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紅慶
摘要: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新時代,文化類主題公園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涌現(xiàn),不僅省級城市,市、縣級城市也修建了大量的文化類主題公園。文化類主題公園不僅用于為市民提供便捷服務,還用于城市文化的傳承,因此,文化類主題公園的視覺符號必須從“公園景觀”轉(zhuǎn)為“城市文化符號”。本文主要以重慶市文化類主題公園為例,研究探討文化類主題公園的視覺符號在重慶市城市文化傳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有效建議,真正讓這些視覺符號扮演好“公園景觀”和“城市文化符號”的雙重角色,讓文化類主題公園更好地發(fā)揮文化傳承和文化教育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類主題公園 視覺符號 城市文化傳播 問題 應對
基金項目:1.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校級科研項目 “‘兩點‘ 兩地‘ 兩高背景下重慶主題公園視覺符號的城市文化表征研究”(編號:KY2019015)。2.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校級科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重慶城市文化視覺傳播策略創(chuàng)新科研團隊”(編號:CXTDN2019004)。
所謂主題公園,在現(xiàn)代旅游文化環(huán)境下通常指的是根據(jù)某一特定的主題,利用園林景觀微型模型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等手段對文化進行復制、移植、陳列,集休閑、娛樂、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休閑娛樂服務中心。文化類主題公園則是以文學、藝術、語言、倫理道德、宗教信仰、哲學、禮儀風俗、歷史人物與故事等為主題而打造出來的,以展示人類精神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的公園。成為直轄市以來,重慶市公園數(shù)量從原本的40多座迅速擴至500多座,據(jù)上游新聞報道,2019年還有13座新的公園處于規(guī)劃和建設中。這500多座公園中,文化類的主題公園以主城區(qū)的巴文化公園、中華美德公園、抗戰(zhàn)遺址公園、園博園、民俗文化村最具代表性,因重慶方言(言子)雕塑而小有名氣的鵝公巖公園也是文化類主題公園中的主要代表之一。此外,還有石竹山音樂公園、重慶測繪文化公園、美茵體育運動公園和有著濕地科普教育功能作用的彩云湖濕地公園等地質(zhì)文化公園。
源于公園景觀中的視覺符號
文化類主題公園中的各種視覺符號主要有以漢語言文字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語言文字符號,以雕刻、壁畫、彩繪等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藝術圖像符號,以及利用歷史文物陳列和模型還原事物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實物具象符號這三大類,還有應用的不太多但在少數(shù)文化類主題公園中存在著的電影、視頻等電子影像符號和真人以歌舞話劇等活動來傳播所采用的真人具象符號。文字符號在文化類主題公園中主要存在于雕刻、壁畫、彩繪等的人物或故事的介紹中,也存在于直接以文字為主要內(nèi)容的書法藝術展示中。
