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麗
(臺州廣播電視大學,浙江臺州,318000)
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是執(zhí)政黨鞏固執(zhí)政根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高校是建設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陣地,同時也是國內外各種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思潮交鋒的主戰(zhàn)場。[1]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新媒體已然成為高校師生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工具,給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大影響。面對新媒體的發(fā)展新態(tài)勢,如何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因此,高校要緊緊圍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落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路徑,讓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空間,釋放全新活力。
新媒體時代,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電腦、電視、廣播等媒體呈現(xiàn)出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以手機為主體的智能移動終端的發(fā)展催生了各種新媒體,并滲透到各個領域,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當代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信息個性化精準推送”,大學生通過手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最新消息。移動端已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幾乎人人都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瀏覽信息、閱讀新聞、觀看視頻、下載資料等。為進一步增強吸引力,新媒體也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新媒體的覆蓋率越來越高,現(xiàn)在已經形成“有手機就有新媒體,有網絡就有資源”的態(tài)勢。新媒體的這一特性突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時空限制,大大增強了社會主流價值引領的作用,為高校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高度開放、共享。各類網絡交互平臺以朋友圈、公眾號、熱搜等多樣的自媒體形式,匯聚社會焦點事件。在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下,每個學生都是網絡新媒體的參與者,他們可以隨時用感興趣的方式方法,在微信、微博、知乎、抖音、貼吧等各類媒體平臺上了解想要了解的信息,表達想要表達的觀點,分享所在群體的學習生活??梢哉f,新媒體為學生的信息交互提供了多樣化的載體,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交互需求,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更好地引發(fā)學生對社會和生活的關注與反思。
新媒體立足網絡,源自生活,信息內容緊接地氣,表達形式簡潔新穎,直接指向具體的問題。其所承載的信息千奇百怪,具有多樣性和變化性。網絡世界是人們進行言語交際、表達思想與情感的重要場所,善于用身邊可觸可得的人和事引起人們的關注與思考。就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新媒體關注體驗、注重內化的特性,能夠很好地架構起價值觀念塑造的人文情境,引導學生積極體驗內心感受,把強制性的思想灌輸轉變?yōu)閷W生自覺接受認同,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教育效果。
如今逐漸進入信息高度自由化的時代,各種新媒體平臺不斷涌現(xiàn),新媒體成為高校學生校園生活的“新寵”,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平臺。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也面臨著現(xiàn)實的困境。
近年來,各地方政府、各高校黨委高度重視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自上而下地逐一劃分責任范圍,逐步形成了各職能部門積極配合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工作機制。
目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不斷發(fā)展,取得了較好成效。據(jù)騰訊微校發(fā)布的《2019校園新媒體觀察報告》,目前,全國各大高校的公眾號總量已超過45萬個。使用校園微信公眾號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標配,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每天查看半小時以上。在移動互聯(lián)網大發(fā)展的趨勢下,校園生活真正進入了“微”時代。[2]以浙江某高校為例,在學生群體中,新媒體手機終端的普及率高達97.34%,主要集中于即時通信工具(微信、釘釘、QQ等)、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微博、貼吧等)、短視頻社區(qū)(抖音、快手等)等媒體類型上,這些媒體的使用率均超過70.00%。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認可新媒體對他們的知識結構、價值觀念、與人交流、生活消費等方面產生了較大影響,認為學校新媒體平臺越來越接地氣,能較好地通過圖片、視頻增強推文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多數(shù)學生普遍表現(xiàn)出較強的互動意愿,希望通過新媒體加強溝通與交流。同時,他們認為學?;揪邆淞司W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設施及師資條件,接受學校通過適當?shù)姆绞皆谛旅襟w平臺上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有利有弊。當前,網絡新媒體環(huán)境相對較亂。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高校對新媒體的發(fā)展缺乏辯證對待的思維態(tài)度,存在價值觀正面引導不夠,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不夠堅定等現(xiàn)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仍面臨著諸多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
一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統(tǒng)籌布局不夠,責任主體落實不到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作,需要多方面達成共識,統(tǒng)一作“戰(zhàn)”。當前,許多高校雖然劃分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責任范圍,但部分責任主體對網絡意識形態(tài)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認識不夠到位,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思政教師或者宣傳部門的事。一旦遇到網絡輿情問題,各部門易相互推諉,應急處理不夠迅速,尚未樹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一盤棋”的意識。
二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建設滯后,內容體系分散雜亂。許多高校雖有一定數(shù)量的新媒體,但沒有較好的質量。一些高校的網絡傳播平臺主動設置議題能力和輿論引導能力不夠,傳播的內容或是形式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性,或是過度追求娛樂化,忽視了思想內涵和學術性。[3]部分高校對二級平臺的建設缺少指導和監(jiān)管,有些平臺缺少團隊化、品牌化運作能力,存在內容發(fā)布不恰當或者內容更新滯后的現(xiàn)象。
