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公無渡河》詩題在唐宋嬗變之淺析

2020-03-19 10:28:12王培瑤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詩題箜篌渡河

王培瑤

(蘭州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730000)

《公無渡河》即《箜篌引》,是漢樂府古辭,郭茂倩在《樂府詩集》中將其歸入《相和歌辭》,只有短短的四句:“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睂τ诖嗽娂捌湎嚓P(guān)研究,前人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成果。宮月《<公無渡河>研究》從考證角度探討《公無渡河》的名稱、年代,王莉《<箜篌引>的音樂屬類考論》、劉秀麗《從典型情緒的雙向張力看<公無渡河>的審美價值》、李炬《朝鮮古代漢文詩<箜篌引>與漢文化》等文章,或分析文本本事的情感張力,或是從音樂、審美、文化切入,進行學科交叉式的深入挖掘。然而對于《公無渡河》的詩題嬗變則相對研究較少,本文重點關(guān)注《公無渡河》詩題的情理蘊涵,并著意在唐宋時期,詩人們對它作出的新的解讀。

一、《公無渡河》的故事原型

《古今注》對漢樂府《箜篌引》的解釋是:“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而櫂。有一白首狂夫披發(fā)提壺,亂河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水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無渡河》之曲,聲甚凄愴,曲終,自投河而死?;衾镒痈哌€,以其聲語其妻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焉。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之曰《箜篌引》?!盵1]這個解釋為《公無渡河》提供了一個嚴肅的故事外設。這個外設與歌辭相配合,構(gòu)成了一出簡短的音樂劇。劇中出現(xiàn)了四個人物:子高、麗玉、狂夫、其妻。其中的子高、麗玉是故事的講述者,讀者就是以他們的視角來看整個事件。引入一個角色作為事件的觀察者,他的所知所感也即是讀者了解故事的角度,這樣的敘事模式使故事真實可信、簡約清晰、緊湊明白。而真正有性格、有力度的人物是沒有名字的白首狂夫和其妻。下面加以簡要說明。

(一)白首狂夫

故事對他的描述是“披發(fā)提壺”“亂流而渡”“墮河而死”?!疤釅亍苯Y(jié)合“渡河”來看,應指一種渡河的方式①。古代男子二十歲有“加冠”之禮,《禮記·曲禮》有“男子二十,冠而字”,《禮記·冠義》又有“冠者禮之始也”[3]。“披發(fā)”是一種不為世俗、智識所束的狀態(tài),是非理性的形象?!皝y流而渡”波濤洶涌的黃河,不顧妻子阻攔,最后墮河而死。這種固執(zhí)偏頗,以及最后帶來的悲劇性后果,令人驚訝和感慨?!肮苟珊印钡挠牣悾爱斈喂巍钡膰@惜,都是旁人對他的不解??穹虿恢窇帧⒆愿蕷屆男袨?,可以說是“狂癡”的。他以一己之力同險惡環(huán)境相抗,以圖達成一個不可能完成的目的,最終轉(zhuǎn)瞬殞命,自是“狂者”所為。從另一方面來看,當他把安危置之腦后,不顧自身力量與外界阻礙的矛盾,只為實現(xiàn)內(nèi)心所持守的信念,沒入波濤而義無反顧,這就有了一種震撼人心的悲劇效果和情感沖擊的力度,同時給人以凈化和感動。

(二)其妻

白首狂夫“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果,“遂墮河水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無渡河》之曲,聲甚凄愴,曲終,自投河而死?!逼淦薜某霈F(xiàn),豐富了故事的內(nèi)容和層次。白首狂夫不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他身邊的妻子就是他的世界里正常化、生活化的存在,是他渡河過程里世俗的、理智的羈絆。但狂夫仍一意孤行,“墮河而死”,反襯出其固執(zhí)。其妻隨之沒入黃河,則體現(xiàn)了一種忠愛纏綿的感情。望夫石的傳說,杞梁妻的故事,都是對女子忠貞、專一、真摯、深情的贊揚。這里的狂夫之妻,無疑同樣具有這樣的品質(zhì),而且更加賢惠,更加悲壯。阻攔丈夫的不當行為,未成之后甘心蹈死,其情之真,其志之烈,鮮明而真切可感。

