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藝煒 韓榮
摘要:分析了邳州舞獅面具與揭陽青獅面具的結(jié)構(gòu)差異,探析了兩者差異的內(nèi)在動因。交叉融合設計學與人機工程學,運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對邳州舞獅面具與揭陽青獅面具的視覺形態(tài)與操作范式進行分析。得出兩地舞獅面具的差異不僅由審美取向決定,而且受使用需求的影響。通過對邳州舞獅面具與揭陽青獅面具的比較研究,為舞獅文化的發(fā)展提供新的參考。
關(guān)鍵詞:邳州舞獅面具 揭陽青獅面具 形式結(jié)構(gòu)量化分析 設計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J52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 01-0131-03
引言
舞獅是民間藝人模仿獅子形象和動作的游藝活動,是中國傳統(tǒng)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據(jù)史料記載,我國舞獅風俗源于東漢三國,興盛于南北朝[1]。民間舞獅在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受地理環(huán)境、文化形態(tài)、生活習俗等社會因素的控制、影響和推動,逐漸產(chǎn)生了南北兩大流派[2]
一、邳州舞獅面具與揭陽青獅面具的視覺形態(tài)
邳州舞獅與揭陽青獅歷史悠久,為南北兩地舞獅藝術(shù)的典型代表。最早在明嘉靖十六年,《邳州志》等史籍中就記載了邳州“鄉(xiāng)會”舞獅的演出盛況,“春日賽會,鳴鑼擊鼓,作巨象、獅子、竹馬、蹴鞠之戲,冶容襖服,游演州間”[3]。作為舞獅活動的物質(zhì)載體,邳州舞獅面具與揭陽青獅面具也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下,呈現(xiàn)出不同的視覺形態(tài)。
(一)五官比例
邳州舞獅面具主體呈楔形,最具特色的是頭頂有九只角狀突起,因而被稱為“九頂獅子頭”。揭陽青獅(圖1)在視覺形態(tài)上與其他獅種最明顯的差別是有一抹白色的獅眉。白色獅眉配合青色獅面,這也就是“青獅白目眉”的由來。從形式上來看,揭陽青獅面具由獅頭以及可活動的獅嘴與獅耳三個部分組成?!扒嗒{”獅額寬大且突出,眼睛似銅鈴大小,獅嘴是舞獅時重點表演部分,獅嘴的開合—方面配合了表演動作,另—方面是為了也展現(xiàn)青獅的情感。
為了凸顯舞獅表演的展示作用和體現(xiàn)舞獅面具的禮儀性象征,南北舞獅面具對五官造型進行了重點表達,使之更為夸張、飽滿,并講究其輪廓的圓渾、流暢以及立體感。通過提取邳州舞獅與揭陽青獅面具的五官,由圖1可知,邳州舞獅面具的上庭、中庭及下庭分別設為al、a2和a3,面具總長為A。揭陽青獅面具的上庭、中庭與下庭分別設為bl、b2和b3,面具總長為B。測量與計算后,得出al、a2和a3占面具總長A的40.2%、32.7%與27.1%, b1、b2和b3占面具總悵B的33.7%、39.5%與26.8%。由計算得出,邳州舞獅面具三庭長度平均差的最大值為5.8,揭陽青獅面具三庭長度平均差的最大值為5.1,如圖1。
通過以上數(shù)值的搜集與計算得出,邳州舞獅面具五官比例的關(guān)系為上庭>中庭>下庭,揭陽青獅面具的五官比例關(guān)系為中庭>上庭>下庭。雖然邳州舞獅與揭陽青獅面具的上庭與中庭的五官比例具有差異,但兩者的下庭都較小。梳理兩地舞獅面具三庭長度的平均值可知,揭陽青獅面具的五官特征較邳州舞獅面具的五官特征更為平均,邳州舞獅面具的五官特征較揭陽青獅面具的五官特征則更集中。
(二)紅綠主導
通過測量與計算轉(zhuǎn)換獲得江蘇邳州舞獅、廣東揭陽青獅舞獅面具色彩的H(色相)、S(飽和度)、V(明度)值并進行分析。主要是對邳州舞獅與揭陽青獅面具色彩進行定量統(tǒng)計,運用HSV色彩模型數(shù)值標注,結(jié)果如2圖所示。
據(jù)圖2可以發(fā)現(xiàn),南北舞獅面具色彩都以紅、綠兩色為主,并搭配黑色、白色等。從HSV數(shù)值上分析,南北舞獅面具色彩“H”值的極差分別為309、162,“S”值平均值分別為61.17、43.75,以及“V”值平均值分別為70.5、56。邳州舞獅較揭陽青獅面具設色的飽和度更高、對比更為強烈且明度高。在揭陽青獅面具的比較之下,邳州舞獅面具的色彩搭配更為細膩、豐富。
