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設計需求多元化背景下,對設計人才的培養(yǎng)除了關于設計功能和形式的技能培養(yǎng),還應該涵蓋認知設計、評鑒設計、構建設計觀的設計理論課程?;诖?,本文提出高校設計學專業(yè)除了開設設計史和設計概論課程外,還應該增設旨在培養(yǎng)綜合設計能力的設計鑒賞課程。
關鍵詞:設計鑒賞;設計學;人才培養(yǎng)
設計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設計的功能和形式構成了人為的物質(zhì)世界,好的設計除了要求功能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之外,還涉及設計的情感體驗、設計倫理的體現(xiàn)等設計附加值。新時代設計人才的培養(yǎng)不僅有對設計技能的培養(yǎng),還應該包括設計觀念、設計文化、設計情感體驗、設計的可持續(xù)性、設計倫理、設計責任等意識形態(tài)范疇的設計理論知識。本文提出,高校設計學科課程群的設置應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設計專業(yè)技能和提高綜合設計能力。設計鑒賞課程是既有實踐性又有理論性的設計課程,課程通過對設計作品的鑒賞和批評,向?qū)W生傳達設計信息和設計文化,通過對作品信息的解讀,讓學生了解作品背后的設計歷史、設計思潮、設計風格、設計觀念等“隱性”信息,引導學生從設計作品逐步走向關于設計其他要素的更為深入的學習,也就是從設計表象逐步深入設計內(nèi)核。換句話來說,設計鑒賞課程的開設,可以幫助學生從知道“設計是什么”逐步到知道“設計為什么”。因此,對設計專業(yè)學生來說,設計鑒賞課程的設置更深層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其通過對設計作品的專業(yè)評鑒,促進自身構建高水平專業(yè)素養(yǎng)和成熟的設計觀。
1 設計鑒賞課程的構成
就像美術作品是美術文化的最直接表達一樣,設計作品本身就是設計觀念、設計風格、設計時代性等各種設計信息的直接表現(xiàn)。設計鑒賞課程是通過對優(yōu)秀設計作品的評析和賞鑒,向?qū)W生傳輸作品背后的關于設計功能和形式、設計觀念、設計歷史、設計思潮、設計美學等綜合設計信息的設計學科專業(yè)理論課程,這門課程的開設可在設計概論、設計史等理論課程的基礎上,更加有效、直觀地幫助學生構建設計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使學生學會用設計的眼光去看設計、想設計、做設計。[1]
一般情況下,高校設計學科專業(yè)理論課程的開設、教材的選擇、教師的授課都強調(diào)的是以方法論和設計史的觀點,對設計范疇內(nèi)的信息,包括設計師、設計作品、設計風格、設計流派、時代因素、文化因素等與設計相關的信息進行梳理和歸納,從“述”和“論”的角度向?qū)W生傳授設計知識。但是,從事高校設計學科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教師,應該大多都有這樣的感受,設計概論和設計史的知識對設計專業(yè)學生,特別是大一新生來說,非?!案叽笊稀?,無論是認識論、方法論還是設計史的觀點,設計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學生的課堂學習、后續(xù)學習普遍缺少興趣引導這個連接點。而設計鑒賞這門課程的開設恰好可以緩解理論的枯燥和調(diào)動學生對設計的感性認知。
設計鑒賞課程強調(diào)直觀地對設計作品的感知,強調(diào)學生個體對設計作品的感受,教師的教學重點是經(jīng)過鄭重篩選的,將設計歷史上、各個設計領域中的經(jīng)典作品帶到學生面前,讓學生直面設計作品,一切從作品講起,包括從作品的功能和形式,到風格和觀念,再到意義和影響等設計信息。這里需要注意,和設計概論課程、設計史課程不同的是,設計鑒賞課程是基于視覺的、直觀的設計作品,“先讓學生看到,然后讓學生認知”,也就是由表象向深層遞進地傳輸設計信息,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接收信息。學習設計和研究視覺藝術的人群都普遍知道這樣的原理,圖形和文字信息傳達的效率和效果存在巨大的差別,把圖形和文字放在一起,人們首先感知到的是圖形信息,然后才是文字信息,在“只看圖片,只看標題”的時代,將設計作品推到課堂的最前面,從最有效的視覺信息的傳達開始講起,更符合年輕一代的信息接收習慣。[2]
2 設計鑒賞課程授課形式
設計鑒賞課程應提倡“課堂講授為主、多種形式并存”的“立體、全面、多角度”的授課形式。首先,設計鑒賞課程教學仍然是以知識的傳授為基礎,學生必須通過大量“看”設計作品,才能知道“設計究竟有什么”,這樣才能形成最基礎的對設計的認知,尤其是對初進大學的新生,需要通過課堂講授的授課方式快速普及設計知識,將學生領進設計之門;其次,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還要開發(fā)多元的課程資源和授課方式,要注重學生對設計作品的感性體驗,豐富學生的設計“閱歷”,使學生更深入地“感受”設計,而不是一味地“接受”設計。基于此,應提倡主題討論、專題講座、參觀展覽等課程形式。[3]
人文學科的魅力在于個體感受的差異性,就像“一百個讀者心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對藝術、設計來說更是如此。設計鑒賞課程把視覺化的設計作品直接帶到受眾面前,基于不同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學習背景的學生面對同一個設計作品的時候,心理感受是具有差異性的。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看法可以在(學生之間的、師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中激發(fā)新的關于設計的思考,帶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激發(fā)設計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設計作品理解力。
