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華家訓文化的社會化基礎與演進

2020-03-11 06:05:52符得團
甘肅社會科學 2020年1期
關鍵詞:家訓社會化文化

符得團

(西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蘭州 730070)

提要: 萌芽肇始于三皇五帝,社會化蔓延滋長自西周,體例格式成型于魏晉的中華家訓,歷經數千年傳承不墜,與古代社會家國同構的政治制度、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tài)和“以文化人”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神渾然一體,常態(tài)而普適化為中國人家庭育人的生活樣法。家訓立意追求的齊家教子觀念和“治國、平天下”大同社會治世理想,經過中國人的承傳接續(xù)和提煉醇化,最終積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家訓文化。不論是盛世述華章,還是亂世求生存,通行于我國古代社會的家訓文化,無不集中反映著社會精英先知般的哲思體悟與計從長遠的育人家教實踐。中華家訓及其文化生態(tài)數千年繁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不僅在于家訓及其訓教生活對中國人成人成才的現實意義,還在于家訓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普及價值。作為文化的傳人,我國古代先民始終聚焦對人的精神塑造和人格涵養(yǎng),致力于通過家訓、族規(guī)、家學、鄉(xiāng)賢士紳和鄉(xiāng)規(guī)民約等民間大眾化的家庭德育范式,不斷實現育民新人目標的同時,成功地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家訓文化的社會化演講之路。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選擇,決定因素絕不在于人們的主觀好惡,而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水到渠成與自然而然的生活需要。中華民族選擇家訓文化,除了人們傾心于古代社會家國同構的治世理想外,本質上是人類所能做出的最合乎理性的大眾抉擇,將這一選擇代代傳承和長期堅持下去,便在客觀上實現了對本民族所選擇或創(chuàng)造的中華家訓文化的社會化推衍??v觀歷史,中華家訓及其文化發(fā)展,自古及今,走出了一條自上而下、由少到多,從貴及賤、由家到國的社會化傳承發(fā)展道路[1]。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選擇與傳承普及模式,不僅成功地熏育出一代代賢子孫,而且在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方面,與圣王賢哲所主導的“我注六經、六經注我”文化演進理路一道,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無比自信的民間大眾傳承創(chuàng)新家訓文化的中國道路。

一、中華家訓文化社會化的歷史進路

(一)三皇五帝家訓文化端倪

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家訓的產生是以家庭的存續(xù)為前提的。我國歷史上具有獨立和完整意義的父權制家庭產生于古老的黃帝時期,從此開始有“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禮,夫婦妃配之合”①。也開始有了較為正式的家庭教育,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tǒng)家訓,正是在帝位禪讓制度中初現端倪的[2]?!妒酚洝匪鑫宓壑螄鴤魇赖氖穼?,著墨最多且沿襲脈絡最為清晰的,顯然是對帝位禪讓的描述。因為在人類發(fā)展的早期階段,為了滿足氏族部落生存與發(fā)展的客觀需求,用一個什么樣的選任標準確定繼位者,不僅是禪讓制的關鍵與核心,也是古代華夏民族大家庭選育有德后輩的眾望所歸。不論是黃帝傳位、堯對舜的考察鍛煉,還是舜對禹的選育訓導,表面上看是通過遴選來確定德才兼?zhèn)涞囊蛔逯?,事實上作為氏族或家族內部最為重大的人事安排,在當時的皇族家庭中已然存在的是長上對晚輩、尊者對卑幼的期望與訓導,其目標分明是通過昭示皇帝家族選人用人的標準來教育子孫后輩如何成人成王成圣。“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盵3]透過史料,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這一時期的家訓雖然指向選育皇位繼任者標準,但實為昭明百姓、合和萬國之訓,鮮活地表現為君王對廣大子民的以身垂范和無言德教。不難想象,在一個根本不存在向上向善向學教化的氏族或部落內,會無端產生明確指向能力、德行和人格的高水平家國治權傳位標準。

從人類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分析,為子孫謀求福報是人之常情,如果說古代華夏民族的氏族首領選擇繼位者的個人意愿,指向能力超常和德行高尚等育民新人標準,并且在事實上做到了從同宗后輩中選擇那些經過長期考驗,既符合自己主觀愿望,又能以德服眾的人來繼承皇位,讓其成為繼續(xù)主宰本氏族部落的君王,那么我們就沒有理由懷疑這樣的氏族首領,在以自己的意愿和目標指向為標準,堅持選人用人的同時,定然會對自己的家人和同族后代計從長遠而苦口婆心的施教于日常。

