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靈
摘? ? 要: 孟稱舜是明清之際的戲曲作家和戲曲理論家,被認為是戲曲“臨川派”繼湯顯祖之后最重要的作家,倪元璐稱他為“我朝填詞第一手”。卓人月亦認為孟稱舜的三部雜劇《花前一笑》《泣婦眼兒媚》及《桃源三訪》足稱當(dāng)時“北曲之最”。孟稱舜所寫雜劇題材廣泛,都有本事源流。本文探討孟稱舜現(xiàn)存的五部雜劇的題材與本事源流。
關(guān)鍵詞: 孟稱舜? ? 雜劇? ? 題材? ? 本事源流
孟稱舜是晚明時期臨川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繼承了湯顯祖以來擅于傳情的特點,現(xiàn)存雜劇五部《花前一笑》《眼兒媚》《桃源三訪》《英雄成敗》和《死里逃生》。根據(jù)題材,可以分為愛情劇、社會歷史劇和社會公案劇三大類。
一、愛情劇——真情的歌頌
孟稱舜早期創(chuàng)作的《桃花人面》《眼兒媚》《花前一笑》三劇都取材于歷史和現(xiàn)實中文人的情感生活,寫才子佳人終成眷屬的故事多屬愛情喜劇。
(一)源于唐本事詩——《桃花人面》
《桃花人面》的故事最早收錄在孟棨編纂的唐本事詩《題都城南莊》,孟棨編纂本事詩是為了了解詩歌中的故事,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到現(xiàn)在我們已難以考證這首本事詩到底是事因詩作,或詩因事做,或詩事同做,但這個感人淚下的愛情故事一直以來受到很多戲曲作家的青睞?!短一ㄈ嗣妗吩跀⑹路矫婊狙赜昧吮臼略娎锏墓适拢驯臼略姺笱艹梢婚L篇雜劇作品,顯示出了很多不同:
1.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在原本事中,只出現(xiàn)了三個人物,即崔護、葉蓁兒、葉蓁兒的父親。在孟劇中,這些人物形象不僅描寫得更加豐滿,還新增添了人物,使故事更加圓滿。從出游目的看,本事中崔護是因為科考失意出游,雜劇中崔護是因情出游,這就奠定了愛情劇的感情基調(diào)。同樣,在交代崔護返回時,本事中是因為第二年清明節(jié)他突然想起,情感不可抑制,因而再訪。雜劇中交代清楚了原因,要待探花期重到玄都。這一理由的交代,增強了故事的邏輯性,同時可以看出孟稱舜對情的重視。葉蓁兒的形象在劇中更是十分豐滿,從對崔護的一見鐘情,卻不似男方坦率大膽,別后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情感,整個第二出都在刻畫葉蓁兒對崔護的思念。這里面既有大膽的思念,又帶有少女的矜持與嬌羞,讀來纏綿悱惻,感人淚下。
劇中還增添了人物鄰家二女,她們年齡大致和葉蓁兒相近,作者通過鄰女二人突出了葉蓁兒的相思之情,突出了葉蓁兒的用情極深。在葉蓁兒不堪承受相思之苦,快要香消玉殞之時,二女就成了最好的傾訴對象,希望自己死后,如果她們能見到崔護,則告訴他,她為他而死。二女不僅僅從側(cè)面豐滿了葉蓁兒的形象,更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把葉蓁兒為情而死的故事推向了高潮。
2.情節(jié)的增添。
本事僅僅是一個短小的故事,敷衍為一篇雜劇,孟劇對故事情節(jié)也有所增添,如初見時雙方心理刻畫、別后的思念、掃墓情節(jié)等。劇中第三出寫的是葉蓁兒與父親掃墓的情節(jié),時間已是第二年清明,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卻不見故人。這一情節(jié)不僅增添了故事悲涼色彩,還為葉蓁兒后面為相思而死做了情感上的鋪墊??梢娒戏Q舜在創(chuàng)作《桃花人面》時,十分重視主人公情感的變化,突出至情論。
(二)源于宋筆記小說——《眼兒媚》
這個故事最早出于宋張端義的《貫耳集》,故事的主角是楊誠齋和一教授,在元人蔣子正的《山房隨筆》中,故事的主角換成了孟之經(jīng)和岳陽教授陳詵,并增加了人物陳詵的舊友陸云西。楊誠齋因為一首詞放了官妓,體現(xiàn)的是文人對才華的賞識,《山房隨筆》由陸云西出面調(diào)解則更接近社會現(xiàn)實,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合情合理。孟劇《眼兒媚》基本承襲了《山房隨筆》中記載的故事,更加突出了江柳這一形象,再次顯示出孟稱舜對才子佳人這一戀愛模式的欣賞。
