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選 劉強
摘? 要:基于農戶經營意愿、資本投入情況和勞動力使用情況三個要素的考量,將現有的土地經營模式劃分為市場化小農計劃經營模式、資本密集型雇傭經營模式和勞動密集型聯合經營模式等三種類型,對不同土地經營模式進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比較研究。結果表明:不管是從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來進行判斷,勞動密集型聯合經營模式都是深度貧困地區(qū)農戶收益最大化的土地經營模式。
關鍵詞:深度貧困;土地經營模式;效益比較
文章編號:2095-5960(2020)02-00? -0 ;中圖分類號:F061.3;文獻標識碼:A
一、文獻梳理與問題提出
當前關于影響農戶對土地經營模式選擇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有學者基于廣東省的數據,從“稟賦效應”分析框架出發(fā),認為農戶的稟賦效應具有顯著的對象依賴性,這種依賴性包括生存依賴性、感情依賴性和人格依賴性等;在農民是否愿意將土地流轉給龍頭企業(yè)或者大戶的問題上,“以農為生、以農為業(yè)、以地立命的生存狀態(tài)所導致的較高稟賦效應成為抑制農地流轉的重要約束”[1],農戶基于人情因素的制約和土地人格化的約束,表現出對土地集中流轉的排斥和抗拒。有學者從影響土地經營模式的要素角度出發(fā),認為“如果沒有非農就業(yè)機會,土地產權、土地買賣和租賃本身并不會擴大農戶的土地經營規(guī)模并刺激農業(yè)投資”[2]。有學者對評判土地經營模式的判定標準進行討論,認為“效率尺度以規(guī)模經營農戶獲取最大規(guī)模收益為目標衡量和確定土地經營的適度規(guī)模,而收入尺度則以規(guī)模經營農戶獲取與城鎮(zhèn)居民( 或打工農戶) 同等的收入為目標衡量和確定土地經營的適度規(guī)?!盵3]。也有學者認為“在規(guī)模經營政策制定中,必須對堅持家庭經營制度、規(guī)模經營速度及區(qū)域差異性、土地經營權公平分配等問題進行綜合考量”[4]。還有學者對“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帶來的高效率給于了高度評價,認為這種模式“使農戶在學習和運用現代生產技術、規(guī)避市場風險、促進規(guī)模經營、產品銷售、增加收入等方面獲益不淺”[5],從而認定農民對土地模式的選擇往往以效率為優(yōu)先考慮。
現有研究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缺陷,第一,研究更多從行為主體的角度出發(fā),強調行為主體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對土地經營模式的影響,但是忽視了土地本身特性對于選擇主體行為的規(guī)定性。第二,研究更多強調土地使用的“效率”而忽視土地產生的“效益”。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的效率固然重要,但是對于深度貧困地區(qū)而言,更為關鍵的是要解決勞動力的充分就業(yè)和實現逆空心化問題,即解決“發(fā)展是為了誰”的問題。因此,對于土地經營模式社會效益的研究也就至關重要。
二、深度貧困藏區(qū)土地經營模式探討
在“去空心化”和“鄉(xiāng)村振興”的政策背景下,本研究認為在迪慶藏區(qū)形成了市場化小農經計劃經營模式、資本密集型雇傭性經營模式以及農戶、村集體、基層政府和農業(yè)合作組織等多元主體構成的勞動密集型合作經營模式等三種土地經營模式。對這三種土地經營模式效益的評價主要從兩方面出發(fā),一是經濟效益的評判,一是對社會效益的評判。
(一)市場化小農計劃經營模式
市場化小農計劃經營模式是一種生發(fā)于市場經濟時代的混合型土地經營模式,在這一模式之下,農民的生產資料、農業(yè)服務和產品銷售等方面已然全部社會化和市場化了[6],但是由于受到市場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和交通情況等條件的約束,農民們所面對的市場屬于有限的封閉市場,從而供銷關系就具有明顯的計劃經濟特征,所以,將這種封閉市場條件下的土地經營模式稱之為市場化小農經營模式。
1.經濟效益
