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力
2016年,是中國“民族歌劇”再掀新浪潮的發(fā)軔之年。
作為其鋪墊,由文化部組織重排的紅色經(jīng)典歌劇《白毛女》,在全國十個城市進行了巡演。
該年年初,我到海口觀看民族歌劇《紅色娘子軍》的首演。在研討會上聽說,日前文化部召開了“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fā)展座談會”,董偉副部長在會上講:“進一步繁榮和發(fā)展我國的民族歌劇藝術,是各級文化部門和廣大歌劇工作者神圣的歷史使命。”這個提法,顯然是把民族歌劇這個藝術門類、這項創(chuàng)作任務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是我從未想到、從未敢想的高度。為什么這樣說?首屆中國歌劇節(jié)期間,我與幾位同仁應召參與一篇關于繁榮歌劇的大文章的起草。2015年5月,《中國文化報》和《光明日報》都發(fā)表了同一篇文章,題為《全面促進中國歌劇藝術繁榮發(fā)展》,作者蔡武,職務是文化部部長、黨組書記。盡管那篇文章中也提到“民族的”和“民族化”,但還沒有僅就民族歌劇而言和“神圣的歷史使命”這樣的提法。近舉文化部座談會上王祖皆的發(fā)言為例,他說:“這些年,歌劇發(fā)展呈現(xiàn)出多元化態(tài)勢,從數(shù)量上來說,超過以往任何時期,但民族歌劇的參與者還比較少,大家關心得不夠。本來在多元化的發(fā)展中,這一元應該成為重要的一元,但現(xiàn)在有點失衡。還有就是,歌劇創(chuàng)作存在脫離群眾、脫離時代的現(xiàn)象,不大顧及群眾的審美,不大觀照今天這個時代?!币酝踝娼阅壳暗纳矸荩ㄖ袊鑴⊙芯繒飨┖蛯I(yè)(作曲家,作品多為民族歌?。f的“參與者比較少”“有點失衡”以及“不大觀照今天這個時代”,都是相當準確的現(xiàn)實狀況。在這樣的基礎上,要想使民族歌劇“進一步繁榮和發(fā)展”,絕不僅是領導發(fā)號召、經(jīng)費有保障,即能一蹴而就的。以2016年6月中宣部召開的民族歌劇創(chuàng)作發(fā)展座談會為例,到會者雖然人數(shù)不多,觀點卻也不一,僅筆者的某一個觀點,就有當場贊同與反對的鮮明對比。與會的文化部藝術司負責人表示:不爭論,是近期扶持、推廣民族歌劇過程中的一個“原則”。體會其中的潛臺詞,可見歌劇觀念的爭論,多年以后仍有爭而未決的問題。這個“不爭論”,我理解其主要含義還是為了發(fā)展,但“不爭論”的前提是要心中有數(shù)、有史、有目標。故此,我有《“民族歌劇”之問——中國歌劇創(chuàng)作現(xiàn)狀縱論之四》一文(2016年3、4月間撰文,2017年2月改定)刊于《歌劇》雜志。題中之“問”,含:民族歌劇的概念從哪里來?民族歌劇要不要走進新時代?強調傳承和發(fā)展的意義何在?