設計鑒賞課程專題講座是指在課程目標中明確規(guī)定的、在課程計劃內(nèi)必須完成的設計專題講座。講座一般為兩個小時,是演講者學術研究精華的集中展示,無論是從內(nèi)容還是從形式上看,專題講座都是演講者個人思想的集中高效展示,也是聽講者加深思考、開闊視野的機會。專題講座的開設應本著“智慧啟迪、開闊視野”的原則,盡可能廣泛邀請業(yè)界著名專家舉辦各有側(cè)重的專題講座,將精華和前沿的設計信息帶到學生面前。對地方應用型高校來說,本校的設計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想要打造高質(zhì)量的設計鑒賞課程專題講座,邀請校外專家是非常必要的。
設計鑒賞課程的教學要盡可能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課程體驗,調(diào)動學生學習設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大量設計作品的圖片、視頻、實物在課程中的展示,拉近學生和設計以及設計文化的距離,使學生有鮮活的接觸設計優(yōu)秀作品的切身體驗。設計鑒賞課程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對設計的體驗和在體驗基礎上的引導,啟發(fā)學生理解設計的“形而上”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素材的選擇上,要在突出任課教師擅長的學術精華的基礎上,均衡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不同風格的設計作品在課程中的展示,運用多元的授課方式,既全面又有側(cè)重地展示和講解素材,增加學生設計的深度和廣度。
3 設計鑒賞課程的課程資源
設計鑒賞課程的教學資源包括教師資源、教材、多媒體資源、網(wǎng)絡資源等,其中教師資源可以調(diào)控其他資源,是最能動也是最核心的資源。
人文藝術課程基本上是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開展的,教師與學生的“共情”程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個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人文涵養(yǎng)至關重要。設計鑒賞課程要取得卓越的教學效果,需要配備具有深厚文化積淀、通曉中外設計歷史、有高水平的藝術審美素養(yǎng)、對設計和教學都懷揣激情和熱愛的課程教師。[4]從高等教育育人的層面來講,課程準備應該保證材料豐富翔實,既能講材料內(nèi),也能講材料外;既要有趣味性,也要體現(xiàn)深邃性;既要懂傳授,也要懂交流;既要感動自己,也要感動學生。
教師在課程建設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從我國教育史上看,民國時期名滿天下的多位學者都曾擔任類似今日通識課程的教師,上課的盛況仍被今人追憶。因此,包括設計鑒賞課程在內(nèi)的鑒賞類課程應該由師資資源中最優(yōu)秀的教師擔任任課教師,既要有學術造詣,又要有教學藝術,像耀眼的星星一樣照亮學生前進的道路,指引他們向前探索。
可以說,人文學科的教育上升到最高度,其本質(zhì)都是情感的感化,能不能感化學生靠的是教師,任何其他學術資源都需要教師才能夠得到傳遞,才能夠從靜態(tài)轉(zhuǎn)為動態(tài),火炬才能夠被點燃。[5]對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的地方高校來說,邀請業(yè)界名家包括著名設計師、設計學著名學者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開展教學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地方高校師資力量薄弱、地方高校設計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文化環(huán)境都較為滯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陸挺.追求詩意的人生境界—中國大學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東南大學,2014.
[2] 潘勇.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西方藝術鑒賞》教學探討[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0(03):164-167.
[3] 沈致隆.親歷哈佛——美國藝術教育考察紀行[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50-55.
[4] 梁玖.開設《藝術學科與專業(yè)選擇》課程的緣由與價值[J].民族藝術研究,2016,29(05):167-174.
[5] 梁玖.藝術學“應該再加上一章”——論開設審藝學專業(yè)的必要性[J].藝術教育,2016(06):37-41.
作者簡介:葛田田(1981—),女,江蘇徐州人,碩士,講師,從事民藝、視覺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