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是朱熹德育思想的凝結(jié),其核心理念是“成人”。朱熹將學會“做人的樣子”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他在“成人”思想中倡導的明理、守禮、尊老、敬人等理念對現(xiàn)代德育有重要價值。
中國古代德育思想起源于堯舜時期,隨社會發(fā)展而變化,如西周的六藝、儒家的“德治”和“禮治”,雖然中國古代德育將明人倫、嚴尊卑作為主要教育目的具有封建色彩,但也有諸多合理因素,可為現(xiàn)代所借鑒。本文將著重探析在新時代學校立德樹人視域下,朱熹《小學》“成人”教育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及其對當代德育的啟示。
一、朱熹《小學》的“成人”德育思想
朱熹認為小子之學,即小學,大學者,大人之學也?!肮耪叱跄耆胄W,自十六七入大學?!盵1]古代根據(jù)年齡和階級等因素,少年兒童在8~15歲之間完成“小學”學習,此后,進入大學。所以,他根據(jù)兒童發(fā)展程度,將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他把古代賢良的嘉言懿行匯集起來,編著了《小學》,作為童蒙教材。對入學進行了規(guī)定和說明:“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盵2]他認為“小學”重在打基礎(chǔ),將“事”作為教學核心。“事”即為基礎(chǔ)應對,如何坐立、灑掃,如何注重禮節(jié)和知曉倫常,當?shù)於ê眠@些基礎(chǔ)后,再讓他們學習較為復雜的禮、樂、詩、書等。
《小學》一書共有三百八十五章,內(nèi)篇由立教一、明倫二、敬身三、稽古四組成,講述了如何做人、倫常關(guān)系、修養(yǎng)規(guī)矩、先賢圣德。外篇主要收集了先賢嘉言懿行,包括古人言行、做法、書信等,令學生在教授、感知、行為之中明白常理、懂得倫常,知道做事之道。
《小學》是朱熹德育思想的凝結(jié),其核心理念是“成人”。朱熹將學會“做人的樣子”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他在“成人”思想中倡導的明理、守禮、尊老、敬人等理念對現(xiàn)代德育有重要價值。朱熹說,“大學”之道在于“成智”,“小學”之道在于成人[3]。朱熹《小學》中體現(xiàn)出的“成人”教育思想主要分為如下三部分:
(一)“事”—“成人”教育思想之邏輯起點
朱熹在《小學》原序中,對于“小學”的功能,既指明了“其然”,又解釋了其“所以然”?!靶W”的培養(yǎng)方向是學做人,而培養(yǎng)目的很明確,即“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為“大學”修身立本。就像朱子所言:“必使其講而習之于幼穉之時。欲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而無捍格不勝之患也?!边@樣做的目的是令兒童從小熏習、知曉這些“事”,形成良好習慣,從小做一個富有智慧的人,有修養(yǎng)、有教養(yǎng),宣揚和踐行美德,不種下作惡的種子。朱熹所指的“講而習”的這些知識是“小學”最基礎(chǔ)、最根本之內(nèi)容,也是人最基本、最根本之品行樹立方向。按照《小學》中的記載,不僅僅是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更是“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4]。
其中,“灑掃”是教孩童如何“做事”,“應對”“進退”是教授“事人之節(jié)”,“愛親”“敬長”“隆師”“親友”是傳遞“事人之道”。如果給“事”下一個定義,它不僅僅表示少年兒童在“小學”所學之事,還代表待人之道、事人之禮。如果給“事”規(guī)定一個詞性,那么它既是名詞,又可以理解為動詞。
《小學》中對父子之親作了詳細說明,此乃“事”:“子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衣服,斂枕簟,灑掃室堂及庭,布席,各從其事……”[5]子女如何侍奉父母,每一個點滴都有詳細規(guī)定:早晨雞鳴起床,洗漱整理,子女或晚輩除了要做好自己分內(nèi)的事,還一定要把子女向父母、公婆請安的裝束和準備事項一一列好,做好對長輩的服侍之事。還對事父母、事君、對朋友要遵守的原則作出了說明,此乃“事人之道”:“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p>
這些“事”和“事人之道”不僅僅是孩童日常行為的起點,更是朱熹“成人”教育思想的邏輯起點,如果更為深入地說,也是宋代儒學社會化、制度化的邏輯起點?!吨熳诱Z類》中提到的“小學者,學其事”[6],也說明同樣道理。
(二)“明倫”—“成人”教育思想之核心內(nèi)涵
“明倫”的意義其實很淺顯,即讓孩童知道最基本的道理:知曉倫理、懂得親情、明白君臣之義、曉得夫婦區(qū)別,了解長幼順序、通曉交友的原則。這是《小學》“成人”教育思想的核心內(nèi)涵。無論是從《小學》中“明倫”的篇幅,還是從“明倫”所表達的儒家思想訴求及“明倫”的教育內(nèi)容,皆可體現(xiàn)。
