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陽萍
【摘要】廣東省的高考在經(jīng)過了多次改革后,2016年又向全國看齊并統(tǒng)一使用全國Ⅰ卷,與廣東卷相比,全國卷更注重考查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特別是邏輯推理能力,對廣東考生的考、教師的教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作為一線教師的本人認為,要想學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教師必須在平常的教學中滲透時政案例,逐步提升學生的能力。
【關(guān)鍵詞】時政案例;政治課教學;滲透
一、時政案例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
從近幾年全國Ⅰ卷的試題來看,考查學生的一大基礎(chǔ)是“思維基礎(chǔ):有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思維,有邏輯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大能力是“獲取并利用材料信息的能力:能獲取材料信息;能解釋材料信息;能利用材料信息生成答案”。從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來看,這些基礎(chǔ)和能力的達成需要有一個量的積累過程。但是許多學生乃至教師認為,高考只是高三的結(jié)果,與高一高二沒有直接關(guān)系,故在高一高二不注重積累,到高三時顯得特別被動。為了改變這種困境,廣大師生,特別是教師要改變觀念,清楚的意識到高考是三年備考,不是一年備考,在高一高二就要重基礎(chǔ)提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學科素養(yǎng),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與公共參與。與初中相比,高中的政治課枯燥、抽象、難懂,學生不愿意學,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往往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如何提高政治課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筆者認為,借助時政案例的滲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時政案例的引用是帶有很強的目的性的,目的就在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及主動性,以更好的去理解教材,掌握知識點,并能有效的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枯燥、抽象、難懂的政治概念、原理可以獲得一定的理解,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用時政案例做背景材料,針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提出相應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材料、調(diào)動知識解答。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操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基礎(chǔ)知識得到掌握,運用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提升,教師也享受到因為學生的獲得而帶來的喜悅,達到共贏的效果。
二、時政案例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滲透的過程
高中政治課的內(nèi)容與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guān)的,但由于教材的局限性及學生自身的生活閱歷淺,使得它與學生之間產(chǎn)生一定的距離,而教學時政案例的運用可以彌補這一不足。運用得當?shù)臅r政案例必定來源當前的現(xiàn)實,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又是學生有能力關(guān)注的現(xiàn)實問題;能讓學生從課堂走回生活,把理論與現(xiàn)實結(jié)合起來。為此,在選擇時政案例的時候要把握一個原則:時政案例要精(即要符合教材的知識點)。高中政治課的一大特點是與當前國內(nèi)國際經(jīng)濟、政治局勢密切相關(guān),任何一項重大時政背景背后隱藏著相關(guān)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哲學的知識點。然而每天都有新聞發(fā)生,如果我們教師不加以挑選,認為只要是最新的就是最好的,事實上最新的并不代表是最適合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選時政案例,所選的時政案例要符合教材的知識點,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能運知識點解讀時政案例,這種互動是雙向的。如,筆者在進行《文化生活》的教學時,對第四單元《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產(chǎn)生極大的困惑,特別是第九第十課的內(nèi)容,原因之一是教材的變動太大,之二是里面的知識點過于抽象,導致教師難講,學生難懂。由于對知識點的不理解,學生記憶不了,就無法完成文科學習的四大步驟:理解——記憶——表述——運用。為了完成這一教學任務,本人在授課前深入備課、充分吃透教材,在此基礎(chǔ)上去精挑出相應的時政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例如,在講解文化自信這個知識點,先讓學生掌握文化自信的來源:一是來自于對時代發(fā)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二是來自于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如果純粹講一遍學生是無法理解及記憶的,更別說運用。本人就選用了習近平主席2019年3月18日出訪歐洲的時政,但這一時政涉及的面太廣,如果不加以精選,非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出現(xiàn)本末倒置。為此,本人結(jié)合知識點的特定性,選擇了當?shù)貢r間3月22日,習近平主席出席威廉-亞歷山大國王舉行國宴時其夫人彭麗媛的著裝作為教學材料。在PPT幻燈片顯示圖片(圖片是習近平主席及夫人當晚出席宴會的照片,圖片的選擇具有沖擊視覺的效果)及文字材料:
在宴會上彭麗媛穿著的是牡丹花刺繡的外套,內(nèi)搭粉果綠的長裙,長裙很具有清新感,內(nèi)藏著對綠色環(huán)保的崇尚。西方人一直著迷中國的刺繡,而牡丹花至今被譽為中國的國花。整套服裝具有濃濃的中國風、鮮明的中國特色,既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要求,又符合西方人的時尚,展現(xiàn)了中國服飾的無限魅力。針對上述材料提出問題:
結(jié)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說明彭麗媛的著裝是如何體現(xiàn)我們的文化自信的。(10分)
引導學生結(jié)合文化自信來自于三個方面,分析彭麗媛的著裝內(nèi)搭粉果綠的長裙,藏著對綠色環(huán)保的崇尚把握發(fā)展趨勢,對社會實踐的深刻把握,體現(xiàn)了我們民族服裝的時代價值;中國刺繡向來被西方人所崇尚,整套服裝既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又符合西方人時尚,突出中華文化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tǒng)一,使我們?yōu)橹湴僚c自豪,體現(xiàn)了我們的文化自信;牡丹花至今被譽為中國的國花,刺繡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技藝,整套服裝具有濃濃的中國風、鮮明的中國特色,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現(xiàn)了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通過對時政案例及知識點的解讀與分析,逐步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生成答案,這個過程是水到渠成的。從時政案例的選擇到借助時政案例及知識點提出相應的問題,針對問題逐步分析材料、分析知識點,相互滲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教材、對知識點就有了較為深刻的印象,時政案例的滲透就具有了它應有的使命。
三、時政案例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滲透的意義
實踐證明,在授課的過程中滲透時政案例,為學生提供了鍛煉能力的氛圍。在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對時政案例進行分析解讀,提取有效信息對應到相應的知識點,不僅幫助學生有效的掌握基礎(chǔ)知識、突破重難點,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對時政案例的運用,并不僅僅是為了吸引學生眼球,而是針對知識點結(jié)合材料提出有效的問題,讓學生去解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邏輯推理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為高考取得高分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政治課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參考文獻:
[1]殷密密.情境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堂中的嘗試和思考[J].中學教學資料,2005.
[2]楊爽茹.淺談情境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J].速讀(上旬),2018(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