從某種角度說,狂夫與其妻有共同的執(zhí)著,狂夫為了達成渡河的目的殞身波濤,其妻則為了親情不再不惜投河。他們在個人與外在發(fā)生對抗與沖突的過程中,都堅持內(nèi)心的呼喚,縱然結(jié)果悲情,但是無怨無悔。在他們心中,生命固然可貴,然而還有更加重要的東西值得追尋和堅持。而子高與酈玉不然,他們沒有前者強烈的追求,看重生命的延續(xù),作為一種旁觀的話語,表達了傷感與悼念。

在這個故事所衍發(fā)的詩歌中,最常用的典故是精衛(wèi)填海。

銜石傷寡心,崩城掩孀袂。(南朝劉孝威《公無渡河》)[4]

愿持精衛(wèi)銜石心,窮取河源塞泉脈。 (唐王?!豆珶o渡河》)[5]202

妾身愿作精衛(wèi)禽,銜石西山塞河水。 (明陳壽《公無渡河》)[6]

精衛(wèi)即女娃,炎帝之女,游東海溺而不返。后化為精衛(wèi)鳥,銜山中木石以堙東海。這兩個故事中,都存在個人的渺小與自然物(河與海)的兇險,悲劇的結(jié)果和個人的執(zhí)著意念(狂夫與其妻皆然)。精衛(wèi)的抗爭雖然不足道,但是那份執(zhí)著的意念,就像這里的狂夫和其妻一樣,帶給我們極大的震撼。

二、唐——嬗變的開端

宋人楊冠卿云:“古樂府有《公無渡河》篇從,昔詩人賦詠俱與本意不相侔。余謂翁之勇于渡河者,特以一壺之力為可恃,遂冒險而不之恤,曾不知壺之力甚微而河之險不可玩,終遂致于淪厥軀,茲亦可為后世鑒矣。因原其指,為作數(shù)語用以自警云?!盵7]這表明到了宋代,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公無渡河》詩題出現(xiàn)了與本意不同的嬗變,而且相當普遍;與之同時,它的本意依然有人沿用。一方面就其本事鋪陳敷演,另一方面引申其義抒寫情懷,成為唐宋期間這一詩題的顯著特點。唐庚云:“古樂府命題皆有主意,后之人用樂府為題者,直當代其人而措詞:如公無渡河須作妻止其夫之詞,太白輩或失之?!盵8]李白無疑是其中比較早的代表。

公無渡河李白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咨嗟,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其害乃去,茫然風沙。被發(fā)之叟狂而癡,清晨徑流欲奚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⒖刹?,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于其間,箜篌所悲竟不還。[5]774

橫江詞 其六李白

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回。

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5]793

這兩篇詩歌都不僅僅局限于妻止夫的內(nèi)容。清代王琦注第一首詩是“諷當時不靖之人自投天網(wǎng)借以為喻”[9],明代朱諫注第二首詩是“白蓋久客江湖有不如意者而思歸之情如此”[10]。上古的堯、禹歷經(jīng)艱險才使天下太平,而“披發(fā)之叟”竟然不安于現(xiàn)有的生活而妄圖突破禁忌,最終“溺死海湄”,李白借此來表達對現(xiàn)有秩序和規(guī)則的維護?!稒M江詞》共有六首,天寶十二載,五十三歲的李白在歷陽橫江浦渡江,風波動蕩,白浪如山,回想自己一生榮辱浮沉,感嘆人生道路艱難,要實現(xiàn)政治理想困難重重。詩中極力渲染橫江的風浪,暗示自己艱難的處境,表達了歸退的想法?!短啄曜V補正》中對《橫江詞》做了如下的解釋:“此乃以江上風云暗喻‘安史之亂’前之政治形勢,以涉江渡河隱指從政,亦李白北游歸來心情之反映?!盵11]

李賀也有同題之作:

箜篌引唐·李賀

公乎公乎,提壺將焉如?屈平沉湘不足慕,徐衍入海誠為愚。公乎公乎,床有菅席盤有魚。北里有賢兄,東鄰有小姑。隴畝油油黍與葫,瓦甒濁醪蟻浮浮。黍可食,醪可飲,公乎公乎其奈居。被發(fā)奔流竟何如?賢兄小姑哭嗚嗚。[5]2008

李賀認為屈原和徐衍因政治理想的破滅用生命去殉葬的行為過于偏執(zhí),不值得效仿,平民百姓粗茶淡飯的生活一樣值得留戀。李賀本來自視很高,內(nèi)心對建立功名的渴望一直沒有停止,并不甘于埋沒歸隱,卻一生沉淪下僚,這對他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之所以歷數(shù)菅席、魚、黍、葫、濁醪、北里賢兄、東鄰小姑等田間村舍之物,很大程度上是無可奈何的自嘲,背后深深的壓抑和憤懣顯而易見。

