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巍巍
縱觀我的祖母駱玉笙一生,藝術經(jīng)歷跌宕起伏。她以上海為起點,輾轉武漢、南京、濟南,最后在京津地區(qū)站穩(wěn)腳跟,時間跨度和地域跨度很大,經(jīng)歷的事、物、人極多,終其一生和鼓曲藝術相連。每當有人向她提起撰寫回憶錄時,她總是這樣表達:“我和我同時代的女藝人們的生活經(jīng)歷都是差不多的,從小被賣到藝人家庭學藝。長大成名后,又不得不應對各種事情,談這些也沒有什么意思,還是多談談我的藝術吧?!?/p>
祖母口述經(jīng)歷的文字,最早見到的是1981年4月《天津文史資料選輯》刊發(fā)的由李光等人整理的《舞臺生活六十年》,當時正值駱派藝術研討會剛剛結束不久。該文約一萬字,從她4歲登臺唱京劇二黃講起,基本涵蓋了祖母的從藝經(jīng)歷及重大事件。由于此書發(fā)行范圍有限,了解此文并閱讀過的讀者并不多,因此影響并不大。
1985年5月,祖母當選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同年7月,電視連續(xù)劇《四世同堂》在央視熱播,祖母演唱該劇的主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和追捧。她的從藝經(jīng)歷和生活狀態(tài)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時經(jīng)常有媒體來家中采訪。普通百姓想多多了解祖母的生活,使天津市曲藝團的孟然有了給祖母整理回憶錄的想法。
1929年,孟然老師出生在吉林市。1948年,她參加革命。1954年,她轉業(yè)到天津市曲藝團。當時,天津市曲藝團剛剛組建不久,我的祖父趙魁英擔任曲藝團首任團長,祖母是副團長。據(jù)孟然老師回憶,當年她一人來到天津工作,生活上有很多不便,多虧祖父祖母照顧,將家中的煤油爐拿給她使用,讓她在單身宿舍里能吃上熱乎飯,讓她心里非常感動。1956年2月,祖母和孟然老師共同赴朝慰問,她們一起在朝鮮慰問前線將士,從那時開始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61年冬天,祖母在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曲藝教學片《劍閣聞鈴》和《丑末寅初》,孟然老師陪同她拍攝了影片的后半部分。 1963年,祖母在上海演出《光榮的航行》,在參加藝術研討會的時候,祖母在發(fā)言中介紹了作品《光榮的航行》,發(fā)言稿就是由孟然老師執(zhí)筆。“文化大革命”中祖母和孟然同住牛棚,祖母曾說那時孟然夜里說夢話都是“駱玉笙是特務”,后來這成為她倆之間的笑談。
可以說孟然老師是天津市曲藝團建團60多年的見證人。她創(chuàng)作的京韻大鼓《英雄炮手胡德安》,創(chuàng)作改編的單弦《杜十娘》、梅花大鼓《繡紅旗》和天津時調《糊花燈》都成為小嵐云、王毓寶等藝術大家的佳作。后來孟然老師又在曲藝團資料室工作,因此對團內老藝術家們的生平事跡和藝術成就了如指掌。孟然老師也是駱派藝術說新唱新實踐的親歷者。由這樣一位非常熟悉又同患難的老同事來為自己整理回憶錄,祖母是非常有信心的。
從1985年10月開始,孟然老師會在晚飯后來到家里,與祖母閑聊過往經(jīng)歷,常常要聊兩小時左右,一直等到公交車快收車了才走。這樣的聊天時斷時續(xù)。因為那時祖母經(jīng)常離津演出,還要參加政協(xié)和曲協(xié)會議,還有大量的社會活動。直到1987年,為祖母整理回憶錄的事情由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牽頭立項,才加速進行。那時孟然老師來家中的次數(shù)明顯增多了,為了加快進度,孟然老師還隨同祖母一起離津參加各項活動。為了便于她的文字整理,增加了口述錄音,空白錄音帶由中國曲協(xié)提供,使用的是我家的卡式錄音機。那段時間,只要我在家里遇到她們二人錄音談話,就會把祖母屋的門關好,讓錄音安靜地進行,因為當時家用錄音機的降噪技術很低。
祖母是個一輩子沒有閑白兒的人,她的人生始于藝術,終于藝術,在長達80余年的舞臺實踐中,鉆研藝術是讓她最快樂的事?;貞洰斈?,祖母對任何采訪對象的口述內容都是一樣的,從小到大,讓她開心的、別扭的事和人,都特別清晰。每當她回憶前輩藝術大家的舞臺演出時,眼睛里總是放著光芒……她?;貞浀氖悄奈凰囆g家的哪個唱段好,好在什么地方……講著講著就談到自己的某個唱段、某個唱腔是怎么設計的。那個時候我年紀還小剛上大學,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也沒有現(xiàn)在深刻,所以對祖母怎么在9歲的時候與孟小冬同臺,怎么與馬連良談心,怎么為梅蘭芳祝壽的回憶并不關心,反而特別喜歡聽金少山的生活軼事,還有李少春、侯玉蘭的婚戀故事,也奇怪唱了60年京韻大鼓的祖母,為什么總談余叔巖和楊寶森的唱腔,總談怎么才能唱好京劇里的老生嘎調……其實這些都是她一生的心血,也是她的藝術歷久不衰,至今仍惹后人癡迷的原因。
