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政千
【摘? 要】? 生活教育思想是我國近代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主要內容包含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研究和發(fā)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對于推動小學語文教學長遠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小學語文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源于對中國教育的反思,是根據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需要而產生的,對我國當代教育教學具有重要價值。
一、讓語文回歸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一方面,隨著時代飛速發(fā)展的步伐,生活的變遷也從未停止。教材的生成與完善卻離不開時間的積淀,這也注定了教材不可能追趕上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速度,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課程內容的陳舊,不能及時反映時代與社會的需要。也正是如此,學生手中教材的改版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受年齡限制,學生生活經驗不足,對于富有年代特色的內容幾乎是一無所知,如果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方法又過于“傳統(tǒng)”,那就必然會造成學生所學的內容與生活實際割裂。教學三年級課文《小稻秧歷險記》時,介紹完小稻秧、除草劑、噴霧器,學生茫然的反映給我?guī)砹撕艽笥|動:這些在老師、家長看來非常平常的事物,對現在的孩子而言竟是全然陌生的。盡管在課前對此有所預料,我制作了圖文結合的幻燈片幫助學生了解,但學生的一無所知還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期。雖說課后我為孩子們播放了視頻加深了解,但這些不曾存在于孩子們生活中的“新事物”大概很快就會被遺忘吧。未來,“噴霧器大夫”真正出現在大家眼前,不知會有幾個孩子能認出“他”來?面對這一現狀,在學校這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僅靠不斷更新教學設備,讓學生通過現代科技來走進文本是遠遠不夠的。學生所學課程的生活化,教師所采用教法的生活化才是問題的根本解決途徑。
語文課程的生活化,本質上就是使語文學習融入到學生生活中,讓學生在“教學做”中吸收語文課程內容。一旦學生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有了現實的統(tǒng)一,學生所學就“活”了起來,由抽象變生動了。在教學習作《我對春游的建議》前,我事先提醒家長們周末抽點時間帶孩子到公園、野外等地找一找靈感;上完《蘋果里的“五角星”》,我組織學生在午間切一切蘋果及其他水果,在課堂進行交流;學習了《人類的“老師”》第一課后,我建議家長帶著孩子去找一找生活中能接觸到的薄殼結構事物……一開始,家長的配合度并不如意,但這些小小的嘗試哪怕只是起到了一點微不足道的作用,對我的語文課堂來說也是一次重大的進步。進入五年級,在教學《冀中的地道戰(zhàn)》《圓明園的毀滅》前,我推薦學生觀看電影《地道戰(zhàn)》《火燒圓明園》。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家長已經帶孩子看過了,有的家長借此機會,陪同孩子一并觀看了《地雷戰(zhàn)》《甲午海戰(zhàn)》。我相信,一次次不經意的引導和陪伴,必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并不只是在教材中,而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教育本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教師要做的就是認準正確的目標堅持發(fā)揮自己的每一分影響力。
二、讓語文走近社會
學校是學生受教育的地方,學生受教育的地方卻并非僅僅局限于學校。保持兒童世界中應有的鮮活多彩,需要社會這所學校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養(yǎng)分;發(fā)展學生的客觀邏輯代替學生的虛幻邏輯,需要多接觸生活的事實;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最終目標是社會需要……可見教育是不能與社會生活實際相脫離的。
然而,當今不少家長卻沒能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竭盡全力想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不受任何“干擾”的“最佳”學習環(huán)境。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這些家長對孩子所能接觸到的電視、網絡、各類刊物,甚至學生間的正常交往均進行了極為嚴格的限制,除家庭、學校、書本以外,他們的孩子很少有機會能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學習便是唯一的任務。其實家長有所擔心是無可厚非的,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監(jiān)督和正確的引導也是十分必要,但過度擔心造成的過分限制卻反而不利于孩子的發(fā)展。有些學生雖然成績不錯,但他們根本不知道學習語文這門課程的實際意義是什么,考完了試,所學的知識就逐漸遺忘殆盡了;有些學生對國家大事、社會時事,甚至一般常識毫無所知,提及課文中的江主席,他們一臉茫然,更不要說學習課文時應懷有的崇敬之情了;有些學生的當堂作文每次都是絞盡腦汁而成,卻總是反復用著那些少得可憐的素材,翻來覆去說著那些蒼白的觀點;有些學生回答問題表面而刻板,對周遭事情幾乎沒有深度探索的興趣;有些學生難以主動理解閱讀到或聽到的東西……
長此以往,孩子們習慣于沉浸在自己學習的小世界中,對周圍鮮活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中的人與事失去應有的關注,最后演變?yōu)閷ι鐣?、對生活的冷漠,到時再談語文、談成績又有什么意義?因而,布置學生的小練筆時,我盡量想辦法讓學生“走”出學校、“走”出家門。小至《我的買菜經歷》,大則《名人故居游記》,今天“走出去”一小步,明天才能走得更遠。
三、讓語文立足躬行
將自己所知的一切都傳給學生幾乎是每一位老師的愿望,然而世上的新知是傳授不完的,老師所能給學生的更是有限的,很多東西還是要學生自己去探尋。剛站上講臺時,我曾陷入誤區(qū),把自認為學生們需要會“做”的都不遺余力地“教”給他們。沒過多久,我發(fā)現學生對語文的熱情明顯減少了,學生們也并沒有真正“學”到怎么去做。于是,我開始反思,“教學做合一”的本質究竟是什么?
正所謂“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可見“教學做合一”的基本特征是以“做”為教與學的中心,否則學生學得再好,學的也只是一些空疏無用的知識。就同一活動而言,對事來說是“做”,對自己來說是“學”,對別人來說是“教”。譬如教學生寫景,我們在美景前做,在美景前學,在美景前教,這與在課堂上進行相比,效果是全然不同的。學生遇到問題,最初我總是急于拿現成的解決方法傳授給他們,直到他們又在同樣的問題上遇到麻煩,我才意識到這樣“教”并不能讓學生真正“學”會,更不要說在今后會“做”了。習作《“漫畫”老師》,要求學生用文字把老師“畫”下來。寫作前,我布置學生為自己喜歡的老師畫一幅漫畫。在寫作文前,我將能夠體現老師某一方面特點的漫畫通過圖片放映的形式展示、評議,收獲了良好的效果。
教師要始終遵循“教學做合一”,學會如何教學生學,負起指導的責任,引導學生自己將解決方法找出來。如此,學生才能把書本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經驗。這樣一來,老師能少費無用功,學生也能輕松學、樂意學,既促進了學生學習,又推動了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進步。陶行知提出的“做是發(fā)明,是創(chuàng)造……是探尋出路”便是此意。
“用前進的生活來引導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來過前進的生活,受前進的教育?!边@便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我們要吸收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適用于當今時代的部分,將其科學、合理地運用于當今小學語文教育中,讓生活中積極的教育因素,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