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小珍 劉 波
道德與法治教學,一直深深受到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僅僅是通過“劃重點”、背誦等方式,讓學生記憶相關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成績,對學生思想可以說沒有深入的影響?,F(xiàn)如今,道德與法治已經(jīng)被納入了部編版教學之中,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其地位也在不斷地上升,教師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視也在不斷提升。但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面還是不夠完善,各方面還存在著問題,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fā)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基礎,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既是學習的基礎,又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方法。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從而導致很多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也比較混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久而久之,在不斷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就能夠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了學習習慣,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也會更加有效。
比如在《情緒的管理》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這一課進行預習,然后學生通過預習對這一課的知識就會有一定的了解,教師教學的開展也會更加方便。通過預習,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提問。比如,在生活中會存在著一些怎樣的情緒,面對這些情緒你會怎樣等問題。在預習階段,學生也多多少少會有一定的疑惑,因此在聽課的時候,學生就能夠認真地、理解地進行聽課。教師還可以根據(jù)聽課制定一定的作業(yè),幫助學生進行鞏固。通過在教學中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落到實處,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得到提高。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學習就有會更加積極、更加有效。
實踐是理論的來源,而理論的發(fā)展也是需要落實到實踐中,從而促進生活實踐發(fā)展。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課堂教學總是脫離于實踐、過于注重理論化,并且僅僅只是傳授甚至灌輸給學生知識,學生不能深入理解其中的知識內(nèi)容。因此,教師可以將教材中所包含的道德與法治理論與生活實踐相結(jié)合,這樣不僅能夠通過生活實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而且學生所學習的道德與法治知識也能夠落實到實踐中,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生活實踐。
比如在《法律在我們身邊》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生活需要法律,同樣法律也能夠保障生活,法律和生活息息相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將法律的知識和生活緊密結(jié)合。比如,“學生去小賣部買了一個過期的東西”“走在街上不小心被人撞傷了”等現(xiàn)象。針對這些現(xiàn)象,學生會運用怎樣的法律知識解決,然后通過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能夠有一定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學生通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可以讓課堂教學和生活相結(jié)合,讓理論和實踐相互促進,對學生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以及生活實踐都有很大幫助。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改善與凈化學生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和法治觀念,進而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正確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且人文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學緊密結(jié)合。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人文方面的教育,也就是塑造人格和個人價值等。這同樣也是新課改對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目標。
比如在《與規(guī)矩同行》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其中分為尊重他人、以禮待人以及誠實三個具體部分,和人文方面息息相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加強學生人文方面的教育,可以加大教育的力度和教育時間,讓學生在生活中遵守規(guī)則、尊重他人、學會以禮待人和誠實守信,讓學生在生活中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等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通過將人文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學相結(jié)合,可以更好地、充分地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學生的價值觀念也會得到充分的培養(yǎng)。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教師要將教材理論和生活實踐相結(jié)合,從而讓課堂教學回歸于生活,為學生的學習以及生活實踐提供幫助。教師要重視人文方面的教育,真正達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