迪慶州德欽縣Y鎮(zhèn)的T村,方圓幾十里就只有村子所在的盆地有水源而形成了少量的可耕地,村子人均土地一畝一分。當地村委會和地方政府牽頭引入了酩悅軒尼詩香格里拉(德欽)酒業(yè)有限公司,村子里面的農民搞起了冰葡萄種植,因為冰葡萄的需求客戶單一,在相對封閉的市場結構條件下,由于農戶種植技術和知識結構等方面的欠缺,酒廠更愿意從農戶那里流轉土地,自己掌控葡萄種植的所有環(huán)節(jié);而且,冰葡萄酒動輒上千元的單價,就決定了其必然是小眾的酒品,在利潤的考量下,企業(yè)不可能再過多收購農民的葡萄或進行更多的土地流轉;而且,這些冰葡萄屬于特殊果品,鮮果食用價值不大,也很難跨區(qū)域運輸和銷售。于是,在這個供求信息完全對稱的封閉市場中,幾乎形成了一種類似于計劃經濟模式的生產方式。如果遇到好的年景,每斤冰葡萄的售價在10-15元,一畝地的畝產大概在800-1000斤左右,除去農資和其他方面的成本,一畝地的收益在5000塊錢左右(以上資料是筆者所在調研團隊于迪慶州維西縣永春鄉(xiāng)實地調研所得)。
2.社會效益
馬克思認為傳統(tǒng)小農經濟“使人的頭腦局限在極小的范圍內,成為迷信的馴服工具,成為傳統(tǒng)規(guī)則的奴隸,表現不出任何偉大和任何歷史首創(chuàng)精神?!盵7] 但是現代小農則有著完全不一樣的表現,首先,小農戶的生產不再是一個與整個社會完全孤立的封閉式循環(huán)過程,而是演變?yōu)楝F代化大工業(yè)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次,小農生產中種子、化肥、農藥、地膜、微耕機等農業(yè)生產資料,幾乎完全已經商品化,需要工業(yè)企業(yè)和商業(yè)企業(yè)來提供才能保證農業(yè)生產的順利展開;最后,等農產品生產出來之后,所有的流通、運輸、銷售和加工環(huán)節(jié)都已經完全工業(yè)化和市場化?!耙簿褪钦f不管小農戶愿不愿意,均無法置身于農業(yè)生產工業(yè)化和經營市場化之外?!盵8] 對于這種現象,有學者將這種高度市場化和現代化方式進行生產的小農稱之為“社會化小農”,他認為這種社會化小農已經實現了“生產方式的社會化,包括生產資料、生產過程和生產產品的社會化。生活方式的社會化,交往方式的社會化”[6]。
但是,從迪慶州小農經濟發(fā)展的情況來看,其既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自給自足小農,也不僅僅是社會化小農,其雖然已經高度市場化,而且已經和工業(yè)企業(yè)掛上鉤,但是由于市場條件具有相對封閉性,在一個村子對接一個工廠的情況下,種植品種和規(guī)模的約束性過強,選擇余地相當有限,從而陷入一種類計劃經濟的生產狀態(tài)中。相對分散的組織結構,使得小農戶們的談判能力相對較弱,在雙方的博弈中很難取得上風,處處受制于工廠,從而即便是內地小農所擁有的自由也都喪失了,唯一剩下的就是棄種的自由了。而且整個經營過程除了在銷售和加工環(huán)節(jié)引入了工業(yè)化企業(yè)之外,在資金、技術、組織、知識等方面均沒有新的要素進入,說到底只是對整個生產過程中的銷售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改造而已。但不管怎么說,由于實現了“工業(yè)下鄉(xiāng)[9]”,村民就可以在不出村、不離家、不離土的情況下,依靠土地收益也可以產生固定的收入,這相對于打工經濟而言,實現了就地現代化和市場化,社會收益已經好很多。
(二)資本密集型雇傭經營模式
資本密集型雇傭經營模式以大規(guī)模資本為支撐和后盾,注重農業(yè)經營的規(guī)模化效益,大量使用雇傭勞動力進行作業(yè),所產生的收益大部分歸投資者所有,農戶只獲取相應的勞動力工資收益。
1.經濟效益
由于土壤和海拔的優(yōu)勢,迪慶州維西縣的山區(qū)很適合種植重樓這一貴重藥材,但是種植重樓的成本相當高,以這幾年的市場價來計算,僅一畝地所需的重樓種植成本大概在1萬塊錢左右,重樓的成長期大概是3到5年,成熟之后每畝的收益大概2到3萬元,平均下來每畝在5000元左右。重樓成長過程中不但沒有任何收益產生,每年還需要不斷繼續(xù)再投入,種植重樓的高成本、周期長風險性大的特點,讓一般的小農戶對此望而卻步。于是D村村委會將農民手里的200畝土地統(tǒng)一流轉給合作社,由合作社與大理的一家藥材公司簽約合作種植重樓,公司提供技術指導、種苗、收購,農戶負責種植、管理。約定合約期5年,前三年該公司還能正常履行合同義務,但是從第四年的合作期開始,由于重樓種子的問題,導致產出量不高,公司嚴重虧損,入不敷出,公司無法按時按約定支付勞務費和地租,違約金額達20多萬,在村委會和農民的壓力下公司逃離當地,從而宣告以土地流轉方式集中經營重樓的嘗試宣告失敗,土地重新收回返還給各家各戶(以上資料為筆者調研團隊在迪慶州維西縣塔城鄉(xiāng)采集所得)。
