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蘭英 梁霄 劉秀蘭 侯延秀
[摘? ? ? ? ? ?要]? 目的:調查評估青海省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提供客觀依據(jù)。方法:隨機抽取青海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青海警官學院、青海柴達木職業(yè)技術學院、青海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2017年-2019年普通招生的1145名大學生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接受癥狀自評量表(SCL-90)作為工具調查,并結合調查結果做進一步分析。發(fā)放問卷1145份,有效問卷963份,有效率84.1%。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分別對比不同性別、年級、生源地學生之間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結果:青海省高職大學生中,心理處于正常范圍內的學生占88.6%,具有輕度心理問題的學生占8.3%,有中度心理問題的學生占0.9%,有重度心理問題的學生占0.2%。女生各因子分高于男生;各年級心理健康水平無明顯差異;城市學生在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偏執(zhí)因子得分上均高于農村學生。結論:青海省高職大學生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良好,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多關注女生、城市學生心理健康,有助于改善大學生的不良情緒,促進高職生形成與發(fā)展健康人格。
[關? ? 鍵? ?詞]? 高職大學生;SCL-90;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39-0093-03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大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培養(yǎng)問題。近20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備受社會關注。[1]為了解青海省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提供客觀依據(jù),故對青海省四所高職院校普通招生高職大學生進行了SCL-90的問卷調查,以探討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為后續(x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提供參考性依據(jù),現(xiàn)將調查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青海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青海警官學院、青海柴達木職業(yè)技術學院、青海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2017年-2019年普通招生的1145名大學生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接受癥狀自評量表(SCL-90)調查,并結合調查結果做分析。發(fā)放問卷1145份,有效問卷963份,有效率84.1%。其中男生387名,女生576名;年齡最小18歲,年齡最大24歲,平均年齡21歲;大一324人,大二452人,大三187人;生源地為城市82人,農村881人。
(二)研究方法
運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作為測試工具[2]。該量表由90個項目組成,分別評定總均分和10個因子分。10個因子分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和其他附加因子。每個項目采用五級評分(1=從無,2=輕度,3=中度,4=偏重,5=嚴重),使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對被試者進行測試。
(三)觀察指標
分析青海省963名高職大學生的SCL-90自評量表調查結果,包括心理健康水平調查結果分析、性別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各年級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生源地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四)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率表示,卡方檢驗比較,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士標準差(x±s)表示,t檢驗比較,以P<0.05形式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963名青海省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青海省高職大學生中,心理處于正常范圍內的學生占88.6%,具有輕度心理問題的學生占8.3%,有中度心理問題的學生占0.9%,有重度心理問題的學生占0.2%。主要包括強迫癥因子、人際關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敵對因子等,詳見表1。
(二)963名青海省高職大學生性別上心理健康水平調查結果差異分析
青海省高職大學生不同性別在軀體化因子、敵對因子、偏執(zhí)因子、精神病性因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強迫癥因子、人際關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恐怖因子、其他項目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小于0.05),詳見表2數(shù)據(jù)。
(三)963名青海省高職大學生不同年級心理健康水平調查結果差異分析
青海省高職大學生不同年級在軀體化因子、強迫癥因子、人際關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敵對因子、恐怖因子、偏執(zhí)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其他項目因子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四)963名青海省高職大學生不同生源地心理健
康水平調查結果差異分析
青海省高職大學生不同生源地在軀體化因子、強迫癥因子、抑郁因子、恐怖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其他項目因子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人際關系敏感因子、焦慮因子、敵對因子、偏執(zhí)因子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小于0.05),詳見表4。
三、討論
本次樣本收集不足之處是個別變量上存在缺失值,可能與個別學生填寫不完整有關,但不影響研究結果。總體而言,青海省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良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強迫癥因子、人際關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敵對因子等方面。其中具有輕度心理問題的學生占8.3%,有中度心理問題的學生占0.9%,有重度心理問題的學生占0.2%。其可能原因與社會競爭日趨激烈,高職大學生受到社會經(jīng)濟變革、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等社會環(huán)境發(fā)展變化的沖擊,生活中壓力源增多,如初入大學的困惑、適應大學后的迷茫、面臨就業(yè)時的壓力、情感方面的沖突等,出現(xiàn)了各種矛盾心理[3]。在不同性別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中,女生與男生相比,在強迫癥、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和其他項目因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其他各因子的得分上,女生均高于男生,這可能本次取樣中,女生比男生樣本量大。這也可能與男女性格方面的差異性有關;在不同年級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中均無顯著差異;在不同生源地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中,城市學生在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偏執(zhí)因子得分上均高于農村學生,第一可能與收集樣本中農村生源多于城市生源有關,第二可能與城市學生多數(shù)是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從小受幾代人的關注寵愛,易以自我為中心,在學校環(huán)境中遇到問題和矛盾容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有關。
綜上所述,青海省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運用多樣化心理教育模式,持續(xù)性普及心理學知識,積極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詢機制。[4]并多關注女生、城市學生心理健康,有助于改善大學生不良情緒,降低相關心理疾病發(fā)生率,促進形成與發(fā)展高職生健康人格。
參考文獻:
[1]張小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與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干預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3.
[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量表評定手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7):31-35.
[3]秦喆,林炳櫞,王新香.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廣東農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8):31-35.
[4]浦彤鑫,安政.臨床醫(yī)學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與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20(2):63-65.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