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學校、書本都不能脫離生活、社會的需要,基于這一認知,兒童生活力的發(fā)展就顯得尤為重要。何為“生活力”?應是包含生存力、健康力、學習力、思維力、品德力、合作力、審美力等綜合能力。如何培養(yǎng)“生活力”呢?筆者認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扎根社會,激發(fā)數學學習興趣,形成數學探究社區(qū),在實踐中發(fā)展“生活力”;應該扎根學校,關注社區(qū)問題,引領數學課堂,在思考中發(fā)展“生活力”;應該指向未來,在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生活力”。
關鍵詞:教育思想;“生活力”;兒童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是陶行知思想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基本思想。其中,“社會即學校”是“生活即教育”在社會和學校關系問題中的具體化。陶先生認為教育、學校、書本都不能脫離生活、社會的需要,基于這一認知,兒童生活力的發(fā)展就顯得尤為重要。何為“生活力”?應是包含生存力、健康力、學習力、思維力、品德力、合作力、審美力等綜合能力。如何培養(yǎng)“生活力”呢?我認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扎根社會,激發(fā)數學學習興趣,形成數學探究社區(qū),在實踐中發(fā)展“生活力”;應該扎根學校,關注社區(qū)問題,引領數學課堂,在思考中發(fā)展“生活力”;應該指向未來,在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生活力”。
一、 扎根社會:在實踐中發(fā)展“生活力”
“社會即學校”是指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社會含有學校意味”。陶行知認為,生活中處處有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也就是說,社會含有學校的功能,而脫離社會需要的教育是死教育?;谏鲜鏊枷?,若要發(fā)展學生的“生活力”,就應該從社會汲取學習養(yǎng)分,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社區(qū)中積極探索與思考。因此,我們應扎根社會,才能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努力形成“數學探究社區(qū)”,從而在實踐中發(fā)展學生的“生活力”。
(一)數學文化熏陶
數學文化伴隨著數學的發(fā)生、發(fā)展已經應用于社會的全過程,而數學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的發(fā)展。因此,扎根于社會,傳播數學文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yǎng)“生活力”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以一節(jié)《用數對確定位置》為例,我借助了科學家笛卡爾由觀察到蜘蛛結網想到創(chuàng)立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故事導入新課,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們好奇笛卡爾是如何在蜘蛛網上表示蜘蛛的位置的。同時,“蜘蛛結網”這一事例是學生們都熟知的,在家里或社區(qū)里都可以看到蜘蛛網,但是只有科學家笛卡爾想到了這個問題,這個故事也是告訴學生要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社區(qū)里的人和物,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力。
除了可以介紹數學家的故事,還可以體驗數學符號的發(fā)展過程,例如《含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一課中,我先出示了算式“525÷25-4×5”,問“如果要先算減法怎么辦呢?”學生們可以想到用小括號來改變運算順序,再問“如果算完減法之后要先算乘法最后算除法怎么辦?”學生們認為需要再添一個不同的括號,再次改變運算順序,從而導入新知“中括號”。這樣改變運算順序,再次改變運算順序的過程其實就是讓學生體驗數學中所有括號的發(fā)展過程,每增加新的括號時都是由于實際的需要,最后也可以拓展“如果需要第三次改變運算順序呢?”借此問題可以簡略介紹“大括號”的知識。有的學生問:“如果需要第四次改變運算順序呢?”這個問題可以看出學生在舉一反三地思考可能出現的新問題,學習興趣也被激發(fā),這是探究學習的萌芽,有了問題才有可能尋找答案,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力。
(二)三分鐘課程
“3分鐘”課程是基于小學生數學生活力培養(yǎng)提出的一個實踐課程,當學生在社區(qū)里、在家庭中、在課堂里產生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時,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并借助社區(qū)或學校力量進行探索。因此,我們于本學期在二三年級正式啟動“3分鐘”課程。“3分鐘”課程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數學為主題,以社區(qū)為背景,時間約為3分鐘的數學學習和交流過程。三分鐘課程的主題是從數學知識出發(fā),扎根于社會,主要包括:課堂延伸、游戲探秘、趣味實驗、課題研究、閱讀分享等,學生們通過觀察社會生活、思考課堂內容、結合社會與學校的學習收獲,總結成研究成果,并用演講的形式進行匯報。目前,我們采取現場演講和家庭視頻錄制兩條線并行的方案開展。從演講者的前期準備到正式演講的過程中,學生們收獲頗豐:一方面,演講者獲得了寶貴的經驗,綜合素養(yǎng)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聽者也收獲了數學知識、研究方法和演講技巧。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慢慢地三分鐘課程地開設演變成了一個“數學探究社區(qū)”,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一起探索研究,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力”。