1.人物形象的增添與豐富。
在孟劇中,新增了鴇兒這一角色,戲劇一開始就由鴇兒交代了江柳的基本情況。鴇兒一開始不看好江陳的愛情,她怕禍事殃及自己,因此一次次地勸江柳放棄,使他們的戀愛阻力增強。這在之前的故事中是不存在的,無論《貫耳集》還是《山房隨筆》,都沒有著重刻畫官妓,她是喪失自主權(quán)的,她的命運不受自己主宰,而是受男權(quán)社會的限制。《眼兒媚》刻畫出一個勇敢潑辣的女性形象,她甘于為了愛情犧牲自己。陳詵的形象在劇中得到了豐富,他有情有義,沒有逆來順受,而是積極地爭取愛情。
2.故事前因后果得到完善。
《貫耳集》沒有交代二人的愛情背景,《山房隨筆》只談到二人頗為人所知。在孟劇中,清楚交代了二人的戀愛背景:他們偷偷約會,如今已經(jīng)兩年多了。江柳和陳詵不同于葉蓁兒崔護、唐子畏素香,他們不是一見鐘情,而是有很深的情感基礎(chǔ)。孟劇中一開始交代清楚了陳詵不僅僅是文人狎妓作為一種娛樂,而是抱著要娶江柳為妻的目的。劇中,江陳二人一起面對封建社會的禮儀制度,一起違抗官箴,這是情與禮的抗爭,并最終取得勝利。在老友陸云西的幫助下促成的大團圓結(jié)局體現(xiàn)出孟稱舜的思想里對儒家思想的皈依。
(三)源于明筆記小說——《花前一笑》
故事完整框架最早見于《蕉窗雜錄》,之后出現(xiàn)在較多的文學(xué)作品中,其中較出名的如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唐解元一笑姻緣》等。與《蕉窗雜錄》相比,唐伯虎秋香的故事在《花前一笑》中也做了較大的變化。
1.素香身份的變化,豐富了人物形象。
在《蕉窗雜錄》里素香是官宦世家的婢女,在《花前一笑》里變成了沈府的養(yǎng)女,提高了素香的身份地位。這一改動更符合孟稱舜傳統(tǒng)主流的儒家思想觀念?!督洞半s錄》里,沒有過多的筆墨描寫素香的心理,它著重展現(xiàn)了唐子畏的風(fēng)流形象,在孟劇中清晰地刻畫了素香的心理,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愛情是相互的。初見,素香一笑,俘獲了唐子畏的心,以至于他丟下朋友,放低身份,一路追到沈府做了傭書。別后,素香的思念也是恒久綿長,在面對身份低下扮作傭書的唐子畏時,她依然堅定自己的選擇。
2.情節(jié)的增添,戲劇效果加強。
孟劇中增添了吳中四才子中的祝允明、文徵明,他們都屬于有才華、率真、放浪形骸之輩。一開始就寫到了他們?nèi)嗽诖巷嬀谱鳂罚谝姷剿叵阒?,唐子畏丟下文祝二人,去追求愛情,后文中二人再次出現(xiàn),增添了二人去吳興沈家的情節(jié)。文祝去吳興,一為沈老爺請他們?nèi)?,二為尋唐子畏回來,這使得情節(jié)更加連貫。到了沈家,沈老爺讓唐子畏服侍二位,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使故事有更多的看點,符合觀眾的審美接受。由二人引起唐子畏真實身份的交代,唐子畏說出實情并不遮掩,并促成了美好姻緣,體現(xiàn)了文祝二人對唐子畏大膽追求愛情這一行為的支持,也反映了當(dāng)時社會文士們對才子佳人這一愛情模式的期望。
二、社會歷史劇
《英雄成敗》又叫《殘?zhí)圃賱?chuàng)》,是一部描寫唐末農(nóng)民起義的雜劇。在唐朝末年,民不聊生,社會環(huán)境惡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黃巢屢試不第,領(lǐng)導(dǎo)了唐末農(nóng)民起義。黃巢所處的時代及其事跡與明末農(nóng)民起義有著相似之處。明代天啟年間,魏忠賢及客氏弄權(quán),黨派爭斗,社會不安寧,很多地區(qū)都有農(nóng)民起義。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稱舜借黃巢這一歷史事件不僅表達了作者的英雄觀,而且傳達了作者作為晚明文人在封建倫理與人本精神間的痛苦掙扎。
(一)對英雄人物的歌頌
此劇最初定名《殘?zhí)圃賱?chuàng)》,最后改名為《英雄成敗》,結(jié)合作者當(dāng)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折射出作者的英雄觀與成敗觀。劇中,黃巢起義的原因是考試不第,令狐滈買狀元,逼反了黃巢,而不是看到社會凋敝為廣大人民考慮。黃巢是英雄,他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敢于發(fā)動起義,但他的本質(zhì)是為了自己。筆者認為,孟稱舜要歌頌的真正英雄人物是鄭畋。滅剿黃巢起義,面對頹敗的殘?zhí)?,鄭畋的出發(fā)點是站在廣大的人民角度,這要比黃巢高明得多。這反映了晚明文士對國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熱切期盼。