正如民間藝人所講的“紅要紅的鮮,綠要綠的嬌,白要白的凈”[4],手工藝人在保證色彩高純度同時,也表露了追尋統(tǒng)一性的色彩意識。通過觀察圖3的“s、v”值分布可以發(fā)現(xiàn),邳州舞獅面具的純度及明度較高。揭陽青獅面具的制作受原材料的制約,必須省工、省料、高度提煉概括,所以面具用色簡單純粹。青獅面具主體為青色,搭配黑色裝飾,并以紅色獅鼻及白色獅眉為特色。舞獅面具注重用色的協(xié)調(diào)兼顧,采用色彩間隔的手法,在強烈的對比色中,常選用黑色與白色作為各色紐帶,達到色彩過渡與調(diào)和。觀察圖3,揭陽青獅面具與邳州舞獅面具相比較低,而揭陽青獅面具色彩采用高明度與中明度色彩作為服飾的底色,低基調(diào)明度色則多以配色出現(xiàn)。
南北舞獅面具采取的方法雖有所差異,但都是在以紅綠為基調(diào)的條件下,運用不同純度與明度色彩的有序組合,使色彩搭配具有多樣的層次。
二、邳州舞獅面具與揭陽青獅面具操作范式
舞獅面具作為舞獅表演的物質(zhì)載體,不可避免地會與舞獅人產(chǎn)生一定的使用關(guān)系。舞獅面具與舞獅人手之間的使用關(guān)系常被忽視。通過分析南北舞獅面具操作層面的互動體驗,來探討民間藝術(shù)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
(一)舞獅人與舞獅活動的關(guān)系
各地舞獅表演有著各自獨特的表演程式及步法,為了使面具與人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更為合理,不同的表演程式及表演步法對于舞獅面具的使用需求不盡相同。在南北舞獅面具的互動體驗中,能動地適應或積極地適應是兩個根本性的原則。
1.表演程式
邳州舞獅的動作編排和寓意都極具北方粗獷豪放的特征,表演時由四人分別扮演的公獅、母獅為一組,另有引獅員手持彩球引誘“獅子”起舞,如圖4。邳州舞獅的主要特色是采用戲劇式擬人化的情感表演生活中的題材內(nèi)容,模擬演繹生活,注重公獅與母獅之間的情感交流及雄獅力量的表現(xiàn)。邳州舞獅的表演方式為地面獅,邳州舞獅藝人表演的“金勾倒掛”、“玩碌磙”都是邳州舞獅的特色表演程式,如圖6。邳州舞獅表演時需玩轉(zhuǎn)二三百斤的碌碡,舞蹈動作靈活多變。
青獅由兩個大頭佛引誘青獅起舞,如圖5,并以一組兩人進行表演,前人握獅頭,后人披獅身,后者緊握前者腰帶,伴隨起舞。青獅的舞法有傳統(tǒng)地面獅與高臺特技獅之分,高臺特技獅融合了中國武術(shù)和潮汕民俗特色的精髓。揭陽青獅的主要有傳統(tǒng)的地面獅與特技獅。傳統(tǒng)地面獅有:基本舞法、戲獅、過橋、采青、睡醒等。特技獅有:竿上飛獅、平樁桌面及梅花樁(圖7)等,在傳統(tǒng)青獅舞法套路中,最能體現(xiàn)青獅隊技藝的是采青環(huán)節(jié)。
2.表演步法
邳州舞獅與揭陽青獅的表演側(cè)重點的差異決定了其步法的異同。邳州舞獅的表演程式從雙獅出洞開始,在走跑圓場、跳躍前進以及禮拜四方九個步驟組成。上文提到青獅隊最具特色的表演是“采青”環(huán)節(jié),“采青”主要由尋青、見青、驚青及吐青十二個步驟組成。
通過圖8與圖9可以看出邳州與揭陽舞獅的行序路徑。首先,從兩地舞獅的表演場地分析,邳州舞獅與揭陽青獅的橫向長度相近,而縱向上揭陽青獅較窄,揭陽青獅的表演場地中央設有平均高度為1.5m的高臺,其表演難度及危險性由此提升;其二,邳州舞獅與揭陽青獅的表演區(qū)域多集中于L2至L4區(qū)間內(nèi),兩端的表演較少;其三,從行序節(jié)點可以看出,揭陽青獅的節(jié)點較多,表演程式較邳州舞獅更為復雜;最后,通過觀察邳州舞獅與揭陽青獅步法節(jié)點的疏密程度,可以發(fā)現(xiàn),邳州舞獅較揭陽青獅的步法跨度較大,表演區(qū)域跨度較大。
(二)舞獅人與舞獅面具的關(guān)聯(lián)
在上文可知,邳州舞獅與揭陽青獅的表演程式存在差異,致使南北舞獅表演時的表演道具也各具特色。由于道具的載入,兩地舞獅人與兩地舞獅面具之間的關(guān)系也受其影響。邳州舞獅面具由于其舞獅為地面獅,難度與危險性較低,對于舞獅人與舞獅面具的要求也相對較低,但作為表演載體基本的使用需求仍需滿足。揭陽青獅表演中的特技獅表演,具有較高的危險性,民間藝人對青獅面具的使用進行了重新思考。
早期的青獅面具主要由木材架構(gòu)作為支架等制作工藝,早期的青獅面具重20-30斤,即便是受過專業(yè)訓練的舞獅人,想要在梅花樁上表演,難度也較大?,F(xiàn)階段的揭陽青獅面具在以紙塑為特色的基礎(chǔ)上汲取佛山醒獅面具的扎制技術(shù),并以竹子代替木材使用,使青獅面具降至5斤左右,重量的減輕為舞獅人特技獅表演時的舒適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1.舞獅面具內(nèi)部橫桿設置
