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岐黃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燕遼地區(qū)大致包括了內蒙古西部地區(qū)的西遼河(西拉木倫河)流域,包括赤峰市、哲里木盟等,遼寧省西部地區(qū)及河北省的北部地區(qū)①。這一區(qū)域的文化面貌相對比較清晰,文化序列也相對比較系統(tǒng)。這一區(qū)域史前文化序列大致為距今8200 ~7400 年的興隆洼查海文化、距今7200 ~6500 年趙寶溝文化、距今6500 ~5000 年的紅山文化、距今5000 ~4000 年的小河沿文化、距今4000~3400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
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中尚未發(fā)現(xiàn)玉璧,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和北京平谷上宅遺址地層中各出土了1件石環(huán),只是這2 件環(huán),尺寸比較小,1 件1.2 厘米,另1 件為2.1 厘米,無法歸入璧之屬,因此以下不做贅論。
(1)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考古中較早發(fā)現(xiàn)并命名的考古學文化,所處年代一般認為在距今6500 ~5000 年前后。紅山文化學界主要有二期、三期和四期3 種觀點②,紅山文化玉器主要見于晚期文化遺存,兩種觀點中對于晚期遺存的認識基本一致,時代大致在距今5500 ~5000 年。紅山文化中經過考古發(fā)掘或調查出土和采集到玉器的遺址點主要有牛河梁遺址諸地點、田家溝墓葬群諸地點、建平東山崗積石冢、阜新胡頭溝墓葬群、赤峰南臺子遺址、敖漢旗草帽山遺址等,據不完全統(tǒng)計,燕遼地區(qū)出土、采集、館藏的紅山文化玉器數量已經有400 余件,其中220 余件為發(fā)掘出土③。
牛河梁遺址群 牛河梁遺址位于遼寧省建平與凌源縣的交界地帶,是一條東北至西南向的山梁。1981年清理了一處墓地,出土玉環(huán)1 件,并在該墓地收集到6 件玉器,其中環(huán)3 件,雙聯(lián)璧1 件。1983~2003 年,該遺址的考古工作持續(xù)進行了20 余年,已發(fā)現(xiàn)遺址點20 余處,其中4 個地點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工作④。該遺址群是迄今紅山文化出土玉器最多的遺址,也是發(fā)現(xiàn)玉璧最多的遺址。其間各地點出土、采集、征集到的璧形器有50 余件⑤。
胡頭溝石棺墓 胡頭溝石棺墓位于遼寧省阜新縣胡頭溝村,1973 年清理了2 座紅山文化石棺墓,兩座墓葬共出土玉器18 件,其中玉璧2 件,玉環(huán)1 件,其中三聯(lián)璧1 件⑥。
草帽山遺址 位于內蒙古敖漢旗四家子鎮(zhèn),遺址有3 個地點。2001 年,敖漢旗博物館對第二地點進行局部清理,發(fā)現(xiàn)并清理了石板墓7座,其中M1隨葬方璧1件、玉環(huán)1 件,M7 隨葬玉環(huán)1 件⑦。
此外還有一批各地征集、采集的玉器,主要有遼寧阜新、朝陽市,內蒙古敖漢旗、巴林右旗等,其中玉璧大約有10 余件。
(2)小河沿文化
小河沿文化得名于內蒙古敖漢旗小河沿鄉(xiāng)南臺地遺址。所處年代大約在距今5000~4000 年。比較重要的玉器地點有內蒙古敖漢旗石羊石虎山遺址、翁牛特旗大南溝墓地,河北陽原姜家梁遺址等,據不完全統(tǒng)計,小河沿文化出土的玉石器數量約有200 余件⑧,其中玉石璧環(huán)30 余件。出土玉石璧的典型遺址有:
石羊石虎山遺址 位于內蒙古敖漢旗新惠鎮(zhèn)。1960 年,發(fā)現(xiàn)一座小河沿文化的墓葬,隨葬陶器、玉石器、蚌器等共計31 件,其中玉石器有17 件,包括石璧環(huán)11 件⑨。但是從簡報中的描述可以推測,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為鐲,器物的剖面為半圓形,器形應該為窄條形器物。11 件器物中可稱為璧的應只有1 件,器體扁平。
大南溝墓地 位于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鄉(xiāng)大南溝村丘陵山頂,包括石棚山和老鷂窩梁兩處地點。1977、1979 年先后4 次發(fā)掘,共清理墓葬83 座,其中36 座墓葬中隨葬玉石器,其中石壁環(huán)34 件⑩。
其他遺址、墓葬 內蒙古喀喇沁旗大牛群鄉(xiāng)?、赤峰市松山區(qū)大廟鎮(zhèn)圣佛廟村?、敖漢旗新惠鄉(xiāng)房申墓葬?等也出土或征集到零星的玉石璧。
