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學君,查印水,湯序軍,郭含茹,張旭東
(1.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 華東調查規(guī)劃設計院,浙江 杭州 310019;2.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林業(yè)研究所/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 林木培育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91)
內蒙古作為我國北疆的重要生態(tài)安全屏障,近年來進一步加快了人工林的營造進程。由于油松的根系發(fā)達、枝葉茂盛、水土保持能力強,又具有耐旱、耐寒和對土壤肥力要求不高等特性,成為了北方地區(qū)人工造林的主要樹種之一[1]。目前,不同氣候分布區(qū)的油松人工林固碳功能及其維持機制方面的研究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對主要人工林的固碳計量參數(shù)和固碳功能方面的研究還需要加強。林齡作為林分特征中的一個重要因子,對人工林的固碳功能具有重要影響。關于人工林固碳功能的研究涉及范圍較廣,積累了較多的數(shù)據(jù)研究成果,但不同林齡的人工林固碳功能特征研究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在區(qū)域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評估中和林業(yè)溫室氣體清單編制中等都缺乏相關的固碳計量參數(shù),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不同人工林樹種的固碳特征基礎數(shù)據(jù)庫。本研究以不同林齡的油松人工林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不同植物器官組成以及不同土壤深度處的碳含量變化特征,為揭示油松人工林的固碳維持機制提供數(shù)據(jù)基礎和科學依據(jù)。
研究區(qū)位于內蒙古赤峰地區(qū)的旺業(yè)甸林場和城郊林場,旺業(yè)甸林場地理坐標為41°20′~41°40′ N,118°10′~118°29′ E,地處燕山山脈北麓的七老圖山支脈,平均海拔1120 m;城郊林場地理坐標為42°13′~42°21′ N,118°45′~119°03′ E,平均海拔高度634 m,該區(qū)域的地帶性土壤為典型棕壤,也包括一些其他非地帶性土壤類型。研究區(qū)氣候類型屬于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氣候的過渡帶,平均年降水量523 mm,7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年日照時數(shù)2900~3050 h。研究區(qū)植被種類豐富,以人工林和通過封山育林形成的次生林為主,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主要林分類型有油松(Pinustabuliformis)人工林、華北落葉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白樺(Betulaplatyphylla)天然次生林、黑樺(Betuladahurica)天然次生林等。
于2017年7~9月進行野外樣地調查,通過空間代替時間的方法在研究區(qū)內選擇不同林齡的油松人工林樣地,林分平均年齡分別為8、28、35、43年,每塊樣地的面積為30 m×30 m,共調查樣地32塊。樣地選擇的具體標準為典型油松人工純林樣地,且每塊樣地的林分密度、立地類型、植被組成等相近,盡量以林分年齡作為比較因素,同時記錄每塊樣地的位置、海拔、坡度、郁閉度、土壤組成、林分平均高、郁閉度、枯落物厚度、林下植被組成等基本情況。對每塊樣地內的樹木進行每木檢尺,經計算后選取標準木2~3株伐倒,將全部枝葉剪下統(tǒng)一稱量其重量,記錄枝葉總鮮重。并在其中選擇1枝大小適中的標準枝,將其枝葉分離后分別稱量其枝和葉的重量,記錄葉鮮重和枝鮮重。并將標準木從樹干基部開始分別在0、0.5、1.3、1.5、2.5、3.5 m等處截取3~5 cm厚的圓盤(用于樹木的生長曲線分析),然后將截斷的樹干逐段稱重,之后累加得樹干總鮮重。同時,挖出伐倒木的地上根樁和地下根系,稱量其全部根的鮮重。分別抽取標準木各器官的樣品2份,每份200 g左右裝入牛皮紙袋,帶回實驗室做植物碳含量分析,另1份裝入信封后用天平稱量其質量,記錄后帶回實驗室做含水量測定用于計算整株樹木不同組分的干重,在此基礎上構建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方程,然后通過每木調查的數(shù)據(jù)估算喬木層的碳儲量。在樣地內挖掘1 m×1 m的土壤剖面,深度為100 cm,不夠100 cm時至基巖為止。對土壤剖面拍照,然后按照0~10、10~20、20~40、40~60、60~100 cm分層,并用土壤環(huán)刀在各層采集土樣(每層3個重復),然后在天平上稱量記錄;在對應土層上用土壤布袋取約300 g左右土樣,帶回實驗室做土壤有機質含量分析。將采集好的土壤環(huán)刀在105 ℃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稱量后計算土壤容重;將布袋中的土壤經風干、研磨、過篩后保存?zhèn)溆谩⑻幚砗玫闹参锖屯寥罉悠酚锰嫉蚍治鰞x(PE 2400 II CHNS/Oanalyzer Perkin Elmer,USA)測定碳含量。