如果要對這種土地集中流轉經營方式失敗的原因進行探討的話,在土地產權不完整和相關規(guī)則不明確的情況下,任何經營投資行為都可能冒有極大的風險,這就很容易給市場形成不好的示范,影響各方對土地流轉經營的信心。在理論界,對于規(guī)?;洜I的推崇早已有之,馬克思很早就有預設:“懶惰的農場主被實業(yè)家、農業(yè)資本家所取代,農業(yè)大規(guī)模經營,即以積聚的資本經營”[10] 。從而認定大規(guī)模必然取代小農經濟成為社會的主流形態(tài),恩格斯對規(guī)?;筠r業(yè)也是倍加認可,認為機器化大農業(yè)必然會使得小農經濟成為歷史的多余[11]。美國農業(yè)經濟學家梅勒認為土地流轉給資本密集性農業(yè)提供前提條件[12]。翟文華等人則認為土地流轉之后,優(yōu)質資本的強勢介入使得農業(yè)資本具有極強的對稱“自動組合能力,充分發(fā)揮其資源、技術和管理要素的整合優(yōu)勢[13],將農業(yè)資本的帶動效應闡發(fā)到極致。不過從上面我們對迪慶州土地流轉個案經驗的考察來看,這些理論在遭遇實踐時,其效果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想。
2.社會效益
現有研究發(fā)現規(guī)模經營偏好在實踐中至少會帶來三個方面的負面效應,首先,如果在理論和政策層面過分偏重規(guī)?;?,就很容易導致政策實踐中“資本吃人”[14]現象的發(fā)生。一旦上級部門積極倡導規(guī)?;洜I,下級部門往往會在落實的環(huán)節(jié)中,產生層層加碼的“過度執(zhí)行”[15]和“一刀切”現象,注重上級政策中硬性指標的落實,而對于其中的“因地制宜”軟性部分,則往往視而不見。從而在壓力型體制和政績錦標賽的雙重作用下強迫農民離開土地,造成社會不公的出現。其次,容易威脅到糧食生產安全。從農業(yè)生產的經濟效益來看,糧食生產所有農業(yè)經濟門類中效益較低的一種,資本的逐利性必然導致其中流轉的土地經營中出現非農化和非糧化現象,而且資本的擴張性會讓流轉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大,讓糧食種植的空間越來越小,2018年全國糧食大面積減產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提醒;最后,可能會導致導致土地兼并和過分集中。在強大的資本勢力面前,分散的小農戶是很難守住自己小塊土地的,而在規(guī)模效應的誘惑下,資本會不斷推進土地流轉規(guī)模的擴大和時間的延長,從而導致土地的高度集中,成長為地方性的農業(yè)資本巨頭,讓小農戶和地方政府在他們面前喪失談判能離。[4]
具體到迪慶州來看,本來迪慶州可耕地面積就相當少,而且人員素質并不足以支撐大量向城市和工業(yè)轉移。從前面我們對迪慶州外出務工人員的基本去向就可以看出,當地的勞動力能夠適應的務工地點僅僅限于省內,而且涉及行業(yè)往往都是低端服務業(y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過于激進的推進大規(guī)模土地流轉,就很可能讓當地農戶和地方政府受制于外來資本,導致上面提到的各種不良后果出現。況且一直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工商企業(yè)資本大舉進行土地流轉與農業(yè)現代化有著必然聯系,除非我們能夠判斷出來這種大資本確實具有農戶所不具有的差異化功能,并且其發(fā)展是可控的,在特定的條件和政策約束下才可以在尊重農戶意愿的情況下推開,否則就要保持高度謹慎,切不可操之過急,在深度貧困藏區(qū)尤其要注意這一點。
(三)勞動密集型聯合經營模式
勞動密集型聯合經營模式強調對各類相關要素的充分激活與有機整合,由農戶提供土地和勞動力,經濟組織、合作社或者公司提供技術、資金與信息,在繼續(xù)保持家庭勞動力充分就業(yè)的前提下,實現對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利用。在收益環(huán)節(jié),根據要素貢獻比重,進行收益分配,其中提供土地和勞動力的家庭占收益的大部分。
1.經濟效益