(3)夏家店下層文化
夏家店下層文化因1960 年赤峰夏家店遺址的發(fā)掘而得名。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已發(fā)現(xiàn)數千處,經考古發(fā)掘的地點有40 余處,其絕對年代一般認為距今4000 ~3400 年前后,部分已進入夏文化紀年范疇。該文化中出土玉器的遺址主要是大甸子遺址,除此之外在二道井子、范杖子、豐下等遺址也有零星的發(fā)現(xiàn)。出土玉石璧的典型遺址有:
大甸子遺址 位于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大甸子村。1974 ~1983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對其進行了10 年的考古工作,基本確認該遺址為一處具有夯土圍墻和環(huán)壕的聚落遺址,并清理了一處804 座墓葬的墓地。大甸子遺址和墓地中共出土玉器約2061件,玉石并有,其中璧環(huán)形器有10 件,殘牙璧1 件。體量較小,一般在4 厘米左右,有1 件體量較大,直徑約8 厘米?。
二道井子遺址 位于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qū)文鐘鎮(zhèn)。2009 ~2011 年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確認遺址為一處具有城墻和壕溝的環(huán)壕聚落遺址,出土陶器、石器、青銅器等各類器物1000 余件,其中玉器有3 件,1件為璧?。玉璧為白色玉料制成,中央對鉆圓形穿孔,直徑4、孔徑0.7、厚0.5 厘米。
豐下遺址 位于遼寧省朝陽市北票縣豐下村。1972 年進行了小范圍發(fā)掘,清理房址18 座,窖穴12座,墓葬1 座,屬于夏家店下層文化晚期遺存。出土玉器18 件,其中墓葬內出土1 件玉璧?。從簡報材料看,玉璧的直徑只有2.5 厘米左右。
燕遼地區(qū)出土玉璧根據璧的中孔數量,可分為單孔璧、聯(lián)璧兩類:
1.單孔壁 數量最多,是玉璧中最常見的形制,根據璧的形狀可分為圓璧、方璧、牙璧三類。
(1)圓璧 有的器形比較圓,有些并不十分規(guī)整,但是基本為圓形、水滴形、不規(guī)則菱形等,其他不規(guī)則形狀的璧基本不見。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中都比較常見。圓璧根據璧面大小,可分為兩型:
A 型 器體小于5 厘米。器體小,與珠大小接近,但是器身扁平,有些外緣磨薄,有些璧面厚薄均勻。牛河梁遺址、大甸子、遼寧北票豐下等遺址皆有出土(圖一,6、7)。
B 型 器體大于5 厘米,較大。根據璧面有無鉆孔,還可分為兩亞型。
Ba 型 璧面有孔,有單孔也有雙孔、三孔。牛河梁N2Z1M7:3,器形較規(guī)整,內外緣磨薄似刃狀,中孔較大,雙面鉆。璧面近外緣處并列鉆有2 個小孔(圖一,2)。
Bb 型 璧面無孔。如牛河梁N2Z1M7:2,器形不太規(guī)整,中孔較大,內外緣磨?。▓D一,1)。
(2)方璧 器形方圓,是紅山文化有特色的一種器類。璧面一般都有鉆孔,可能為綁系或縫綴之用。有些邊緣方直,如敖漢旗草帽山遺址出土方璧,近方形,璧面較直,中孔位于正中,璧面正中近外緣處鉆有一個小孔。邊長9.4~9.9、孔徑3.8~4.1厘米(圖一,5)。多數方璧為方圓形,如牛河梁N2Z1M21,璧面中央較鼓,內外緣磨薄似刃狀。璧面近外緣處鉆3 個小孔(圖一,4)。
(3)牙璧 僅見于大甸子遺址。殘斷,余兩個齒牙,推測可能為三角形構圖牙璧(圖一,3)。
2.聯(lián)璧 數量較少,根據聯(lián)璧數量可以分為雙聯(lián)璧、三聯(lián)璧。
(1)雙聯(lián)璧 雙璧相連,以兩側刻劃的淺槽相隔。有的上孔較小,有的兩個孔大小相差不大。主要見于牛河梁遺址(圖一,8)。
圖一 燕遼地區(qū)出土玉璧
(2)三聯(lián)璧 三璧相連,與雙聯(lián)璧形制相近。胡頭溝、牛河梁等遺址都有發(fā)現(xiàn)(圖一,9)。
燕遼地區(qū)的玉璧主要出現(xiàn)在紅山文化晚期,在小河沿文化中仍有發(fā)現(xiàn),夏家店下層文化中基本衰落。根據考古學文化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紅山文化晚期。玉璧出現(xiàn)于紅山文化第二期,即紅山文化晚期的牛河梁積石冢下層。璧、聯(lián)璧同時出現(xiàn),單孔璧最為多見,器形較小,器形不是特別規(guī)整。之后玉璧的器形逐步變大,制作更為規(guī)整,而且玉璧上出現(xiàn)鉆孔,紅山文化第三期時玉璧璧面上基本都有鉆孔,璧的數量增加。紅山文化第四期時,玉璧的數量減少,器形較大。玉璧的發(fā)展經歷了由小變大的過程,并固定下來,璧面開始出現(xiàn)鉆孔,但是流行了一個階段后并沒有成為定制,璧面有鉆孔與無鉆孔的皆有。玉璧的變化主要以單孔壁為主,聯(lián)璧的器形變化較小。