李白和李賀都賦予了《公無渡河》新的象喻意義,即以渡河作比從政入世,以河流作比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自此之后,原本的故事原型有了它政治化的含義。但是在唐時,大多數(shù)詩人還是就本事加以敷演,有明顯隱喻的并不是很多。他們著力渲染黃河的兇險、狂夫的堅持以及旁人的悲痛,表達大起大落、悲壯跌宕的興感。

浪擺衣裳兮隨步?jīng)],沈尸深入兮蛟螭窟。蛟螭盡醉兮君血乾,推出黃沙兮泛君骨。(《公無渡河》王睿)[5]2608

黃河怒浪連天來,大響谹谹如殷雷。龍伯驅(qū)風不敢上,百川噴雪髙崔嵬。二十三弦何太哀,請公莫渡立裵回。下有狂蛟鋸為尾,裂帆截櫂磨霜齒。(《公無渡河》溫庭筠)[5]3010

“蛟螭”“怒浪”“沉尸”“黃沙”,種種險怪物象寫出了河流的可怖和人心里感受到的恐懼,故事原型帶給人的感受也更加豐富而生動鮮明了。這里把夸張和想象運用到了極致,如雷似雪的巨浪,霜齒鋸尾的狂蛟,以及鮮血淋漓、白骨森森的場面,是詩人求新求異的刻意追求,也是中唐以來尚怪、尚奇詩風的延續(xù)。

《公無渡河》詩題中,狂夫其妻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阻攔丈夫赴死,之后隨之沒入黃河,是出于愛與親情,也是出于忠貞。許多詩歌里把其妻作為主要人物加以刻畫。

男兒縱輕婦人語,惜君性命還須取。婦人無力挽斷衣,舟沉身死悔難追。公無渡河,公須自為。(《公無渡河》王建)[5]1528

當時君死妾何適,遂就波濤合魂魄。愿持精衛(wèi)銜石心,窮取河源塞泉脈。(《公無渡河》王睿)[5]202

陰云颯颯浪花愁,半度驚湍半掛舟。聲盡云天君不住,命懸魚鱉妾同休。黛娥芳臉垂珠淚,羅襪香裾赴碧流。馀魄豈能銜木石,獨將遺恨付箜篌。(《公無渡河》陳標)[12]

公無渡河音響絕,已隔前春復去秋。今日閑窗拂塵土,殘弦猶迸細箜篌。(《六年春遣懷八首其三》元稹)[5]2053

王建塑造了一個極力勸阻而沒能救回丈夫性命的婦人形象,表達了應聽取親人合理的建議,一意孤行終將導致悲劇結(jié)果。詩中沒有很明確的寓意,依題而作,但是其妻已經(jīng)成為獨立的人物,暗含了忠愛規(guī)勸的意味。王睿是以其妻的口吻來敘述整個事件的,寫出了妻子的悲痛和決絕赴死的堅貞,體現(xiàn)出冷靜地選擇死亡的悲劇意味。稱“狂夫”為“君”,自稱“妾”,象征著妻子對丈夫的一種依戀的感情。陳標詩中的其妻是一個正值妙齡的女性,語詞纖秾,感情比較柔弱。

元稹則用《公無渡河》的彈奏聲已然不再指代妻子逝世,同時也借這一本事暗喻妻子就像狂夫其妻一樣給予自己忠告和勸誡,字里行間是對亡妻的懷念和不舍。

唐代以《公無渡河》為題的詩共有9首,見表1:

表1 唐代《公無渡河》詩題作者及詩歌內(nèi)容

三、宋——嬗變的發(fā)展

“宋代以文治國,儒風高振,文人的地位大為提高,他們在文治社會中可以說是儒家政教觀的承擔者和守衛(wèi)者。當時詩壇的巨擘,普遍重視詩教,重視現(xiàn)實事功,而非唯把詩歌看作文字游戲。”[13]有宋一朝以文立國,士子多飽讀經(jīng)史子集,文人氣質(zhì)明顯,內(nèi)憂外患的形勢也迫使他們具有政治責任感。此階段共有14首詩以《公無渡河》作為主題,基本均作于南宋或南北宋之交,政治傾向性更為明顯,有政治象喻的占到總數(shù)的二分之一強,有8首之多(見表2)。