由圖1可知,當林齡相同時不同器官碳含量的變化規(guī)律為:(1)葉(514.18 mg/g)>枝(503.11 mg/g)>根(503.56 mg/g)>干(488.62 mg/g),除近熟林外,其余林齡均表現(xiàn)為枝>葉>根>干;幼齡林和中齡林的葉和枝、近熟林的枝和根、成熟林的干和根均未達到顯著水平,其余各器官間均達到顯著水平(P<0.05);(2)各器官平均碳含量的大小依次為枝(514.20 mg/g)>葉(511.41 mg/g)>根(498.77 mg/g)>干(485.58 mg/g),油松平均碳含量為502.49 mg/g。當林齡不同時器官碳含量的變化規(guī)律為:(1)葉碳含量: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幼齡林,中齡林和近熟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其余各林齡間差異顯著(P<0.05);(2)枝碳含量:成熟林>中齡林>幼齡林>近熟林,成熟林和中齡林、幼齡林和近熟林的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其余各林齡間差異顯著;(3)干碳含量:成熟林>近熟林>中齡林>幼齡林,成熟林和近熟林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其余各林齡間差異顯著;(4)根碳含量:成熟林>近熟林>中齡林>幼齡林,成熟林和近熟林、中齡林和幼齡林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其余各林齡間差異顯著。
圖1 不同器官碳含量的變化特征
由圖2可知,當林齡相同時單株油松不同器官碳儲量的大小表現(xiàn)為:干>枝>葉>根;幼齡林和近熟林的枝和葉碳儲量,中齡林和成熟林的葉和根碳儲量之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其余各器官在林齡相同時差異顯著(P<0.05)。相同器官隨林齡的變化葉碳儲量表現(xiàn)為:近熟林>成熟林>中齡林>幼齡林,近熟林和成熟林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其余各林齡間差異顯著。枝、干、根的碳儲量均表現(xiàn)為:成熟林>近熟林>中齡林>幼齡林,中齡林和近熟林的根碳儲量間差異不顯著,其余各林齡間差異顯著。幼齡林的葉、枝、干、根所占比例分別為14.6%、19.2%、58.9%和7.3%;中齡林的葉、枝、干、根所占比例分別為17.4%、25.7%、45.6%、11.3%;近熟林的葉、枝、干、根所占比例分別為23.1%、28.5%、42.3%、6.1%;成熟林的葉、枝、干、根所占比例分別為12.7%、27.1%、48.0%、12.3%。干所占比例隨林齡的變化規(guī)律表現(xiàn)為先減小再增大,在近熟林時最小。
由圖3可知,油松各林齡碳儲量的大小表現(xiàn)為:成熟林(71.01 t/hm2)>近熟林(41.41 t/hm2)>中齡林(31.25 t/hm2)>幼齡林(14.68 t/hm2)。成熟林較幼齡林、中齡林和近熟林分別增加了383.9%、127.2%和71%(P<0.05),近熟林較幼齡林和中齡林分別增加了182.2%和32.5%,中齡林較幼齡林增加了113%。隨著林齡的增加,喬木層碳儲量呈明顯的增加趨勢,油松人工林喬木層具有較強的固碳潛力。
由圖4可知,相同林齡的土壤碳含量在幼齡林、中齡林和近熟林均表現(xiàn)為:隨著土壤層的下降碳含量逐漸降低的規(guī)律性,幼齡林和中齡林的10~20 cm與20~40 cm,幼齡林的20~40 cm與40~60 cm,近熟林的0~10 cm與10~20 cm及20~40 cm與40~60 cm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其余各林齡的土層間均達到顯著性差異(P<0.05)。相同土壤層的碳含量隨林齡的變化規(guī)律:(1)在0~10 cm處表現(xiàn)為:近熟林>成熟林>中齡林>幼齡林,近熟林和成熟林、中齡林和幼齡林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其余林齡間差異顯著;(2)在10~20 cm處表現(xiàn)為:近熟林>中齡林>幼齡林>成熟林,幼齡林和成熟林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其余各林齡間差異顯著;(3)在20~40、40~60、60~100 cm這3個層次表現(xiàn)出相同的規(guī)律性,即成熟林>近熟林>中齡林>幼齡林。