(二)上古三代家訓文化傳承

“夏傳子,家天下?!弊詮挠硗醢训畚粋鹘o自己的兒子啟,中國古代社會便進入了第一個世襲制階級統(tǒng)治時代,從此家國一體、家國同構,天下歸夏后氏一個家族主宰。由于年代久遠和文化傳承條件所限,先秦時期可考的家訓資料和實物甚少。但是,從《史記》《尚書》《禮記》和“清華簡”等古籍史料可以清楚地看到,大禹不僅奠定了九州太平治世,使得家訓真正植根于家庭這一血親宗法關系的自然沃土,成長于族訓這一人為而自然的國教政治環(huán)境之中;而且大禹還以廣為民眾效法的治水圣王身份,為后世子孫樹立了學習效法的家長榜樣,開啟了我國古代階級統(tǒng)治社會中父權制家庭家訓的新紀元?!盎首嬗杏枺好窨山豢上?;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4]我們惋惜大禹子孫未能繼承和弘揚祖德而致“其終不令”的同時,透過簡短的《五子之歌》,不難看出大禹不僅胸懷天下為了百姓蒼生念茲在茲、日夜辛勞,而且很善于訓導子孫如何修身處世、長保家國。

滅夏建商后施行仁政而德化眾生的商君成湯,與“其后分封”的奴隸主貴族一起,為滿足部族統(tǒng)治需要,不僅建立龐大的官僚統(tǒng)治機構和軍隊等國家力量、制訂嚴苛而細致的律法制度管理民眾,而且特別注意教育訓導皇權繼位者順承祖訓,進一步發(fā)展和豐富了我國早期家訓文化。四百多年后,小邦周滅大邦商的歷史成就與主仆地位的變故,使西周早期統(tǒng)治者在感受成功喜悅的同時,更讓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廢黜殷祀的周代開國元勛們驚懼怵惕。為了回答“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可以為子孫常者乎”[5]這一重大問題,周武王“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制作了很多既能自戒自勉、又能教育家人臣子的訓教銘文,并分別將其置于楹柱門窗、座席和憑幾四角,安放在銅鏡和盥洗用具周圍,銘刻在手杖祭器、腰帶鞋子、刀劍弓矛等所有不經意便能看到和觸摸到的器物上,以時時警示和教育自己,勸勉后世子孫和身邊的卿士權貴,不可放松自警修身,努力做到以德配天。

由于上古三代的家國結構完全未分,當時社會的家訓文本和訓教活動僅存于帝王之家。然而,正是有皇朝天子的親力親為,在我國中古社會開始流傳廣泛的家訓及其文化,才保證了其源流的純正與一貫,賦予了中華家訓社會化演進的文化價值。雖年代久遠,我們客觀上存在著對上古先民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知之甚少的遺憾和局限,但是通過有限的文字和實物史料,我們仍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上古先民口耳相傳的中華家訓文化基因,不論是祖述堯舜等先輩遺志、開天立極探究天人之合,還是通家訓文化古今流變,那些讓人明道和教化新民的訓育目標指向都是非常鮮明而一貫的。其中,記載著我國上古三代歷史的記言體古文《尚書》,所載內容與《史記》所述互相印證,立言立教與立身立德的文化意義,以及教育后輩成人的道德用心非常顯見,其目標指向教誡訓育和范導勸勉的人文教化精神,早已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人文特色和家國情懷、最能觸動人類心靈和化育后人的思想精華,極具家訓生發(fā)和傳承的源頭文化價值。

