的謚號也為“孝肅”。《國榷·嘉靖十五年》記載:“辛巳,議改題孝肅皇太后主曰: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貞輔天成圣皇后”[5]3533;《國榷·孝宗弘治十七年》亦記載:“遷孝穆太后袝與左,談遷曰:孝肅別廟?!盵5]2810《明孝宗實錄·卷二百九》記載:“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圣?;屎螅嫉劝菔?稽首謹議?!盵8]《明世宗實錄·卷一百八十五》記載“孝肅皇太后忌辰”[9]?!睹魇贰ず箦鷤鳌罚骸昂胫问吣耆卤?,謚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圣睿皇后,合葬裕陵。”[3]2323同一個朝代幾乎不會出現(xiàn)重復(fù)使用同一個的謚號情況,所以后人在提及杭皇后的謚號時,幾乎都是采用《明史·后妃傳》里的記載,以區(qū)分周太后與杭氏。
綜合來看,《明史·后妃傳》對汪皇后的記載可信度更高?!锻肥斑z記》在汪皇后主要事跡的記載上較為豐富,人物事跡也更加飽滿,但是相比《明史·后妃傳》,《彤史拾遺記》的史料價值要略遜一籌,更多的是對《明史·后妃傳》的一種補充?!睹魇贰ず箦鷤鳌穼ν艋屎蟮挠涊d亦非完美無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在研究史料問題時,要進行文獻對照,多方求證,不能局限于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