波濤洶涌何足畏,中原未復一身多。爭知平地有風波,人心之險險于河。(《公無渡河》徐集孫)[14]40328

公無渡河,公無渡河,君不見吳兒秋悲《小海唱》,湘女夜怨招魂歌。抱石沉清流,弄酒奔素娥。忠血醉蛟蜃,義肉飽黿鼉。暗中水弩貫七札,魚龍百怪垂涎津,吻牙相磨。公無渡河,公無渡河,平地猶恐生風波。(《公無渡河》唐庚)[15]

公無渡河公自苦,人心險過山嵯峨,豺狼當路君奈何。勸君收淚且勿歌,世間平地多風波。(《公無渡河》周紫芝)[16]

喻龜且曳尾,勸公無渡河。一朝失腳去,寧得此婆娑。(《秋懷十首微云淡河漢疎雨滴梧桐為韻其四》楊冠卿)[14]29616

屈平沈湘不足慕,公無渡河兮公苦渡。行搔短發(fā)提壺漿,玉白蘭芳不相顧。驚波不在黤黮間,顔色錯漠生風煙。其下無底旁無邊,何用將身自棄捐。(《公無渡河》李龏)[14]37454

平地往往猶風波,況此彌漫秋水多。(《公無渡河》黃簡)[14]33763

黃河浩浩不可航,腰壺欲渡何其狂。嫗挽翁衣愿無渡,忠愛深言反逢怒。河流滔滔翁溺死,老嫗搏膺淚如雨。行人勸嫗莫痛傷,痛傷之極能斷腸。古來愎諫多不祥,鴟夷浮江吳國滅,老臣疽背覇王歇。(《公無渡河》王炎)[14]29688

君不見猿啼蒼梧煙,風捲瀟湘水。雙蛾無處挽重瞳,粉篁點點凝春淚。又不見鶴飲瑤池月,露泣龜臺花。百官極目望八駿,青鳥寥寥空暮霞。嗚呼,不自愛惜甘蹈死,亦不聞乎千金子。公無渡河要渡河,公要渡河爭奈何。(《公無渡河》白玉蟾)[14]37496

用“平地風波”“人心之險”來形容河流,以伍員、屈原作比狂夫,稱其忠義,以伍子胥、范增作比其妻,言其忠愛。這一詩題的嬗變已經(jīng)逐步形成了固定模式,并被廣泛認同和沿用。“爭如平地有風波,人心之險險于河”,“平地猶恐生風波”,“人心險過山嵯峨”,“世間平地多風波”,“平地往往猶風波,況此彌漫秋水多”,表現(xiàn)了政局的風云莫測和官場的互相傾軋,以及詩人對此深深地擔心和憂慮。這和貫穿宋代始終的黨爭無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兩宋黨爭往往由政見歧異演變成互相傾軋、無情打擊的黨禍”,“黨爭的波流無定,決定了眾多詩人們宦海沉浮,窮通不定”,這些都會影響到詩人們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17]士人既有憂患意識和中興志向,又深感政局險惡,害怕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反映在詩歌中,即是在河邊矛盾不決的心理和是否要有所作為的猶豫掙扎。把執(zhí)意渡河的狂夫同屈平、伍員相提并論,用以說明義無反顧、苦涉宦海的兇險。作為流傳甚廣的忠臣義士形象,二人正道直行、忠心事主,無疑給狂夫的行為帶來了積極的意義,最終卻一個抱石沉江,一個見戮投海,可見世道黑暗,空懷一腔報國熱忱在廟堂之上極有可能難以自全。其妻在王炎的《公無渡河》中成為了一個忠言直諫、一心為國的老臣形象,然而還是逃不過進言不被采納,最終國破身亡的結(jié)局。政治上的風波打擊了他們的從政熱情,深刻地影響了士人心態(tài)。

自杜甫沉郁頓挫的風格開宋詩風氣,受到其深沉郁積的感情回環(huán)起伏而曲折出之的影響,思力安排和理性審視一直延續(xù)成為宋詩的重要特質(zhì)。對于《公無渡河》的故事,宋代詩人更多的是用理性的態(tài)度去看待和衡量,報國之志一飯不忘,卻無奈個人之力甚微而難以實現(xiàn)理想抱負,加之對政局動蕩不安的憂慮,形成了深沉郁積憂君念國的思想情懷。