文化類主題公園的視覺符號與展覽館、博物館等場所的視覺符號不同,不管是靜態(tài)的雕塑還是壁畫亦或是那些浮雕,它們在文化類主題公園中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公園景觀。以重慶巴文化公園為例,公園中不管是巴璞會盟的浮雕,還是忠義廣場的人物圓雕集,亦或是那蔓子悲歌和巴寡婦清的浮雕,在設計之初以及市民的觀光中都被視為巴文化公園的主要景觀。展現(xiàn)巴人文化的24個故事的這些浮雕、壁畫、廊柱、文字等視覺符號,共同構(gòu)建起了巴文化公園的二十四景。
作為文化符號的文化類主題公園視覺符號
文化類主題公園不同于便民公園,便民公園主要是在人口密集度越來越高的當下充當市民的公共活動場所,這些公園大多風景較優(yōu)美、場地寬敞,步行道、健身器材等配備齊全。而文化類主題公園因要傳遞相應主題的文化,故側(cè)重于相應文化的濃縮與再現(xiàn),其公園的這些視覺符號便承擔了主要的文化傳播職責。
因而,不管是哪座文化類主題公園的視覺符號,都凝聚著學者們在相應文化主題范圍下精心篩選出的最能代表相應文化主題的那些典型的歷史故事、主流的倫理道德、科普性的學科文化知識等文化內(nèi)容,文化類主題公園的視覺符號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和典型性。這些視覺符號主要是通過景觀的氛圍感染、符號的意象意境表達來向市民傳播文化的,,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內(nèi)隱方式去感染影響每一位市民,這就直接決定了文化類主題公園的視覺符號將是情感性、意象性、通俗性的視覺符號。
重慶市文化類主題公園視覺符號在城市文化傳播中的問題
隨著現(xiàn)代都市的建立,傳承著城市文化的大部分古建筑和遺跡早已消失,城市文化從顯性走向了隱形。而大眾傳媒上對各地域城市文化的傳播則徹底打破了文化的地域界限,區(qū)域城市文化高度融合,再加上人口流動性程度的加深,致使文化的地域差別越來越模糊。文化類主題公園的視覺符號構(gòu)建的文化擬態(tài)環(huán)境則成為當今城市文化最為重要的表征符號。然而,這些文化類主題公園的視覺符號在表征城市文化時也存在多個不同層面的問題。
視覺符號城市文化傳播的碎片化。以重慶市巴南區(qū)的巴文化公園為例,該公園借助浮雕、壁畫、人物圓雕、微電影的拍攝體驗、巴人宴酒樓的實地體驗以及實景電視劇等視覺符號,向人們展示了巴地的早期歷史發(fā)展,具體講述了“巴璞會盟” “聯(lián)軍伐楚” “武王伐紂” “助漢滅楚” “巴寡婦清”等24個故事以及巴人禮樂情等風俗禮儀文化,既涵蓋了巴地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蘊含了巴地歷史上的知名人物。這些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在巴文化這一主題下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但是對于游覽公園的廣大市民而言卻是異常陌生的,不管是在歷史課本上還是在科普書籍上,都鮮有關于巴地歷史與文化的介紹。近年來,不管是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巴人尋根:巴人·巴國·巴文化》,還是陜西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巴文化與嵐皋》,其閱讀者大多為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者或者學生,偶有部分文化愛好者,多數(shù)市民從未接觸了解過此類書籍,因此,在游覽巴文化公園時缺乏必要的歷史文化基礎。再加上公園往往缺乏導游向游客講解文化內(nèi)容,市民在游覽公園之時透過視覺符號所接觸的相關文化,也就只能以碎片的形式儲存進自己的認知之中。
視覺符號城市文化傳播中符號融合度低。文化類主題公園的語言文字符號、藝術圖像符號、實物具象符號、電子影像符號這四類主要視覺符號中,語言文字符號與藝術圖像符號之間通常會搭配融合。此外,語言文字符號也存在于實物展示或者事物還原的模型解說介紹之中,語言文字符號與實物具象符號之間也常搭配融合。然而,由于受到播映、觀看等環(huán)境的影響,以電影和視頻等為主要傳播形式的電子影像符號與其他三大主要視覺符號的搭配融合較少,甚至完全分離。由于受到表演場所和觀看場所的限制,真人具象符號也少與其他三大類主要符號搭配融合。