為服務于南北舞獅的表演,邳州舞獅與揭陽青獅面具都不約而同地在舞獅面具構(gòu)造中的獅嘴后部添加了一個橫桿,以便舞獅人表演時抓握。觀察圖10可知舞獅人對面具的抓握方式。在舞獅面具內(nèi)部添加橫桿,一方面是方便了舞獅人的使用;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控制獅嘴的開合。
在表演中,橫桿作為舞獅人與舞獅面具的中介,不可避免地與舞獅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使用關(guān)系,如何更好地便于舞獅人的使用需要滿足一下幾點:
橫桿直徑:橫桿直徑大小取決于舞獅表演的使用與手的尺寸。比較合適的抓握直徑是3-4cm。通過圖10可知,邳州舞獅面具與揭陽青獅面具的橫桿直徑分別為4cm、3cm,兩地舞獅面具的橫桿都在合理的直徑區(qū)間內(nèi)。邳州舞獅面具的橫桿較粗是因為邳州舞獅面具的自重達20斤,較粗的橫桿保證了舞獅時的穩(wěn)定性。
橫桿長度:舞獅表演雙手抓握就需要考慮抓握空間的尺寸,揭陽青獅面具的橫桿長度為60cm,處于最佳抓力范圍,如圖10,邳州舞獅面具繼承了北方舞獅粗獷豪放的特點,獅頭較大致使得橫桿的長度也較長。
橫桿方向:邳州舞獅面具與揭陽青獅面具橫桿之間最大區(qū)別就在于橫桿的方向及數(shù)量的設置上,邳州舞獅面具在舞獅人前方設置一根水平方向的橫桿,揭陽青獅面具則在舞獅人左右兩側(cè)各設置了一根水平方向的橫桿。橫桿方向的差異使舞獅表演的程式也受到影響,邳州舞獅表演時,舞獅獅頭動作多為上下翻動,揭陽青獅表演時,青獅獅頭動作多為左右晃動。
2.舞獅面具內(nèi)部視線范圍
除了減輕舞獅面具的自重之外,舞獅人還需要有一個較好的視區(qū),以便完成表演程序,尤其是在完成一些具有危險性的表演動作時,舞獅人視區(qū)的開闊程度是保障南北舞獅表演安全性的決定因素。舞獅人在使用面具時,青獅面具與舞獅人的位置關(guān)系由圖11可知。圖示中,橙色虛線為舞獅人的水平視線,而舞獅人視區(qū)位于紅色虛線范圍內(nèi)。水平方向上最佳視區(qū)是100以內(nèi),是人們辨別物體最清晰的區(qū)域[5],揭陽青獅面具的視區(qū)就位于最佳水平視區(qū)內(nèi),視線范圍約320,且另有一個開口為450的觀察窗口,以保證青獅在進行特技獅表演時,舞獅人能擁有良好的視線范圍。
邳州舞獅的視線范圍觀察圖11可知,由于舞獅表演的危險性較低,邳州舞獅面具有且只有一個觀察窗口,雖然邳州舞獅面具的視區(qū)未位于最佳水平視區(qū)內(nèi),但其獅嘴的開口較揭陽青獅面具大了17度,這也為邳州舞獅表演提供了較大的視覺窗口。表演形式的差異致使揭陽青獅面具較邳州舞獅面具在使用上更為合理,彰顯舞獅表演的觀賞性,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表演的安全性。
結(jié)語
邳州舞獅面具與揭陽青獅面具的差異,體現(xiàn)了民間藝術(shù)的復雜性與多樣性[6]。兩地舞獅面具的異同,表面上是兩地地域文化的不同,實質(zhì)上是為了更好地適應舞獅表演,以滿足使用需要,進而保障舞獅人表演時的安全性與舒適性。邳州舞獅面具與揭陽青獅面具的設計在適應中順應自然和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盡力與之取得協(xié)調(diào)與和諧的關(guān)系,盡力實現(xiàn)社會協(xié)調(diào)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高誼,姚樹貴.中國舞獅[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杜,2007
[2]韓榮,程欣.南北舞獅面具視覺沒計比較研究——以佛山、邳州舞獅面具為例[J].文化遺產(chǎn)2014(2)149-156
[3]竇鴻年,趙錫蕃,丁書云.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63民國邛志補[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9
[4]徐瑞華.民俗藝術(shù)在動畫中的應用研究[D].東南大學,2014
[5]劉偉,袁修干.人機交互中情境認知的理論與應用[M]京:中國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5: 33
[6]吳盈盈,韓榮.徐州香包視覺特征及其文化功能探析[J].設計2018,294(15):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