這一時期的部分詩歌仍用本意,但呈現(xiàn)出和唐時同題詩歌完全不同的面貌。

河伯娶婦蛟龍宅,公無白璧獻河伯,恐公身為泣珠客。公無渡河公不然,憂公老命沈黃泉。公沈黃泉,公勿怨天。(《公無渡河》宋無)[14]44742

老翁被發(fā)鬢如絲,臨流欲渡將何之。嫗止翁留翁勿渡,翁不嫗從舍之去。中流憑一壺,意謂千金俱。一壺勢莫支,千金淪其軀。(《公無渡河》楊冠卿)[14]29632

公乎渡河不可航,年既老,智則童。臨流徑渡何倀倀,夫豈有急須自亡。(《公無渡河》孫嵩)[18]

較之唐代的氣盛才高、自信豪健,著力表現(xiàn)浩浩洋洋的情感以及烘托駭人悲壯的氣氛,宋代多揆情度理,以一種冷靜客觀、克制約束的態(tài)度對一切條分縷析,使人感受到娓娓道來的平和和靜水流深的理智。宋詩較唐詩而言,冷卻了青春的激情,代之以中年的內(nèi)斂,詩風更加沉穩(wěn),由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端未膶W思想史》中有:“(宋代)文人創(chuàng)作也以清冷古樸為尚,貴意態(tài)雋永而屏除雕琢藻飾,形成一種追求平淡清遠的文學思想傾向。”別具風度,呈現(xiàn)出理趣和老境美[19]。

表2 宋代《公無渡河》詩題作者及詩歌主題

注:未標篇名者詩題皆為《公無渡河》。

《公無渡河》故事原型即有為了堅守的目標和信念不惜殞身的潛在含義可以闡發(fā),自唐李白始,詩人賦予這一故事以政治象喻,用渡河作比出仕為政以實現(xiàn)志向,用河流作比政局波詭云譎,借此傳達徘徊于仕與隱之間的矛盾心理。原本的樂府古題,成了文人藉以一吐襟懷的文化典型,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想要有所作為又憂慮前路兇險,意圖遠離廟堂又心存不甘,出入進退之間的曲折延宕成為詩歌的情感來源。到了宋代,特別是北宋滅亡之后,因為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的原因,同時也受到黨爭和宋詩特質(zhì)的影響,《公無渡河》的政治傾向性愈為明顯。積貧積弱內(nèi)憂外患的形勢,文化素養(yǎng)以及學識修為的提高,都是當時士人關(guān)心國事意欲有為的時代背景,導致《公無渡河》詩題嬗變在延續(xù)前代的基礎上,呈現(xiàn)出冷靜理性、深沉克制、平淡清遠的獨特面貌。從詩題的嬗變中,我們可以看到樂府古題在被文人接納和敘寫后趨于政治化和文人化的流變過程及表現(xiàn)形式。

注 釋:

①《莊子·內(nèi)篇·逍遙游》中有:“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責備他“拙于用大”,認為“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于江湖”??梢?,當時是存在以大瓠渡河的情況的。瓠,即為葫蘆,又有“瓠壺”之稱。語云:“中流渡河,一瓠千金?!?/p>

猜你喜歡
詩題箜篌渡河
復古與敘記:論韓愈詩歌的制題
箜篌城
詩題漫議
中華詩詞(2018年9期)2019-01-19 01:11:00
眾猴渡河
明詩制題之敘事*
文學與文化(2017年3期)2017-11-13 20:34:34
絲綢之路箜篌行·尋根之旅暨復制扎滾魯克出土箜篌收藏交接儀式
人民音樂(2016年11期)2017-02-06 18:44:16
善為『竹筏』巧『渡河』——談過渡在議論文中的運用
《琵琶行》與《李憑箜篌引》比較分析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9
豎琴與箜篌之關(guān)系
音樂探索(2015年1期)2015-04-27 01:01:49
四渡河大橋:劃過天際的最美“彩虹”
永康市| 平定县| 隆尧县| 五河县| 常熟市| 阳西县| 石林| 新干县| 女性| 花垣县| 香港 | 南江县| 集贤县| 和政县| 洛南县| 新乐市| 伊宁县| 永登县| 八宿县| 海南省| 鹤峰县| 来凤县| 神池县| 江安县| 吴桥县| 类乌齐县| 宝应县| 从江县| 虹口区| 西林县| 申扎县| 乐东| 中阳县| 长岛县| 犍为县| 镇宁| 连城县| 抚远县| 朝阳县| 磐石市| 西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