目前,我們已經開展了以下演講活動:
(三)數學實驗角
數學實驗角,顧名思義,是一個讓學生可以動手實驗的區(qū)域,為什么想到要建立數學實驗角呢?三分鐘課程的開設讓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社區(qū)”中,但由于在校演講時間的局限性以及考慮到每個學生的性格不同,有的學生不愿意上臺展示演講,因此,我們在四年級每層教學樓建立了數學實驗角試點,希望學生們課堂上產生的疑問可以在實驗角找到答案。我們在實驗角根據教學進度定期更換主題。本學期,我們進行了4期主題,包括:猜猜我的容量、觀察物體、四年級各班拋硬幣統(tǒng)計表和統(tǒng)計圖、怎樣滾得遠。每期主題,我們會對應的準備好器具,有教師準備的比如觀察物體需要的小方塊若干,也有學生們搜集的物品比如“猜猜我的容量”主題需要的各種生活容器。例如,在觀察物體一課中,根據兩個不同的視圖推測最少方塊或最多方塊的擺法,部分學生可能會存在疑惑,此時,我們可以建議學生在實驗角擺一擺,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再另找個時間讓學生自己來揭示答案,我想這樣的效果比當時就揭示答案的效果要高很多,并且學生們對于實驗角也很有興趣,因此,“數學探究社區(qū)”參與的學生越來越多,他們在興趣驅動下,在探索實踐中,“生活力”得到了發(fā)展。
二、 扎根學校:在思考中發(fā)展“生活力”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學校含有社會的意味”。也就是說,學校要了解社會的需求,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求、能夠為社會改造和發(fā)展服務的人才。陶先生認為:如果教育不以學生生活為中心,就叫死教育;如果學校不以學生生活為中心,就叫死學校;如果書本不以學生生活為中心,就叫死書本。因此,我們應該扎根學校,關注社區(qū)問題,引領數學課堂,才能在思考中發(fā)展學生的“生活力”。
以《數字與信息》一課為例。
(一)以社會現象為導入點,初步感知數字與信息的聯系
出示限速80千米每小時的圖片。
師:同學們,這是一張交通標志牌,你知道它表達了什么信息嗎?生:這是一張限速80千米每小時的交通標志牌。
師:誰知道這個信息是由哪兩個數字組成的?請你把這句話回答完整。
指出:這個信息是由數字8和0組成的數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像這樣用數字編成的號碼,你知道下面這些號碼分別表示什么嗎?出示標有數字編碼的三幅圖片①車牌號 ②銀行卡號 ③航班號
小結:數字既可以組成數來表達信息,也可以組成編碼來表達信息,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數字編碼是怎樣表達信息的。
揭題:數字與信息。
本節(jié)課導入部分選擇了社會中各種標有數字編碼的物品:交通指示牌、車牌號、銀行卡號、航班號等,這些物品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物品,能很快地知道這些數字編碼表示的信息,并且能初步感受數字編碼和信息的關聯,以及數字編碼的重要性。
(二)以社會問題為切入點,分析研究如何用數字表示信息
師:你能從這群人中找出哪一個是老師嗎?你的依據是什么?生:根據性別可以去除一部分。
師:(給出年齡信息)現在呢?生:根據年齡可以去除老年人和小孩子。
師:(給出地址信息)地址是怎樣一步步細分的?生:省、市、區(qū)
師:現在能確定了嗎?
思考:如果要確定一個人的身份,就需要哪些信息?
明確:地址、日期、性別
師:你能根據老師提供的信息幫助老師編寫身份信息嗎?
明確:地址碼、日期碼
師:現在可以確定唯一的我嗎?生:不能,同省同市同區(qū)同一天出生的人很多。
明確還需順序碼,其中第三位單數表示男性,雙數表示女性。
師:(出示老師的身份證號碼)你有什么想問的嗎?生:最后是什么碼?
播放介紹視頻,明確驗證碼。
這個片段是引導學生編寫身份證號的過程,身份證號碼是每個人都有的,為了更便捷地找到唯一的某個人,就需要唯一的身份證號碼。在編寫的過程中,我也引導學生思考,省級編碼、市級編碼、區(qū)級編碼是如何編寫的,每一級代碼幾位數就夠了,為什么?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社會問題思考解決方案,最終一步一步解決了編寫身份證號碼的問題。在學生們提出問題、獨立分析、相互協(xié)作的過程中,學生的“生活力”也得到了發(fā)展。
(三)指向未來:在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生活力”
不論是扎根社會,營造“數學探究社區(qū)”,還是扎根學校,打造“研究社會問題課堂”,其最終目的就是指向未來,讓學生基于社會認知,運用數學知識,在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生活力”,從而向致力于改造未來社會的目標前進。
師:你會編寫校級號碼嗎?首先需要什么信息?生:入學年份、班級、學號。
師:為什么不選擇身高體重?生:身高體重會不斷地變化。
師:是的,我們需要不會變化的信息。你現在能編好我們班47號的校級號碼嗎?生:20160847
師:為什么用08表示8班?為什么不是8?不是008?生:因為我們年級最多有12個班,因此需要兩位,一位不夠,三位又多了。
師:如果要在區(qū)里唯一不重復,怎么辦?生:加學校代碼。(054)
師:如果要在市里唯一不重復呢?生:加區(qū)級代碼。(09)
師:如果要在省里唯一不重復呢?生:加市級代碼。(05)
師:如果要在全國唯一不重復呢?生:加省級代碼。(32)
根據已學知識:身份證號碼的編寫,學生能舉一反三,運用已學知識自主創(chuàng)造校級號碼,明確要使數字編碼表示的信息是唯一的,就需要選擇每人唯一且不變的信息,而要使在不同級別內號碼唯一,就需要在原號碼上加上表示不同級別的號碼。在這個數字編碼的過程中,學生樂于思考、敢于創(chuàng)造,從而發(fā)展“生活力”。
在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力”時,我們應提升自身的認知水平,關注社會,關注學生。我們的教學過程應該扎根社會,激發(fā)數學學習興趣,形成數學探究社區(qū),在實踐中發(fā)展“生活力”;應該扎根學校,關注社區(qū)問題,引領數學課堂,在思考中發(fā)展“生活力”;應該指向未來,在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生活力”。
作者簡介:
李沛璇,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景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