另外,紅山文化的玉器存在分區(qū)的問題。鄧淑蘋先生認為以教來河為界,分為西北區(qū)與東南區(qū)?。這個觀點為學界所認可,紅山文化玉器的分布確實存在西北與東南兩個區(qū)域。一般認為北區(qū)是以西拉木倫河、烏爾基木倫河流域為中心的赤峰地區(qū),南區(qū)為以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為中心的朝陽地區(qū)。據統(tǒng)計,紅山文化的玉璧基本都見于朝陽地區(qū)?。
第二階段為小河沿文化階段。發(fā)現(xiàn)玉璧的遺址數量較少,但是單個遺址出土的玉璧數量較多。器體較大,器形較規(guī)整,制作精細,通體磨光。這一階段的玉璧大理巖質地占了多數。璧面外緣磨薄成刃狀。璧環(huán)出現(xiàn)綴連情況,有的可能是璧環(huán)殘斷后的修整,如姜家梁M8:4,斷裂處呈不規(guī)則狀,后裂縫處兩側鉆孔。有的卻可能是人為切割綴連,如大南溝M38:5,切割部位平齊,應為有意切割,后在切割線兩側鉆孔。
第三階段為夏家店下層文化階段。玉璧數量銳減,聯(lián)璧、方璧不見,單孔璧僅見圓璧,但是器形大小各異,有些小于4 厘米,有些大于10 厘米,體量明顯變小。璧面有些外緣磨薄成刃狀,有些璧面厚薄均勻,可見玉璧在制作上方法各異,并不統(tǒng)一。
1.制作
燕遼地區(qū)的玉璧出現(xiàn)時代比較晚,是伴隨紅山文化玉器的發(fā)展而產生的。在制作上較東北北部地區(qū)的玉璧制作得更為精細,而且器形也逐步規(guī)整,圓形、方形,東北北部地區(qū)的不規(guī)則形及橢圓形等各類璧的形制基本不見。制作逐步精細。以小河沿文化大南溝遺址出土玉璧為例,M38:5 邊緣留有規(guī)整邊線,可能是制作時先劃出圓形,再進行修整磨制?。璧面內外緣磨薄似刃狀,是這一地區(qū)最有特點的制作工藝與器形特征,到夏家店下層文化階段才出現(xiàn)改變。
2.使用
(1)燕遼地區(qū)紅山文化中璧的出土位置比較多樣,有放置于頭部、胸部、腰部?。周曉晶先生對其進行了統(tǒng)計?,其中以放置于頭部的最常見,約有7件,主要是紅山二、三期的墓葬,二期中只有1 件玉璧的位置明確,是放置于頭部的。其他位置如胸部、腰部、手端、小腿等,多見于三期和四期墓葬中。璧面上多鉆有一個或兩個小孔,可能供綁系或者縫綴之用。另外還有璧與環(huán)鐲一同隨葬的現(xiàn)象,一般只見于女性墓葬和二次葬,如牛河梁ⅢM3、ⅡM7、M11 等?。
小河沿文化中玉璧的擺放位置較為規(guī)整,一般放置于頸下或者套于手臂,偶爾見于膝部。譬如大南溝遺址83 座墓葬中有26 座墓葬中出土玉璧環(huán),一般為一座墓葬出土1 件,個別出土2 件。有些墓葬為二次葬,隨葬位置不太明確,有明確出土位置的玉璧,其中11 件見于頸下,7 件套于手臂,而且玉璧的璧面皆無鉆孔,穿系佩戴或斂葬時擺放的可能性最大。
夏家店下層文化中玉璧數量很少,以大甸子墓地為例來看,出土了5 件玉璧皆放置在墓主人腰部,且一座墓葬有1 件。這5 座墓葬在墓地中屬于小型墓葬。
(2)對于玉璧的使用,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劉國祥先生認為的紅山文化玉器使用的三類情況,也適用于玉璧。一類是直接佩戴于墓主人身體某部位;一類是穿系佩戴在身體某部位;再一類是有意在斂葬時放置在某部位?。周曉晶先生認為,紅山文化的玉璧璧面多有鉆孔,應為薩滿縫綴于神服上的一種神器?。另外,如果從玉璧的出土位置觀察,見于頭部的玉璧還有可能是穿系束發(fā)之用。
(3)紅山文化玉璧僅出土于部分墓葬中,為少數具有特殊身份或地位的人所有。玉璧的體量變大,裝飾功能減弱,神器或禮儀性功能增強。如牛河梁N2M21 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墓葬,玉璧就出土12 件,其中10件玉璧分別放置于墓主人頭部兩側、臂骨兩側、大腿骨外側及小腿骨下面,體現(xiàn)出非同一般的特殊性。
但是以牛河梁墓地為例看,璧雖然是紅山文化玉器中非常重要的種類,但是并不是反映墓葬級別最具標志性的器物。斜口筒形器、勾云形器同出的墓葬是該墓地規(guī)格最高的一類墓葬。只有在出土玉器的墓葬中規(guī)模、等級相對低一些的小型墓葬中,多隨葬璧、環(huán)類器物,這些墓葬中勾云形器與斜口筒形器都不見。
在這一階段,玉璧已經具有了一定神器或者禮儀性的意義和功能,但是由于發(fā)現(xiàn)的墓葬數量并不太多,對于玉璧使用及功能方面的研究尚需要新的考古資料的補充與進一步分析。
注 釋