圖2 不同器官碳儲量隨林齡的變化特征
圖3 喬木層碳儲量隨林齡的變化特征
由圖5可知,油松人工林土壤碳儲量的變化規(guī)律為:成熟林(71.54 t/hm2)>近熟林(67.75 t/hm2)>中齡林(57.51 t/hm2)>幼齡林(44.38 t/hm2)。幼齡林各土層土壤碳儲量為5.91~11.28 t/hm2;中齡林各土層土壤碳儲量為8.57~14.22 t/hm2;近熟林各土層土壤碳儲量為11.63~15.22 t/hm2;成熟林各土層土壤碳儲量為6.22~23.24 t/hm2。不同林齡0~10、10~20、20~40、40~60、60~100 cm的土壤碳儲量平均值分別為10.80、8.08、14.00、12.26和15.17 t/hm2。成熟林較幼齡林、中齡林分別增加了61.2%、24.4%,較近熟林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近熟林較幼齡林和中齡林分別增加了52.7%和17.8%,中齡林較幼齡林增加了29.6%。
圖4 不同土壤層碳含量隨林齡的變化特征
圖5 不同土壤層碳儲量隨林齡的變化特征
由圖6可知,油松人工林各林齡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分別為:幼齡林59.06 t/hm2、中齡林88.76 t/hm2、近熟林109.16 t/hm2、成熟林142.55 t/hm2,且相同林齡生態(tài)系統(tǒng)總碳儲量特征均表現(xiàn)為土壤層碳儲量>喬木層碳儲量,其中土壤層碳儲量所占比重依次為:幼齡林75%、中齡林65%、近熟林62%、成熟林50%。
本研究表明,內蒙古東部地區(qū)油松人工林喬木層的平均碳含量為502.49 mg/g,與已有研究結果接近,但與其他樹種的碳含量存在一定的差異。通過研究小興安嶺主要樹種的碳含量發(fā)現(xiàn)[2],這些樹種間的碳含量差異較小,說明在立地條件和經營措施基本相同的條件下,樹種類型對碳含量的影響不明顯,但其平均碳含量較本研究的油松人工林降低約10%,說明各因素對碳含量的影響存在某種關系,最終使植物碳含量維持在50%左右。
圖6 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隨林齡的變化特征
影響森林碳儲量大小的生物因素有森林起源、樹種結構、林分結構、林齡等,同時,森林碳儲量也受到地域、氣候、光照、經營措施等非生物因素的影響[3]。本研究對比分析了單株油松不同器官的碳儲量發(fā)現(xiàn),單株油松各器官碳儲量在不同林齡、不同器官間都存在差異,林齡對生物碳儲量的影響顯著,在相關研究中也有類似結果。例如,北京密云油松人工林植被碳儲量隨著林齡的增大而顯著增大[4]。子午嶺林區(qū)不同林齡油松人工林的碳密度分布特征表明:隨著林齡增大,林下植被層生物量表現(xiàn)為先降低后增加的趨勢,枯落物層生物量增加更為明顯。隨著林齡的增加,土壤碳密度所占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密度比例逐漸降低,而喬木層和枯落物層則逐漸增加[5]。本研究與以上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不同之處在于本研究的葉碳儲量大于根碳儲量,這也表明水分、養(yǎng)分、樹種組成和立地條件等因素會顯著影響植被碳儲量[6]。
關于各地區(qū)不同樹種的碳儲量研究已有大量報道,特別是華北落葉松、楊樹、樟子松、油松等一些造林常見樹種。盡管研究區(qū)域的氣候、土壤、樹種不同,但總體表現(xiàn)出隨著林齡的增大,喬木層碳儲量顯著增大的變化規(guī)律。與不同地區(qū)的油松林相比,華北地區(qū)油松人工林喬木層平均碳儲量約為本研究的2.7倍,河北省油松人工林喬木層平均碳儲量接近本研究的2倍,冀北地區(qū)略高于本研究,北京地區(qū)略低于本研究。這主要是本研究的油松人工林位于中心分布區(qū)以外,屬于油松人工林的臨界分布區(qū),樹種組成、區(qū)域氣候類型、土壤類型、立地條件等因素可以顯著影響喬木層碳儲量。因此,在營造人工林時要根據(jù)特定的地區(qū)特征選擇適宜的樹種,而在大尺度上計算碳儲量時也應該充分考慮樹種和地域差異,這樣才能更加準確地評估我國森林的碳儲量。
