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勇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為我國人民教育事業(yè)和民族民主革命事業(yè)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先驅,被譽為“萬世師表”。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生活教育思想從理論上講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三個重要組成部分。
廣大的教師可以從陶行知先生豐富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啟示,以課堂為基本立足點,積極探索教學改革新路子,提高新課程改革的實效。筆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工作中作了一些嘗試,淺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應用,以供探討。
一、“社會即學?!保瑲v史教學不能與社會、生活脫節(jié),必須與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一個重要命題。陶行知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就是學校。他提出“社會即學?!保谟谝髷U大教育的對象、學習的內容,讓更多的人受教育。
我國的教育,長期以來嚴重地脫離了社會,脫離了生活。歷史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要使教育與社會、與生活結合起來。那么,在課程改革中,初中歷史教育教學工作能不能有效地與社會、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呢?
從表面上看,歷史教育教學的內容是在人類歷史上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已經(jīng)過去了的事實,歷史作為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已經(jīng)過去了的事實,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必然留下了這樣或那樣的痕跡。如,歷史遺址、歷史遺跡、歷史文物等。除此之外,歷史還客觀地反映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如,文學、建筑等。通過這些歷史遺址、歷史遺跡、歷史文物以及文學、建筑等,我們可以或多或少地找尋到歷史的真相。那么在,歷史教育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就要把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歷史和課本上的歷史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歷史的真實性,能夠從感性上掌握歷史史實,從而為理性分析歷史史實打下基礎。
二、“生活即教育”,歷史教學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其基本含義是:(1)“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chǎn)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2)“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xiàn)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3)“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
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為指導,在歷史教學中就要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從生活中來”就是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獲取歷史知識,培養(yǎng)歷史觀情感。如,在教授七年級下冊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時,可以讓學生去觀察一些老年婦女的腳和所穿的鞋,并且采訪這些老年婦女。通過觀察和采訪,學生更深刻地掌握了封建社會自宋代以來遺留下來的陋習——纏足,更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摧殘和壓迫;又如,在講到八年級下冊第21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時,可以讓學生去收集各個時期與人們生活方式有關的資料,如各種票據(jù)、各個時期的照片等,并進行了解。通過收集和了解,學生就能比較感性地掌握各個時期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并且能比較理性地分析各個時期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的原因。
“到生活中去”,就是要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高尚的歷史情操,最后落實到自身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去。如,學生在學習了七年級下冊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后,深刻地理解了纏足是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摧殘和壓迫,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現(xiàn),他們就更能理解今天提倡男女平等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在行動上可能表現(xiàn)出尊重婦女等一些良好的行為。同樣,學習了八年級下冊第21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學生感性地掌握各個時期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理性地分析各個時期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的原因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認識到今天好生活的由來,從而在行動上可能表現(xiàn)出來更熱愛今天的生活,更愿意努力去為明天的好生活而奮斗。
三、“教、學、做合一”,歷史教學要從實際出發(fā),要重視知識的運用,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高尚的歷史情操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敖虒W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
根據(jù)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我們的教學要從實際出發(fā),要有教學目標。從實際出發(fā),就必須了解生活,了解學生生活現(xiàn)狀、了解生活發(fā)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當今現(xiàn)實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發(fā)展、品學兼優(yōu)、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這是一切教育活動的終極目標。而全面發(fā)展、品學兼優(yōu)、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具有一定分析歷史的能力,具有正確的歷史觀和高尚的歷史情操。歷史學科教學承擔的正是這樣的教學任務。
在我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我了解到學生對學習包括學習歷史的目的非常不明確。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考試。所以,在從事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我盡可能地利用一些生活中的歷史來教育學生,以達到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觀。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2課《貞觀之治》時,我在教學前導入了影視《隋唐英雄傳》,讓學生談談他們印象最深的英雄人物。然后再引導他們學習課本或者查閱資料,了解歷史上的英雄人物。通過這樣的活動,首先讓學生明白了藝術作品與歷史事實是有區(qū)別的。同時也就告訴了學生,學好了歷史,對于生活哪怕是看歷史影視也是有幫助的,而不僅僅是用于考試。除此之外,在教學中,我盡可能地采用現(xiàn)存于生活中的歷史遺跡,歷史圖片等,開展“你是一名歷史導游”的活動,盡可能地讓學生明白學習歷史有利于我們的生活。
歷史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培養(yǎng)高尚的歷史情操。如,筆者在教學岳飛抗金、文天祥抗元、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內容時,除了引導學生學習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外,更重要的是通過辯論:他們哪些是民族英雄?引導學生深刻地認識“民族英雄”的含義,深刻地認識中華民族是中國歷史上各個民族融合形成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高尚的歷史情操。又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時,可以將2009年的“圓明園獸首”事件與課文內容聯(lián)系起來,而且我認為重要的不是通過聯(lián)系讓學生記住“火燒圓明園”的史實而去應付考試,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課文和現(xiàn)實生活,樹立“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發(fā)展才是硬道理”這樣的正確的歷史觀。
作為一名歷史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歷史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學習和深化各種教育教學理論,聯(lián)系教育教學實踐,做一些有益的嘗試性的工作,使歷史教育最終能實現(xiàn)教育人、培養(yǎng)人的作用。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