座談會后,文化部成立了“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fā)展工程”指導委員會。2017年,該“工程”指導的9部歌劇,除《英·雄》因故延遲排演之外,其他8部均參加了第三屆中國歌劇節(jié)。此項工作有序進行,直至今日。略早數(shù)年,“國家藝術基金”啟動,逐年資助的項目中,歌劇創(chuàng)作包括于“大型舞臺劇創(chuàng)作”一項之中。一個“工程”,一個“藝術基金”,從國家層面對歌劇創(chuàng)作予以了有力的、持續(xù)的支持。此外,地方政府的“文化基金”或其他名目的資助,也為歌劇創(chuàng)作的繁榮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第三屆中國歌劇節(jié)之后,又誕生了一批新劇目。近距離的“回望”顯然有難度,本篇只能略微介紹數(shù)部已獲高度贊譽的劇目及我個人認為較有特色的劇目。既然已是“近距離”,不妨從“近”中的最“近”說起。
福建省歌舞劇院的《與妻書》,2018年首演,然后修改調整,2020年12月再度公演。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覺民,在“廣州起義”失敗后、就義前寫下的絕筆家信《與妻書》,至今仍為人稱道。以林覺民、陳意映夫婦生死離別的故事為主線的這部歌劇,以西方正歌劇的結構為音樂模本,注入了福建閩劇、廣東粵劇、福建民歌、曲藝等多種民族音樂和戲曲元素。音樂中既有燃燒的激情,又有民族的韻味,更有款款的愛意。主題歌的有機貫穿與詠嘆調的各具特色,使之形成鮮明的福建風格。
追求福建風格,唱響福建故事,編寫福建戲劇,是該院自《土樓》以來的明確發(fā)展目標,所以才有《松毛嶺之戀》《虎門長嘯》《與妻書》等劇目的不斷出現(xiàn)。來福州旅游的人,大多要去三坊七巷走一走,不經(jīng)意間就會發(fā)現(xiàn),南后宮那條主干街,全長不過幾百米的一條街,這頭是林覺民紀念館,那頭是林則徐紀念館。雖說三坊七巷居住過很多近代史上的名人,“二林”紀念館卻如牽線人般遙相呼應,成為兩處耀眼的亮點。守著這樣的歷史,抓住這樣的題材,福建省歌舞劇院福莫大焉。
西昌,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11月7日,作為“大涼山國際戲劇節(jié)”的定制劇目,歌劇《聽見索瑪》首演。涼山文旅集團下的涼山歌舞團或因實力不足,所以只冠名“榮譽出品”,演出單位則是:五彩云霞歌舞團、涼山交響樂團、大涼山合唱團。與三年前中央歌劇院創(chuàng)演的歌劇《瑪納斯》相比,可以這樣說:《瑪納斯》是根據(jù)民族史詩編寫的歌劇,《聽見索瑪》則是反映彝民族歷史性跨越的史詩歌劇。頻繁出現(xiàn)在劇中的彝族原生態(tài)民歌,使其成為民族音樂元素在新創(chuàng)作的歌劇中占比例最大的戲之一。在討論“民族歌劇”概念時,我曾提出:少數(shù)民族題材的歌劇,在“民族歌劇”中占什么位置?難道還要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嗎?為什么芭蕾、話劇、交響樂這些藝術門類不冠以“民族”呢?只好不爭論,就如《瑪納斯》問世時,有人問我這是“民族歌劇”嗎?我說:當然是;而在《聽見索瑪》的首演現(xiàn)場,這樣的疑問幾乎不成問題了。
廣州,11月初,廣東省首部民族歌劇《紅流澎湃》首演。11月20日,《紅流澎湃》作為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jié)開幕大戲,再度亮相,并且在藝術節(jié)中獲得一等獎。這部歌劇的演出單位是從未接觸過歌劇的南方歌舞團和珠影樂團。這個戲以中國農民革命運動的先驅彭湃為主角,展示了他及其一批追隨者們,對于理想和信念堅定不移的追求。本劇編劇游之,作曲杜鳴。杜鳴近年來相繼有《天下黃河》《英·雄》《陳家大屋》等多部歌劇問世,在我的評價中,他的《英·雄》是第三屆中國歌劇節(jié)之后最先出現(xiàn)的優(yōu)秀劇目。他在廣州生活、工作多年,諳熟南粵民間音樂,寫到《紅流澎湃》,已是得心應手。疫情的侵擾反倒使他更能潛心創(chuàng)作,專注于斯。