本研究表明:不同林齡油松人工林的土壤碳含量均表現(xiàn)出隨著土壤層的下降而逐漸降低的規(guī)律。土壤碳含量與凋落物分解關系密切,凋落物分解是土壤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之一,而影響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因素有微生物、土壤動物和環(huán)境等[7]。研究區(qū)的土壤較為貧瘠,底層土壤沒有太多的養(yǎng)分積累,凋落物分解歸還的養(yǎng)分雖會發(fā)生部分轉移,但多數(shù)的養(yǎng)分滯留在土壤表層,這就導致了表層碳含量顯著高于底層的現(xiàn)象,這在其他人工林中也有類似報道[8-9]。同時,植物養(yǎng)分需求會隨著林齡的增大而不斷變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而凋落物分解也會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這也導致土壤養(yǎng)分會隨著林齡的增大而變化。本研究表層土壤近熟林的碳含量最高,而底層土壤則以成熟林的最高,這是因為表層土壤碳含量是通過凋落物的分解直接進入土壤,而底層的需要淋溶、動物搬用等途徑,這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實現(xiàn)。
通過對油松人工林土壤有機碳密度與立地因子、植被因子和土壤因子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表明,影響土壤有機碳密度的主要因子有坡度、坡位、林齡、凋落物現(xiàn)存量、年凋落量、土壤含水量、容重、土壤全K含量、土壤全N含量等[10]。本研究的土壤平均碳含量與油松人工林中心分布區(qū)的土壤有機碳含量存在一定的差異,也與其他人工林樹種的土壤碳含量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影響土壤碳含量的是樹種類型、地域環(huán)境、土壤深度等,因此估算不同尺度上的土壤碳儲量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11],但不同土壤層的碳含量仍是影響土壤碳儲量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表明:相同林齡的油松人工林總碳儲量大小均表現(xiàn)為:土壤層>喬木層。林齡作為影響碳儲量的主要因素,其作用機理為隨著林齡的增大各器官逐漸成熟,光合作用強度增強,植物生物量積累量增大;植物生物量的增加,會使凋落物量增加,歸還到土壤中的養(yǎng)分增多,使得土壤層碳儲量增加[12-13]。本研究油松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平均碳儲量為99.88 t/hm2,這一碳儲量是基于未經營的油松人工林分而計算的,但已有研究表明:影響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的因子有樹種特性、經營措施、氣候條件、土壤肥力、水分、光照等[14-15]。因此,在以碳匯為目的進行造林時,應該充分考慮當?shù)氐臍夂?、土壤、水分等條件,選擇適合的樹種才能使碳儲量達到最高。本研究的油松人工林碳儲量與內蒙古其他地區(qū)存在差異,這主要與林齡、林分密度、立地條件、水熱分布、經營措施等相關。張濤[16]研究表明,如果從增加森林碳匯方面考慮,未經營利于森林碳匯的積累;常規(guī)經營更有利于提高森林木材質量,如果2個方面都考慮,近自然經營方式是最適合的。綜上分析可知,影響油松人工林碳儲量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是區(qū)域水熱條件、林齡、密度和經營措施,這也表明通過經營措施的改變可以提升人工林的固碳潛力。
(1)油松人工林各器官平均碳含量為:枝(514.20 mg/g)>葉(511.41 mg/g)>根(498.77 mg/g)>干(485.58 mg/g),平均碳含量為502.49 mg/g。隨著林齡的增大,喬木層碳儲量顯著增大,各林齡碳儲量的大小為:成熟林(71.01 t/hm2)>近熟林(41.41 t/hm2)>中齡林(31.25 t/hm2)>幼齡林(14.68 t/hm2),平均碳儲量為39.59 t/hm2。研究表明,樹種組成、區(qū)域氣候類型、土壤類型、立地條件等因素可以顯著影響喬木層碳儲量。
(2)油松人工林的土壤碳含量均表現(xiàn)出隨著土壤層的下降而碳含量逐漸降低的趨勢。各林齡平均土壤碳含量為:近熟林(5.66 mg/g)>成熟林(5.38 mg/g)>中齡林(4.79 mg/g)>幼齡林(3.85 mg/g),平均碳含量為4.92 mg/g。土壤碳儲量大小為:成熟林(71.54 t/hm2)>近熟林(67.75 t/hm2)>中齡林(57.51 t/hm2)>幼齡林(44.38 t/hm2),平均碳儲量為60.30 t/hm2。研究表明,影響土壤碳含量的因素有樹種特性、地域環(huán)境和土壤深度等。
(3)油松人工林各林齡植被和土壤的總碳儲量為:成熟林(142.55 t/hm2)>近熟林(109.16 t/hm2)>中齡林(88.76 t/hm2)>幼齡林(59.06 t/hm2),且相同林齡時的總碳儲量均表現(xiàn)為土壤層碳儲量高于喬木層碳儲量。研究表明,與油松人工林中心分布區(qū)相比,本研究區(qū)域(邊緣分布區(qū))的油松人工林碳儲量較低,這主要與林分密度、土壤養(yǎng)分、氣候特征等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