以重慶中華美德公園為例,該公園以石雕、石刻、書法、字畫、木刻牌匾、浮雕、剪紙等形式,借助于“包公審案” “ 亡羊補牢”“孔融讓梨” “千里送鴻毛” “ 程門立雪” “ 司馬光砸缸”等故事或名人警句,向人們傳遞著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文明禮儀、愛國精神、禮義廉恥等倫理文化。該公園中的視覺符號的融合則主要為語言文字符號和藝術圖像符號。而重慶李子壩抗戰(zhàn)遺址公園則通過修復的古建筑、收集的大量圖文資料、還原的會議場所布置所代表的實物具象符號為主要的視覺傳播符號向市民傳遞抗戰(zhàn)文化。
視覺符號城市文化傳播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在歷史長河的孕育發(fā)展中產(chǎn)生的城市文化,受所在地獨特地域特色的影響,不同的城市文化有著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這種地域特色既有物質(zhì)文化特色上的差異,也有著精神文化特色上的差異。安徽黃山附近的徽派建筑、北京四合院、浙江民居等體現(xiàn)的分別是各自所在地域的物質(zhì)文化特色;安徽的黃梅戲、北京的京劇、浙江的越劇等所體現(xiàn)的是各自所在地的精神文化特色。毫無例外,重慶的吊腳樓、歷史洪流中傳承下來的古城門、衙署遺址和水碼頭等體現(xiàn)了重慶的物質(zhì)文化特色;還有重慶的川江號子、蜀繡亂針繡、重慶漆藝、銅梁龍舞、榮昌夏布、巫舞等所體現(xiàn)的重慶精神文化特色。
重慶文化類主題公園的視覺符號向人們在傳遞城市文化時,除巴文化公園、鵝公巖公園、抗戰(zhàn)遺址公園、巴渝民俗文化村這幾個本身傳遞的就是專屬重慶城市文化的文化類主題公園外,其余諸公園如彩云湖的濕地公園、重慶測繪文化公園、美茵體育運動公園、中華美德公園等則普遍缺乏重慶自身城市文化特色。彩云湖濕地公園打造的17處“立體濕地”風格的文化景觀都未能體現(xiàn)重慶市自身山城、橋都、魔幻的文化特色,致使游客體驗滿意度差,甚至不少游客還在《去哪兒?》等旅游攻略評價上發(fā)出諸如 “公園很大,但是除了一個湖也就沒有什么看頭了”的感嘆。美茵體育運動公園墻壁上的運動圖畫展現(xiàn)了滑板、籃球、足球、跑步等多項體運動項目,卻忽視了重慶的錢棍舞(又稱打連宵)以及起源于土家族祭祀活動后來發(fā)展為體育競技項目的擺手舞等帶有重慶獨特城市文化特色的相關體育運動項目的視覺符號。
重慶市文化類主題公園視覺符號表征的建議
加強視覺符號的多元融合。文化類主題公園中的語言文字符號、藝術圖像符號、實物成列符號、視覺影像符號這四大主要的視覺符號都有著自身的特殊屬性。語言文字符號具有著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凝練性;藝術圖像符號和實物陳列符號具有具象性、直觀性和象征性;視覺影像符號則具有多元化、直觀化、具象化、多感觀化、還原性等諸多特征。因此,不同的視覺符號在城市文化傳遞中激發(fā)起的感官刺激差異較大,受眾接受程度上的差異明顯。利用不同視覺符號的屬性差異實行多元符號融合,能更好地激發(fā)受眾的感官刺激,達成良好的文化體驗,提高主題公園城市文化傳播的效果。
視覺符號的多元融合一方面要打破常規(guī)的語言文字符號、藝術圖像符號和實物陳列符號這三大主要符號元素有效組合的套路圈,要朝著語言文字符號、藝術圖像符號、實物陳列符號與影像符號的有效組合發(fā)展。另一方面,視覺符號的多元融合還需將可移動的視覺符號和作為公園景觀構(gòu)成的視覺符號進行有效組合。目前,部分公園中有著如紀念品之類的可移動視覺符號的存在,然而這些可移動的視覺符號更多的是被作為一種商品,強化了其商業(yè)性特征卻缺少了對文化特征的強調(diào)。
利用新型技術手段增強公園視覺符號城市文化傳播的系統(tǒng)化。文化類主題公園在城市文化的傳播中不管借助哪種視覺符號進行文化傳播,都無法直接突破碎片化傳播的窠臼。在沒有導游講解和相應歷史文化知識儲備的情況下,目前,重慶動物園借助于微信掃一掃功能獲得有關動物信息的廣播講解的做法值得借鑒。在巴文化公園、巴渝民俗文化村等文化類主題公園中,當市民無法對長達3000多年的重慶歷史文化形成良好的系統(tǒng)性認知時,公園管理方可用系統(tǒng)圖文介紹、音頻介紹、影像介紹等方式,依托微信平臺、其他自媒體平臺或人工智能設備等向市民提供系統(tǒng)而準確的文化信息內(nèi)容。