(三)家訓及其文化的社會化傳播

肇始于五帝,產生于西周的家訓,經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思想的碰撞、提煉和增華,經過諸如孔子“過庭之訓”“孟母三遷”和荀子“勸學”等百家訓教的實踐生成與理論闡發(fā),不僅讓儒家提倡推崇的“仁義禮智信”等禮教思想很快為世人所普遍接受與認同,而且為立意治家教子的家訓生發(fā)提供了道德規(guī)范和思想基礎。漢代政治構造采用的郡縣制與封國制并存的管理體制,不僅促進了家族的繁榮和眾多小家庭的產生,而且在民人出仕和選官任職方面的察舉制,催生了以德育著稱的家訓及其訓教生活的繁榮與發(fā)展。經歷了社會長期戰(zhàn)亂紛爭和動蕩不安狀態(tài)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朝統(tǒng)治者包括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的士族名門非常重視對以血緣為紐帶的家庭、宗族等倫理道德關系的建設與維護,專門制作家訓并花大力氣教育家人后嗣修身處世,以持守祖業(yè)不墜于世。如此競相砥礪和效仿的結果,使得家訓理論不斷完善,家訓實踐形式臻于完備。其中,在中華家訓文化史上最著名的《顏氏家訓》就產生于南北朝時期?!肮沤窦矣?,以此為祖;……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一則由于儒家的大肆宣傳,再則由于佛教徒的廣為征引,三則由于顏氏后裔的多次翻刻。于是泛濫書林,充斥人寰,由近及遠,爭相矜式?!盵6]可見,家訓及其文化的社會化,首先得益于家訓理念很好地契合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文化精神,并得到了儒家的大肆宣傳;其次在于家訓立意治家教子的目標選擇,恰切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生存與發(fā)展需求,并受到佛教徒的廣泛征引;最后表征著家訓教誡訓育成效的,便是以顏氏后裔為代表的家長們對《顏氏家訓》的尊崇堅守與不斷翻刻重刊,讓家訓專書“泛濫書林,充斥人寰”。這一家訓及其生活現象表征著我國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家訓文化所經歷的自上而下、由世家大族和少數先哲獨有,向民間大眾傳播彌散的社會化發(fā)展歷史進路。

二、家訓傳承與中華家訓文化社會化的現實基礎

(一)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構造

在過去數千年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家訓作為中國古代最具特色的民間大眾教育形式,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體系當中最重要和最鮮活的組成部分。值得肯定的是,代表俗文化的家訓和以儒學典籍為代表的社會主流思想,之所以能夠在教育新人和教化民眾方面殊途而同歸,并且家訓還以更加接地氣的獨到方式推動了社會主流文化的社會化,最根本的決定因素便是中國古代社會家國同構的政治制度安排。按照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所揭示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對于今天極具參照價值的個體家庭或核心家庭,其起源與發(fā)展大體經歷了母系氏族或母系大家族、父系氏族或父系大家族兩個漫長的演進時期。不同于西方民族,作為人類繁衍生息的社會化組織,中國人最早建立起來的家是小小國,國家的起源和家庭一樣,同為人類社會政治構造的歷史演化結果。

一方面,家從來都不是僅僅維持和保有人類基本生存條件的物質載體,家存在的意義也不僅僅在于繁育和生產出人類發(fā)展所需的人口資源,正如家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或供族人集會所用的房屋一樣,受人的文化特性所決定,家的存在與發(fā)展變化,一開始就以其厚重的文化內涵表征著家本來就是人類文明的歷史累積和社會化成果。所以,從文化意義上講,家不僅是男女同處一個屋檐下的生活構造,而是包括眷屬畜禽在內的共同生活實體。從社會組織角度看,家不僅是人類生存的必備場所,而且家本來就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文化單位?!坝刑斓?,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瓊谕庹弑胤从诩?,故受之以《家人》?!盵7]正是明于家的這一社會本質屬性,中國人非常重視齊家之道,不僅勤勞節(jié)儉地建設著自己美好的家園,而且讓統(tǒng)治者自覺以天下為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諸掌?!招拢硪箍C饔屑?,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在官”[8]。人們在不斷創(chuàng)造致富和持守家庭經驗的同時,還不遺余力地踐行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治世理想。

另一方面,我國古代的國家及其政治制度大多不是階級對抗的產物,而是出于合和民族內部階層矛盾與對立需要,直接從氏族結構中逐漸分化完善起來的。與西方國家的產生與發(fā)展所不同的是,它本來就產生于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聯(lián)盟式家庭,并且和家一起建構而成。因此,中國古代社會的“家國同構”政治制度,本質上是父系氏族內部各階層沖突力量與斗爭選擇的結果,而非西方式革命建構或民主權利讓渡的契約構造。與此相適應,家訓及其訓教活動的起伏盛衰,雖然路徑完全不同于官學,但是同樣受制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建設與發(fā)展需要。透過顏氏后裔顏嗣慎在明萬歷甲戌年間重刊《顏氏家訓》的序跋,從其述及家訓產生與繁盛的原因當中,可見一斑?!吧w古郅隆之世,自國都以及鄉(xiāng)遂,靡不建學,為之立官師、辨時物、布功令,故民生不見異物,而胥抵于善。彼其教之國者,已粲然詳備。當是時,家非無教,無所用其教也。迨夫王路陵夷,禮教殘缺,悖德覆行者,接踵于世,于是家為之親者,恐恐然慮教勅之亡素,其后人或納于邪也,始叮嚀飭誡,而家訓所由作也?!盵6]正是忠于家國同構的政治制度,堅信有國才有家,因而主動為國分憂,自覺制作家訓教誡家人子弟,堅持訓教于家而成教于國。

