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經(jīng)驗:一個學生可能熱衷于看課外書,甚至偷偷在課堂上看小說,但是他卻不一定喜歡語文課;一個作者可能散文、小說寫得很好,但是寫的公文卻中規(guī)中矩,甚至不忍卒讀;或者,一個作者文思敏捷、下筆如有神,一年出版一本新作都不在話下,但是對于理論研究卻絲毫提不起興趣……
如果從人“趨利避害”的天性來看,這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本身的興趣一旦受到條條框框的束縛,就變得不那么有趣了。所以大文豪歌德才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p>
那么對于文學作品來說,是不是涉及作品的研究都是枯燥的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的《金庸者誰:北大金庸研究課堂實錄》,就為我們?nèi)绾伍_展作品研究、如何讓理論變得有趣做了很好的示范,通過“研究”帶給讀者一種美的享受。
如果說作品研究應該和作品本身有一種“默契”的話,那這種“默契”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金庸的作品就是這方面最好的“素材”。金庸小說是中國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文學現(xiàn)象,用北大著名教授嚴家炎先生的話評價,金庸的小說是“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曾經(jīng)金庸的小說在文學界還有爭議,現(xiàn)在已經(jīng)形成一種共識,金庸先生是無可爭議的現(xiàn)代小說大師。
正如作者所說,金庸的武俠小說,寫歷史、寫政治、寫景物、寫風俗,均出手不凡,著筆成春。更難能可貴的是,金庸在這一切之上,寫出了豐富的文化和高深的人生境界,他打通儒釋道,馳騁文史哲,驅(qū)遣琴棋書畫、星象醫(yī)卜,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光輝燦爛以最立體、最藝術的方式,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大大豐富了武俠小說的表現(xiàn)手段,極大地擴充了這類小說的藝術容量。
從該書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部課堂實錄,以作者在北大中文系開設的“金庸研究”課程課堂錄音為底本整理成書,將場場爆滿的孔慶東北大課程向大眾敞開。這種“課堂實錄”式的研究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方面,秉承實錄精神,力求再現(xiàn)原汁原味的現(xiàn)場氣氛,保留生動幽默、一針見血的“孔氏”文風和靈光乍現(xiàn)的思想火花,啟發(fā)讀者不再是僅僅體味閱讀快感,而是有更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課堂實錄”是一種理想的研究載體,或者說是作品與研究的“橋梁”。在課堂上,作者必須將對金庸作品的研究通過“通俗”的方式娓娓道來,同時又必須有理論的構架,將普通讀者的一些感性認識進行深化,甚至要讀出普通讀者讀不出的“弦外之音”。
這方面,孔慶東先生無疑是成功的,500人的大課堂,仍然是“一票難求”。我們從這本書中仍然可以感受到課堂的熱烈與思想碰撞,無論是金庸的生平、社會關系、民族觀、人生觀,還是金庸小說中的武功、愛情、俠義等專題,都以問題統(tǒng)攝文本,讓人有一種意外的收獲以及重新閱讀金庸作品的沖動,才發(fā)現(xiàn)此前是囫圇吞棗,只窺見江湖上的武功廝殺,而沒看見其中的俠義精神和文化內(nèi)涵。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對于金庸先生的“鐵桿粉絲”,還是剛剛接觸金庸小說的“新手”,這都是一部難得而有趣的“引路書”。
(編輯?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