深入考察城市文化,豐富文化類主題公園的文化內(nèi)容。重慶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內(nèi)涵豐富,既有傳承自3000年前的巫文化、巴文化,又有著獨特地理環(huán)境造就的山城文化、橋都文化、兩江文化、碼頭文化、三峽文化,還有凝聚著重慶人智慧與熱情的重慶蜀繡亂針繡、合川峽硯、榮昌夏布、綦江農(nóng)民版畫、銅梁龍舞、秀山花燈等,更有著戰(zhàn)爭年代艱苦歲月中重慶不屈精神凝練而成的抗戰(zhàn)陪都文化、紅巖文化等。這些文化內(nèi)容既有精神文化層面的,也有物質(zhì)文化層面的;既有在歷史長河中已經(jīng)悄然逝去的,也有在今天仍然存在但也瀕臨遺忘消失的;還有至今仍然存在卻又發(fā)生了本質(zhì)變化的。博大復雜的重慶城市文化,決定了重慶市文化類主題公園視覺符號傳播內(nèi)容的豐富性和廣泛性。因此,在視覺符號的薈聚中必須深入考察重慶城市文化,挖掘出每一個文化主題下相應的城市文化內(nèi)容,采用恰當?shù)囊曈X符號將其呈現(xiàn)出來。以巴渝民俗文化村為例,既然是民俗文化主題的公園,那么在內(nèi)容的選取上必然會趨向于重慶大地的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不僅有衣食住行方面的,還有歌舞娛樂與休閑運動方面的,以及禮儀宗教信仰方面等,不能只強調(diào)民俗工藝這一文化內(nèi)容而忽視其他方面。
凸顯文化類主題公園的地域文化特性。文化類主題公園選取的文化主題不一定都是專屬于該地的城市文化內(nèi)容,如地質(zhì)濕地公園、體育公園、音樂公園等,在這些文化主題下其實也存在著大量帶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文化內(nèi)容。以音樂為例,重慶石竹山公園就是一處音樂主題公園,該園中有著大量器樂形狀的雕塑、壁畫以及建筑,也有紅外線控制的音樂播放器,缺少的卻是重慶自身的音樂文化元素。而重慶民俗音樂豐富,既有被列為世界非遺的川江號子和以《黃楊扁擔》為代表的秀山民歌等,也有土家族和苗族的獨特山歌,以及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各種歌舞表演。借助于視覺符號讓這些有著濃厚重慶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樂與歌,以壁畫、彩繪、雕塑、影像或者活動表演等方式呈現(xiàn)出來,是增強文化類主題公園地域文化特性的有效方式。
結(jié)語
文化類主題公園不僅要便民,更要傳播城市文化,讓那些在城市一體化趨勢下越來越模糊甚至瀕臨消失的各地城市文化很好地傳播下去,加強文化類主題公園視覺符號的提煉與篩選,需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與視覺符號特性。本文針對當前重慶市文化類主題公園視覺符號在城市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在重慶計劃修建更多文化類主題公園時,還需更進一步地思考和探索,不斷在理論和實踐上去突破。(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
參考文獻:1.葉 ?森:《視覺設計信息的傳遞——極地海洋主題公園建筑視覺符號設計過程探索》,《藝術教育》,2017(21)。
2.郭弟強:《環(huán)境視覺設計所承載的人文和物質(zhì)作用》,《美術教育研究》,2011(8)。
3.盧菲菲,張潤東:《城市形象建設中的視覺符號表現(xiàn)》,《大家》,2010(8)。
4.沈員萍:《兒童公園主題與表達》,南京林業(yè)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