關于合作經營模式,學界理論上早有定論,農業(yè)生產中的合作經營往往通過通過運用合同契約、股份分紅、利潤分配和要素整合等方式,將不同生產要素的主體進行差異化整合,但并不從根本上使各個要素主體喪失主動性和支配性,從而保證作為合作主體和各個小農戶除在享受種養(yǎng)殖本身之外,可以最大可能地將種養(yǎng)殖業(yè)的產前、產后的大部分利潤也掌握在手中。合作經營在展開過程中就將單個零散的農戶凝聚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增強小農戶的市場競爭力[16]。
迪慶州維西縣Y鄉(xiāng)D村,村支部首先向精準扶貧對口幫扶的省財政廳和上海市爭取對口幫扶資金2000余萬元,然后成立冰葡萄產業(yè)發(fā)展合作社,讓這些資金注入合作社中,然后,結合本地發(fā)展實際對相應的企業(yè)資質進行辨別,引進蘭草、藏地天香、富民、蜜多潤、吉順、維西土特產、三鍋莊、宏達等9家企業(yè),建立起確保增收產業(yè)覆蓋到每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夫人“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完整農業(yè)產業(yè)鏈條(以上資料來源為迪慶州永春鄉(xiāng)扶貧匯報材料)。從而以土地為依托,充分激活農戶,村總支和產業(yè)發(fā)展公司三者的活力,不同主體在不同土地經營模式的轉換中獲益,而其中獲益最大的是農戶,他們可以從土地上獲得持續(xù)的增長性收入。
全國層面來看,這種合作經營模式也被試驗證明對小農戶脫貧致富是更為有效的,比如成都市較早就嘗試農業(yè)共營制,一是農戶在扣除生產成本之后能夠獲得占剩余純收入70%的分紅;二是農業(yè)職業(yè)經理人享有剩余純收入20%的傭金、規(guī)模經營的政策性獎勵以及城市社保;三是土地股份合作社提取剩余純收10%的公積金,享受相應的專項政策扶持,由此壯大集體經濟;四是農業(yè)社會化服務組織可通過承接農業(yè)生產性服務的外包來獲得業(yè)務收入與服務規(guī)模經濟;五是農民可進入業(yè)主經營的基地(園區(qū))務工,增加工資性收入[17]。也有學者曾經對肯尼亞的茶葉協會的發(fā)展做過深入研究發(fā)現,由各個小農戶聯合起來種植、運輸、加工、銷售等環(huán)節(jié)組成全國性一體化的合作社,其經濟效益和利潤率明顯高于周邊幾個非洲國家跨國企業(yè)經營的規(guī)?;r場[18]。由此可見,與前面兩種經營模式相比較而言,合作經營模式在迪慶州深度貧困區(qū)域的脫貧增收和增加當地就業(yè)方面,效果確實要更好一些。
2.社會效益
“土地在資本召喚下集中的同時,伴隨著大量的小農戶放棄土地,這使得資本農場的崛起面對著“迫使農民或者離開土地,或者變?yōu)楣娃r”的“政治問題”[8]。迪慶州大量農民工,并沒有放棄耕地的意愿,更喜歡候鳥式打工方式,在這種情況下資本農場就很難展開,如果強行推進則意味著大量農民就業(yè)不充分問題的出現,而且會存在資本對農民的壓迫問題,,從而出現資本吃人的圈地運動。
從社會效益來看,與前面兩種土地經營模式相比,合作經營具備以下優(yōu)勢。其一、實現貧困戶充分就業(yè)。聯合經營模式條件之下,小農通過合作性組織的幫扶,將自身所掌握要素的價值放大,依靠農業(yè)生產就足以發(fā)家致富,且不存在隱性失業(yè)問題;其二、緩解資源枯竭和“空心化”問題。合作經營模式下貧困農戶可以實現就地脫貧,當勞動力、資金和技術沉淀在迪慶州本地,從而使得前面提到的“空心化”和“資源枯竭”問題得以緩解,為下一步迪慶深度貧困地區(qū)的鄉(xiāng)村振興奠定基礎;其三、解決留守問題。合作經營模式條件下,勞動力實現充分本地化就業(yè),就可以在家里直接贍養(yǎng)老人撫養(yǎng)小孩。其四、提供組織依托。合作經營模式為貧困小農脫貧致富和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可靠的組織依托,貧困戶可以從合作組織那里獲得技術、資金、知識、物流等方面的幫助,從而規(guī)避自身力量太過弱小無法和市場經濟對接的弊端。
三、三種模式的優(yōu)劣勢比較及其選擇的原則
(一)三種模式優(yōu)劣勢比較
通過對迪慶州三種不同土地經營模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比較發(fā)現,不同土地經營模式對農民收益影響甚大。