(二)興亡成敗觀
劇本名為《英雄成敗》,作為英雄人物,表面上看,黃巢起義失敗,鄭畋剿匪成功,一成一敗。鄭畋作為封建儒士,他能夠為朝廷剿匪,這的確很成功。但細細品讀,孟稱舜要傳達的興亡成敗觀遠不止這些。黃巢看到了社會的黑暗面,看到了封建科舉考試的腐朽,他最終走上了起義的道路,他是被腐朽的封建官僚殘害的對象,他的起義帶有合理性質(zhì)。這里面,最大的惡人是田令孜,劉允章、令狐滈已經(jīng)伏法,他卻安然無恙。從這個層面看,鄭畋是失敗的,沒有從根本上杜絕后患。結(jié)合孟稱舜的生活經(jīng)歷,他是想要尋找一條“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往圣之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的道路。明末,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讓他不禁選了這一歷史題材,塑造出兩個英雄形象,體現(xiàn)出一介儒士的家國情懷。在他看來,個人的是非成敗遠遠沒有社稷和人民重要,只是道路仍然很漫長。
三、社會公案劇
本事出于馮夢龍《智囊》卷十三之十五《捷智部·倉卒治盜》,將原故事中的受害書生改為掌司法之刑部官員,突出惡僧目無法紀的可憎程度。孟劇豐富了這個故事,詳細地交代了婦人為何被幽禁和楊生與僧人周旋,最終處死了兩個惡僧。
(一)揭示黑暗腐朽的社會現(xiàn)象
佛教自從傳入中國后,僧人形象就進入文學(xué)作品。魏晉時期僧人的形象大多是潛心修煉的苦行僧。到了隋唐五代,隨著佛教的繁榮,這一時期的僧人形象有世俗化趨勢,主要表現(xiàn)在清規(guī)戒律與內(nèi)心情感的沖突。到了明代,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受到社會風(fēng)氣的影響,僧人形象越來越世俗化,文學(xué)作品里,僧人逐漸突破清規(guī)戒律的限制,追求聲色犬馬,和尚破戒現(xiàn)象較多。同時代作品中,明代具有代表性的通俗小說《三言二拍》里,描寫僧人的作品就占了很大比例,其中描寫惡僧的作品非常多。由此可見,在明代僧人破戒追求財色已經(jīng)成為一種值得關(guān)注的黑暗腐朽的社會現(xiàn)象?!端览锾由肪退茉炝蒜嵷澤纳诵蜗?,反映出了孟稱舜對現(xiàn)實社會的關(guān)照。
(二)現(xiàn)實意義
孟稱舜選用這一社會現(xiàn)實題材,具有較大的現(xiàn)實意義。佛教,講究因果報應(yīng),善惡有報,劇中楊爺心地善良,有謀略最終在逃亡的路上遇到好人被救。兩位惡僧罪大惡極,殘害婦女,謀害朝廷命官,最終付出了性命。劇中還蘊含了對縱欲主義的勸誡。不僅描寫出僧人的丑惡嘴臉,還道出僧人萬惡的根源在于縱欲。明代,縱欲思想泛濫,淫穢小說非常多,較出名的如《金瓶梅》等。借此,孟稱舜希望勸誡世人心地善良,克制縱欲思想。
四、結(jié)語
孟稱舜雜劇題材廣泛,都在其本事的基礎(chǔ)上或多或少地改動,折射出他的思想和當(dāng)時的社會狀況。有的還反映出當(dāng)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具有較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值得深思。
參考文獻:
[1]朱穎輝.孟稱舜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fā)展簡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劉大杰.中國文學(xué)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江巨榮.古代戲曲思想藝術(shù)論[M].北京:學(xué)林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