①⑧? 員雪梅:《燕遼、海岱、中原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玉器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年。
②主要有以趙賓福先生為代表的早晚兩期說,早期為西水泉期,大致為距今6500-5500 年;晚期為東山嘴期,年代大致為距今5500-5000 年。以楊虎、張星德先生為代表的三期說,晚期為距今約5500-5000 年。以索秀芬、朱延平先生為代表的四期說,第四期的時代大致為距今5500-5000 年。趙賓福:《東北石器時代考古》,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 年;趙賓福、薛振華:《遼寧朝陽小東山紅山文化遺存的分期研究》,《東北史地》2011 年6 期;楊虎:《關于紅山文化的幾個問題》,《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周年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 年;楊虎:《遼西地區(qū)新石器—銅石并用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與分期》,《文物》1994 年5 期;張星德:《紅山文化分期初探》,《考古》1991 年8 期;索秀芬、李少兵:《紅山文化研究》,《考古學報》2007 年10 期。
③員雪梅利用2005 年之前的有效資料對燕遼地區(qū)紅山文化玉器進行統(tǒng)計,當時數量有360 余件,其中140 余件為發(fā)掘出土。周曉晶先生根據2014 年之前的有效資料對紅山文化玉器重新進行統(tǒng)計,其中墓葬出土玉器有188件,另有遺址地層出土的玉器35件,新增加的出土玉器有70 余件,紅山文化的玉器總量應突破400 件,大約430、440 余件。
④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fā)掘報告(1983-2003 年度)》,文物出版社,2012 年。
⑤??? 周曉晶:《紅山文化玉器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年。
⑥方殿春、劉葆華:《遼寧阜新縣胡頭溝紅山文化玉器墓的發(fā)現(xiàn)》,《文物》1984 年6 期。
⑦內蒙古敖漢旗博物館:《敖漢文物精華》,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年;于建設:《紅山玉器》,遠方出版社,2004 年。
⑨內蒙古自治區(qū)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內蒙古昭烏達盟石羊石虎山新石器時代墓葬》,《考古》1963 年10 期;楊福瑞:《石羊石虎山遺址,紅山諸文化研究概覽》,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年。
⑩?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館:《大南溝——后紅山文化墓地發(fā)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98 年。
?? 于建設:《紅山玉器》,遠方出版社,2004 年。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與墓地發(fā)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96 年。
? 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遺址的發(fā)掘》,《考古》2010 年8 期。
? 遼寧省文物干部培訓班:《遼寧北票縣豐下遺址1972 年春發(fā)掘簡報》,《考古》1976 年3 期。
? 鄧淑蘋:《試論紅山系玉器,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qū)位、生態(tài)的多元互動》,紫禁城出版社,2006 年。
? 如牛河梁ⅡM15 中墓主人腰部放置1 件玉璧;ⅢM3 墓主人頭部放置1 件玉璧;VM1 墓主人頭骨兩側各放置1 件玉璧。
?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fā)掘報告(1983-2003 年度)》,文物出版社,2012 年。
? 劉國祥:《西遼河流域史前用玉制度研究》,《東北文物考古論集》,科學出版社,200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