三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水平參差不齊,尚未形成教育合力。目前,高校正逐步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成立網絡宣傳工作組、網絡輿情工作組等。但所組建的網絡工作隊伍成員基本還是思政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其他部門人員或是沒有參與,或是形式上參與,沒有很好地形成教育合力。同時,受原有知識結構和教育經驗的影響,多數(shù)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具備足夠的新媒體應用能力和網絡素養(yǎng),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同時,高校雖然陸續(xù)開展了相關培訓,但對工作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工作實戰(zhàn)培訓還未體系化,網絡工作隊伍運用新媒體的能力還不能很好地滿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的需要。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是運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技術優(yōu)勢,對教育資源進行有選擇的整合,用科學、豐富、生動的網絡信息傳播主流價值意識,通過有效互動,有意識地引導受教育者提高認識、砥礪品格,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成長。面對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技術,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于網絡時代互聯(lián)互通的“大融合”“大教育”,緊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難點和目標任務,從“四微”入手,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掌握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
當前,微博、微信、貼吧等諸多網絡新媒體社交平臺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根據(jù)克里斯·安德森的長尾理論,在網絡時代,由于關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們可以以很低的成本關注正態(tài)分布曲線的“尾部”,關注“尾部”產生的總體效益甚至會超過“頭部”。[4]新媒體平臺小而微,那些處于尾部的“微內容”疊加起來就會形成“內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可以充分運用新媒體“微內容”的長尾效應,優(yōu)化“微思政”的教育資源,在學生常駐的微博、微信、知乎等平臺開設學生最為關注、最感興趣的熱搜新聞、熱門話題、時事政治等欄目,深挖時代感強的鮮活內容,以新媒體思維精耕細作,以小故事闡述大道理、以小話題回應大主題,做好價值引領和典型引領,最大化地滿足學生對信息個性化的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面對海量龐雜、良莠不齊的信息缺乏分辨力,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5]新媒體的網絡環(huán)境相對自由寬松,學生可以通過不同渠道和平臺接觸網絡,而不良的網絡信息可能給自我約束和意志力不強的學生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高校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的融合,全力打造清朗、具有親近力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微環(huán)境”。一方面,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創(chuàng)新互動方式,開設師生留言、討論等模塊,增強師生互動,將“面對面”的傳統(tǒng)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與“鍵對鍵”的新型工作方式結合起來,努力實現(xiàn)學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做到哪里。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各院系、團學組織網絡宣傳陣地,搭建校、院、部門三級新媒體系統(tǒng),形成主題鮮明、分工明確的新媒體矩陣平臺,同頻共振、聚合傳播,使其覆蓋全體師生,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網絡輿情引導能力,更好地搶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
馬克思主義強調,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xiàn)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6]在新媒體時代,全球趨于一體化、思想趨于多元化,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深受影響。因此,高校應充分整合新媒體“微力量”,構建校內校外“手拉手”、線上線下“心連心”的全員育人體系。一是增強思政專業(yè)教師力量。思政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tǒng)思想,了解學生的新媒體使用習慣,深入學習網絡新媒體,用新媒體思維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架起師生線上和線下溝通的新橋梁。二是發(fā)揮黨政引領作用。學校黨政領導要主抓,整合相關職能部門的力量,建立師生聯(lián)動的新媒體工作隊伍,并經常對其進行新媒體技術與能力培訓,使網絡新媒體教育平臺順利運行,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無聲地貫穿學生的成長成才之中。三是挖掘潛在教育力量。學校要通過新媒體平臺,加強家校溝通,讓家庭教育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有效補充。同時,應充分利用社會化教育資源,邀請主流媒體人物、思政領域專家,通過專題直播、現(xiàn)場活動等方式開展思政專題教育,帶領學生了解社會發(fā)展動態(tài),讓學生學會了解和認識自己,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制度推進行動,技術保障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7]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要緊抓技術優(yōu)勢和傳統(tǒng)優(yōu)勢,有效建立網絡評估體系,打好技術、行為兩大“微平臺”的組合拳。一方面,可利用學工信息系統(tǒng)、易班等平臺,開設信息實時互通、多情景打卡、網絡輿論異常預警等模塊,全面采集、分析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數(shù)據(jù),并且通過新媒體平臺(QQ、微信、微博等)有針對性地對群體和個人進行個性化教育,推動學校精準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應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網格化+智能化”平臺建設。學校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網絡任務清單的形式予以發(fā)布,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可以相互聯(lián)結,形成“定制化”的愛好圈,活躍在網絡新媒體平臺,共同完成相應的任務。在“微平臺”建設過程,學??梢杂幸庾R地引導優(yōu)秀學生干部擔任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格員”,專人專責,對接各個網絡陣地建設,如平臺維護、活動組織、網絡發(fā)文、輿論監(jiān)管等, 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進行過程性動態(tài)評估,以“一盤棋”的思路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以精準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