在《小學》“明倫第二”中,有這樣一條記載:“孟子曰,設(shè)為庠序?qū)W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倫也?;ソ?jīng),訂賢傳,述此篇以訓蒙士?!盵7]明確指出并再現(xiàn)了孟子之道:設(shè)立學校,進行教育,目的就是要人明白人倫關(guān)系。并表達朱熹考察圣人的經(jīng)典,評議賢人所著文章,編成這篇“明倫”,用以教育兒童。也可以說,“明倫”即明白如何做人。
我們姑且不討論“明倫”中談及的倫理道德標準是否完全符合現(xiàn)代邏輯,僅取其中對當代德育有重要啟示的方面來探討。將“明倫”作為孩童成長過程中必須要遵守的準則,特別是父子親情之倫,這是家庭教育中最基礎(chǔ)、最本質(zhì)的道德底線教育,也是一切德育的基礎(chǔ),即便是現(xiàn)代社會,也無法否認這一點。
孝道不僅是朱熹“成人”教育思想中“明倫”的重點內(nèi)容,也是現(xiàn)代德育基本內(nèi)容。以孝道為基礎(chǔ)的家庭德育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之一?!缎W》中有這樣的記載:“曾子曰,孝子之養(yǎng)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yǎng)之。是故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馬盡然,而況于人乎。”[8]孝子侍養(yǎng)父母,使他們內(nèi)心愉悅,不違背他們的心意,用禮樂使他們耳目愉快,使他們起居安適,在飲食上,更要盡心照顧。父母親所愛的,自己也愛;父母親敬重的,自己也敬重。對父母無條件的愛,在《小學》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甚至連父母親所喜歡的犬馬,也要盡心愛護,更何況是父母所愛的人呢?
不得不說,以“明倫”為核心的內(nèi)容編排,將符合儒家道德規(guī)范的人倫活化為了日常行為規(guī)范,并從童蒙開始教化,并使這種教化體系化、系統(tǒng)化,這也是將儒學融入教育實踐的社會普及行為。
(三)“效賢”—“成人”教育思想之教化手段
“歷傳記,接見聞,述嘉言,紀善行,為《小學》外篇?!盵9]考察《小學》外篇,可以發(fā)現(xiàn),內(nèi)篇和外篇的章目數(shù)目不相上下,《小學》中將“嘉言”“善行”的篇幅設(shè)計得如此之大,也正驗證了講道理、擺事實這一德育方法的價值?!缎W》讓兒童每天記誦一些前人、圣人的身體力行的案例,從而知曉道理,久而久之,習慣成為自然、修養(yǎng)爛熟于胸、教化自然滲透,即達到了“成人”的目的。
“嘉言”中記錄了先賢對教育、生活和社會的思想,如“伊川先生曰,只整齊嚴肅則心便一,一則自無非僻之干”[10]。這是伊川先生對儀表和心志關(guān)系的看法?!皩O思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11]這是孫思邈對勇往直前和內(nèi)心謹慎的哲學關(guān)系的闡釋?!吧菩小敝杏涗浟讼荣t“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12],帶著母親避難,連強盜都被他折服感動,為他找避難所的故事;還有薛包“弟子數(shù)破其產(chǎn)輒復賑給”[13]的善行;也有劉寬急而“神色不異”[14],反關(guān)心婢女的寬大性情和氣度;以及“張公益九世同居,乃書忍字百余以進”[15]的循禮行為。這些都是先賢的言行舉止,為蒙童樹立了榜樣,用“效賢”的方法和手段去教化童蒙,以達到“成人”的標準,為“大學”塑造人才打基礎(chǔ)。
二、對當代德育的啟示
雖然受時代等因素影響,我們不可能照搬朱熹《小學》中的所有觀點,但面對當代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朱熹《小學》“成人”教育思想具有如下價值可為德育工作所用。
(一)核心思路:將“成人”過程流程化,形成習慣訓練
《小學》的主要教育思想是“成人”,行文中對如何“成人”的理論觀點和實際操作辦法進行闡述,而且有接續(xù)性,形成體系和流程。如《小學》中記載:“《列女傳》曰,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cè),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16]按照朱熹的思想,童蒙教育從女子懷胎時開始就有遵循的法則和效法的對象,一直到“小學”教育結(jié)束。這就把“成人”教育做成了體系,并告知具體“事”怎么做,如何做到遵循這些行為規(guī)范,如何做“事”,使社會道德體系化、規(guī)范化和流程化。這些流程和體系也勢必會成為每個社會個體的習慣,習慣成為自然,納入社會道德體系。