《天使日記》10月中旬首演于疫情焦點城市武漢。老牌的湖北省歌劇舞劇院,與《呦呦鹿鳴》的主創(chuàng)人員(編劇、作曲、導演)聯(lián)手,為戰(zhàn)勝病毒的中國獻上了一曲深情的“天使之歌”。持續(xù)演出十余場后,該院繼續(xù)到合肥、廣州等地演出經(jīng)典保留劇目《洪湖赤衛(wèi)隊》。
在《天使日記》首演的一個半月前,由該劇的編劇王勇、作曲孟衛(wèi)東合作的另一部大戲《紅船》試演于嘉興。紅船與嘉興密不可分,浙江歌舞劇院制作的《紅船》,中共“一大”代表盡數(shù)登場,風云世紀風流人物,首次匯聚于一臺歌劇中。在中國共產(chǎn)黨即將迎來建黨百年的特殊時刻,這部“不忘初心”的戲,格外引人關注和熱議。孟衛(wèi)東無疑是本年度最熱門的歌劇作曲家,《紅船》和《天使日記》之外,他的另一部歌劇、歌頌當年被譽為“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的《盼你歸來》,也在修改后再度公演于北京。由此回溯,2018年12月首演于重慶的《塵埃落定》,也是他近年間的歌劇力作?!秹m埃落定》表現(xiàn)的是歷史上最后一個康巴藏族土司少爺?shù)膫髌婀适隆R喳溒渫了炯业亩贍敚菜啤胺钦H恕保┡c土司制社會的格格不入為切入點,揭示出進步取代落后、文明戰(zhàn)勝野蠻、土司制(奴隸制)終將消亡的歷史必然性。重慶市歌劇院關注川藏題材,看中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是一個經(jīng)過了理性分析的藝術選擇、人文選擇、歷史選擇和最佳選擇。
2019年8月,上海歌劇院原創(chuàng)歌劇《天地神農》首演,從歌劇表現(xiàn)神農尋找草藥抗擊瘟疫這樣的題材和內容來說,如果能在今年開展巡演可謂正當其時,但恐怕還是因為新冠疫情的原因,打亂了該劇院原本的巡演計劃,加之該院今年又將力量集中于另外兩部作品,所以原本即時即景的《天地神農》,今年卻沒有機會再度登上舞臺。該院2018年首演的《晨鐘》、2019年試演的《田漢》,經(jīng)過大幅度的修改,均于2020年以新的面貌亮相。這三部歌劇的作曲:金復載、許舒亞、吳粵北,在各自的歌劇音樂創(chuàng)作中均有可圈可點、可評可贊的表現(xiàn)。
音樂特色個性鮮明的歌劇,還應提到郝維亞的《蕭紅》和金培達的《林徽因》。
這幾年,演出場次最多的《馬向陽下鄉(xiāng)記》和《沂蒙山》分別獲得“文華大獎”(文旅部)和“五個一工程獎”(中宣部)。
要指出的是,從2017年到2020年的這三年是中國歌劇百年史上劇目創(chuàng)作最多的一個時期,也是民族歌劇創(chuàng)作成果最豐盛的一個時期,民族歌劇再度掀起歌劇的新浪潮。馬上來臨的2021年,我們將繼續(xù)享受這個時段的豐盛成果,并看到一批新作的密集問世。
百年之際,按說該有歌劇理論家、史學家和藝術家乃至文化主管部門一同參與的紀念活動,或因疫情,無法進行,連僅有的一個研討會都延遲到了2021年?!陡鑴 冯s志確有先見之明,于疫情暴發(fā)之前的2019年年末就與我訂下了這個“百年回望”的連載,否則,大概我也只會以一篇紀念文章來表達我對中國歌劇的一番衷情。最后要說的是,“百年”雖是節(jié)點,卻不是中國歌劇畫句號的結點,未來的一年,仍然會在傳承和發(fā)展的道路上前行,絕對不是“而今邁步從頭越”。于此意義上當指出,這三年的歌劇創(chuàng)作速度偏快了,劇目數(shù)量偏多了,同質化的現(xiàn)象已隱隱出現(xiàn)了,一蹴而就、演罷一輪即匆匆收場的新戲也隨處可見,見慣不怪了。但愿在未來的發(fā)展進程中,這些問題能有所調整,讓我的不安不致發(fā)展成悲哀,讓“優(yōu)秀劇目”名副其實地立起來、傳播開、傳下去。這也是我對中國歌劇的衷心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