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宇 徐 蕊
自2015年黨中央要求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以來,我國智庫邁上高質量快速發(fā)展之路。媒體型智庫因兼具傳播和研究的職能,被許多媒體和機構作為轉型發(fā)展的重要路徑而備受青睞。這其中,專家?guī)熳鳛橹菐斓闹匾Y源和底層支撐,也是未來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其如何定位?如何建設?這是媒體型智庫需要解決也必須解決好的重要問題。
我國媒體型智庫基本都發(fā)端于媒體,天生自帶媒體基因。媒體因自身業(yè)務的特點,決定了視野要么點多面廣,要么反應迅速,要么術業(yè)專攻,在專家?guī)旖ㄔO方面有著獨到的優(yōu)勢。簡而言之,優(yōu)勢有三:
一是數量多。新聞媒體和專業(yè)性媒體在多年的報道采訪和研究集納中,會涉及到國計民生、古今中外諸多方面,與各領域專家學者都有交集,這就為建設專家?guī)齑蛳铝嘶A。特別是行業(yè)媒體、學術期刊等垂直類媒體,在其深耕領域,可以把相關專家全面覆蓋。
二是層次高。媒體從其報道需求出發(fā),大多聯系的是相關領域的知名甚至頂級專家學者,在資源積累上占據著“高點”。加之相關記者編輯因與專家學者群體交流深入,具備梳理專家資源的判斷力和鑒別力。
三是更新快。媒體因新聞事件或所關注領域的迅速變化,經常需要主動尋找有最新獨到見解的專家學者和一線人士,這也在客觀上能不斷發(fā)現和篩選新的專家資源。
盡管具有上述優(yōu)勢,媒體型智庫搞專家?guī)旖ㄔO,仍有弱項和短板。
首先是數量雖多,積累不夠。實踐中,新聞報道和媒體傳播因求新,反而易忘舊。有大量專家資源,但采訪和接觸過后,往往沒有相關機制加以成體系地梳理。專家資源經常是沉淀在跑口的記者編輯手中,沒有變成公共資源。隨著相關記者編輯和專家學者的工作變動,資源往往得不到更新和保留,日積月累,實用價值大打折扣。
其次是形式簡單,有“錄”無“庫”。媒體所掌握的專家資源,多以通訊錄形式存在,其重要觀點、重要成果要么散見于采訪筆記、論文資料中,要么在報道和傳播中“掛一漏萬”,對專家學者綜合性“畫像”趨近于無。即使通過行政命令等手段,制作了有關專家聯絡方式、所屬機構的簡單電子表格,但這種通訊錄性質的專家?guī)煲葱《?,要么“常在春閨不見人”,距離專家數據庫還有很大距離。
媒體型智庫脫胎于媒體,定位于智庫,調查研究是核心屬性,建言傳播是基本功能,基于實踐,媒體智庫的專家?guī)炜赡茏詈镁邆湟韵绿攸c:
一要頂用。智庫研究一般以對策性、實用性、快速性、超前性為主,學術性、理論性、系統性為輔,這就決定了專家?guī)斓膶<疫x取和分類不能簡單套用一二級這樣的學科標準,不能局限于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而必須緊貼治國理政和智庫實際需要,充分吸收來自海內外政府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甚至民間的專業(yè)人士,上述人士緊貼一線、經驗豐富,在提供重大、現實和快速決策建議時往往具備獨到優(yōu)勢。
二要好用。媒體智庫專家?guī)旖ㄔO宜運用已經較成熟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應用,要把各類專家按照日常研究和業(yè)務的實際需要,化繁為簡,做好分類梳理,重點突出研究領域、最新成果、通訊方式等內容,從而“找得準,找得到,用得上”。同時,平臺要智能化、移動化。
三要活用。建立了專家?guī)?,絕對不是萬事大吉。更重要的工作還在后續(xù)使用和維護上。專家數據庫不能成為“死”數據,要成為“活”資源,要時刻更新、完善關鍵內容,盡可能實現專家資源的“活化”。要做到這一點,僅靠外部數據購買、信息技術抓取和維護人員聯絡遠遠不夠,需要專家?guī)爝\營方和使用者共同努力,依靠建立切合實際的使用規(guī)范和激勵機制,鼓勵各方不斷貢獻和迭代數據和內容,才能使專家?guī)斐S贸P?,日益強大?/p>
瞭望智庫成立于2013年7月,最初是瞭望周刊社旗下《財經國家周刊》為落實媒體轉型發(fā)展而建立的研究機構。2015年底,新華社獲批為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直屬的首批10 家國家高端智庫試點之一。瞭望周刊社作為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與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庫一體化運作,致力于發(fā)揮咨政建言、理論創(chuàng)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公共外交等功能。