(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

中國是世界上農業(yè)發(fā)展最早也最充分的國家之一,早在仰韶文化時期,我國黃河中上游地區(qū),就已經出現了以農耕為主的自然經濟生產方式。“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盵9]糧食作物的生產能力大大提升,基本實現了氏族部落內部生活的自足目標。周代以后,農耕生產繼續(xù)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與農耕經濟發(fā)展為內容的訓教之詞也相應地出現在家訓教誡當中。如《尚書》便記載有周公以知稼穡之艱難教誡侄子成王的家訓情景:“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彪m然這一時期的農業(yè)生產技術還相當的原始和落后,但與這一自然農業(yè)經濟相適應的中國古代農業(yè)社會,已經是以大小不同的部族家庭為基本組織單位、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社會。從其家庭或家族集家國社會管理、生產生活安排等經濟組織與政治架構于一體的復合功能角度看,恰恰是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決定了中國早期歷史上有名的家訓,大都產生和存續(xù)于具有較高社會地位或有較強經濟基礎的家族中,普通百姓家庭很少有成型或成文的家訓。這一高下和有無的差別所產生的信息交流與訓教模仿文化張力,正是家訓及其文化社會化的驅動力量。

文化存續(xù)的社會現實基礎,決定了中華家訓文化的產生與發(fā)展。受制于自然經濟條件而產生發(fā)展起來的家族式家庭聯(lián)邦,本來就是一個文化性質的存在,與社會生產的自給自足性質相一致,在官方正式學校教育能力相對不足的古代社會條件下,我國代出人才的任務便歷史地轉由家庭教育來承擔,由此決定了治家教子的不可或缺。如果說家訓從整齊門內與和睦鄉(xiāng)鄰這些側面真實地反映了古代中國人的生產生活實際,那么將以皇帝為代表的統(tǒng)治者所設計和期望的、萬千家庭應該擁有的生活方式統(tǒng)一起來,不僅是政治推動的任務,也是家訓文化傳播與社會化的現實需要。同時,中國傳統(tǒng)家訓及其文化的社會普及,無可辯駁地證明,當這種在自然經濟的土壤中人為地培育成長起來的文化現象,被社會普及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時,家訓便現實地表現為中國人家庭生活的通行樣法,制作和自覺應用家訓、通過修身齊家實現治國平天下的人格塑造教育目標,就成為所有家庭生活的常態(tài),也在客觀上實現了家訓文化的社會化。

(三)成教于家的傳統(tǒng)文化追求

人是社會性的文化存在,一個人只有認同他所處時代的社會文化,才有可能成功地在這種文化體系當中生存與發(fā)展下去,正是人的社會化需要推動了家訓及其文化的社會化?!叭说谋举|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10]不論什么人,在現實性上都是在各種社會關系中所應當表現出來的存在狀態(tài),包括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和方式,無不是一個人活著就必須通過學習訓練來解決和適應的社會課題。一個人成人的先決條件不在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發(fā)育,而在于其能否順利融入其時的社會生產與交換關系當中,成功實現社會化從而使自己成為既定社會所需要和接納的道德存在。在古代中國的家長眼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完全不具備認同和遵從社會文化的能力,必須對孩子倍加呵護,悉心施以教誨,否則便是“子不教,父之過?!边@與今人的認識與判斷并無二致,只是家訓所教的內容,除了教導子女學習知識和掌握生活必要的技能外,重在教會后輩子孫修身處世和待人接物等參與社會活動的基本知識和規(guī)范。表面上看,家訓教誡雖然關注進退灑掃和言談舉止等生活瑣細,事實上家訓的志趣是在灑掃應對其然,教之必有所以然也。因此,即便是沒有多少文化知識的家長,也深知教育和培養(yǎng)子女長大后有出息的重要意義,哪怕處居于分散封閉的鄉(xiāng)間農戶,讓子弟后嗣“入則孝,出則悌”,時刻不忘“昨日何生?今日何成?必念歸厚,必念治生;日慎一日,完如金城。”②意在讓子弟家人順利實現社會化而自覺堅持施教于家,施教于日常。