1.在市場小農計劃經營模式之下,簡單的散戶經營意味著農民要冒極大的市場風險,單個的個體缺乏市場話語權,無法與高度組織化的企業(yè)進行價格博弈;在資本密集型雇傭經營模式下,如果完全將耕地集中流轉給企業(yè),農民無法掌握生產的主動權和土地經營增值部分的大部分收益權,且農戶在計時雇傭勞動條件下往往也不會盡力,從而導致,生產效率低下。[19]
2.在勞動密集型聯合經營模式之下,可以體現出以下經濟效益方面的優(yōu)勢:絕大部分的技術和資金則由企業(yè)提供,農戶僅僅提供本來就自有的土地和勞動力;將不同經營主體提供的生產要素整合在一起,各方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根據入股占比情況的不同,對未來的收益進行分配,從而讓土地,資本和技術的組合性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從這種經營模式中可以看到,資金、技術、組織等高成本生產要素由合作社、基層政府和企業(yè)共同承擔,農民僅僅提供自己有的土地和勞動力,就可以獲得持續(xù)增長的收益,且農民獲得增長收益的絕大部分,從而成為這一土地經營模式中的最大受惠者。
3.其他地區(qū)的情況也證實了聯合經營的優(yōu)越性,“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對農業(yè)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效應微弱; 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聯合經營對農業(yè)經濟增長的影響顯著為正,且效應顯著提升”[20];并認為“現代農業(yè)產業(yè)化聯合體的順利發(fā)展表明,聯合經營是未來農業(yè)經營組織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向”[21]。
所以,不管是從眼前還是從長遠來看,勞動密集型聯合經營模式都是值得被推崇的土地經營模式,其能夠讓農民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這也就在實踐和理論層面對于目前農業(yè)生產中盲目追求“大資本、大規(guī)?!钡慕洜I模式以反擊,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目標之下,生產和分配的最終取向都是為了實現群眾利益的最大化,這也是我們判斷一種土地經營模式優(yōu)劣的根本標準。
(二)深度貧困藏區(qū)土地經營模式選擇的原則
盡管說,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比較來看,勞動密集型聯合經營模式具有強大的優(yōu)勢,那是不是說就必須在全部深度貧困藏區(qū)甚至全部深度貧困地區(qū)完全推行這一經營模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僅僅從迪慶州這種多樣化的氣候條件、市場條件、家庭收益條件、勞動力條件、資本條件和土地條件來看,對于土地經營模式的安排也不能一刀切,而是有必要堅持幾個基本原則。
1.農民自愿原則。到底何種經營方式最為合理,選擇權應該交還到農戶手中,當家庭里的勞動力知識結構較差、年齡結構老化等情況不足以支撐家庭農場的勞動強度和難度,勞動力對于市場和大資本有著排斥情緒,他們往往會選擇單獨經營;當家庭主要收益不依靠農業(yè)生產和家里無勞動力務農,或者是土地流轉后的收益更為穩(wěn)定的情況下,農民就會選擇對土地進行流轉,交給大企業(yè)和大資本進行經營;當家庭勞動力素質較高,知識更新能力較強,資金量相對充足、種植作物的產值較高的情況下,農戶更愿意選擇家庭農場、合作社或者依靠大戶進行合作經營,因為這種家庭的經濟收入和家庭照料等方面綜合收益更高。
2.循序漸進原則。地方政府要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觀切實落到實處,堅持土地流轉的收入尺度原則,把農戶是否真正受益,農戶收益是否真正提高作為根本立足點,避免為了政績,為了追求發(fā)展速度而搞土地流轉的“大躍進”,過分追求“大而美”的目標,過分“壘大戶”[22]。
3.落實差異化原則。對于不同勞動力結構、不同土地供應結構、不同作物種植結構、不同資本供給結構下的不同地域,不能搞一刀切,要依照農民意愿推行相應的土地經營模式。
參考文獻:
[1]鐘文晶,羅必良.稟賦效應、產權強度與農地流轉抑制——基于廣東省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問題,2013(3):6-16.