作為中央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大潮中的第一家媒體型智庫,經過多年探索,瞭望智庫從平面財經刊物起步,已逐步發(fā)展成為包含決策調研與咨詢報告、平面與新媒體傳播、總書記言論數據庫和大數據智庫云平臺技術開發(fā)等三大業(yè)務板塊的“媒體型智庫”和“智庫型媒體”,初步建立起以調研咨詢?yōu)樘厣⑿旅襟w傳播為手段、傳播策劃為優(yōu)勢、數據技術為支撐的融合發(fā)展模式。
專家和數據是媒體型智庫發(fā)展的核心資源。瞭望智庫自2016年起圍繞新華社業(yè)務發(fā)展和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建設需要,根據中宣部中央媒體重點融發(fā)項目規(guī)劃,承接了“新型大數據智庫云”技術建設項目,這一包括專家?guī)?、課題庫、成果庫的新華社大數據智庫云平臺,主要功能就是聚攏專家資源、為智庫相關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這其中,作為項目主要建設內容之一的專家數據庫,現已入庫約10 萬條基礎專家數據。該數據庫建設以服務治國理政為目標,標簽體系涵蓋65 個領域,專家分類包括學術型、政策型、產業(yè)型,約1.5 萬人(已激活1.1 萬),從而為新華社各類公開報道和智庫調研提供了有力支撐,初步實現了研究資源的精確搜索、精準甄別、有效積累。
具體來說,智庫云平臺專家?guī)斓膭?chuàng)新點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面向智庫領域的特色標簽體系,即服務于“媒體型智庫”和“智庫型媒體”建設,創(chuàng)新打通新聞語言和學術語言的標簽體系。目前,標簽庫中有9 個一級類目,89 個二級類目,145 個三級類目,對應5000 余個關鍵詞,在后續(xù)運營過程中可持續(xù)豐富和完善。
二是基于專家分類體系和綜合評價創(chuàng)新模型,建立了綜合應用于社科和自然科學類專家的評價模型。
三是利用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全方位、立體的專家畫像。即通過對專家的基本信息、文獻、觀點、課題研究成果等信息,以及從互聯網等多渠道獲取的專家相關信息進行整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動態(tài)、客觀、權威的專家畫像。
四是面向智庫領域的專業(yè)搜索引擎,讓智力資源的獲取更加便捷、高效。即基于主題詞,系統化檢索相關新聞、權威表述、課題、專家、專家觀點、成果,可一鍵形成專業(yè)采訪調研提綱。
近年來,瞭望智庫依托新華社大數據新型智庫云平臺中的專家數據庫,承接了中宣部、國家網信辦等有關文化傳播、主旋律電影、傳統戲曲、互聯網趨勢、新能源車產業(yè)區(qū)域發(fā)展評價等多個涉及大數據監(jiān)測和分析的研究項目,相關數據質量和研究報告得到了主管部門的高度肯定,有效提升了智庫的研究水平和工作效率。
回顧近年來專家數據庫建設的探索和實踐,除了要特別注意對收錄專家的政治及業(yè)務素質的把關,對其中可能出現明顯偏差的要及時處理外,一個深切的體會是:要敢于改變傳統的媒體運作習慣,要迅速、全面、徹底地建構以數據、連接為支撐的融合發(fā)展思維。參與專家?guī)旖ㄔO的人員既要熟悉媒體運作規(guī)律,明確發(fā)展方向,洞悉業(yè)務需求,還要學習數據庫建設所需的相關技術基本特點,更要親自動手,“赤膊上陣”,從頭學起,絕不能把技術建設全面外包、“一包了事”,絕不能把業(yè)務和技術搞成“兩張皮”。只有從需求調研、架構設計、技術選型等底層開始,就實現智庫業(yè)務與技術支撐的深度融合,才能節(jié)約建設時間和資金成本,為智庫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觀點速遞
傳統媒體時代,虛假新聞的防范與治理主要依靠“人防”,這種方法不僅費時費力且治理成效甚微。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需要建立起以大數據為支撐的一體化服務平臺,針對網絡虛假新聞進行評估、甄別與防范。通過以技術為支撐,建立網絡虛假新聞的大數據追蹤機制,對網絡虛假新聞的傳播源、傳播蹤跡進行直觀的呈現,進而評估其危害性?;趯W絡虛假新聞危害程度的評估,制定相應的大數據治理策略,同時將網絡虛假新聞及時向媒體、受眾反饋,避免混淆大眾視聽。
——劉淑嫻,《新聞世界》2020年第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