家訓及其文化的社會化,是中華民族“以文化人”德育精神的大眾反映,其經世致用的教育思想助推著家訓及其文化的社會化。一是家訓文化數千年不衰的生命力,在于以儒學為基本內核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回答和解決育人新民這一人類基本問題時,始終站在以人為本的人學立場上,堅定人性可教的育人理念,堅持化民成俗和教人成德的實踐理路,同“育民造士,國之根本”的官方正式教育機制殊途而同歸,創(chuàng)立了一套以家訓為主要形式的“化民成俗,不墜家風”的民間大眾育人新民范式,有力地推動了家訓及其文化的社會化。二是家訓的繁盛與社會化推延,得益于開明帝王的倡導與傳布。歷代賢明君主不僅身體力行親自制作家訓教育后嗣王臣,而且不遺余力地向全民推廣和傳布家訓,此上行下效之德風,贏得了全民齊家教子和修身養(yǎng)德家訓的興盛繁榮。三是以家訓為載體和手段推動中華文化下嫁民間大眾,體現了中國有識之士濃厚的家國情懷,以及重道義和勇?lián)數膹娏疑鐣熑胃小W鸱睢叭私钥梢詾閳蛩础焙汀巴恐丝梢詾橛怼钡钠降仁┙汤砟钔ビ栍诩?,成為家訓及其文化社會化的廣闊推進空域。四是家訓及其文化的社會化,有賴于民間大眾的實踐與創(chuàng)造。普通民眾出于長保家國的經世致用理想,自覺堅持以身垂范而勤于治家教子?!胺蚴ベt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峤袼詮蜑榇苏?,非敢軌物范世也,業(yè)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盵11]經世致用的家訓要略,無一不是從儒家文化精神出發(fā),將奧雅難懂的傳統(tǒng)文化要旨,通過處理一件件家庭瑣細事務而滋蔓滲透到一家老小的頭腦心田當中,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在家教育子女成人成圣的訓教之路,實現了家訓及其文化的社會化。

三、中華家訓文化社會化的鮮活范式

(一)家訓

家訓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系當中的大眾瑰寶。家訓及其文化的產生與發(fā)展,除了教育訓導家人族眾掌握文化知識和生產生活技能外,突出地表現為從人的靈魂深處強化道德培育的親情感染作用,“我銘父母之教于靈臺,與生俱生,與死俱死,而不忘者也。天高地下,日照月臨,有違家訓,雷其殛之!”③如此符咒誓言般的訓育決心和態(tài)度,足以讓每個中國人對家訓刻骨銘心,從而自覺支撐起人們對家訓這種重親情有溫度文化現象的自覺認同與尊崇,也體現著家訓教誡作用的深刻與持久。

從文化的抽象意義看,家訓作為中國古代社會上層有識精英與基層民眾在思想觀念領域達成一致認識的重要媒介,家訓文化將原本玄奧抽象的社會一般價值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渡向平民大眾時,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思想溝通與價值認同的文化橋梁,將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古代社會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潤物無聲地下嫁穿透到社會最底層平民農夫心田。同時,也以家訓及其教誡活動的大眾普及成功地實現了對以儒家思想為主脈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化[12]。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家訓思想發(fā)端于五帝禪讓皇位的育人和選任憂思;嚴格意義上的家訓則成型于漢魏以后,教誡思想和社會流行的家訓范本成熟于隋唐,民間普及與大眾推廣繁盛于宋元時代,家訓及其文化的社會化程度最高的要數明清時期,到近現代則由盛轉衰。從家訓文化的演變路徑看,中國傳統(tǒng)家訓由最初的帝王將相等少數貴族家庭生發(fā)成型,伴隨著皇朝官府的推廣,逐漸普世下行,最終滋蔓穿透進入尋常百姓之家?!爸寥籼柫钪?,風教之出,先及于府,府以及州,州以及縣,縣及鄉(xiāng)里。自上而下,由近及遠。譬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提綱而眾目張,振領而群毛理?!雹茏吡艘粭l自上而下、由少到多、從家到國的傳承發(fā)展道路。從家訓的存續(xù)媒介和文化載體看,中華家訓文化的物質載體,主要表現為一代代接續(xù)傳承于萬千家庭的家訓文本,有的以家訓、家范、家誡、家規(guī)、家言等相對規(guī)范的文本或典籍流傳于世,有的以家譜、家乘、家傳、宗譜、祠規(guī)等相對綜合的物態(tài)傳家寶存續(xù)在民間,有的以家語、格言、內訓、遺言、家書等口語化形式傳承于普通百姓人家,有的以先祖遺物、碑刻匾額、前輩英雄楷模、祖上功業(yè)大德等為訓育子弟后嗣的精神象征而世代流芳,有的還以區(qū)域民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歷練出來的人生經驗、造福一方的傳世絕技、警醒世人的慘痛教訓等為施教原型流傳于普通大眾。