[2]鐘甫寧,紀月清.土地產權、非農就業(yè)機會與農戶農業(yè)生產投資[J].經濟研究,2009(12):43-51
[3]倪國華,蔡昉.農戶究竟需要多大的農地經營規(guī)模?——農地經營規(guī)模決策圖譜研究[J].經濟研究,2015(3):159-171.
[4]郭慶海.土地適度規(guī)模經營尺度:效率抑或收入[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4(7):4-10.
[5]曾靖.湖北省“糧食龍頭企業(yè)+農戶”經營模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3):62-67.
[6]徐勇.“ 再識農戶 ”與社會化小農的建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6(3):8.
[7]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
[8]稅尚楠.農業(yè)經營模式的選擇:資本農場或合作經營[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3(8):33.
[9]張良銘,陳國建,趙勤明.論城市工業(yè)對農村工業(yè)化的帶動作用——寶雞市“工業(yè)下鄉(xiāng)”的研究[J].寶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2):68-75.
[10]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6卷第2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16.
[11]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84,396.
[12]John W.Meller,The Economics of Agricultureal Development.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6.
[13]翟文華,周志太.農業(yè)資本化替代小農經濟勢在必然[J].現代經濟探討,2014(10):44.
[14]韓慶祥.從資本邏輯走向人的邏輯[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7(7):87.
[15]周黎安,劉沖,厲行,等.“層層加碼”與官員激勵[J].世界經濟文匯,2015(1):1-15.
[16]楊慶育.我國農業(yè)經營模式與新型農業(yè)的總體取向[J].改革,2014(12):7.
[17]杜雷田.新勝.成都:創(chuàng)新合作經營模式,推進土地規(guī)模流轉[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4(10):19.
[18]穆圖阿·瓦伊瑪:非洲合作社的改革和發(fā)展[N].中華合作時報,2012-06-15.
[19]劉正周.管理激勵與激勵機制[J].管理世界,1996(5):213-215.
[20]姜松,王釗.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聯合經營與農業(yè)經濟增長——中國經驗證據實證[J].財貿研究,2013(4):31-39.
[21]蘆千文.現代農業(yè)產業(yè)化聯合體:組織創(chuàng)新邏輯與融合機制設計[J].當代經濟管理,2017(7):38-44.
[22]孫新華.規(guī)模經營背景下基層農技服務“壘大戶”現象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80-86.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Benefits of Different Land Management Models in Deeply Impoverished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juvenation
——Taking Diqing Tibetan Area of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MA Guang-xuan,LIU Qiang
( Yun Nan Administration College,Kunming,Yunnan 65011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ree factors: farmers' willingness to operate, capital investment, and labor use, this paper divides the existing land management model into a market-based small-scale farmer plan management model, a capital-intensive employment management model, and a labor-intensive joint management model Typ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different land management modes .Regardless of judging from the peasant household economic or social benefits maximization, the labor-intensive joint management model is the land management model with the highest peasant household income in the deeply impoverished areas of Diqing Prefecture.
Key words: deep poverty; land management model; benefit compar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