這些對當代德育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如學校德育應注重對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細致規(guī)定和養(yǎng)成教育,注重文明禮儀等品行教育。但是筆者發(fā)現(xiàn)學校德育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流程化、體系化并不完善,尚不能達到時時做到、處處做到,只有通過詳細的流程才能將規(guī)范內(nèi)化到學生的內(nèi)心,而后才能自然而然形成習慣,再外化為行為。從《小學》中可見,這種流程化、體系化的教育系統(tǒng)工程從胎教就已開始,而當代德育無論是從開始的時間,還是從場域、內(nèi)容和體系化都還不足,特別是形式大于內(nèi)容、外化多于內(nèi)化,這是當代德育需要反思和提升的一個方面。
(二)方法創(chuàng)新:樹立儀式感,讓傳統(tǒng)文化活化為德育手段
“起立!”“上課!”“同學們好!”“老師好!”這些可能是學校德育中最常見的使師生產(chǎn)生儀式感的語言。它代表馬上進入課堂狀態(tài)的老師、同學的精神準備和行為規(guī)范。筆者發(fā)現(xiàn),在朱熹《小學》中,無論是家庭教育規(guī)范,還是學校教育規(guī)范,甚至是社會教育規(guī)范,都存在著滿滿的儀式感。而這種儀式感不僅是當時存在并盛行的,還是古人流傳或奉行的。將古人及古人的儀式感活化用于當時的德育,在朱熹《小學》中,這一點尤為突出。如:“立必正方,不傾聽?!盵17]“父母,舅姑將坐,奉席,請何鄉(xiāng)。將衽,長者奉席,請何趾?!盵18]“少者執(zhí)床與坐,御者舉幾,斂席與簟,縣衾,篋枕,斂簟而襡之。”[19]“曲禮曰:凡為人子者,居不主奧。”[20]……
當所有的應對、禮儀有依據(jù)、有規(guī)范,所有的道德行為有儀式感,所要教化的德育內(nèi)容也將不難深入人心。特別是由于當代兒童、青少年作為家庭中主要關(guān)注對象,所導致的長幼不分、唯我獨尊等現(xiàn)象是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關(guān)注的。從德育角度出發(fā),用樹立儀式感代替?zhèn)鹘y(tǒng)宣教,從內(nèi)心、環(huán)境、儀式來感染受教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資源整合:注重隱性教育資源對德育的作用
以學校德育為例,實踐中我們還要充分搜集、整合、運用各種教育資源,深度挖掘教育資源背后的育人價值,實現(xiàn)育人目的。朱熹曾說“擇其學明德者為太學之師”,運用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去影響青少年兒童,這也是不能忽略的一大軟性教育資源,是潛在的教育內(nèi)驅(qū)力。再將德育放大到整個社會,因為德育不可能是僅在學校就能夠完成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教育對學校德育來講,是最好的支援和補充,是互為依存的關(guān)系。這些都是德育的隱性資源,如何整合,正是德育工作者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
再如,不可忽視社會環(huán)境對青少年兒童的影響。《小學》中有言:“古靈陳先生為仙居令,教其民曰……無墮農(nóng)業(yè),無作盜賊,無學賭博,無好爭訟,無以惡陵善,無以富吞貧,行者讓路,少避長,賤避貴,輕避重,來避去。耕者讓畔,地有界畔。不相侵奪……”[21]一個和諧融洽的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不言而喻。
朱熹《小學》一書,以先賢言行為基礎(chǔ),著重以“事”為教化內(nèi)容,目的是“成人”,為“大學”培養(yǎng)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才打基礎(chǔ),解決“做人”的問題。無論是道德修養(yǎng)、克己之功、衣食之規(guī)、敬身之德……很多思想和做法都是值得當代德育吸收的閃光點,也是社會、學校、家庭攜手培養(yǎng)青少年兒童良好品行的可借鑒資源。
參考文獻:
[1][6]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124,124.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
[3]馮達文.簡論朱熹之小學教育理念[J].中國哲學史,1999(4):49-56.
[4][5][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江先忠.小學[M].北京:中華書局,2015:1,17,16,16,24,105,135,133,154,155,176,174,3,9,17,20,117.
【郭敏,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一級教師,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秦 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