(二)族規(guī)

與通行的政治分封、經濟自足和文化自制的社會制度相一致,中國古代鄉(xiāng)村社區(qū)的基本構成單位是村落,支撐村落的基本組織是家族,構成家族的基本單元是家庭。族與族之間相對孤立,村落之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以種田為生的人們世世代代處居于同一片土地,安土重遷、愛好和平,人口流動和遷徙不僅少見,而且常為無奈之舉,甚至是生離死別。在這樣一個名為村落實為家族的集體人口聚居環(huán)境中,每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人,無不盡是他長時間頻繁接觸到的“熟人”,大家互相知道對方的生活和為人底細,各種社會關系特別是信用關系建立在相互熟知的人格擔保和家(族)長名望基礎之上;維持鄉(xiāng)土社會秩序所用的力量和根據,主要由“禮俗”和“傳統(tǒng)”等被人們習慣了的道德規(guī)范來保障。“禮并不靠外在的權力來推行,而是從教化中養(yǎng)成個人的敬畏感,使人服膺?!盵13]這一禮俗和傳統(tǒng)發(fā)揮作用的基礎,本質上便是通行于中國鄉(xiāng)土社會而極具約束力量的族規(guī)。

嚴格地講,家訓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是今人回望古代先民治家教子傳統(tǒng)時,比照眼下自己的家庭組織而給予過去大家庭族規(guī)的學理性描述。實際上,由于家訓的作用范圍和適用力量超出了核心家庭,在現實中不得不用于規(guī)范同姓宗親時,原來作用范圍僅限于個體家庭的家訓便歷史地推延發(fā)展成了族規(guī),其齊家和教誡的強制性特征,最終使族規(guī)這一原本基于親情誘導的家訓形式上升為家法。“齊以刀切物,使參差者就于一致也。家人恩勝之地,情多而義少,私易而公難,若人人遂其欲,勢將無極。故古人以父母為嚴君,而家法要威如,蓋對癥之治也。”⑤可見,出于家族管理和育人的需求而由族規(guī)延展出來的家法,仍然是家訓效力的強制性表現方式,族規(guī)之所以要對親屬子嗣動用家法課以重責,除了直接責罰和教訓犯過族人外,還在于通過讓廣大族眾都來參與裁斷和見證處罰,實現訓教警示廣大同族宗親的目的[14]。因此,族規(guī)的產生與繁盛,除了完全具備齊家教子的基本職能外,在皇權止于縣的漫長古代社會,是族規(guī)維持著中國廣袤的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當然也是家族演繹著訓教子弟后嗣的家訓文化。

(三)家學

綿延不絕的中國古代家學,一般指私塾、家塾、族學等家庭或家族建制性學校,其內涵包括家訓家風、家傳技藝等在內的一家學問、獨門絕技或祖?zhèn)髅胤剑约傲鱾髟谔囟彝セ蚣易宓膶W術和育人傳統(tǒng)等。這一傳統(tǒng)家訓文化育人形式,成為中國古代對應于廟堂“官學”而長期存在,成為在更大的范圍內承擔著培育普通民人子弟成人成圣任務的民間“私學”?!爸芏Y(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漢律:學童十七以上始試,諷籀九千字,乃得為吏?!呵锼灾厥兰遥灾亻T第,唐宋以來,重家學、家訓,不僅教其讀書,實教其為人?!盵15]與中國人道德立論的治學傳統(tǒng)相一致,家學首先注重的是士人賢哲的氣節(jié)和品行培育,在立身立言立德的人生三達德追求中,立身做人是第一要緊的,學還在其次。