每次錄音后,孟然老師馬上回去根據(jù)錄音整理成文字。這個工作基本在1989年結束,隨后的幾年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由于提前有所準備,孟然老師整理得比較從容了。1993年此書成稿,可以付印了。當時曾任天津市曲藝團團長、后任中國北方曲藝學校校長的王濟同志特意為此書定名《檀板弦歌七十秋》。付印前又發(fā)生了一個小插曲,就是書號刊印費用需作者自行解決,款不到位不付印。為此祖母又特意找了兩位天津的企業(yè)家朋友幫忙才算解決了此事。受當年的印刷技術的限制,此后孟然老師便常去北京印廠進行辛苦的校對工作。直到1995年才正式看到歷時10年時間完成的回憶錄成品書。
《檀板弦歌七十秋》基本參考了《舞臺生活六十年》的寫作框架,按照時間順序對祖母口述回憶進行了整理,其中有祖母的從藝經(jīng)歷、師友情誼、生活軼事,又將祖母關注的《劍閣聞鈴》《紅梅閣》《光榮的航行》《臥薪嘗膽》《和氏璧》等駱派京韻經(jīng)典名段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演唱技巧,獨立成篇進行了詳細描述,對此祖母是滿意的。對于祖母早年經(jīng)歷的標簽化描述,祖母說:“孟老師沒經(jīng)歷過那個時代,不理解是很正常的,書寫出來就很不容易?!?/p>
一位駱玉笙,半部曲藝史。當年《檀板弦歌七十秋》的出版,是曲藝界的一件大事,書里面不乏祖母鮮活的語言和生動的事例,至今看來仍是了解駱玉笙、了解駱派京韻大鼓的重要文字。如果將《檀板弦歌七十秋》與賈立青老師《駱玉笙年譜》配合著閱讀,也不失為深入了解近百年鼓曲發(fā)展脈絡的好方法。
《檀板弦歌七十秋》是孟然老師積淀多年、厚積薄發(fā)的力作,它的成功出版使孟然老師成為當之無愧的曲藝作家和理論家,這個重大轉變給她離休后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動力,她開始積極為其他老藝術家撰寫傳記,比如單弦名家趙玉明老師從藝60周年,她整理了回憶錄《藝苑尋蹤》;為梅花大鼓名家花五寶老師整理出版了《情系梅花》,都獲得了業(yè)內外人士的高度贊揚。孟然老師還為自己整理出版了《情系曲苑》的總結性回憶錄,讓我們了解了一位服從革命需要,干一行愛一行,為曲藝事業(yè)奮斗終生的革命干部的高尚情操。
長期跟隨祖母并為她整理回憶錄,使孟然老師對祖母有獨特的理解,同時也被祖母對藝術的摯烈熱愛所感染,對駱派作品、駱派傳人和駱派弦?guī)煒逢牰加刑貏e深厚的感情。1999年,她受中國文聯(lián)之托,與王濟同志和駱派弦?guī)熞坏谰帉懥恕恶樣耋涎莩╉嵈蠊倪x集》,將祖母具有代表性的25個唱段的曲譜編纂成書,給學習駱派京韻的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2002年,祖母駱玉笙故去以后,孟然老師又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弘揚駱派藝術的大量活動中,在組織紀念駱派演出、協(xié)助拍攝駱派專題片、祝賀駱派弟子收徒等場合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同時,她還筆耕不輟,繼續(xù)編寫紀念祖母的回憶文字。2012年為紀念駱玉笙逝世10周年,孟然老師作為駱派藝術的赤誠追隨者,又在耄耋之年出版了《駱玉笙傳奇》一書,該書彌補了《檀板弦歌七十秋》的欠缺和不足,表達了她對駱玉笙人品藝品的無比懷念和尊重。
孟然老師個頭不高,平日衣著樸素,她不茍言笑,辦事原則性強,是一位令人敬畏的長者,她的離世是駱派藝術研究領域的一大損失。她的遠去對后人深入研究駱派藝術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擺在大家面前的是如何在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學習研究傳播駱派藝術的演唱技巧,出人、出作品,將駱派藝術永遠流傳下去的新課題。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