家學肇始于上古時期世家大戶的家訓活動,勃興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真正獨立完善的家學制度,到東漢后期才逐漸成形?!吧w自漢代學校制度廢弛,博士傳授之風氣止息以后,學術中心移于家族?!W校之淪廢,學術之中心移于家族,太學博士之傳授變?yōu)榧胰烁缸又罉I(yè),所謂南北朝之家學是也。”[16]自此以降,在民間設學立館教育子弟或傳承祖業(yè)的家學便蔚然成風,成為貫穿整個中古近古時期獨具特色的中國民間學術和家庭德育范式。家學興盛的歷史和現實緣由,在于其敦睦宗族和人才輩出的目標追求,與家訓設教的價值指向有效呼應,因而將其看作家訓文化社會化的鮮活范式,正當而恰切。因此,古代幾乎所有的名門望族都置有家學,也留下了無數優(yōu)秀的家訓。從表面上看,家學興于“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17]的親情仁愛施教理念。實際上,家學“本諸心之性情,致謹于隱微顯見之幾,推諸中和位育之化,極之乎無聲無臭,而后為至,蓋家學之秘藏也”⑥。中國古代家學,不論是退隱官僚家族的“家學淵源”,還是崛起于俗學時藝的無源家傳,有識家長均秉持學富五車而心無所放縱,追求圣賢心境和修身立德的價值指向,用一家之言,堅持成教于家。其一門族眾子嗣幼承庭訓,長而淵博,仁義禮智無不兼?zhèn)?,經史子集個個通曉,不僅造就出無數的大家賢哲,而且開辟了中華家訓文化社會化發(fā)展的一條新路。

(四)鄉(xiāng)賢士紳

除原始蒙昧時期外,漫長的中國古代一直保持著典型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最基層的郡或縣等國家政治機構往往設置在城郭。由于信息和交通閉塞,客觀上存在著行政、司法甚至軍隊建設都與社會最底層的鄉(xiāng)村社會治理實際需要相脫節(jié)的狀況?!皣鴻嗖幌驴h,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xiāng)紳?!雹咴谖覈鴶登甑泥l(xiāng)村歷史發(fā)展中,是那些通行于鄉(xiāng)里的傳統(tǒng)習俗和民間規(guī)矩,通過解決社會矛盾和協(xié)調鄉(xiāng)民關系來維系著鄉(xiāng)村的社會秩序,而實際執(zhí)掌和落實這些鄉(xiāng)村制度規(guī)范的主角,則是學高可以為師、身正足可為范的鄉(xiāng)賢、士紳[18]。他們是“鄉(xiāng)宦之家居者”,有的就是本土居家為官、有的經過長期做官告老還鄉(xiāng)而家居故里、有的因為仕途多舛被罷官回鄉(xiāng),這些人不僅受過傳統(tǒng)文化的長期熏陶,而且做官為人堪稱楷模。

如果從環(huán)境成人的角度講,可以將古代中國最基層的鄉(xiāng)民劃分為士紳與農民兩種類型。農民世世代代耕種田地,直接從事以糧食為主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士紳則是未出仕的學者或少數受過良好教育的地主或財主,他們多以租地或貨賣為業(yè),生活富足,見多識廣。士紳與農民在經濟地位和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差別很大,士紳的社會影響和活動范圍較農民更大,我們在批判封建地主階層和財主盤剝貧苦百姓、自己不勞而食罪惡的同時,絕不能忽視他們在各自家族當中的地位和影響,以及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訓育子弟和教化鄉(xiāng)民的進步功績。這些鄉(xiāng)賢士紳們身居鄉(xiāng)里,有落魄文人、書院山長、私人塾師,也有鄉(xiāng)董術士、江湖郎中,所從事的職業(yè)多種多樣,因為有一技之長或是在社會生活的某個領域有重要影響,事實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成為百姓大眾的為人楷模和行為表率?!斑@些數量相當可觀的,不同職業(yè)的士人階層逐漸滲透到民間,實際上就會將‘文明’的觀念與規(guī)則,從城市推向鄉(xiāng)村,從上層移至下層,從中心擴至邊緣?!盵19]這些地方精英成為中央和地方尤其是廣袤鄉(xiāng)村社會政治銜接的橋梁,既自上而下地在當地承擔著許多管理協(xié)調和指引范導職責,又能夠自下而上地代表地方和鄉(xiāng)民的利益。更為重要的是,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中國古代社會,鄉(xiāng)賢士紳們的家庭生活方式明顯地影響著周圍民眾的思想認識和行為方式,他們的家訓族規(guī)往往成為當地眾人傳抄的對象,其身行言動也成為鄉(xiāng)民效仿的道德規(guī)范。

(五)鄉(xiāng)規(guī)民約

傳統(tǒng)意義上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是我國古代先民們?yōu)榱藢崿F“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的社會生活理想,立足于既有的地緣和血緣關系,由鄉(xiāng)民大眾自發(fā)制訂出來,用以處理鄉(xiāng)民之間特別是協(xié)調鄉(xiāng)民個體與村社集體、家庭與家族,以及家族之間諸如生產、治安、民風禮俗、教育救濟等各種公共關系和可能面臨實際問題的制度規(guī)范及保障組織。從本質上講,鄉(xiāng)規(guī)民約雖然是一方鄉(xiāng)民自治的制度化體現,其仍然是家訓文化的社會化存在形式,對中國古代社會秩序的建構維護和民眾教化發(fā)揮著深刻而廣泛的基礎性作用。因為在古代中國廣袤的農村社會治理中,影響和實際作用發(fā)揮最大的當屬“一里百家”的鄉(xiāng)里組織,這一鄉(xiāng)村社會治理制度,初步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被官府正式確立為鄉(xiāng)、亭、里三級社會組織建制,漢代大體上因襲秦制[20]。在我國先民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紐帶建立起的廣大鄉(xiāng)村社區(qū),為了滿足協(xié)調解決那些超出了家庭、家族等家訓調節(jié)范圍而大量存在的鄉(xiāng)民關系需求,在鄉(xiāng)賢士紳們的積極倡導和地方官府的旌表傳布下,通過鄉(xiāng)民自律而自發(fā)的立約這一集體行為方式,自愿制訂出了通行鄉(xiāng)里且為廣大鄉(xiāng)民所普遍遵守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拔覈圩宥拥膫鹘y(tǒng),往往一村一鄉(xiāng)就是一個家族,這樣的地域關系便轉化成了血緣關系,鄉(xiāng)約也就有了家范的意義?!盵21]家訓及其文化在修身齊家與處世睦族等方面的精神理念和現實關照,為血緣關系日漸疏遠但依然同處一地生產生活的鄉(xiāng)民實現和諧自治,提供了自覺制訂并自愿遵守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心理基礎。

從文化育人的理論角度分析,原本出自文化落后鄉(xiāng)民群體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表面上看完全不具備社會普遍價值原則和道德觀念的抽象性,其針對違約言行和出格現象的保障也缺乏強制力。事實上,由于自愿受約的鄉(xiāng)民無一例外均置身于其生產生活的家族規(guī)范約束范圍,而鄉(xiāng)民立約原本就是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建立起的命運共同體,所以能夠收到比官府強權和王法規(guī)范所建立的正式制度更顯見的自律規(guī)范效果。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分明是看到了這一價值所在,才使鄉(xiāng)規(guī)民約不僅被朝廷頒行認可,而且鼓勵地方官府在此基礎之上發(fā)展出一套相對完整的鄉(xiāng)約組織和管理體系,成為民間道德教化的一種有效范式。

注 釋:

①《經學通論·〈易經〉》。

②《韓詩外傳·卷八》。

③《鄭思肖集·中興集二卷》。

④《日知錄卷十三·部刺史》。

⑤(明)呂坤.《呻吟語卷一·內篇·禮集》。

⑥⑦《王陽明集補編·卷六·年譜附錄二》。

猜你喜歡
家訓社會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牽手校外,堅持少先隊社會化
少先隊活動(2021年5期)2021-07-22 08:59:48
行政權社會化之生成動因闡釋
誰遠誰近?
家訓伴我成長
《朱子家訓》(四)
學生天地(2016年12期)2016-04-16 05:14:54
《朱子家訓》(二)
學生天地(2016年6期)2016-04-16 05:14:25
《朱子家訓》(一)
學生天地(2016年3期)2016-04-16 05:14:15
高校學生體育組織社會化及路徑分析
體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14
弋阳县| 昌乐县| 唐海县| 东城区| 阿勒泰市| 永善县| 芜湖市| 隆尧县| 友谊县| 兴文县| 读书| 黔西| 叶城县| 河津市| 乌拉特后旗| 资兴市| 湖北省| 蒙山县| 临泉县| 阳泉市| 昭觉县| 泌阳县| 盘锦市| 沙坪坝区| 丰县| 始兴县| 囊谦县| 即墨市| 隆化县| 常德市| 潞城市| 济源市| 凭祥市| 扎兰屯市| 临澧县| 武鸣县| 西盟| 无极县| 台中市| 习水县| 吉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